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是我言(卷二:道德第六)
|
热
|
|
如是我言(卷二:道德第六) |
[
作者:宿正伯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577 文章录入:恐美人之迟暮
] |
卷二 醉袒貂裘
道德第六
107 安徽阜阳毒奶粉案,让人们对良知的泯灭深感震惊!连无辜 的幼儿都不存怜悯,中国人的道德还有底线吗? 而今,大家对社会良知的沦丧极为愤慨,但又不得不承认, 我们每个人也都正在一次次的"震惊"冲击下,对中华民族道德 的衰败习以为常、视而不见,甚至亦在不自觉地参与到衰败的行 列中来,以微不足道但却日新月异的溃退,助长着沦丧的加速。 对此,我跟一位学者交流了自己的看法:第一,唯物主义世 界观对人类生活方式的影响需要重新审视;第二,教育体系必须 以人文为核心与灵魂;第三,国家必须充分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 对不适合引入竞争机制、不适宜以利益为导向的事业,尤其是教 育事业,国家作为社会教化的综合平衡者,必须承担起支撑主体 框架的责任。
108 唯物,对现代人类生活影响之深远,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尤其是在人类道德方面。 唯物主义,来源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建立于对存在的物质唯 一性认识基础之上。因为唯物与科学如此亲密,所以必然随着科 学观念的深入人心,成为现代人的基本共识之一。 辩证法说,看待任何事物都需要一分为二,因为任何事物的 出现都是有利有弊的,包括各种进步的哲学思想本身。对唯物主 义与唯心主义的评判,同样需要抱这种科学、客观的态度。一切 唯心主义思想,如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对人类生 活最大的积极贡献,就是它们都能够为道德提供依据,为善恶提 供归宿。因为在所有唯心主义哲学的世界里,人都可以获得"再 生"或"永生",善恶都可以得到果报,且"再生"和"永生" 都作为果报与善恶紧密相联,从而为人类提供了道德追求的动力 和渊源,为真善美提供了存在的必要性。 唯物主义世界观对人类生活最基本的影响之一,就是"一世 观"。也即"人生"被视为"不可再生","不可再生"就是"一 次性消费",因为是"一次性消费",就必然要大把挥霍!这是人 之天性。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衰败。现在很多领导干部晚 节不保,也无非就是"今生不再,过期作废,后悔当初没享乐" 的思想在作祟。 所以,与其说唯心主义让人醉生梦死,不如说唯物主义更让 人醉生梦死!唯心主义告诉人们"人生如梦",唯物主义让你自 己去感悟"人生如梦"。 因此,唯物主义对人类生存提出了一个严峻的命题:道德还 有没有存在的依据? 在无始无终、无限无垠的存在中,发生即是灭亡,长久即是 刹那,一切都是暂时聚合的幻象,一切的发生终究不会留下任何 的纪录。既然宇宙的发生都如此随意,地球的存在还有何意义? 既然地球的消亡都是注定,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财富的积 聚还有何意义?既然社会的前进亦不过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 知不必为而为之,或者说是一旦启动就难以令自身停止的车轮, 人生的意义又夫复何在?既然人生不过是朝露,不过是"不可再 生"的刹那,道德还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既然一切的一切都是无 目的的存在,一切的一切都是老牛反刍般的物质转换,正义战胜 邪恶还有没有存在的依据?真善美还是不是必须的方向? 由此看来,唯物主义的好处是解放了人类的思想,使人更加 珍视自身的高贵,坏处则是使人类失去了信仰的约束,使"为善" 变得不再是必须。所以,随着"唯物"成为普遍共识,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自私自利、醉生梦死的思想必然泛滥,全球都不得不 遭遇信仰和道德的危机!
109 伫立在麦积山石窟的无数佛像前,看着他们庄严、从容的神 态,仿佛心领神会于他们对末世的坦然视之、淡然处之。其实, 所谓末世,不就是物欲的横流吗?不就是匆匆的节奏把每个人都 拖垮吗?不就是日复一日的提速让人来不及思考吗?待到生活 的节奏快到不能产生哪怕一位哲人时,世界的末日还会远吗?所 谓的末日不一定是指地球的毁灭,而更可能是指道德的完全崩 溃、物欲的完全主宰。 拈花立在世界的屋脊,看良知泯灭,看道德沦丧,看腐败横 行,看世风日下,看迷失在人海中无助的少年,想竹林七贤,想 杏花春雨,想壮士扼腕,想中世纪欧洲风光,想虔诚的信仰,想 围炉夜话,难道意气风发的人类、充满朝气与理想的人类,这么 快就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谁能说曾经疾风暴雨般对唯心的摧 毁,对古典的摒弃,对人类行为的彻底解放就是完全正确的呢? 从来没有人对发生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资产阶级 革命等近现代文明提出过反面的质疑,因为这似乎不成其为问 题,其实不然啊!
110 在对近现代人类文明核心观念之一--唯物提出疑问之时, 你也许会问:为什么道德危机"全球有之,独中国为烈"呢? 因为人的生活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内心生活与外在生活。 内心世界的满足,需要的是信仰,是对自我、生命本体及存 在本质确凿无疑的信念,是一种静如朗月的境界,获得这种境界 的探索过程亦是个人对真善美追求的过程,无论这种信念是来自 外部传播或是自心证悟,人生的意义和外在的道德都需要以这种 信念为支撑。 外在生活,无论远古,无论宗教时代,无论现代社会,始终 都是物质性的。人的一切生活都是要由具体的物质、具体的步骤、 具体的结局来完成的。实实在在,就是我们所见所处世界的根本 特性,任你是得道高僧,也不得不依赖于每日的柴米油盐。所以, 在外在生活中,所有历史阶段所有人的所有行为本质上都是遵循 唯物主义的。 内心生活与外在生活都是人所必需的,但因为它们诉求的目 的不同,所以内心世界与外在生活是需要以不同的理论加以指导 的,或者说是以不同的原则来得到满足的。但每个人的世界观必 定只有一种,对世界本质的终极理解只可能是一种,不可能既是 唯物的,又是唯心的。因此,两者之间,必然有一个是内心世界 的支撑,另一个则是外在生活的客观需要或者工具。这是常态, 历史上以一种思想既为内心指导,又为外在指导的时代有,但很 难成为一种稳定的价值体系,稍后,我会详细论述这一点。 西方国家在进入现代文明后,并没有丢弃他们的基本信仰。 他们将自身从宗教中解脱出来,确立人本思想,使人不再是悲剧 的必须顺从的羔羊,但并没有在这一过程中,放弃对基督教本体 思维的认同。因为大家知道,宗教与宗教最初赖以形成的哲学是 不同的,当一种伟大的学说,发展成为循规蹈矩的宗教时,更多 的是对信众的束缚,而不是解脱。也即,"一种宗教的历史延续, 它的顽强和坚韧等,不仅无助反而有损于其创始人的伟大。"这 可以从我们所熟悉的儒学和儒教、老庄思想与道教中看得出来。 所以,冲破"教"的束缚,并不意味着对"学"的否定,更不意 味着对人类屈指可数的几位圣人之博大精深思想的否定。因此, 我们可以看到,欧美国家在现代文明突飞猛进、科学民主精神深 深扎根的时代,基督教仍然是他们笃定的信仰,上帝仍然是他们 善念、信心和力量的源泉。他们内心世界坚定的信仰,保障、培 育和浇灌了道德的依据,而这却丝毫无损于他们以唯物、科学、 严谨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外在生活。一为体,一为用,构成了完整 且完美的人类生活,唯物与唯心在此并行不悖。
111 中国人是从来没有宗教信仰的,准确地讲,中国两千年来的 主流文化是不以宗教信仰为国民精神之支撑的。古代中国人与现 代中国人一样,都是入世而务实的,那么,中国古代又是怎样解 决内在需要与外在生活的矛盾的呢? 对于这一点,林语堂先生在其《孔子的智慧》和《老子的智 慧》两本书里有过精辟的论证。 大抵来讲,儒学自身首先是内外兼修的,孔子独创性地将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串联在一条线上,使外在追求的本身亦 成为内在满足的源泉,并且以确凿的语气、自信的态度将这种内 在需求即为外在需求的信念树立得无比坚固,从而令儒家之士获 得一种慷慨激昂、视死如归的人生气概。此外,孔子还将孝悌人 伦运用于国家治理甚至人世间的一切领域,进一步巩固了中国人 这种"务实即足够"的思维方式。 但,人必定会有精神上更高层次的追求,在面对人生无常、 宦海浮沉、挫败失落时,必定要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和安慰。 对此,儒学也在鼓励入世之余,作出一定的必要补充。 然而,这些补充毕竟是孔子思想的次要部分,所占比例极少, 论述亦较为浮浅,或干脆避而不谈。这时,对中国人精神生活影 响至深的另一思想流派:道家,就起到了半边天的作用。正如林 语堂先生所言:"在中国,浪漫主义对儒学理性主义及仪文礼节 的反动,是以老子及庄子的道家形式来临。""如果每一个中国人 都履行如儒者的责任,而每一步都按理性来走,则中国不能延长 二千多年依然存在。""中国有幸,中国有一半时间是属于道家 的。" 古代中国人在这两种基本思想的交织熔融下,内心世界与外 在生活得到了全面而完整的满足。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内承黄老之学,外行孔 孟之道,道学为里,儒学为表。 "处庙堂之高"亦不失心灵之退路,"处江湖之远"犹不忘 人生之进取,从容上进,相得益彰。 唯心与唯物在此同样是水乳交融、并行不悖的。 久而久之,儒道竟然不分家了,形成了一种完整的人生哲学, 用以指导人们的生活与社会实践。这就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112 回顾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历程,在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轰开国 门后,有识之士首先想到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思 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延续。现在看来,这种思想一定程 度上是正确的,尤其是涉及到人类的两种基本生活需要时。"中 学",即儒道之学,用于维护内心世界的和谐,"西学",即唯物 与科学,用于强盛国家。 但是,有两点原因,使得这一指导思想注定泡汤。其一,到 明清时,儒学已经成形为儒教,其外在的形式桎梏已经窒息了儒 家最具灵性的精髓。当时所行的三纲五常之道,已非孔孟儒学之 本意,这种腐朽的纲常不仅不能满足人的内心需要,而且还束缚 了人的心智和外在的活力,因而,不废不行。其二,"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讲得主要是制度上的指导思想,而不是针对人的个体 需求提出的,所谓"中学",主要是皇权体制,"西学"亦仅限于 技术,尚未探到西方近代思想的边缘呢! 到了"五四"时期,熊熊燃烧的革命之火,将"孔家店"烧 得残垣断壁、满目支离,虽然亦有许多重量级学者痛心疾首地大 呼"手下留情",但时代的洪流、迫切的任务已不容人细作分解, 儒家文化从此被撼动了根基。 唯物主义是指导外部实践的真理,及至抚慰人类内心之需 求,则并非其所长,于是,中国人的生活只剩下了一半:外在生 活。内心世界如此贫乏,想要不出现信仰危机、道德危机都难啊! 中国无宗教信仰,已令世界惊异不已,如若再脱离自身文化, 心灵之树、道德之本将全无滋养。精神无所寄托,国民便极易流 于极端的自私自利和纯粹的实用主义。 没有哲学根基的社会是容易迷失方向的,没有教化基础的民 族是悲哀的。中国的现状就是如此堪忧。
113 也许有的老同志会问:为什么建国之初的若干年里,中国人 的精神是那样饱满,社会道德会那样好呢?那时,不也没有宗教 信仰,不也正是彻底摧毁儒家文化的时候吗?而唯物主义思想不 也是贯彻和执行得最彻底的时候吗? 在此,我想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作一比较。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都是经世济民的学说,二者的共同点 就是务实,而"务实"正是它们得以为中国之主流民意接受的根 本原因。世间的哲学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哲学, 高深晦涩,直指存在的本质,如老子的道学,如释迦牟尼的佛学, 这一类哲学是指导心灵之路的,是需要"慧根"才能去把握和理 解的,因而很难获得大众的认同,不确切地讲,它们是"贵族哲 学"。另一种是以经世济民为宗旨的哲学,理性客观,崇尚现实, 如孔子的儒学,如马克思主义,这一类哲学以现实体验为基础, 符合人的直觉和实际需要,是用于指导社会实践的,因而容易为 大众所接受,我亦将之称作"平民哲学"。我们所见所处之世界 首先是物质的,人类的主体首先是平民,吃穿住行等客观需要是 社会首先需要解决的,因此,人类社会为"平民哲学"提供了最 佳切入点,而对人类社会的准确切入,也正是"平民哲学"之所 以成为社会主流思想的原因。西方现代的各种民主思想、人权体 系,根本上也都是这样的"平民哲学",其古代哲学亦有这样的 分野和不同的定位和作用,此处不再赘述。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儒家思想的治国理 念是以人伦体系为基础的,孔子首先从个人修为发展到家庭关 系,再由家庭关系发展到社会关系,最后由社会关系推理出治国 理念,因此儒家思想虽然是经世济民学说,却是以伦理学说的面 目出现的,其全部学说的出发点是微观的,就是一个字:"人"。 而马克思主义则不同,马克思主义是应工人运动的实践而产生 的,它从产生起,就主要用于指导社会制度之改造,无论辩证唯 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论还是科学社会主义,都是从 大处着眼,其全部学说的出发点是非常宏观的,就是一个词:"阶 级"。因此,同是经纶之学,儒家更能贴近人的内心,马克思主 义更适宜指导科学与社会实践。 由于马克思一生的精力有限,也由于革命对最主要理论的需 要,马克思主义学说不是,也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它只能就当 时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矛盾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因此,在指 导人类社会实践方面,其作用和成绩显而易见,及至满足个人的 内心需要时,就捉襟见肘了。因为不能深入细致、体贴入微地安 慰人的内在心灵骚动,因此也就不能代替伦理学和以精神探求为 主体的其他哲学之应有地位,现在的中国之所以出现信仰危机、 道德危机,就是我们在不提倡儒道之学的同时,没能找到一种丰 满的、足堪慰藉心灵的哲学补充,从而使社会缺乏了一种基本的 人文关怀。 建国之初,我们用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道德来满足人类 需求的另一半,确实起到了内外一致的完美效果。坚定的唯物主 义者,从内心里相信世界就是简单的物质构成,鼓舞其斗志的精 神力量源于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源于对人类共同幸福的信 念,源于对人间天堂的向往。但是,如果人间天堂是即将实现的, 是不遥远的,人的耐心就可以保持,如果人间天堂是遥遥无期的, 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是自身不可见、不可拥有的,其鼓舞人心的 力量就会随岁月而递减。 人为什么不能完全无私呢?人为什么不能完全不计较个人 得失呢?因为绝对的无私是违反人性的,是非"常态"的,我们 不能寄希望于人人保持永远的无私奉献,更不能期望生活在现在 的每个人都为生活于未来之人的幸福而如此甘于奉献。享有结果 的幸福与享有过程的幸福同样重要,一辆加足马力狂奔的车辆, 不见得比匀速慢跑的车辆能看到更多的美丽风景,这就是人性对 生活节奏的需要。所以,建国之初对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以激发 人的潜能、消耗人的体能为特征的亢奋状态,是一种宗教热忱, 长此以往,会累死人的,因而不是内心生活应有的常态。共产主 义道德是美好、高尚的,应当作为一种价值观加以提倡,但却不 可以成为精神生活的全部。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有不同的应用范 畴和地位,不可以拿社会理想来取代个人理想。对普通老百姓来 说,平平淡淡才是真,政治诉求并非必须,所以,社会回到非亢 奋状态是必须的,亦是必然的。 此外,实践证明,生活在任何制度下的人们,都不免人生无 常、宦海浮沉、挫败失落之侵害,此时心灵慰藉的需求仍是必须, 弥补这一空白,绝非社会理想、社会道德、社会价值观所能完全 胜任,这一点,我想所有经历建国以来沧海桑田的老同志都能够 体会。因此,我们还是需要如传统文化那样的思想来抚平人世的 创伤,需要为干巴巴的社会加入"润物细无声"的人文滋润。
114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辩明人性究 竟是善是恶,对探求道德之根源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人性 到底是"善"还是"恶"呢?我以为"人性是善恶并存的"。 其一,对真善美、对正义的追求,出于人的天性,无须任何 理由。也即就人类而言,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我们也将良 知称为"天良"。 反观于动物界,一切有灵之物,悉具良知、悉具基本之爱心, 甚至植物界都以争奇斗艳、显示自己美丽的一面为生长之本性, 可见良知、向善原属于"大道"的本质。这种本质遍布于造化的 每一物种、每一角落,遂成人类社会发展中不辨自明的方向和真 理。因此,"真善美"不仅是人类之天性,亦复是天之本德、道 之本性。 所以,凡人纵使没有信仰之约束,没有法律之约束,也会自 发遵守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服从于内心善与正义的召唤,特别 是千钧一发、无暇细想的紧急情况下,一般人都会凭最基本的良 知行事,这种良知就是自然而然的,是天性的。 正因为人人悉具天性之"善",所以,全社会整体上对真善 美的追求,对邪恶的厌恶,对罪恶的声讨,并不因越来越多的人 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想而减弱。这,是我们挽救道德颓势 的天然基础。非常令人宽慰,这一基础永不消失! 其二,既然人"天性具善",为何唯心、唯物之世界观还会 对社会道德水平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难道内因竟不及外因 强大吗?原因在于"人性亦具恶"。 俗语云:"万恶淫为首",算是道出了"恶"的真谛,淫,简 单地讲,是淫欲;广义地讲,指一切感官之满足。人是由各种感 官组成的,人不能脱离组成人的感官而独立存在,"人"与"感 官"一体相融,因此,人是生来就被自身感官所操控的,感官的 欲求就是人性中"恶"的根源。对感官欲求的抑制,构成了道德 升华的主要历程。 所以,道德既是因人性而自发产生的,又是为控制人性而被 迫产生的。自发产生的道德是人类道德的内在基础,是道德大厦 不致被完全毁坏的护堤;被迫产生的道德是需要通过信仰、社会 公德和法律的力量来加以保障和维护的。教化的目的就是"发扬 人性之善,阻遏人性之恶"。
115 控制人性之恶,有三条途径:信仰、社会公德和法律。 信仰,如前文所述,它既是一种外在约束力,又是一种内在 约束力。说它是外在的,是因为世界观并非与生俱来;说它是内 在的,是它本身是对"天之本德"、"道之本性"的认识、追求和 实践,因而终究是与人性相合的。信仰是身心合一的圆融,所以 应当称之为"因后天之力而哺养的内在之性"。 社会公德,既是"人性之善"的群体集合,又是人类以社会 方式共存的秩序要求。对真善美、对正义的追求是天性,亦是和 平共处的必然选择。 法律,以强制的成文方式反映和保障人类以社会方式共存的 秩序要求。法律源于社会公德,反映道德方向,以强制力约束或 监督不道德行为。 由此,我们可以对有关道德的命题作如下总结: 天性向善,人性亦向善,人性向善是天性向善的物种映照, 人悉具良知;天性向善,是道德存在的根本依据,正义战胜邪恶 是不辨自明的真理;人性向善是社会公德存在的依据,社会公德 同时又是人类共存的秩序要求;法律是社会公德的一道强制性藩 笆。 世界观是关于天性的理解、掌握和融会,是关于道德之所以 存在依据的本质思考;世界观可以赋予追求真善美以合理性、必 要性,亦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基本良知及社会公德是人类道德第一层面的支撑,是最可靠 亦是最薄弱的支撑;世界观与信仰是人类道德第二层面的支撑, 是最有力亦是最容易毁坏的支撑;法律是等而下之的最后手段, 如果人类道德真走到惟有靠严刑峻法来保证方向的地步,也就病 入膏肓,无力回天了! 所以,针对中国现有的道德滑坡之严峻现实,我们可以从如 下几方面着手解决: 重塑信仰,弥补内心需求之哲学空白;重视教化,以扬人性 之善,去人性之恶;培育公德,固本强源;强化法治,芟除恶草。
116 信仰危机,在我看来,是当今世界所有问题中头等重要的问 题。信仰的无处着力,会导致道德、良知、法律的连锁危机,而 信仰的重建,必将有赖于世界观的重建,世界观的重建必将有赖 于新哲学体系的出现,新哲学体系的出现必将有赖于对世界已有 各种文明和思想体系的重新整合。人类社会抛弃古典传统已有数 百年,新的文明和思想体系的实践也已有数百年,站在数百年后 的今天,重新审视当初的革命,重新评价新文明新思维新价值观 的利弊得失,并充分考虑和吸收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及其对思 维上的启发,以对人类对社会对世界负责任的态度,以敢于重新 洗牌的魄力,整合人类的一切文明,当是生于此时代之人的伟大 使命,亦当是我等的无上光荣!
117 我们这个时代,是缺少一些道德方面的标杆人物的。这种缺 失,让我深深地怀念"五四",怀念春秋,怀念三代,怀念远古。 至少在一个世纪之前,中国还是有一些标本一样的纯粹的完美的 人的。他们对自身修为的严格要求,他们追求真理、追求自由、 追求真善美时所表现出的无私无畏的勇气和魄力,他们的铮铮铁 骨和坚挺的脊梁,都那般鲜明地为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树立了仰 之弥高的品行高峰。 其实,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时代而言,这样出类拔萃的人物, 这样不可企及的标尺并不需要太多,但却万万不可一个都没有。 因为,他们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世人树立一个行为的楷模、一个 供大家努力去瞻仰和看齐的高度。这样的高度犹如世界屋脊,可 以让人亲眼看到、亲身体会到人类生生不息的某种精神,可以提 高整个国家和时代的道德水准,并使国家呈现一种奋发有为的凝 聚力,使时代呈现一种与古老文明一脉相承的连续性。 我想,世间万物及其运行都体现着一种同样的美学原理和一 种难以言传的宇宙精神,对这种原理与精神的高度抽象,就是宇 宙本身确有的精神。这种确乎存在的精神,仔细想来,一定是永 恒的,一定是亘古长存的。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而明确的道理。 这种亘古长存的精神,体现在万物中,就是美与和谐;体现在人 类,就是一股浩然正气;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时代, 就要求它起码拥有一定数量品行道德风范堪为完美的宇宙作诠 释的真正的直立的人。 我出生并生长在农村,农村生活的开阔、宁静、悠长、纯朴 在我心里、梦里、骨子里都打下了深深的印痕。然而,也正因为 如此,我缺乏对城市的深刻认识,尤其是缺乏一种只有生长在大 都市的孩子才会有的对生命的另一种感悟。这样的缺乏,有时会 使我对自己的思想产生巨大的怀疑,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已经完全 落后于这个时代了。我所想的,我所做的,我所呼吁的,我所亲 身实践的,是不是只是人世间的个例,是在冬季里不肯被风吹落 的最后一片树叶。 这个时代的确是变了,的确是在进步中,而且,我隐隐感觉, 这种进步正在凝结出一种崭新的美、崭新的人格精神,具体是什 么,我还没有来得及细想。但我的确相信,这个基于科技、基于 信息、基于时尚、基于轻松的时代,同样是一个健康的时代,且 必然在经历浮躁后走向一种清新活泼的和谐与美好,而这个美好 的时代也必然有不同于以往文明的新特征呈现。这种新特征是什 么?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会具有怎样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操如果 也终将产生一些标本式的典范人物,他们跟以往的哲人伟人会有 怎样的不同? 我已经在北京生活了五年多,性格乃至生活方式也越来越融 入了这样一种都市的文明,我想,用不了多久,我就可以用一个 生活于城市中的人的眼光和心情去探索和发现一些新东西了。
|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