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思维
思维方式是人类观察、认识世界,从而知道自己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揭示《周易》及其研究中的思维方式是我们研究易学的重要目的。《周易》及其研究展示出了许多思维方式,其中具有一定价值的有五种,即直观思维、形象思维、象数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 《周易》的表现形式是象和辞,《周易》的内蕴是义和理。象分爻象和卦象;辞分爻辞、卦辞和卦名;义与理是象、辞所象征的诸种事物中包蕴的意义及道理,是贯通象、辞及天地万物之中的游魂,也是《周易》研究所要揭示的内涵。以求所义理为宗旨,五种思维方式交互使用,往复游刃于象、辞及天地万物之间,是易学思维的基本特征。 一、直观思维 直观思维是以以往感官的直接感受或经验判断事物及其发展趋势的一种思维方式。《周易》用它来描摹天地万物,体认事物及其发展趋势,判定人事的祸福吉凶,决定人的举止动静及进退取舍,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影响着易学的研究。这种思维方式用以推测事物未来的前提不是普遍的原则,而是前人的直观感受或体验,所以称之为直觉思维。
(一)《易经》中的直观思维 直观思维在《易经》中已有表现。《易经》中的卦爻辞,大多是前人处理生活中所遇之事的经验记录,出于个人的体验而不是一般的事理或原则。《易经》编者将它们汇集起来,经过筛选和编辑,作为后人判定事物和推测未来的比照范例。这种思路正是直觉思维方式。如履卦卦辞:“履虎尾,不吱人,亨”。 《易经》的编者将记录者的验证情况作为一般的、带有普遍可比照性的事例与卦爻象一并收编到了《易经》之中,由此记录者的直接体验变成了相关卦爻象的内涵展示,与此相连,也变成了算得相应卦爻象者预见来事的参照标准。由此可见,在《易经》编者头脑中已经形成了一条判定事物的思路:为了判定事物而起卦,由算卦而得出卦爻象,由得出卦爻象找到相关的卦爻辞记录者的直接体验,由记录者的直接体验判定所要判定的事物。这种判定的依据都是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所遵循的都是直观思维的路子。 (二)《易传》的直观思维 易传》作者提出了“观象玩辞”说,主张从观察卦象和物象、体会卦爻辞所言之具体事物中得到启发,引出做人做事的原则。还提出“观象制器”说,把发明创造归于对卦象的观察或模拟。 《易传》作者认为,天地万物各自有自己的特定位置、形态、性质、功能以运动变化的轨迹呈现出来的纹理。这些位置、形态、性质、功能、轨迹和纹理,既显示了自然界的客观状况,造成了自然界的和谐,也展现出了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决定着天地万物各自的发展趋向和兴衰成败。将这些位置、形态、性质、功能、轨迹和纹理归纳起来,可以用两个字来表示,就是形象。所谓形,是直接以四围空间展示与人们感官的事物的外在形态;所谓象,是通过这些外在状态显示在人们面前,但却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或相互作用呈现出来。人们在生活中直观感受到了天地万物形象,从中感受到了万物的相互关系及事物成败盛衰,从而在这种直觉感受的基础上,仿照自然界的形象创制了《易经》,用以模拟事物的发展前景,预测人事的吉凶。所谓“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尊地卑”“天刚地柔”等。“圣人有以见天下之......” (三)易学中的直觉思维 根据《易传》对《易经》的理解,历代易学家为让着象和理的关系展开了讨论。其中象学派认为“观象”是理解《易经》和运用易经的基本原则,因此把象放在第一位。两汉时期象学派盛行,为了更广泛地解说事物,象学派大大扩展了八卦的物象。后来取义派大为流行,但同时又进一步运用了取象之法。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对观象体义、观象明理的思路做了理论总结,提出了“天下无象外之道”的命题,必须“就器求道”,这一理论总结对中国科学思维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二、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是直觉思维的深化,它与直觉思维的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以事物的形象为思维过程的媒介,不同之处在于直观思维往往以事物的整体印象去比照、衡量另一种事物,具有整体平移的特点,而形象思维则不局限于事物的整体,它往往通过对事物的印象的再现,拆卸、组装去体会事物中包含的道理,甚至于创造出新意。 《周易》系统的典籍特别注意形象,认为形象之中具有深刻的蕴义。有些蕴义难得用言辞表达出来,只能体会,不可言传,所以形象比言辞具有更强的蕴义和表意功能。所谓形象包括两种:一种是客观世界上自然存在的事物形象;一种是人们用以表达事物形象的符号。象文字,周易的卦象、爻象等。 (一)《易经》中的形象思维 《易经》原本算卦书,按照它的成书程序,应是先有爻象“--”“—”,后有八卦之象,再有六十四卦之象。在已有卦象可以算卦的前提之下,经过算卦的实践,之后才附上卦爻辞的。 在古代许多卦例中可以经常看到,用卦象之间的位置关系、承接关系推演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结局。在整个推演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形象,从卦象到卦象,从卦象到物象,从物象到物象,从物象到卦象,其卦象、物象的分、合、重组、转化,构筑起了一条思维通道,借此达到由此及彼的认知目的。 (二)《易传》中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在《易传》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汇总并扩展了八卦卦象的象征意义。如乾为天,又为首,为圆,为马,为父,为健等等。 2、在八卦引申象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八卦之间相互关系的象征意义。如“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等。 3、以八卦及八卦之间相互关系的象征意义解说六十四卦的象征意义。六十四卦在八卦组合上主要有三种:同卦相叠,反卦相叠,异卦相叠。 4、赋予爻象以种种蕴义。首先,《易传》赋予了爻象以性质的意义,称“- -”为阴,称“—”为阳,分别象征着各自不同的性质,而相互之间则存在着性质上对立和以来的关系;其次,赋予了爻象以地位的意义,扩展了爻位的内涵;其三,在爻象的性质、地位及相互关系等各种蕴义的基础上,为384爻象描绘出了种种景象。 (三)易学中的形象思维 汉代以后,易学家们就象与意的关系问题展开了争论。或主张象生于意,或主张假象以显意,或主张因象以求意。易图学产生后,打破了原有《易经》卦象、爻象符号系统,用图象来蕴涵和表达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运动变化情况,从而在周易系统形象思维王国里演绎出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样式,亦即易图思维。如“八卦方位图”、“卦气图”、“河图”、“洛书”、“太极图”、“阴阳鱼图”等。 三、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指遵循形式逻辑的法则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周易》及易学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分类、类推和思维形式化。 (一)分类 分类,在《易经》中以有萌芽,比如爻象、卦象、爻辞、卦辞,各自有自身的功能,相互之间存在在固定的限界,分别成为一类,而爻象、卦象、爻辞和卦辞内部又分为吉、凶、悔、吝等不同类别。发展的《易传》,不但用类的观点观察和分析《易经》,而且将这种思维方式总结出来,形成了自觉的观念。如“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见矣”。易学史上的义理学派特别注重类的观念,将它作为《周易》推测事物的逻辑依据。 (二)类推 类推是指把一个事物的类属性推及同类的另一个事物身上,以求对另一个事物有所认识的思维形式。它是分类思维的继续和深化。 《易经》用以算卦的方法即贯穿着类推的思维形式。《易传》对这种思维形式做了概括,说“夫易,彰往而察来”,“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神以知来,知以藏往”。朱熹将这种方法称之为“推类旁通”。《周易》类推思维方式也表现在 卦象的逻辑结构和以蓍草组合以求卦的过程中。所谓“八卦而小成,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三)形式化 形式化,是仅仅注重思考问题所遵循的思维方式,不及所思问题具体内容的一种思维趋向。其特点是在思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定的、相对稳定的法则或公式,以此公式去限定思维定向,衡量思维得失,而不涉及所思问题在实践中的情况。 思维形式化在《易经》中已有体现,即爻象、卦象以及爻象、卦象之间形式的变化和联系。《易传》对易经思维形式化作了概括,点名了《易经》采用的思维形式化的媒介是“象”,并认为爻象和卦象及其相互关系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趋势的一种抽象,它普遍适用于任何事物,而不局限于某一个具体事物的具体内容。易学思维形式化表现在对算卦方法的解释中。《周易》算卦是遵循“彰往而察来”的类推方法,但要使类推有效,往、来而事必须是同类。思维形式化展示了人类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理性思维迈进的足迹。 四、辨证思维 辨证思维,是指运动的、变化的、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思维形式。它是《周易》及易学研究中蕴涵的最突出、最为系统、最为丰富、最为珍贵的一种思维方式。成为易学研究的显著特点之一。 (一)变易思维 变易思维是从变化的观点考察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周易》是模拟事物的变化而创制的,自身充满的变化,之所以称之为“易”,也就包含变易的内容在其中。 《周易》的变易观念表现在三个层次:一是卦象及卦爻的变化;二是卦象、爻象所象征的人事吉凶的变化;三是卦辞、爻辞借以表示的自然现象的变化。 《易传》和易学研究者沿着《易经》的变化观念继续引申,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变化的观点:一是变化日新:即变化无止境,且随着变化的是新事物的不断出现和旧事物的不断消失;二是阴阳流转:是指阴阳两个相反的方面不断更新交替,从而引发事物的变化发展,所谓“物极(则)必反”;三是阴阳不测:指阴阳爻象和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更迭、交替所产生的变化千姿百态,难以揣度。 (二)相成思维 相成思维,是以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济互补的观点看待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对立的两种事物的思维方式。或称之为“相反而相成”。 首先,《易经》的基本符号是奇“—”与偶“--”,是相互对立的,但二者不可分割,不可独立存在的,是互补和配合的;其次,八卦和六十四卦也是成双成对的;其三,《易传》将《易经》中的相成思维做了概括,使之带有了理论色彩。如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其四,易学者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维方式,如汉代的“飞伏说”,宋代的“阴阳兼体”说,王夫之的“阴阳协和为一”说等。易学的和谐观,对中国的哲学、政治、地理、医学、美学、和文学艺术等起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三)整体思维 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及一切事物的思维方式。它不仅把整个世界视为一个有机的饿整体,认为构成这个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相互制约的,而且把每一个事物又各自视为一个小整体,除了它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外,其内部也呈现出多种因素、多种不见的普遍联系。 首先,《周易》自身在形式上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其次,《易传》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解释《易经》;其三,易学研究者们继承发扬《周易》,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周易,看待世界。 如周易中的“阴阳五行说”,视宇宙为整体,追求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对古代的科技思维起了深远影响:中国的天文气象学、物理、化学和医学、建筑规划学都是依易学整体思维观察自然现象变化的过程和规律的。 五、象数思维 象数思维,是以符号和数为媒介,认识、推断或预测事物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思维形式。它总是伴随着数的变化、以象数合一的观念考察事物变化的过程和规律。它是《周易》特有的一种思维形式。 古人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遵照数的变化程序进行的。数的变化程序标志着事物变化的趋势和结局,人们称之为气数。因此,推演事物变化发展方向和趋势,则通过数的演绎来进行。《周易》以象和数互相转换的观点解释卦爻象和事物变易的过程和法则。 《易传》对《易经》之数变引起象变、象变引起天下事物推测之变化的关系做了概括,说:“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成天下之象”(《系辞》)。 象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是抽象的思维,如符号系统,与具体的思维,如取象系统,相结合的产物。它从具体中引出抽象,如圣人观象八作卦,再从抽象中认识具体,如得卦象以判吉凶,将抽象与具体合而为一,成为中华文化的一大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