|
|
如是我言(卷一:故事第五)
|
热
|
|
如是我言(卷一:故事第五) |
[
作者:宿正伯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760 文章录入:恐美人之迟暮
] |
故事第五
93 小时候,随父亲去五台山游玩。显通寺三位僧人驻足看着我, 其中一位长者摸着我的头顶对父亲说:"你家孩子跟佛门有缘 啊!"父亲很不高兴,家里毕竟就我一个男孩子。我也极不乐意, 凭什么要我去当和尚?我学习那么棒,我还没有娶媳妇儿,我还 揣着无数抱负理想呢! 长大了,开始觉得出家也是个不错的打算。漫漫理想之路, 荆棘丛生,还未曾看到一丝曙光,却已先领略到这条路毫无浪漫 可言,毫无传奇色彩可言,少年时所想象的惊涛骇浪不过是一天 天时光的磨蚀。而在这条时光的雕刻之路上,却不得不整天陪着 笑脸,看着脸色,装着孙子,戴着面具,一点趣味都没有,一点 尊严都难以保留!哪怕是政界,哪怕是商界,哪怕是学界,肮脏 与势利无所不在。如此,我凭什么要拿顶天立地之身、冰清玉洁 之志,曲意奉承于这浊水红尘?出家傲啸于山林,展卷于竹舍, 对世态炎凉作壁上观,岂不如看群蚁聚膻? 到现在,方觉"与佛门有缘",也不见得必定要出家。或许 前身真是佛门子弟,因尘缘未了而堕落凡间。或许只是生具慧根, 有令高德无限怜惜的顿悟之性。但更可能的是,已然于此红尘漂 泊中,了悟佛法真谛,虽非出家之身,却深得释氏之趣。如此, 则所谓出家与否,更无半点意义,也即出世入世并无二致,来去 之间绝无鸿沟。心中了然,则混迹酒肆,亦不污真如本性;愚顿 难开,纵日坐禅房,还终究是一凡人。此,方是真正的佛缘。
别名的演变 (94-95) 94 别名,是自我意识苏醒的标志。 别名,不是外号,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我的定位、自我 的期许和特立独行的开始。 从背着书包进入学校那一天起,一个稚嫩的生命就踏入了一 条漫长的探索之路,就仿佛被父母遗弃在了茫茫的人海之中。你 的思考、你的快乐、你的伤心、你的屈辱,连同你对日月星辰的 感悟、朝霞满天时踌躇满志的呐喊奔跑和面对如血夕阳时默默祈 祷的心愿,都不再总与父母共享,而是一天天地磨炼,一天天地 开心、苦恼、释然、成长。 凭我的记忆,最初那些独立的思考和自以为无比聪明的思 想,更多时候是与姐姐妹妹谈谈,因为她们也有许多令父母不可 思议、也不准备让父母理解的想法,于是在黑漆漆放学的路上, 打着手电筒,就互相交流着一些天高海阔、无拘无束的梦想,彼 此欣赏着对方的睿智、成熟,心里莫名的兴奋与激动,打心底感 激上苍赐予我们共同且共通的智慧。那是一生都永志不忘的时光 剪影,许多年后,兄弟姐妹之间一个会心的眼神,就马上心领神 会于对方的想法,依然得益于当年的默契与扶持,不管分开多久, 也无畏天各一方。以至我常想,计划生育政策是理性的,但却一 定是有缺陷的,是需要在适当时刻加以纠正的,因为对那段成长 岁月而言,"至少有一个同胞兄弟或姐妹"决然是必须的,其作 用是无可替代的。 话题扯远了。我想说,就在这样的成长中,终于有一天,自 我意识开始苏醒,开始为自己设立一个预期的性格和形象,或者 说是一种"那就是我"的气质。此刻我们的日记本开始变得干脆 有力,写日记不再需要老师父母的催促,而是成为了一种自觉行 为,里面的内容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诗样的情怀和瑰丽的语言, 我们辗转反侧,我们彻夜难眠,在激烈的自我熔炉力煎熬!多少 年后,每当打开当年的日记本,都不禁为年少时光落泪,那是多 好的时光,哪怕你身处在全世界最僻静的一个角落,你都能感觉 寥廓的宇宙其实就雄壮地铺展在自己的眼前,"冰冷的外表,坚 定的意志,走路一步一个脚印,讲最有哲理的话......"如是等等, 自己已经不需要拿名人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我自有我的座右 铭,只属于自己但却可直击灵魂深处的座右铭。模仿迅速退出了 我思维的舞台,我们要追求只属于自己的特质,所有的偶像都在 少年的蔑视下轰然倒塌。 并不是每个同龄的同学都会在同样的时刻觉醒,有人依旧在 毫不逾矩地遵循着前人的足迹、先生的教诲,丝毫看不出一点儿 热血冲动和一丝伟大人物少年时的狂妄与孤独;有人能够理解你 漫山遍野滋长的野性和不择地而出的力量,但却也仅止于理解或 欣赏,在学习的压力、现实的教育下,他们还是不敢越雷池半步 的,他们甘心束缚于家长老师谆谆的圈套,生怕脱离刹那就永远 落伍于其他循规蹈矩者后面。可我不怕,我相信,肆意的思考不 是每刻都有,为了这肆意的思考,我宁愿脱离时光的约束,宁愿 让自己的成绩、排名稍稍落后,在这样落后的时候,我无须在意 别人的轻蔑、惋惜和幸灾乐祸,因为我知道自己正在思维! 也就在这时,你会感觉自己远远地离开同龄的人群,第一次 需要面对嘲笑与不解,甚至有些来自你最亲密的朋友。在嘲笑、 不解和老师的疏远面前,我心里很明白,年少不轻狂就算不得年 少,我需要疯狂的感觉!至于学习,只要我愿意,我随时都可以 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要突然跃马提缰就可以了! 我第一次开始有了自己的别名:无意癫客。现在看来,那是 多么蹩脚的一个别名,可它却恰如其分的映射着我当初的形象, 我将它写在每本书的封面、每个作业本右下角的签名处,还将四 个字拼音的首字母设计成为一个舒展、飘逸的签名,题在任何可 以证明是自己独有的东西上,以此来鞭策自己、鼓励自己、放纵 自己的叛逆和桀骜,但一定还有什么别的感觉只能意会而不可言 传,我没有告诉别人,包括我最要好的同桌。我只是疯狂地玩着, 疯狂地学习着,疯狂地唱着,更疯狂地思考着,白眼以赐与我白 眼的人,佯醉佯狂于学校的草场、树林,在不计名次、不计得失 的状态中,疯疯癫癫地度过了初二到初三的时光,最后一刻又如 疯子般考入了市重点中学。在这一两年中,我由所有老师最宠爱、 最寄予厚望的好学生,演变成了一名人人看着头疼的学生,哪怕 最宽容的老师,也只能无奈地摇摇头。 高中三年,我完全成为主流之外的边缘人,有着令无数同学 艳羡的学习成绩和公认的聪明程度,但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看到 我,对好多新来的先生而言,在课堂上叫我回答问题是令他们多 年都难忘的愤怒。
95 记得在北大昌平园读书时,上网还是偶尔听说的一个新鲜而 遥远的名词,连计算机老师都不甚了了。有一位同学,每逢周末 都会不辞辛劳的回燕园找电脑上网,我们都很惊奇。然后,就在 一年之间,上网迅速普及开来。印象中,大二回到燕园本部时, 手机和电脑是最冲击视觉、最让人感觉时代进步的标志,"忽入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们深感北大将文科一年级学 生搁置昌平一年是多么愚蠢的举动,要知道,在瞬息万变的时代, 一年意味着什么! 在忙乱的适应中,一切从头开始。QQ很快就成了大家的必 需品,不同的头像,显然昭示着各自不同的心理趋向,只可惜可 供选择设定的头像太少,而昵称则往往可以最大张力、最大限度 地彰显一个人的心境和自我定位,它的标签作用以及对自身的导 向、鞭策作用,一如纸笔时代的别名。 我的第一个昵称是"铁链",取材于徐志摩的诗歌《半夜深 巷琵琶》: ...... 头戴一顶开花帽, 身上带着铁链条, 在光阴的道上疯了似的跳,疯了似的笑, ...... 第二个昵称"云儿",源于为女朋友创作的一首歌,歌名就 是《云儿》: 一面平静的湖水被你打破 一只安憩的鸟儿被你惊醒 你随着风儿飘啊飘 搅动了一颗沉睡的心 一座纯情的火山突然点燃 云儿呀云儿 你不要惊惶失措 一朵晶莹的浪花象你飞去 云儿呀云儿 你不要东躲西藏 它只是投入你柔柔的胸膛 ...... 后来,也用过如是等等、无嗔、无惰、渐渐明白、西岭千秋 等昵称,其中涵义不讲大家也明白。最后一个昵称一直用到今天 都没再换:洗脚溪水边。感觉自己的心境是越来越随意,越来越 坦然了。 其实,除了QQ的昵称外,还有BBS上所用的昵称,手机的 开机问候语等。如果每个人都能把自己曾经用过的别名、昵称甚 至外号都好好收集起来,想必会连缀出很多很多美丽的心情和故 事来的。讲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一个酷酷的昵称:冷风吹过北大。 那是我同宿舍的一位哥们儿。
艺多不养身 (96-101) 96 古训云:艺多不养身。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从上学起,我即被周围同学、老师和乡里邻居视为神童、天 才,几乎所有人都对我辉煌的未来充满信心。然而,聪明反被聪 明误,正因为一点就通、一看就会,所以很容易觉察到某一领域 的妙趣所在,并总想走到这一领域的最高峰,洞察这一领域的堂 奥,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越陷越深,常常"为物所困",不能 自拔。 而且,由于聪明,所以自负,太过相信自学的能力,不愿求 教于人,结果,很多问题,下了很大心血,却没有彻底弄懂吃透, 终究为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所困。 再且,由于聪明,所以容易走入岔道,经常在行进的路上, 发现漫山遍野的小花,于是忘了自己来时的目的,蹲下来,端详、 琢磨这些小花,并发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转向另一个方向的研 究。 而今,自信满腹经纶,多才多艺,有经天纬地之才,却常常 为一分钱而东奔西走,十年中近有九年是落魄潦倒,无怪乎父亲 常常摇头叹息:"百无一用啊!"
97 诗词,歌赋,政治,哲学,音乐,电脑......无数的蝴蝶飞舞 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如同秋日的树叶在窗外夕阳的衬映下,演绎 出迷人而绚烂的金色碎片,似水面波光荡漾...... 月夜饮酒归来,轻抚陈年的吉他,翻翻十几年来的心血,看 着一摞摞博杂的书籍,昔日历历在目,心中感慨"多少青春不在, 多少情怀已更改"! 记得初中时,意气风发,冬夜,望着窗外大雪纷扬,浮想联 翩,写下平生第一首诗作,寄托凌云壮志。在而后的青春岁月里, 始终不减诗人情怀,哪怕是失意时,落魄时,亦乐观向上,自信 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浣溪纱*古城夜色》为证: 暮落新钩才挂天,街边叫卖已如酣,华灯次第竞斑斓。卸却 一身尘和累,携三两友汇流川,今宵须是踏歌还! 十里霓虹夜色绵,轻歌曼乐起伏连,风吹美味沁心田。无限 风光谁绘就?他年胜卷更谁添?明朝起舞共争先! 北大时,认识许多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创办了"新唐风" 古体诗词社,在湖边,在教室,在树林,在舞台,吟诗作对,彼 此酬和,享受着无拘无束的浪漫气息,直到今天回忆起那段时光, 仍然深深痛惜朋友间聚少离多...... 韶光难永驻,何物寄余情?曲水流觞事,临波把酒风。鹤鸣 求类应,泉涌盼江成。得聚成佳话,经年还若茗! 98 在我们小小的县城里,那时是买不到吉他的。但偶尔的一个 机会,让我从朋友那里领略到了它的迷人魅力,然后就千方百计 购得一把"月光"吉他,从此陷入了另一场耗日持久的努力。 在这场努力中,我犯了所有必犯的错误。 首先是相信音乐可以无师自通,苦苦练习指法,苦苦研读乐 谱,从最基础的乐理一步步自学起,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成为演 奏大师。指尖上的老茧脱了一层又一层,终于可以由《爱的罗曼 司》走向《雨滴》,走向《樱花》,走向《鸽子》,走向《阿尔汗 布拉宫的回忆》等,但技术上的无人指点,也终究使自己只能停 留在十分业余的水准。 且就在稍有古典音乐的感觉时,兴趣即转向了民谣,开始刻 苦地学习起弹唱。然而由于同样的原因,民谣也注定不成气候。 最后,在诗歌创作的影响下,转而走向了词曲...... 纤尘不染万籁俱寂的夜里 往事如水默默流离 走出那个纷繁的世界吧 就让一切远离 多少恩怨 终结在远方的悲欢合离 转眼来去 寂静夜里无法忆起 远离吧 远离吧 今夜的风多么清晰 轻披上衣静静走在小河堤 往事无限涌上心底 露出一个洒脱的微笑吧 就让一切远离 ...... 这首《静夜吟》曾在新生入学的晚会上唱过。现在吉他已经 越来越手生了,抽屉里却仍搁着自己创作的二十余首歌曲。薄薄 的一叠纸,竟凝聚了少年时多少的梦想、希冀和失落啊! 为了这些歌,报名参加过歌手大赛,为了这些歌,曾离家来 到陌生的京城寻求发展,为了这些歌,又曾被多少人嗤笑、奚落。 如今它们依旧躺在抽屉里,而自己心里明白,它们的风格已远远 不适应这个新的时代,它们唯一的意义,就是一个曾经的少年尘 封的记忆,如其中一首歌所唱...... 当每一个年轻的梦想终究是泪 千山万水后又回到原地 这一种疲惫 没有人体会 当我年轻的笑容将成记忆 执着的心却不肯放弃 苦苦地寻觅 也没人安慰 当我一个人面对黑暗与沉寂 想起年轻的岁月是那样不同的世界 这一种无奈 教我如何接受 当我孤单单走在清凉的夜里 眼泪轻轻地滑落旧时的足迹 这一种刺痛 这一种刺痛 无声无息 ......
99 对文学的爱好,是与生俱来的,想必也是有遗传的。父亲虽 然只上了小学,但文章写得很棒,至今仍笔耕不辍;姐姐妹妹在 学生时代,也始终是语文老师的骄傲。 那时,作文课开得较晚,到小学三年级时才有所要求,在此 之前,甚至连日记也没有布置过一篇。记得四年级时,有一次作 文是《我的母亲》,我第一次尝试用文言文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全校师生啧啧称奇,自己也竟洋洋得意起来,不知天高地厚起来。 结果在升初中的全乡大考中,又一次卖弄了自己的文采,写了一 首莫名其妙的古体诗,由于升学作文明确要求至少300字,所以 我的56个字只拿到了1分,且被阅卷老师旁批曰:"辛苦分!" 为此,被父亲劈头盖脸猛抽一顿,至今记忆犹新。 初中时,果然收敛一时。可爱喝酒的人始终经不起诱惑,爱 赌博的人早晚奈不住手痒,初二时,又情不自禁地把老师布置的 一篇作文写成了章回体小说,洋洋洒洒两个作文本才勉强够用。 这次,没有挨揍,反倒成了语文老师最中意的门生,在他的悉心 栽培下,真正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国文根基,日后深感受用非浅! 其后,是一段混杂的岁月,经常会勾起创作的欲望,但总因 谋篇布局太大而中道崩殂,只留下一篇篇排山倒海的序言,记录 着曾经豪迈疯狂的激情。还好,这段岁月,不是白过,正是在对 自己思维的一次次否定复否定中,才有了今日对人生、对社会、 对政治、对哲学乃至对世界的一整套系统的看法。所以,看似对 光阴最大、最挥霍的浪费,今日看来,倒恐怕是二十年中最大的 收获了。 期间,也不乏偶有漂亮的短作,成为在沙滩上嬉戏时拾到的 三两粒彩石。
100 "艺多不养身"更深层次的意义是:涉猎越广,视野越开阔, 思维越容易往大的方向走,结果有二: 一是在某一领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作研究时,圈越划越大, 总是因为不断发现更广更大更深的新思想而破坏原有的思维轮 廓,如此不断扩大同心圆,就很难最终完成一件像样的作品。往 往是别人已经拿出三四篇学术论文时,你还在同一地方钻下去, 甚至因为对自身浅薄思维的不断否定而放弃或推迟原有计划。这 样,你的成就自然不及别人,时间久了,基本生存都会成为问题, 必然为古训所不幸言中。 二是容易形成一种总揽全局的思维习惯,一上手就觉得所干 工作太具体、太琐碎,但人世间所有职业都只能是做具体工作, 并没有完全的大手笔、大范围工作。经常是梦想着可以获得一个 大展宏图的机会,登上一个可以纵横睥睨的舞台,可是扪心自问: 究竟哪一行业是适合自己的?没有。究竟哪一个部门是最能发挥 自己才干的?也没有。当你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坐标究竟是什么地 方时,那就是学得太杂了。
101 或曰:"艺多不养身,是你所学皆不实用。倘若学一门手艺, 木匠、泥瓦匠、剃头理发都行,岂不早可养家糊口了吗?" "如此,养则养矣,丧吾鸿鹄之志,不如不为!"
我 的 故 乡 (102-104) 102 你很难想象,一个小小山村会有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 我的故乡是中国北方一个十分贫瘠的山村,崎岖的小路,起 伏的丘陵,让人迷失方向的沟壑和千年等人来的土崖。没有山, 没有水,没有多少树,没有煤,没有任何可资生财的资源。尽管 山西被称为"煤海",但那与地处晋西北的忻州毫无关系,忻州 就是一片茫茫的、起伏不定的黄土。千百年来故乡的村民就这样 面朝黄土背朝天世世代代生存下来了,年复一年。父亲常讲,他 小时候村里没有一条象样的大路沟通外界。只有在过年的时候, 才能穿上新衣服,骑上家里的毛驴去城里走亲戚。爷爷就步行随 在旁边,爬上一座土山,望着开阔绵延的黄土丘,上来下去,下 去又上来,左一转,右一转,终于来到一条宽阔的大道,然后陡 然发现一个喧嚣繁华的世界,进入高高的城门,迈入叫卖声不绝 的古城,对匆匆闪过的花花绿绿尚无暇细看,就见到了城里亲戚 可掬的笑容,站在高大的青砖门前伸出了手,接父亲下来。 多少年后,每逢乘车经过蜿蜒却平整的柏油路回到故乡,父 亲都会情不自禁地讲起这些过去。而我们三个孩子也总是一次又 一次回味故乡的亲切。其实,在我们心里,在我们眼里,故乡都 是非常美的,尤其是秋日来临时,天高气爽,沿路笔直高耸的白 杨尽染成灿烂的油彩,在秋风吹过处,大片红的黄的和微微点缀 的绿色飒飒作响,清冷的溪水在沙石上淌过,那些洗衣的农家妇 女仿佛千百年都未曾离开过般,忙着乘天气未完全冷下来,挥动 着手里的棒槌,青石板上的声音清脆可闻。汽车开过,透过玻璃 窗,就如电影中徐徐转换的蒙太奇,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慢慢 地消失在眼前,只在我心里留下许多怅然。这时,我不禁想,时 光是否在某一个地方加速,而在另一个地方却只是一如既往地缓 缓流逝,而甚或在某些地方根本就一动不动,抑或根本就没有时 光的存在,就象我们十几年后重访山间的一座古刹,悠然发现在 我们匆忙离去、奔波不停的时间,其实什么都没有发生,刹里的 钟声依旧不紧不慢,小鸟依旧在春夏轮回间怡然自乐,树荫斑驳 如昨,住持微笑如昨,只是自己恍若大梦方醒。 在峰回路转的一刹,我总是无限惊讶于自然的造化,她怎么 会在无数层层叠叠的沟壑之中,安排如此脱俗的所在。哪怕你少 走一步,也只能看到挡在无限风光之前的一块大大的土岩,无趣 的矗立在转弯处,嘲笑着告诉你前面什么都没有,可只要你一转 过身旁,它就会讪笑着说,其实我是跟你开玩笑的,前方风光无 限。可此时我们哪还有注意力听他的说话,我们只会目瞪口呆于 极目处缭绕的雾霭、袅袅的青烟笼罩着疏疏村落,三三两两的故 乡人坐在一起聊天,闲适的牛群、羊群在斜坡上吃草。面对此情 此景,在城市中久呆的我,每次都会从心底里升起感恩的情愫。 这个村庄在地图上被称作北堡,但父母亲和村里所有人却从 不这样称呼自己的村庄,因为它有更独特的名字,我坚信,一个 不与天下任何村庄雷同的名字:逆竖村。当然,它还有另外一个 美丽的名字:月蜍,因为倘若在月夜登高俯视整个村庄,它就如 同一只向月吸吐的蟾蜍,或者就如月宫之蜍。老一辈的外乡人多 这么称呼它,然而更多的人还是叫它逆竖村。我很奇怪,一个小 村庄,一个深藏在蜿蜒曲折中的小小村庄怎么会有这么奇特的名 字,且与周围村庄什么梁某某沟大异其趣。直到那年我们村里, 突发山洪。 这样的地形地貌,以及晋西北十年九旱的天气,山洪并不是 多见的,但那年就有一次。瓢泼的暴雨、肆虐的狂风和翻滚的墨 云尽情在每一条山沟里奔腾,而后冲刷黄土、卷起草木,汇成一 种海纳百川的气势,在人们兴奋复杂的面前呼啸着呐喊着滚滚而 去。当雨过天晴,洪水渐息,人们踏着泥泞的道路来到被漩涡侵 蚀的犬牙交错的河水岸边时,发现一块厚重的青石碑裹着泥水斜 倚在那里,字迹清晰可辨。于是我听父亲讲起一段遥远的故事, 是一段久为传说的故乡的故事。
103 大明万历年间,天下行将崩析,水旱频仍。 那时月蜍村住着一张姓大户人家,事实上全村仅此一姓。数 百口人的人家,伦理分明,长幼有序,在当时当地可谓是正当鼎 盛年华。 这天正午,有几名衙役打扮的人从县城翻山越岭,催马赶来。 问清路径,就要直奔族长家而去。恰好这天族长议事,村里好多 人也正要赶往族长家中,看到几位官差气势汹汹,眼见来者不善, 就互换个眼色,迎头挡在了马前。 其中,有一位年轻汉子站出来拱手施礼,问道:"几位官家 来者何意?可否见告。" 也是几名官差平日作威作福惯了,来到村头并不曾下马,只 是拿长鞭一指,喝道:"我要见你们族长,休得拦阻!" "不是我们刻意拦阻,只是村有村规,国有国法,就算你等 是官家人,也得将来意告诉我等,好让我们给几位作个通报。我 们正好要到族长家中去,问问又何妨?并无恶意。" "岂有此理?县太爷命我等办事,岂是尔等几个村野匹夫可 以问的?快快闪开,耽误了大爷收银纳税,砍了你们的脑袋!" 一听来意是收银纳税的,涉及切身利益,几位村民不干了, 团团围住马儿,寸步不让。齐声说道:"你们有所不知,连续三 年大旱,收成不好,哪有余银可缴?"还是那位年轻人读过点儿 书,抱拳说道:"可否减免一二,稍待时日,自当缴上,何必劳 几位大驾亲临这小小山村?" "什么?"官差头领一听之下,勃然大怒:"你们减免,我 们活什么?不但不免,今年还要加税!休得罗嗦,赶快让路,叫 你们当家的说话。" 当年老百姓水深火热,全仗着家族和睦,相互照应,又加上 地处小流域,时有偏雨光顾,方得肚子勉强得过,哪有许多银两? 一听说还要加税,群情愈加激愤!这阵争吵,早又聚集了一些年 轻人过来,一听之下,立刻哗然。马上就有人粗言相加,挥拳相 向,其中一人喊道:"兄弟们,回家抄家伙了!" 几位官差火冒三丈,大喝道:"小小村庄,想造反不成!"当 头一位抡鞭就在人群头上一挥,强要策马前行。殊不知这村庄并 不大,就这一会儿功夫,已有几位年轻人手舞枣木棒,风掣而至, 抡棒便打。原来,平日乡村之间,也常有械斗之事发生,而月蜍 村最盛产的就是枣树,家家院中都有几棵甚至十几棵,因而家家 都有上好的枣木棒备在门后,随时待命。 这一仗打得天昏地暗、树木凋零,几位官差中,两位被当场 棒毙,剩下的落荒而逃。就这一段故事,很快传开,直到现在都 有邻村老人津津乐道"八条枣木棒,怒打县衙人"的故事。然而, 故事并未结束。当族长知道村里人闯了大祸后,立即紧急商议如 何善后。有人坚持抗争到底,任他千军万马来,都统统挡在村口; 有人认为天灾人祸延绵不断,干脆反了,纠集人马,打到县城。 族长是位忠厚长者,一来养儿当兵、种地纳粮乃天经地义之事, 二来万历时天下尚未大乱,铤而走险只会自取末路。最后决定还 是明天一早带几个人,凑足税银,亲去县衙请罪,或可蒙敕。 谁知时不我待,半夜时分,官兵突然将村庄团团围住,杖火 通明,杀声阵阵。马蹄笃笃急奔族长家,敲开门,不容分说,便 宣布满门抄斩。也是有明末日时分,生杀予夺竟如此随意。未容 得睡梦中的村民作任何反抗,已糊里糊涂地尸横炕头。屠杀抢掠 整整一个晚上,到翌日清晨官兵离去后,村里一片寂静,但闻枣 树间鸟语宛转,惟见青天中鹰鸠盘旋,盛极一时的张家大姓灰飞 烟灭。月蜍村的历史翻过了繁华如梦的一页。为了警戒后人,月 蜍被改名为"逆竖" 村。山洪爆发冲出来的青石碑上就详细记 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及改名原委。 后来,有两户人家迁入逆竖,一家姓宿,一家姓霍,都是当 时眼见朝纲败坏、天下将危而辞官隐居的庙堂官绅。我在大学时 所学专业是考古,自然对古迹颇感兴趣。据县志记载,月蜍村有 不少新石器时期的遗物,是忻州早期人类重要的发源地之一。暑 假时,我在田间地头的确发现很多那个时期的瓦盆碎片,上面的 细绳纹以及瓦片颜色均与教学标本一致,显然均属同一时期文 化。再仔细观察村庄所处位置,沿村边儿是一条小溪,常年不断, 上游源头是被老人们称为"滴水崖"的所在,终年有涓涓泉水落 下。村里年代较老的窑洞都开在较高处向阳的土崖上,正好是新 石器时期最常见的二级台地,也就是那个文化里最普遍的居址选 择地。这样的地方,虽然贫瘠,但足可养活人口;虽然闭塞,却 适宜躲避战祸,所以远古之人选择它,乱世之人也选择它。宿霍 两位官绅就是这样牵家带口来到了这里-- 一个几乎再不为人 知的山沟,开始了怡然的自我繁衍。
104 父亲常对我讲:王法受不得!一个人、一家人一旦受到过王 法的惩治,几代人都会大伤元气。 张家在月蜍村被灭门时,有一位身怀张家骨血的女子正好回 娘家休息,得以幸免于难,为张门保留了一脉香火。这位母亲怀 着巨大的创通,带着出生后的孩子回到了村里,在以宿霍两姓为 主导的逆竖村里,开始了悲怆而苍凉的重振家门之路,耕耘着自 己辉煌的梦想。 张家孩子长大后,眉清目秀,气宇轩昂,奈何遭逢末世,又 兼祖上被抄,不得出人头地,就在小村里隐忍度日。心强的母亲 为了重振家风,为他娶了一房漂亮贤淑的妻子。祖业虽毁,还毕 竟藏有许多细软积蓄,在村里也称得上殷富之家。在乡村观念里, 人丁兴旺与否,是衡量一家人是否鼎盛的重要指标,尤其象张家 这样的小家庭,更是盼望多多添丁家口,早日枝繁叶茂,冠如华 盖。然而,正如父亲所言,受过王法严惩的人家很难恢复元气, 就象滔滔江水突然被大坝拦截,纵有无比力量蓄势待发,也只能 从一个小小通道里慢慢流出。张家自打被灭门后,余下这一脉无 论怎样都繁盛不起来,要么生育八九个孩子,只有一个是男孩儿, 要么纵然有几个男孩儿,偏偏大多不成器,甚或痴呆,最后只有 一支得以延续。总之,张家后世的媳妇儿代代都不忘使命,可却 始终都只是一脉相传,真堪称"国脉如缕,衰而不绝"啊!更为 奇怪的是,凡张家的女儿个个精明漂亮,婚嫁后,必旺夫家。难 怪村里人都说,张氏福德尤厚,奈何尽灌外人田矣。 其实,这样的话,我是不应该讲的。因为经过若干年代的繁 衍,今天,张家的大女儿就是我的母亲,而我自己在族谱上记载 的位置则是宿氏第二十九代长孙。 中国有多少个如故乡这样的小村庄,我不知道。但我想,每 一个村庄都承载着无数的历史积淀,都是在不断的变迁中刻录着 人间的悲欢离合,共同参与、合奏出一曲磅礴的人类之歌。一如 我母亲家的丰富内涵,宿霍两家也同样在近三十代人的繁衍过程 中历尽沧海桑田。难能可贵的是,这样一个四五百人的小村庄堪 谓人才辈出,在当地提起逆竖村,无不翘起拇指。 三代以上,我不懂得也不记得,但三代之内的事情真是风云 变幻,令人目眩。我们家在近代基本处于佃农境况,从父亲上溯 三代,都是村里的牧羊人,不是草原那种风吹草低的牧羊,而是 黄土高原上,专门给村里人牧羊的人,经常带把雨伞、带个帐篷 在野外过夜,常有遇到狼叼羊的时候。 霍家当年是村里的老财,按爷爷和父亲讲,他们也的确是勤 俭立家,一步步积攒起来的偌大家业。经过几百年发展,宿霍两 家互有婚娶,家族联系也不似从前那般紧密了。宿姓也有富有的 人家,霍姓也有贫困人家。霍家老财生有一儿子,名唤士廉,聪 颖明悟,民国时进入县一中读书,毕业后参加革命,就此一去不 回,杳无音信。老父亲天天倚门拄杖,翘首期盼,至离去时都再 未看上儿子一眼。直到全国解放若干年后,霍士廉才回到家乡, 其时已是一省之长。后历任陕西省省长、中共山西省委书记、农 业部部长等职,成为小小村庄的骄傲。 同是霍姓,另一人名唤继节,民国时曾任国军师长,蒋家南 狩时,未曾跟去台湾。解放后,重新做人,很快就担任了一乡之 长,可惜脑袋上有一块显目的胎记,洗发时不慎被人发现认出, 两天后即被击毙。其全家老小连夜奔走口外,于张家口生根开花, 竟成当地豪门,前些年政策松动后,方得转回故乡,浩浩荡荡三 四十人,衣锦乘车,拜祭祖坟,一时传为奇谈。好在一切都是历 史弄人,一村人之间,并无不可化解的仇恨,杯酒之间,相逢一 笑泯恩仇! 其实,故乡,一个黄土高原上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为国家尤 其是为山西哺育了许多优秀儿女,他们很多人都还在天南海北奉 献着自己的力量,父亲母亲也无疑都是这样的好儿女! 站在故乡的土坡上,望着自己儿时玩过的痕迹,依稀犹初。 不禁思绪万千,人类的历史纵使如云烟般虚幻,也是多么伟大的 一场虚幻啊!一粒砂可容万千世界,万千世界不过一粒砂,一个 小小的村庄竟有如此多令人神往的故事,更何况国之大者!而这 样的小小村庄还在继续着它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儿女还在续写着 它的传奇。真想高歌一曲:我站在黄河岸边,啊!浊浪涛天在向 我呼唤!......
故乡的春节 105 曾经以为全中国的春节习俗都是差不多的,可在北京过了几 次年,又到江西过了一次年后才发现,能生在民俗如此丰富多彩、 过年气氛如此浓厚的黄土地,自己是多么的幸运! 童年记忆中,春节是很早就启动了的,进入腊月,就开始闻 到年的气息了。腊八前夜,母亲一定会准备翌日清晨的"腊八粥" 原料,而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帮助妈妈拣豆子,也就是挖一碗绿豆 和一碗红豆,将其中的杂质剔除,然后看母亲用碱水把豆子泡上。 次日一早,天还没亮,母亲就坐在灶前生火做饭,我则钻在被窝 里看着,然后不知不觉就又睡着了,所以,虽然看了许多年,至 今自己动手做的粥始终没有母亲做的那样正点。 接下来,就是盼啊盼,市场已经红火起来,我已经在合作社 卖爆竹的柜台外踩了好几次点儿了,可父亲好忙,买爆竹的事似 乎还远远没有列入他的议事日程。于是,我又考察了小摊上的点 心,可我知道这些绝对是奢望,因为家里的钱不多,点心是属于 计划外的,只好嘴馋眼馋地看一眼就转过头去,然后又装作漫不 经心地偷偷再撇上一眼。其实村里的点心只有两样:蛋糕和桃酥, 可只有在元宵节逛庙会时,妈妈才会咬咬牙买上两块儿,当然, 她如果不买,我就站在摊前赖着不走,众目睽睽之下,大人会很 没面子的。上大学后,宿舍同学问我:"你怎么那么喜欢在食堂 打桃酥吃啊?"我笑笑不说,心里想:"因为这是小时候最不可 能满足的奢求啊!"虽然,现在商店里有林林总总的各类糕点, 档次哪个不比桃酥高,可我都不爱吃,只有桃酥,我永远都吃不 够。 腊月十七那天,家家户户都会打扫卫生,俗称"扫家"。一 般都会用一把年底新扎好的扫帚,把家里的每一个拐角清扫的干 干净净,如果有必要,还会重新粉刷一次家,晚上就可以闻着亲 切的白灰味儿,盯着洁白的天花幔,如小鸟般体会家的幸福了。 在扫家时,还会伴有扔掉破旧东西的习惯,以示除旧迎新,这是 我最乐意干的事之一,这时,父母就会半开玩笑半担忧地说:"真 是个败家子啊!"也难怪,不满一岁时,我特别能哭,可只要听 到家里摔破一只碗、打碎一个碟什么的,我就会哈哈大笑。而这 正应了故乡流传很久的一个民间故事,当地最有钱的一家财主的 儿子很小时就是这样的,长大后把偌大一份家业败得干干净净。 因此,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可能是真的有点担心吧。 进入腊月二十以后,就该采购年货了,这可能在全国各地都 差不多,可有一点则是黄土高原特有的,那就是开始储备过年的 各种主食。南方是以米饭为中心的,没有太多花样儿,随时吃随 时做就行了,而山西却是闻名天下的面食之省,面食的种类五花 八门,且许多花活儿是需要时间和人手的,所以必须提前准备好, 再加上北方严寒的天气,也非常适合贮存。所以,家家见面就问: "花糕蒸了吗?托子蒸了吗?馍馍蒸了吗?"而那些早动手的人 家也必会因此而摆出一份骄人的姿态。在故乡,蒸馍馍是一项很 大的工程,需要用好几天的时间才能把几个大缸装满,常常是全 家人分工合作,和面的和面,烧水的烧水,捏馍馍的捏馍馍,而 小孩则在大人间穿梭,以把气氛烘托的更加热烈紧张,偶尔也会 自告奋勇地要求用彩色的面团捏几个用于装饰馍馍的花瓣,就是 在这样的过程中,黄土地上那种精巧的面食手工艺得以手手相 传。最有意思的是,待到一锅馍馍熟了时,男主人会高喊一声: "揭锅啰!"然后奋力把锅盖揭开,此时,女人就会透过腾腾热 气紧盯着馍馍,看有没有被"鬼抓过的",因为有些本来是很光 滑的馍馍会在开锅的刹那,在表面出现一个深深的坑,仿似手指 印,其实这都是可以用科学加以解释的,可村里人还是相信这是 不好的事情,很不乐意看到这样的印迹。 腊月二十三的来临,是我们三个小孩儿十分欢迎的。因为这 一天是"糊嘴"的日子,爸爸妈妈会从街上买回麻糖,大家都吃 上一点,然后,从这天起,全家人就谁都不可以讲脏话了。这样 的好处在于,即使我们做错了什么事,甚至是打碎了碗,父母都 只能忍着,不准再开口骂人了。据说,这天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把他的嘴封上,他就不会在向玉帝汇报工作时说我家的坏话,比 如说不勤俭节约、不爱惜粮食等等,玉帝当然也就不会责罚我们。 到年三十贴春联时,灶王爷旁边也只有一幅从不改变的对联:上 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二十三是"小年",从这天起,就算正式进入过年期了。母 亲已经为我们做好了新衣裳,我最希望有一身绿色的军装,可母 亲似乎认为那不适合我,通常只是一身崭新的蓝布中山服,那也 足够大年初一时炫耀了!父亲也为我买了爆竹,为了让爆竹更加 响亮,就把爆竹搁在窑洞的窗棂上晒着,五彩的爆竹烟花映着新 裱过的纯白的窗户纸,马上就为节日增添了许多喜庆色彩,而我 也会贪婪地时不时去摸摸心爱的爆竹,计算着哪些是要在除夕夜 放的,哪些是要留到初一十五才放的,爸爸在这方面是非常疼我 的,每年我的爆竹烟花都比别人家的孩子多。 待到馍馍、花糕、枣山、托子蒸了一缸又一瓮时,已是大年 二十九。工作该结束了,因为从三十开始,就进入"坐吃山空" 的阶段了。点点几天劳动下来的丰硕成果,真是欣慰!除白面做 的食品外,还有用高梁面、玉米面做的折饼,用糜子面做的年糕, 杀猪后做的红烧肉,还有采购的一些时菜、粉条,可以想见除夕 夜的年饭该是多么丰盛而诱人了!这时,最忙的要数村里的先生, 家家都得请他写对联。待到大年三十,偏偏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 寒风呼啸,如刀刺骨,在大门、二门、家门、每个门柱上以及猪 圈、羊圈、马厩甚至柴火上都贴满对联,真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 差事。贴完对联贴窗花,贴完窗花贴年画,把个小小院落打扮得 喜气洋洋,然后放一响爆竹,吃午饭喽!当然,饭前不能忘记把 一把把柏树枝插在门楣,用于"逼邪"。 三十的午后,阳光开始灿烂,其实我很想上街玩,但母亲一 定会催促我们睡觉,因为晚上要备足精神熬夜。一开始,家里是 没有电视的,年夜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讲笑话、包饺子,包完饺 子轮流上阵打扑克,其余人准备火锅和年夜菜,当然,周围一定 要摆满瓜子、糖果的。父亲年轻的时候爱看书,各种演义烂熟于 胸,所以村里人有时也聚在一块儿听父亲说评书。再后来,家里 买了电视机,年夜就变成忙忙碌碌看电视了,可惜那时爷爷奶奶 都已过世,没能目睹一次电视的模样。 爷爷去世的早,我只能略略想起他的模样,奶奶的印象很深 刻,不多讲话,瘦小精干。每次除夕夜,我都难以坚持到天亮, 都是在早上四五点时,听到村庄里开始有接二连三的爆竹声响 起,奶奶把我叫醒,穿上新衣服,准备出去放炮。故乡的炮仗主 要不是在凌晨零点放,而是分作三次,第一次是在除夕夜的六七 点,唤作"安神",也即送各路神仙上天;第二次是在零点,是 除旧迎新,但放的并不热烈;最热闹的是第三次,称为"接神", 意思是恭迎各位神仙重临人间。村里一些人家很讲究"接神"时 刻的拿捏,接早了神还没下凡,接晚了又怕得罪神仙。我们家没 有那么多规矩,只是听得爆竹声渐趋高潮时,也加入进去。有钱 人家会用煤块儿垒一堆旺火,浇上油点着,我们普通人家则是抱 两堆玉米秸秆,人立起来,然后点着,围着冲天的火苗燃放爆竹, 并在火烬里烤几个馒头,据说吃了年夜馍,一年都不得病的。放 爆竹没人欣赏,是件极扫兴的事,所以爸爸、姐姐、妹妹和我一 定会集体参与,妈妈站在门口观看,奶奶则站在窗台内,打开一 扇小窗户笑眯眯地看着。 全国最相同的大抵就是大年初一了,吃饺子,压岁钱,家家 户户大拜年。然后,初二回娘家,初三祭祖,直到十五闹元宵。 北京太大,元宵节庙会、灯火不少,偏偏大街上什么红火都瞧不 着;九江太冷清,元宵节只是街上人来人往,却不见社火大戏的 表演;还是故乡好,村村寨寨、城里乡下都会有热闹的社火,扭 秧歌、踩高跷、旱船、背媳妇儿......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啊! 按说,十五过后,年也就结束了,偏偏有句话说:"有心拜 年,过了二月二也不晚"。故乡的春节气息岂止是二月二才能淡 去,直要到"三月三,吃枣山"才算过足了瘾。这期间,又有"破 五、二五喝面茶","二月二挑水、吃钱龙"等等许多细节。 生命是由节日串成的,每一个节日都是项链上的一颗珍珠。 在对端午的期待中,对中秋的翘首中,以及对"五一"、"六一"、 国庆、元旦甚至圣诞的企盼中,春节又将来临,新的希冀又将周 而复始。惟其如此,生命才会如童话般不乏活力。
106 我常想,待到年老时,我一定要利用最后一点充裕的时间, 重访昔日的足迹。 看看自己出生的窑洞,坐在小学的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听听 老师讲课,开心地朗读一下《猴子下山》和《小猫钓鱼》的故事, 最好还能在天寒地冻的时候早早来到教室为同学们生一下火炉。 春天时看一下上学路上邻家盛开的桃花,夏日时到村里的果 园里再偷吃一个苹果。就象当初一样在瓜田里看一晚上西瓜,就 象当初一样用一根细线拴住一只黄蜂的细腰。 如果可能,我想再玩一次冲锋陷阵的游戏,如果孩子们不笑 话我,好想和他们一起坐在操场的绿荫下,切磋一下抓石子的技 艺。 如果学校还有试验田,我想同大家一块儿参加一次集体劳 动,收获的季节再坐在金灿灿的苞米堆中,一粒一粒地剥着玉米。 再在暴雨的时刻看一下窗外的雨线,再在月食的时候敲一阵破哑 的脸盆儿。 回到初中的教室,看看刻在课桌上的誓言是否依旧,摸摸校 园后的树林,找找那里是否留有心中初恋的印迹。教室中传来朗 朗的读书声,仿佛又把我拉回到了青春的记忆,一张张灿烂而陌 生的笑脸,却分明告诉我时光不曾停驻。 我想回到高中,独自站在二楼上吮吸阳光的气息,任凭同学 们惊讶的想: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痴痴呆呆的老头伫立那里?我知 道所有人都不知道我当年在学校的意气风发,也不再有老师口口 相传那个怪异的男孩儿的传奇经历,可我依然能够确切地指出校 园里是哪块黑板报上书写过自己金榜题名时的名字。 未名湖离我不算太远,平日里回去看看就行了,可昌平园就 不是那么容易回去看一次了,一定要重新体味那最后一段不知天 高地厚的岁月。 还有考古实习的周原,还有烈日下军训的大兴...... 一年够吗?一定要计算好。要在最后的时刻里重访一下旧日 的足迹。 |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