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如是我言(卷三:宗教十四)
|
热
|
|
如是我言(卷三:宗教十四) |
[
作者:宿正伯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164 文章录入:恐美人之迟暮
] |
宗教十四
215 在浩瀚的人类历史中,注定有百分之八十的发生是要湮灭 的。在浩瀚的宇宙历史中,注定有百分之百的发生是要湮灭的。 为了寻求永恒,产生了佛学、道家等。 物质世界本身是永恒的,但每一种具体形态都是短暂的,每 一次发生都是会结束的,然而,探求永恒必得从认知短暂始,必 得自物质世界始。认知,而后顿悟,但顿悟是一种寂灭,得道者 皆无法为外人道,所以世人还是迷惑。
216 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科学如此进步了,西方人还依然执着 于自己的信仰。难道他们不知道达尔文已宣告了上帝的错误吗? 长大了才明白,存在的本质远非教科书上讲的那么简单,对存在 的深层次思考永远不会因科学的进步而变得无足轻重。同时,更 发现,人类的精神寄托竟是如此重要,科学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却也在加重我们的迷茫。对生活、对生命、对遭遇的不断感悟, 使我们不得不抛开现实,去思考和寻求更永恒的关怀。我们必得 为存在找到意义,必得为真善美的追求找到依据,必得为正义战 胜邪恶寻得理由,此时,再严谨的物理数学都无济于事,我们要 么如孔子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以"未知生,焉知死"的精 神忘掉寻找理由的必要;要么如释迦牟尼般证得"非空非有,非 非空非非有"的"妙有"境界,以慧眼洞彻十方世界;要么就感 激上帝的赐予,以"小"我的心态皈依于我主温暖的怀抱,如小 孩般安详休憩,于红尘中获得一份安逸。显然,孔子的方法需要 很强的毅力,世尊的法门需要极高的智慧,而惟有上帝的怀抱, 不需要我们做什么,只要轻松地睡在他的怀抱里就够了。因此, 西方人选择了一种最轻松、最简单的解脱和休憩之道。
信仰与仪式 (217-218) 217 对于西方人来说,礼拜上帝是非常真诚的,心怀敬畏的;对 于穆斯林世界亦如此;对于印度民众,对于我国青藏高原的老百 姓,礼佛也是发自内心的;但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一切都是 功利的,因此,许多人就会提出:自己泥塑一个菩萨,自己磕头 再拜,这不是很好笑的事吗?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看待偶像崇拜呢?我想,各类宗教场所、 宗教建筑、宗教偶像以及人们所参与的宗教仪式,其真正作用与 意义,主要是涤荡心灵,并不是一定要你相信实有其事。 人类是种可怕的冒险动物,一旦失去敬畏,什么事都干得出 来。现在的中国人就有这个毛病,天不怕,地不怕,没有任何信 仰上的约束。过分务实,必然导致极端的自私自利,甚至残忍。 走进寺庙,我们首先感到的是自充满厮杀与物欲的现代社会 一步退回到了文明典雅的古代社会,从污染、肮脏的现实世界举 步跨入了清净、纯洁的世外桃源。进入大殿,看到宝相庄严的佛 祖微笑着俯视众生,那么安详,那么从容,那么宽厚,你会真正 感觉到自己找到睡觉的地方了,就象一个离家出走、颠沛流离、 神疲力倦的孩子突然看到了自己的家门。听着钟磬悠扬,看着青 烟袅袅,你会突然明白,原来为我们所吹嘘、赞扬的伟大时代竟 是如此的世俗渺小,原来我们发誓要改造世界、征服地球的宏愿 竟是如此的可怜可叹。 同藏民一起走在辽阔的青藏高原,望着绵延的雪山,藏民问: 你看那是什么?我们会说:是雪山。藏民却会非常虔诚地说:我 看到的是神。望着天上悠悠白云,藏民问:那又是什么?我们会 说:是云。藏民却会若有所思地说:我看到云里面有神在漫游。 我们的心灵就是这样被蒙蔽的,我们太现实了,所以看不到自然 的精神,看不到存在的伟大,站在现代社会就看不到了人类文明、 千百年历史的磅礴!所以我说,要将国人从世俗中拯救出来,竟 然要比将欧洲人从宗教中解脱出来还要困难。 一位资深科普工作者曾对我说:我们要治理的不是大江大 河,而是我们的心灵,我们要改善的不是生态,而是我们的心态。 多美好的江山交付给对自然毫无崇敬之心的民族,最终都会被蹂 躏得一塌糊涂!古人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那么,如今我们将无数大河小溪都弄得臭不可闻,恐怕是"我见 江河多污浊,料江河见我亦如是"啊! 一切宗教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只是在我们中国是不可能, 也没必要再建立什么宗教了,但以宗教场所涤荡人心,还是必要 的,所以,我并不反对在盛世修葺一些寺庙。佛语说,这是功德。 到底什么是功德?使人敬畏,导人向善,就是无上功德。
218 宗教,有许多的仪式,有许多对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特别 是象伊斯兰教,几乎全部教义都贯穿以宗教仪式,仪式和禁忌成 为了信徒的生活方式,如念功、礼功、斋功、课功、朝功以及婚 丧嫁娶、穿着打扮等,穆斯林几乎就是在为信仰真主而活着。因 此,伊斯兰教成为最难以适应现代社会、改革阻力最大的世界性 宗教。 我想,宗教的核心在于信仰,所有仪式和禁忌都是为了加强 和深化信仰。那么,信仰主要是内心的认知,仪式则是外界的功 用,外界的功用固然有助于内心的认知,但毕竟是从属于信仰的, 是第二位的,因此,过分强调仪式就有点舍本逐末了。 信仰,不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产生,而是人类发自内心的存在 观、宇宙观,是一种非功利的身心修养。信仰与否全在个人的觉 悟,觉悟的原因主要来自自身对生命本身的理解以及先知的教 导,宗教仪式在这里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 而且,信仰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信仰一旦生根,是挥 之不去的。所以,已经信仰上帝的人,不必按规定参加任何繁琐 的仪式,也丝毫不会有损于信仰的坚定与虔诚。当然,真正的信 仰者是会自觉礼拜上帝的,因为他十分虔诚。 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历史上,宗教仪式和宗教禁忌往往走 上了宗教教条、教规的极端,稍有违背,就会受到严刑罚惩,甚 至经常被处死,这就是本末倒置了。仪式对信仰而言,是从属地 位的,因此,只要信仰在,仪式就应当是宽松的。对个人而言, 连信仰本身都是自由的,仪式怎么能不自由呢?过分强调教规, 就是在违背立教的原旨。 近代以来,基督教的改革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中世纪 后期的欧洲,教规依然是非常严格的,繁琐的生活规范与逐步加 快的生活节奏明显不相适应,人们急需从教条束缚中解脱出来, 去处理越来越多的现实事务,因此,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 宗教改革运动。改革的结果,废除了许多不必要的宗教仪式,尤 其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必须履行的功课,大大简化了信众的生活方 式,从而使西方人很快适应了现代生活的需要。而更值得关注的 另一点是,在此仪式的简化过程中,对上帝的信仰并没有受到动 摇,人们在以现代生活方式工作、学习、科研的时候,并不曾放 弃对上帝的信仰和敬畏,从而使西方社会保持了一种非常健康、 协调的生活状态,这实在是路德对现代文明的莫大贡献,也是对 整个人类文明的莫大贡献。 当然,路德改革的成功,与基督教是一种温和的宗教有很大 关系。伊斯兰教在近现代也经历过无数次的改革尝试,但最终多 以走向复古而告终,因为伊斯兰教是一种战斗的宗教。温和的宗 教往往可以在斗争中获得妥协与平衡,而无论多大程度的妥协都 是一种改良;战斗的宗教则只能以你死我活来结束对抗,而原始 的教义往往更能获得下层民众的支持。此外,《圣经》本身,并 没有规定太多的宗教仪式及教规,也很少关于惩罚信徒的律条, 因为基督教本身是在基督去世后才真正开始大规模传教的,完整 的宗教教规也是后起的,所以,这样的教规突破起来就容易一些, 毕竟严格性不是来自于权威经典,也不是来自于权威人物。伊斯 兰教则不同,《古兰经》本身就是一部神的律法大典,所有仪式、 教规和残酷的惩罚措施,甚至对妇女的歧视都可以在其中找到。 所以,这样的教规就很难突破,因为它们的来源太崇高、太神圣、 太不可侵犯了。对教规的一切改革都可能被视为对真主的反叛, 那罪名可就大了,于是,我们就看到,许多伊斯兰教的现代大学 者,依然不得不找出各种证据和理由来证明一夫多妻制的合理 性,而所有伊斯兰教的领袖都不敢将妇女脸上的面纱给摘掉,可 见,作为一种信仰的经典著作,不可以事无巨细,否则会给自己 的信众留下多大的迷惑和困难啊!这一点,正是《圣经》比《古 兰经》的高明之处。 其实,对于宗教仪式和禁忌之改革,我认为应分两种情况, 凡是人民乐意接受、有助于坚定信仰、不违背人性、不阻碍社会 进步的,都可以保留;凡是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文明,取消后并 不影响宗教信仰的,就取消之。借用今年全国政协修章的一句原 则来说就是:对实践证明是成熟的、需要通过章程加以规范的、 非改不可的部分内容进行修改,对可改可不改的或通过建立健全 专项规章制度可以解决的不改。 总之,我认为,《少林寺》里的一句话非常好:"酒肉穿肠过, 佛祖心中留!"这就是我们对待信仰与仪式应持的正确态度。但 对于伊斯兰教,纵使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也爱莫能助,它 的解放必待一位足堪与穆罕默德比肩的圣人兴起,方得以新置 旧。
219 伊斯兰教的改革和发展,面临两个极其难以跨越的门槛:一 是天启,二是封印。 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通过天使降给使者穆罕默 德的最后一部"真理的经典",它是完美无缺的,同安拉那里的 天经原版毫无二致,因此,称作"天启"。因为是天启,是真主 自己的话,所以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谁都不能违背。这就为 后世改革立下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伊斯兰教还认为,穆罕默德是真主向人间派遣的最后一位使 者,在穆罕默德以后真主不再向人间派遣使者,穆罕默德是众先 知的封印。这样再一次断绝了彻底进行宗教改革的可能,因为没 有人的话可以再代表真主,也没有人的地位会超越穆罕默德了。 对于这两个问题,我想这样回答: 首先,真主的确是对物质世界负责的,他对人类的影响力可 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包括向人间派遣使者,但所有的实现方式 都必须遵循物质世界本身的运行和发展规律,所以他派往人间的 每一位使者都必须如凡人一样从幼儿开始长大成人,他们最后得 以履行使命的途径各异,有的经过千锤百炼而后获得对真理的认 识,有的通过自身的学习和领悟感知真理,有的通过对世界的敏 感分析和深刻洞察发现自己应该担起的责任,多数使者都是苦 难、知识与慧根集于一身的。先知穆罕默德同样是在苦难中勤奋 好学,而后在梦中获得真主的启示的,这种获得真理的方式是完 全可能的,因为梦既是非物质的媒介,又不违背物质世界之自然 规律,所以能够成为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同时,这 种获得也必须是以梦的承受者自己的良好学识和品德修为作为 基础的。 其次,安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向不同的民族派遣使者,为的 是引导人类走出困境,迈入正途。物质世界是永恒的,人类社会 未来的路也还很长,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将不得不面临许多 涉及人类整体前途的新的危机和困惑,所以真主不可能作出封印 的决定,一定会派出新的使者。而且,这种派出在人类之前有, 在人类灭亡后亦将有,物质世界永恒,生命就将永恒,使者亦将 永恒。此外,受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伊斯兰教认为安拉先后曾派 出三百多位使者,《古兰经》中有名字的先知和使者有二十八位, 其中六位最为高贵,但这六位全部是以色列教、基督教和伊斯兰 教的创始人物,这是与真主向各地区各民族派遣使者的说法相矛 盾的,何况,诸如孔子、老子、释迦牟尼这样的伟大人物都不在 其列,显见是受当时的认识范围所限。而且,如果说,对人类社 会贡献之大,后世的歌德、但丁、伏尔泰、拿破仑、华盛顿、马 克思、毛泽东等人,都堪称上天所赐,亦都堪称使者。 其三,客观地讲,真理是通过作为"人"的使者而得到传播 的,那么,每位使者对真理的觉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历史条 件和文化背景的限制,所以,每一位使者所奉献给人类的经典都 是当时条件下的完美认识。同时,真主准备通过使者传播给人间 的真理也不能够超越当时的历史需要,也就是说,如果真主拿适 合于今天社会的真理启示给穆罕默德,那么这样的真理不仅对当 时的阿拉伯世界毫无裨益,而且根本就不可能为人们所理解和接 受,因此,真主通过使者赐予人类的智慧亦是分阶段的,不会落 后于时代要求,也不会超越于时代要求,真主是不会直接把最完 美无缺的真理告诉人类的,因为那样就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客观规 律和人类社会对真理循序渐进的渴求。所以,我们不妨说,《古 兰经》是天经的原版,但我们亦可相信,这是一部针对当时人类 需要尤其是阿拉伯世界需要的天经,这样的天经在真主的案头还 有很多,正在等待着人类在必要时一部一部获得。 譬如说,真主用六天时间造人之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安 拉当时想要让人们信仰的观念,且安拉认为这样的信仰是有益于 当时之人类的,所以通过穆罕默德告诉人们。但时代发展了,科 学进步了,这些神话都明显不是事实了,那么,我们就应该认为 这样的教义已经完成历史使命了。哪怕所有的教义最后都退出了 历史舞台,也丝毫无损于大家对真主本身伟大的信仰,因而教义 还是完整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如后世的《人权宣言》、《资本论》、 《相对论》等等光辉典籍,都是上帝案头的原版,只是通过一定 的方式告诉人间而已,用句中国古话讲,就是"文章本天成,妙 手偶得之"!所有伟人不过是上帝的妙手罢了。
220 如果说宇宙存在有全部真理的话,人类历史上所有曾经出现 过的伟大思想家、科学家,都认识到了其中的部分真理,而且将 要出现的新的思想家、科学家也还会继续探索和认识到前人所未 曾涉及的领域,把这一切对部分真理之认识合在一起,才会越来 越接近于"真理"本身。而对真理不能全部看清或者讲清,亦丝 毫无损于所有哲人、圣贤及其思想体系的伟大与圆融。
221 中东地区为何始终战乱频仍?地理位置重要是一个原因,资 源丰富是一个原因,宗教纷争也是一个原因,而且是最重要的历 史原因。 地理位置的特殊,导致中东成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每一块 土地都数易其主;资源丰富,使中东成为现代列强的垂涎之物;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的目的是为了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帝国,保 卫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整,但伊斯兰教建立后,阿拉伯世界不仅 没有实现统一,而且进一步分裂,长期动荡不安。从宗教的因素 着眼,问题出在哪里? 我想,伊斯兰教的教义是关于真主的教义、关于天国的教义, 因此这些教义不能够在现实世界得到验证,所以,就必然产生对 教义的不同理解和争执。创始人在世时,这一问题很好解决,可 一旦创始人去世,许多言简意赅或模棱两可的教义就会被不同的 人赋予不同的解释,遂使同一宗教产生不同流派,各流派之间的 斗争最后往往发展到誓不两立的地步,于是新的战争、分裂、征 服、屠杀就开始了。伊斯兰教的流派是很多的,有的曾经在历史 上盛极一时,但后来却被残酷镇压,如苏菲主义等;有的新兴教 派通过战争取得了一定领土,但却事实上形成了宗教情感的不统 一,如以瓦哈比派为国教的沙特阿拉伯;直到现在,在穆斯林世 界,逊尼派和什叶派的恩恩怨怨仍然是伊拉克、伊朗等国家不能 长治久安的重要原因。 事实上,所有"教义在天"的宗教都不可避免地会走向支派 纷争的道路。基督教在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教派流血冲突,最后 也走向了基督教和东正教两大宗教。佛教也有无数流派,但佛教 教义首先是以慈悲为怀的,所以彼此能够共铸繁荣。 儒家的教义皆在人世间,"是非对错"皆可通过实践加以证 明,所以不会因教义而产生分裂,更不会为了莫须有的争执而发 生大规模流血冲突,这实在是国人之幸啊!而且,正因为儒学是 关于人世间的学问,所以也没有固定的教徒,只是一种全民的人 文精神。可见,教义在天与教义在人间的历史影响是何等不同。
科学与宗教 (222-223) 222 我们知道,有一些基督教的神学家煞费苦心地借用科学方法 来计算出上帝造人是在公元前哪一年哪一天的哪一分哪一秒,我 很为基督能有这样憨态可掬的忠实信徒感到慰藉和钦佩。 其实,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物质世 界的一切都是遵循客观规律而运作的,不可能有人间神迹的真实 显现。所谓创世纪、伊甸园等故事只能当作故事来读,却不可把 它们当作实有其事。 基督教的真正精髓就是一点:信上帝。也即基督教对存在本 体的认识是很深刻、很到位的。获得对上帝的认识,就获得了终 极关怀,人类对存在和对自身在宇宙中所处的位置之迷惑就有了 确然不疑的答案,心灵就有了归宿,真善美之本性的发扬就更为 自觉,从而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与和平。所以,基督教教义 中之故事成分可信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为凡人提供了精神 家园,使尘世间的一切作为都蒙上了圣洁的光辉。 伊斯兰教亦然,佛教亦然,一切宗教皆然。对宗教教义中随 处可见的神力、神话都不必深信不疑,只需把他们当作美好的故 事来读,当作开启人思路的寓言来看就完全可以了。宗教要适应 现代社会,最关键之处就是要尊重科学,同时,尊重科学并不代 表拿科学来否定信仰。事实上,因为人类对"我"对"存在"本 身的反思将永远不会停息,对死亡的认识也永无经验和实证性的 答案,所以有神论始终都将是屹立不倒的永恒学问。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整理世间一切宗教,不是指用科学来验证 神话和宗教传说的真实性,而是指通过科学的梳理来使宗教的信 仰体系更加科学。我们所要做的事情有:用哲学的思辩证实上帝 和他界的存在,或者通过深邃的引导使人感悟到上帝和他界的存 在;汰去宗教中的神话成分和已经被现代科学证明不正确的信仰 部分,只保留对上帝本身的信仰就足够了;教义中的各种神话故 事和传说,是创始人所处时代局限性的必然缺陷,也是一切宗教 所必然残留的原始图腾之遗痕,我们把这些故事只看作人类文化 的美好遗存和人类文明的宝贵积淀,作为各有特色的节日,以审 美、感受、沐浴的心态参加之,庆祝之;对一切宗教仪式简化之, 对一切有违人性、有违进步、有违自由的教规宽松之,人类文明 的最大好处就在于不断的进步和解放,任何宗教都不必死抱着最 初的经典不放,如果宗教的创始人犹在,他们也一定会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使自己的信众生活更加自在、幸福的。
223 科学的进步,影响巨大,科学意识对宗教而言是一次全面更 新的机会,是一次融合与真正理解通融的机会,科学知识的积累 使我们更可能全面理解存在的真谛。 古语云:天道之常,损有余而益不足。我认为,就世界的信 仰而言,伊斯兰世界的信仰显然是"有余"的,中国的信仰显然 是"不足"的。有余的,因为信仰而走向了狂热,反倒是束缚了 他们的自由;不足的,因为缺乏信仰而走向了势利,也同样是跌 落了他们手中应有的理想主义之火炬。纵观当今世界,最可悲哀 者,即是人类之理想的火炬不知擎在哪一位手里。普世的功利主 义,的确是人类文明至可哭泣的倒退。 所以,我们对于世界的疗法,也应当是分门别类、因类施教 的。对于深陷信仰而不能自拔者,应减轻他们信仰的束缚,对于 深陷世俗而不能自拔者,应赋予他们一点点起码的信仰。信仰不 信仰上帝无所谓,因为在我看来,"上帝"也的确是个权宜的称 谓,这个称谓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人格神的存在真是高高 在上的、需要膜拜的。其实,我一再想告诉大家的就是,纵然有 另外一个精神世界,那个世界也不是什么神秘的所在,而是与物 质世界一样,仅仅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一个与生俱来且有着自身 运行规律的世界,它可能对我们有影响,却并不高高在上,也不 能完全操纵物质世界,两者只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完 全依赖于各自规律和相互规律而发生联系的互动,人格神在其中 不会有太大的作用。所以,我曾经说,佛法非出世之法,因为, 如果所有这一切都只看作一种整体存在的话,却到哪里去寻世外 之世? 所以我想,对于中国人而言,并不需要信仰什么所谓的"上 帝",而是只需要保持对天地、存在、大自然和人文先祖的起码 敬畏就可以了,而这也恰恰是我们几千年古代社会所曾经拥有 的。而我今天写这样一本书,目的之一也无非是希望国人的这种 敬畏能够发自肺腑,是真诚的,是来自真正的理解和崇敬的。除 此之外,读者也不难看出,我不仅希望我们的国家能有一种理想 主义的旗帜,而且还希望化解世界范围内的意识纷争,这才是我 写作第三卷的良苦用心,不然,如果只为中国,我写到第二卷也 就可以收笔了,没有必要再把这些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了。 有人问我:你是否要在现代社会重建一种宗教信仰体系?我 苦笑着说:那岂不是大大违背了我的初衷。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世 界的全部,宗教能称为世界的全部吗?只要一种思想被定位为某 一种思想,就自然而然开始了它对人类的束缚之路,因此,我只 想评述世界,评述历史,评述文明,而不想独创自己的思想体系。 我想,也许孔夫子将目标定为"述而不作"时,大约也是怀着这 样的良好愿望,可事情最终发展到何等地步就不得而知了,但事 先作这样一种表示,也不啻是一支预防针吧!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人人生而平等、自由。虽然存在我们应 当敬畏的"存在",但我们并不需要因此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 这样一种敬畏是为了使我们的言行更象一个高尚的人,而不是要 跪倒在任何偶像的脚下。我们需要一种高贵的信仰,从而获得一 种高尚的精神,使我们世世代代能够与天地大自然和谐共处。如 此,我们既获得了自由,又得到了归宿,我们的心灵就会既充满 对未来的向往、对人生的自信,又时刻保持一份感恩的情怀、平 常的心态。这样的自由也许才是真正的自由,因为它是不饥渴、 不焦躁的自由!是与天地万物相融相共的自由!是从心所欲不逾 矩的自由!
224 夜色如水,漫步丛林,你可曾感到一种神秘的气息?一种圣 洁、轻灵、让人超然物外的感觉,那真的是一种无限的神往。你 不禁要感叹自然的伟大,油然而生一种崇敬之情。那月光、那雾 霭、那轻纱、那汩汩流过的小河,如梦般迷人,如水般清澈。呵! 我多想回到母亲的怀抱。这分明是我的源头,也必将是我的归宿。 当你面对瀑布,当你临风大海,观银河倒悬,听惊涛阵阵, 你可曾感到一种无形的震撼?一种对宇宙的景仰,对存在的膜 拜,对万物不虚的感激。你不禁要问:我是谁,我何以如此幸运, 得以听之为声,观之为色?你不禁要手舞足蹈,涕泪飘零,仰天 高呼:苍天,我何其幸也! 这样一种油然的情绪,今我有之,古人有之,远古之人也必 当有之,而未来之人又何尝不会有呢?毕竟,春秋日易而风花雪 月不易,人事或非而壮丽江山不非,面对堪敬之景而谁能不敬? 所以,宗教情怀万古皆然。你可以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你可 以是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可你不能不为宏伟、壮阔、幽静、纤 小的一切所感动。你可以拼搏,你可以创造,你可以兢兢业业地 在人海中为了理想而奋斗,可在月圆之夜,清辉如昼时,你又何 尝不会徜徉于一种缥缈、永恒的世外遐思。生命并不是绝对理智 的,认识并不是绝对客观的,浪漫时所感与冷静时所想有时是完 全倒错的。你尽可以科学地看待这个世界,却不妨碍对大自然的 崇敬之情,甚或神秘之情。 情绪,通灵之物所感也,不受学识所限,不受所处社会形态 所限,见之于目,得之于心,来之如雾,去之如风。人为四灵之 首,见天地而思源,观四季而知法,瞑思而有得,恍然而若失, 则自然而生宗教情结,何必愚昧所得,何必压迫所得,何必恐惧 所得,何必剥削所得?固然四者皆为宗教之源,然对自然生而有 之的神秘、敬畏之情绪,亦足堪与其同列焉。而且,就起源之早 而言,此种宗教的情绪起源当与人类对自然之不解、恐惧同时, 而尚在压迫、剥削之先;就持续之久而言,当更较其他四者为远。 可以预见,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随着科学对各种神话的一一打 破,所有导致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知识根源都将消失,彼时, 人类对自然之向往,心灵对宇宙之感激,处身高层次社会之幸福 与怅然,将成为宗教存在与发展的唯一理由和源泉。当然,彼时 的宗教恐已有质的改变,它将更多地以心灵寄托为主要形式,或 者只留下一些清纯的情绪而已。这恐怕也是宗教与科学之争,最 终所能保留的唯一外衣,但却必将源远而流长。
禁 欲 (225-226) 225 佛教是绝对禁欲的,道教一般也是禁欲的,伊斯兰教是完全 不禁欲的,基督教除神职人员外,也是不禁欲的。为什么会有这 样的差别呢? 从世界几大宗教的发源背景来看,佛学是释迦牟尼为求解生 死之义而创立的,所以佛学直接指向存在的本质,以探求世界、 人、生死的本质为全部学术之要义,因此,这样的学问走得是求 知、修身之道,是要寻求"生往"他界。"生往"他界,就必须 定慧双修,因为"欲"的放纵必然破坏人的定力、摇曳人的心神、 扰乱人的智慧,所谓"心不静,智不足",所以,佛教徒是禁欲 的。 道教的禁欲,与佛教亦有同工之趣,因为道教本身也是出世 的,是求得自身之解脱的,与佛教的区别之处在于:佛教基础要 义在"性空,无我",故向虚无处求永恒,而道教则认可实我, 所以向练气服丹、脱胎换骨、羽化登仙处求永恒,但二者都必须 注重自身修为,所以道教的一般教义也是禁欲的。 当然,道教中有采纳之术,纯粹以采阴补阳为手段来修炼, 原因在于道教重"气",而"气"有日月山川之气,亦有男女纯 阴纯阳之气,所以产生了这样的邪门歪道。同样,佛教中亦有修 "欢喜佛"之分支,对此我不甚了了。但我相信,伤天害理之事, 肯定是无助于"生往"的,肯定是会有恶果的。 释迦牟尼是王子出身,养尊处优,人在满足与无聊之余,最 易产生对生命价值的思考,所以,佛学主攻生死大义;耶稣出身 于马厩,少年即开始逃难,所处生长环境是苦难深重、混乱不堪 的中东,所以,基督教的哲学是受难的哲学、救世的哲学,它所 关注的主要是俗世的苦难,要赋予人心的是对解脱的信仰,而非 解脱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信仰基督的人,信仰即是解脱,不虚任 何艰苦的修炼,信仰佛陀的人,信仰并不能马上带来解脱,而是 需要苦修彻悟的,而悟性不够的人,就算是苦修也不得正果。所 以,对基督的信仰,是获得俗世中心灵的寄托,对佛陀的信仰, 则是要离开俗世求永恒的快乐。基督教是普世的宗教,是为普通 人的幸福而筑起的,佛学则是需要有大智慧才能理解的,是真正 意义上的本体探索。正因为如此,基督教从来没有离开俗世而独 立存在,始终与西方国家的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日常心灵感受 紧密相连,因此也就不存在让教徒禁欲的问题。 伊斯兰教同样是诞生于中东,在教义上亦与基督教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不同之处在于:基督教 是忍让、博爱、以情动人的导向,而伊斯兰教则是抗争、战斗、 以武力布道的导向,二者的所反映的精神不同。为什么呢?因为 基督虽然被期待为王者,但他自己却并不欲以王的能力来救世, 而是以殉道的践行来在世人心中深深地播种下爱心,这是很伟大 的圣人之道;穆罕默德则是走的王者之道,伊斯兰教从开始起, 就是以统一阿拉伯部落世界为宗旨的,深刻的教义首先是为了取 得思想和行动上的一致与动力,所以,圣战才会成为基本教义的 内容。伊斯兰教的教义在世界所有宗教教义中是最全面的,对人 的前尘、此生、后世都有明确的论述,尤其是对今生的政治、经 济、文化、法律、生活都有很系统的理论,这在有神论中是极其 罕见的,基督教、佛教、道教基本都是只论"非今生"内容的, 儒学则只注重今生,惟有伊斯兰教如此完整,因此,将穆罕默德 视为古今第一人亦不为过。因为,伊斯兰教是针对世俗生活展开 的,所以它也同样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百姓要繁衍生存,就不可 能禁欲,因此,如所有普世哲学、入世思想一样,穆斯林是不禁 欲的。
226 对人类而言,禁欲当然是不必要的。禁欲,人类的生存繁衍 如何继续?其实,不禁欲,人只要一生行善积德,同样可获精神 之永恒。其实,不禁欲,慧根深厚的居士同样可以"生往"正果。 最重要的是,正当的男女之欲,是人类非常纯洁的天性,不必为 此而遮遮掩掩。
227 好像是两晋南北朝时,佛的世界里闯入一个维摩诘,为庄严 肃穆的佛界里增添了许多轻松活泼的气息。老师说,维摩诘的出 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无聊,欲以佛门为皈依,但又离不开 俗世奢华生活的妥协产物,也是佛教自身初入中土时的权变之 计,于佛教自身并无障碍,因为佛的心胸境界是无比宽广的,权 变不权变在佛那里没有丝毫触动,天下一切事,在佛祖眼里皆是 悠悠江上帆。但维摩诘的出现,不仅是为虔心向佛之善男信女开 了居士这一方便之门,而且也为佛学思路打开一个崭新天地。维 摩诘身边美女如云、美酒如盈,却并不妨碍他亦为佛门正道,真 正是佛门中之豪杰也!他的出现为盛唐禅宗一路的"豪杰趋向" 树立了理想楷模,更为无拘无束、自心无碍的佛学深意作出了鲜 明注释,但这样的求佛者必得是有大智慧、大魄力、大家风采的 大豪杰才行,所以禅宗只走顿悟一路。 事实上,从释迦牟尼得证大道之前的艰苦历程看,佛教的本 义已然脱离了苦修的束缚,而是更为强调对哲理的深究。对世界 本质的认识愈是深刻,所获知、进入、到达的领域也就愈是寥廓。 我曾经想,禅定是一种不能有半点私心杂念的修为,一个高僧, 如果他在达到非常理想的禅定状态时,看到了极其美妙的世界, 体会到了常人无法体会的超然,那么,一旦退出这种禅定状态, 他是否就不能够再继续保持自己曾经获得的那种极高境界了 呢?那么,对于佛、对于菩萨,他们岂不是活的很累?需要时刻 保持无邪的状态,需要时刻提防走火入魔。 近来,随着自己心境的不断开拓,慢慢觉得,原来领悟也可 以是一种恒久的生活态度。譬如,当你坐在大海边,望着海天一 色、浩淼苍茫时,对人世间的纷争以及自身不得已的参与有了一 种全然的淡泊和悟彻,那么,当你重新回到工作岗位、重新参加 各种会议时,就自然而然会永葆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走在大街 上,始终感觉心静如水,来来往往、熙熙攘攘的一切都仿佛带点 儿可笑的执着。这样的状态,并不因为你离开大海而稍减,所以, 禅定后的生活也必然是淡然从容,无须刻意把持的,因此,佛与 菩萨永不落邪道。
宗教杂谈 (228-233) 228 佛经上常提到一个人得悟佛法后"辩才无碍"。为什么要这 么说?我想大约是彻悟后,于真理"全知"无碍、融会贯通,面 对任何难题,都可以站在超越问题、俯视问题、覆盖问题的位置 来看,自然高屋建瓴,迎刃而解。事实上,从经验亦可得知,当 站在更高的位置,以更高的境界面对所谓"难题"时,难题也就 不成其为难题了,矛盾也就不复成为矛盾了,依此类推,在真理 的极点处,任何矛盾的双方都是融洽相处的。
229 有神论一定是有害论吗?不一定。无神论是一定看清世界了 吗?不一定。
230 唯物对唯心的呵斥,有类于西医对中医药的不屑。经脉、穴 位谁曾见?针灸、按摩却实有其效。
231 我们所有俗世的评价都以俗世眼光为主线,殊不知宗教的关 怀体系较我们更深刻更完整。我们所有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都以实 证为基准,殊不知佛学、道家的思想较我们更深邃更彻底。
232 佛道之学都以关注生命本身为主,圣经古兰经等则更关注社 会诉求。我甚推崇佛学,只因其剖析万相,直指人心,故其主旨 受时代和历史之局限最是有限。
233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皆直接与民族史相连,有分离不开的历史 痕迹和特征,中国的周易老庄之学则以形而上学的上升思辨为核 心,故一为具体,一为抽象。具体中蕴含抽象者,需要后人条分 缕析,取其精华;脱离具象之抽象者,留下的就是很清晰明了的 精髓。
|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