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现 状 与 未 来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同疾病斗争的经验结晶,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是我国 卫生事业所独具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弘扬民族文化,高度评价中医药学在保护人民健康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制定了一系 列的方针政策,把“发展我国传统医药”列入了国家宪法。1985年,国务院指示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 的地位。1988年5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这是我国加快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转折点,为中医药 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八十年代以来,逐步建立了以中医医院为主体的中医医疗体系。到1993年,全国中医医院已达到2457所 ,中西医结合医院39所,民族医医院129所。全国75%的县建立了中医医院,使农村中医医疗复盖大大提高, 初步解决了广大农村看中医难的问题。全国中医医院床位达到22.2万张,中医师24.9万人,专门从事西医结 合医疗与科研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增长是建国以前所未有的。同时中医药学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中医 、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各个学术领域百家争鸣,蒸蒸日上。中医药在治疗心脑血管病、免疫性疾病、 肿瘤、骨折等多发病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民间传统疗法的发掘整理和中药的种值、加工、炮制、剂型改 革不断取得新进展,提高了中医药防病治病的能力,扩大了中医药服务领域。据统计,全国中医医院每年提 供门诊服务量超过2亿人次,住院服务量270万人次。尽管中医院起步晚、规模小、条件差,但每名职工承担 的门诊量都高于同级其它医院。在农村,中医承担着近三分之一的门诊量和四分之一的住院服务,体现了中 医药在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
几十年来,政府先后创办了高、中等专业教育、研究生教育及各种形式的函大、夜大、中医师带徒、自 学考试和社会力量办学等,为中医药的人才培养开辟了广阔的途径。目前,全国已有高等中医院校和民族医院 校30所,本、专科专业设置14个,在校生37000人。高等中医教育不仅规模稳步扩大,专业结构和教育层次也 得到了合理的调整。中等中医药教育在机构建设和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国中等中医药学校 共有51所,在校生29000多人。中等中医药教育在机构建设和改革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国中等中 医药学校共有51所,在校生29000多人。我国的中医药成人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形成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 育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新局面。据不完全统计,中医院校毕业的函、夜大毕业生有2万多人,接受在职进修教 育的有4万余人,通过中医药自学考试获大专文凭的有4000余人。
建国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医药科技工作有了较大的发展。迄今,全国独立的研究 院(所)达77所,专业技术人员10000多人。几年来,中医药科技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在学科发展方面,已从传 统的13个学科发展到近30个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都进入了新的领域。经络研究 初步客观地显示了经络的循行路线;"证"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客观诊断指标;临床研究获得丰硕成果;运用中 医药的理论治则,明显提高了对休克、急性DIC、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肾衰等急危重症的疗效;"小夹板"固定 ,动静结合治疗骨折;选用非抗菌复方治疗细菌感染;非直接抑制癌细胞的扶正固本复方治疗某些癌症,达到 癌块缩小的效果;中医药治疗急腹证为非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针灸及针刺麻醉以及针刺镇痛作用机理 的研究成果,推动了世界针灸医学的发展。自1987年世界针联成立以来,我国已三次当选为世界针联主席国, 为传播和发展针灸学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国在天然药物、传统药物研究方面在八十年代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从中药青蒿中提取青蒿素是抗疟药 物的重大突破。青蒿素的研究和中药治疗泌尿结石的研究获得了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中草药的 栽培、引种、加工、泡制、剂型改革,及中药复方和药理的研究随着“人类回归大自然”思潮的影响、医学 模式的转变,将为人类寻求新的药物开拓新的途径。中医医史文献的研究、民间传统疗法单方、验方的整理 ,为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中医药科技成果硕果累累,改革开放 以来,共获得国家和部(局)级科技成果奖600多项。有30项是近五年获得的。
中药行业是建国以后新兴的农工商相结合的中药生产、供应销售体系。四十多年来,在党和国家的重视 和支持下,中药行业得到迅速发展。目前中药行业职工达到50多万人,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以中药材生产 为基础,以中成药工业为支柱,以及中药饮片工业、中药机械工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产体系。今天的中药生 产已进入规模生产的阶段。中药材是生产经营的基础,为了保证药材质量和供应,目前全国已建成中药材基地 600多个,药材生产专业场1.3万个,随着农村农副业生产和多种经营一面发展,中药材生产专业户已达到34万 多户,种植面积180万亩。为了办好地道药材的生产基地,按照合理布局、重点建设的原则,建设了一批中药农 业重点项目。全国中药材种植、引种、试种面积不断扩大。1993年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 522万亩。过去每年 国家花大量外汇进口南药,进口品种多达近百种。随着中药科学技术的发展,引种不断获得成功,目前进口品 种大副度减少。以往进口的珍珠、牛黄、云木香、豆蔻等不但不再进口,而且自产有余,并大量出口。中药工 业发展成就更是使人瞩目。建国初期,专业中成药厂是前店后场的形式,条件简陋,技术落后。在党和政府 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建成一批中成药厂。改革开放给中药工业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新局面。加强技术改造,改善 生产条件,提高企业素质,强化质量管理,使中药生产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全国已有中药制药厂800 多家,1993年中药行业工业总产会38.7亿元,产量20多万吨,能生产40多种剂型,5000多个品种,名优中成药和 保健品不断涌现。中药工业已初步形成产品门类齐全、工艺比较先进的完整的中药工业体系。在调整产业结 构,形成规模经济,提高中药工业效益的过程中,全国已有124家中药厂跨入中药大中型企业行列。有一批中 药生产厂房、车间达到了GMP标准。先进的技术带来了优质的产品,一大批质量好、疗效高、负作用小、服用 方便的中成药产品相继涌现。全行业共有15个产品获得国家金质奖;77个产品获得国家银质奖;215个产品获 部级和省级奖。获奖产品的产值占总产值的13%以上。1993年全国工业实现利税 23.2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 平。每百元资金投入创利税15元,高出国家资金利税率标准1.45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7000元;中 药商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日趋兴旺。三十多年来,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营供销体系。全国有 44个省级药材公司,300多个中药采购供应站,2400多个县、市级药材公司,30000多个加工、收购、经营网 点。1993年中药纯销售139.5亿元。
随着改革开放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学术交往频繁,贸易不断扩大,中 医药的国际影响和地位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与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医疗、科研和学术交流 的合作关系。1987年在我国北京成立了由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参加、有5万多成员的世界针灸联合会,这是最早 把总部设在我国并由我国担任主席的国际性学术组织。1989年由29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国际气功医学大会在 北京召开。1991年我国又组织召开了国际传统医药大会,由数十个国家共同起草了"北京宣言",为世界传统医 药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江泽民总书记为大会题词"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兴中医药事业"。近年来,随着天 然药物和非药物疗法的兴起,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 多国家和地区纷纷邀请我国派中医药专家前往讲学、开展医疗、科研等活动。目前来我国学习自然科学的外 国留学生和进修生中,学习中医药的占第一位。世界卫生组织在我国设立了七个传统医药合作中心。我国在 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厦门等地建立了国际培训中心,为世界各国培养中医药人员。在法国、美国、意 大利、澳大利亚等国成立了中医学院或针灸学院;德国慕尼黑大学已成立了中医理论研究所。中医药对外合 作项目不断增加,日本、美国、德国与我国建立了合作关系。日本钟纺株式会社在我国青岛投资建立了一个 中外合资中药厂后,泰国、香港也先后在合资办厂。随着中药贸易不断扩大,1993年中药出口创汇4亿多美元。
从中国医学发展史来看,在古代它所以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就在于它不断地吸收了同时代的先进科学 知识,如天文、数学、哲学等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今天,中国医药学要更大发展,也需要运用现代科学的一 切先进手段来研究它、发展它,使祖国的这块瑰宝放射出更加绚烂的光彩,造福于人类。
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医和西医两种不同医学体系,但它们的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相同,都 是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有效手段,但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在各自的发展中,必然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取 长补短,从而推动我国的医学乃至世界医学的重大变革。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 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人们逐渐认识到生命体是一种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物质系统,因 此有必要建立整体医学及其方法论,这是世界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学的整体观和模糊理论的应用,完 全可为现代医学所借鉴。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医会真正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形成一种新的医学体 系。中医药必将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