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示学有六个原理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分别是:可视化原理,面体化原理,静动化原理,视脑反馈原理,铺垫渐进原理,“宇宙人”原理。
一、可视化原理 人们在表达思想时,尽可能利用人们比较相信“眼见为实”的现实,把事物展示化,可视化,让人“一目了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本质;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表达思想,表达思想的真实内涵。 人们获取信息主要来源于人的“眼睛”,俗话说“眼见为实”, “百闻不如一见”,就是最好的例证。如:驾驶员通过透明的发动机模型学习发动机工作原理;建筑部门利用宣传板画、立体模型展示大楼的外貌、室内的布局、结构进行楼房促销等;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直观教具、挂图等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利用“图示”等方法记忆知识、分析习题、创新探索;医学中采用CT,心、脑电图等手段诊断疾病;报刊、书籍中利用图表、照片等增加直观性,辅助表达思想和传递信息;人们利用交谈现场的可视性,用手势、体态、面部表情等辅助言语表达思想,使言语表达的思想更准确、更生动、更有效。
二、面体化原理 人们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认识事物,人为地把呈现“点”的事物拉成“线”,扯成“面”,围成“体”;或反用之;或二者相互结合用之。便于受用者更好地表达准确的思想、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 例如:工业制图中通过三视图(或二视图)等表现机器零件及结构等,有时又依据平面图纸制作成小模型,满足于不同人的需要;地理教学中教师边讲边在地图上标画出主要山脉、矿产等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整体、直观地掌握知识;数学教学中讲解行程问题时,把甲乙两车的情况标注在图示线段AB的上下两侧,就比标注在同侧要好得多;书籍中(如教科书、科技书等)也有用图表、图片等代替文字表述的现象;以及教科书中的知识小结中,用线框图示表现各概念之间的包含及从属关系。这种平面化的线框图示、图表等更有利于阅读者进行快速阅读及理解,符合当今社会的时代特点。
三、静动化原理 人们为了更好地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往往通过捕捉连续运动事物的“片断”,或者原来静止的事物,人为的让它“运动”起来,以便于在动静的转化中认识事物的本质。 例如:研究运动员、舞蹈演员等的技术动作时,“定格”他们的动作,进行分析研究等;人类研究宇宙天体时,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或条件下,“抓拍”的照片、“收集”的数据,进行归纳、比较,让不便或不能“抓拍”连续运动的天体“运动起来”,(让抽象的数据也“运动起来”),并按上述的两个原理,在平面上画出天体的运动轨迹,或制作立体模型,以及在平面上或立体模型中标出表示数据的点,达到“一目了然”;一组照片总比单独的一个照片能说明更多的“问题”,(一张照片反映某一事物的瞬间事实,“相关”的另一照片在反映这一事物另一瞬间事实的同时,也同时反映这一事物的运动变化,“相关”的第三张照片则能反映更多更复杂的“事实”)。电影的制作及放映就是“静动化原理”的最好应用与体现。 另外“静动化原理”还有其他的更广的含义,例如心理学中提到的“群动独静”或“群静独动”更易于引起人们的注意;让低沉的情绪“活跃”起来,人为地通过看动物表演,看喜剧小品等转变自己的消极情绪;学生在分析解答数学题时,尝试地添加或改变某个已知条件(引辅助线或改动、移动图形中的某条直线的位置)以探究解答途径等。
四、视脑反馈原理 人们在分析解答问题时,在纸上(或电脑屏幕上)边分析,边书画;边书画,边分析地交替进行,伴随着“视脑”反馈,不断使思辩层层走向深入,引导“思维”走向更深更广的“天地”。 视脑反馈原理下的思维方法,是借助形象思维的诸多“优点”,协同左右脑的全脑思维能力,边分析,边书画;边书画,边分析。这“书画”起到“拐杖”、“方向标”等作用。使抽象思辩步步走向深入,左脑“分析”,右脑“书画”,左右脑协同作战(尤其是右脑的形象化思维能力),帮助人们探究更深更广的领域,即使有外界干扰或中途打断,当再次接着思考时,顺着“方向标”等又能迅速接上思路,继续进行问题的深入思考,是一种避免浪费时间、精力并能大大提高效率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