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 哲学四言随笔[3837]

  • 关于哲学问题的对…[3111]

  • 关于哲学问题的讨…[3028]

  •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9]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8]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5]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3]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易学与哲学       
    易学与哲学
    [ 作者:本站整理    转贴自:本站    点击数:3479    文章录入:云中子

    易学与哲学

        《易经》原本算命之书,但其所依据的是象、数、辞、义等几种观念和推理的过程,具有理性思维的内容。所以《易经》及其具体运用,包含着向哲理过渡的内在因素。《易传》的出现使《易经》在哲学上有了高度概括,可谓之为易学哲学。
        周易“经传”中体现的直观思维、形象思维、象数思维、逻辑思维和辨证思维,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哲学内容。之后,几乎每个时代都有人玩味、体认和发挥易学哲学,使易学哲学化为一条长河。概其精要,涉及到宇宙的演化问题、宇宙的本题问题、宇宙存在的形态问题、天人关系问题等。
        一、宇宙演化学说
        宇宙演化学说是关于天地万物起源及其演变过程的学说。
        《易传》认为,《易经》之所以可以预测未来、决断吉凶,首先因为它是整个宇宙的缩影,内蕴着整个宇宙的秒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卦象是上古圣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于身,远取于物,对整个自然界的纹理进行综括汇合而成。
    正因此,《易经》囊括着人世和自然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的道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中可以找到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趋势及其结局的答案。《系辞》传把它概括成一句话:“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其次,是因为揲蓍成卦的整个过程是模仿天地、四时、五年一闰的数目演变程序。认为使用五十根蓍草的数目是天地之数的总和;使用其中的四十九根,与卦象之六爻相合(或者说使用的蓍草是五十根,使用其中的四十九根,余一不用,以象征原始的浑然一体);之后将四十九根蓍草一分为二,象征天和地,挂一以象天地人,揲四以象征四时,归奇象征五年一闰,如此等等。使整个求卦过程具有天时、气节演化的象征意义。《系辞》传将这种成卦过程的程序归之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后来的易学家依据这一生卦程序,即从一到二,从二到四,从四到八,推演出一套关于宇宙生成的模式,对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演化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后人根据上述理论,对宇宙演化提出种种具体构想:一种是沿着由虚向实转化的思路,如汉代的《易纬-乾凿度》和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一种是沿着由少向多分化的思路,如宋代邵雍的二分法。
        宇宙演化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研讨的基本问题之一。这一问题的提出是人类智慧发达的必然结果。在此之前,古人以天神为天地万物的本原,从老子和汉易开始,抛弃了这种天命论信仰,以理性探讨宇宙和人类的起源问题,把宇宙视为一个统一体,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出现,经历了一个演化的过程,即由混沌向清晰、由单一向众多的演化过程,体悟到了宇宙的统一性,为中国古代对宇宙的认识勾画出了基本思路,为人类智慧的增长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宇宙本题学说
        宇宙本题学说,是有关天地万物之所以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凭借及根据的学说。演化说从起源问题上探讨宇宙的统一性,而本体论则从本质和现象关系的角度探讨宇宙的统一性,标志着人类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易传》认为,卦爻象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卦象是有形的,可以称之为“器”;爻象变化是无形的,可以称之为“道”。提出“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又说“圣人设象以尽意”,象是有形的,其义理是无形的,但隐藏在卦象之中。后人通过对道和器、象和义的解释,以形器或形象代表事物的现象,以道和义代表事物的本质,将道器和象义的关系归之为本质和现象的关系,在哲学上导出宇宙本体论的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容。
        易学哲学的本体论学说,曾有过四大派别:一是魏晋以王弼为代表的无本论,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二是以宋代朱熹为代表的理本论,认为卦爻象变化的根源归为阴阳变易之理,无形无象的太极为“理”,导出“道为器本”的结论;三是南宋以杨简为代表的心本论,将卦爻象变化的根源归为人心的产物,提出“心为太极”说,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归属于我之心;四是以北宋张载和明清王夫之为代表的气本论。
        气本论汉唐易学的“阴阳二气说”,认为“太和氤氲之气为”为太极,作为宇宙的本体,寓于一切个性之中。在象义问题上,提出“象外无道”;在道器问题上,提出“无其器则无其道”,认为“理气”是气运动变化的条理和形式,“易之全体在象”,阴阳二气无形而有象,其变易之理不能脱离个体物象而存在,在哲学上导出太极之气作为宇宙的本体即寓于天地万物之中的结论。
        本体论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透过宇宙中千差万别的现象去捕捉共同的本质,因此这一学说的创立表明人类思维的深化、人类认识的进步。
        三、宇宙形态学说
        宇宙形态说是关于天地万物以什么样的形态存在的哲学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存在着两派:一派认为,就根本而言,宇宙上静止的、凝固不便的,变化是表面现象,其原因在于事物的外部;一派认为,宇宙本质上是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易学哲学的发展观则是后一派别的。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
        (一)天地万物处在不断流转和更新的过程中
        《易经》用蓍草的变化得出卦象,又以卦象的变化判断吉凶,筮法本身即具有变化的观念,故称其为“易”,即变化之意。
    变化的观点在《易传》中被提到了理论高度,从蓍数和卦象的变化,讨论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过程和形式。所谓“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其变化不是旧事物的重复,而是不断地更新,即所谓“日新”。所以又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二)天地万物变化的原因基于刚柔相推
        卦象的变化在于阴阳两爻的相互推移。所谓推移,既包括相互排斥,又包括相互吸引,《易传》概括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并作为解释一切事物变化的源泉。它将变化的动因称之为“神”,将变化的过程称之为“化”,提出“穷神知化”的认知任务。这是中国古代内因论的代表,对中国古代哲学有深远影响。
    理气学派认为,由于阴阳二气相互吸引和补充,才使天地万物运动变化而不停息。注重对立面的相互渗透、相反相成而否定相互损害和毁灭,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特色。
        (三)天地万物的变化遵循一定规律
        《易经》中卦爻象的变化,并非杂乱无章,如一卦 变为另一卦,八卦变为六十四卦,都遵循阴阳二爻排列组合的法则。《易传》依此提出了事物的变化具有规律性的学说,如“天下之至动不可乱也”,“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即要求依运动的法则而行动。汉易认为,阴阳二气互为消长,以此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即阴阳消长的规律。卦爻象和事物的变化虽遵循一定的规律,但并没有固定不变的形式,《易传》将此称之为“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谓之变化多端,不拘一格,神妙莫测。王夫之提出“神妙万物,不主故常”,又说“乘时因变,初无定体”。在肯定事物变易的规律性基础上,又提出因时通变的原则,也上易学哲学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大贡献。
        四、天人关系学说
        《易经》内蕴着自然界与人类社会融为一体的观念。卦辞、爻辞尽管有许多地方记述的是人事,也有自然现象,不但将人事与自然现象合起来说明吉凶,而且以自然现象回答人事问题,并把自然现象和人事视为同类。《易传》展示了这一内蕴,并进行发挥。认为天、地、人既分为三,又合为一,都有同样的变化法则,人居天地之中,应自觉地效法天地,择善而行。
       (一)推天道以明人事
        《易传》把天地人视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认为它们各自呈现出自身的具体规律,称为天道、地道、人道,即三才之道。从此出发,认为衡量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 就要看它是否与天地之道相合。《系辞》中说“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不仅君子、贤人甚至百姓,都按着天地之道行事,不同的是君子自觉而百姓自然。又说:“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易传》认为,人类效法天地可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人的品格。如乾卦《象》传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传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传》以天地之道为人类行为的准则,将天道和人道合而为一,对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天地设位,圣人成能
         《易传》认为,人道虽效法天道,但不等于说,人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人应发挥自己的努力,与天地相协调,并协助自然界成就化育万物的功能,并从自然界中吸取养料,以提高人的智力和品格。
        历代易学倡导的天人合一观,将天道之必然和人道之当然统一起来,成为中国哲学一大特色。《易传》提出了“顺天”、“应天”说,又具有发挥人能的因素。如“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就是说,人的行为,既要顺天道,又要尽人事。
        同时,《易传》又提出了“裁成辅相”说。泰卦《彖》传中说:“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就是说,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对自然物的变化加以辅助、节制或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类的需要。
        圣人成能说和裁成辅相说,可以说是一种天人和谐论。从理论思维说,涉及到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关系问题。《易传》一方面强调要尊重客观规律,“顺天休命”;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财成天地之道”。这一学说。涉及到了自然与人为的辨证关系,反映了古代先哲们的高度智慧。
        按易学系统,天人问题是自然与人的关系问题。这其中人同自然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二者乃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其对立说,人有智慧和仁德,可以改变自然的现状;就其统一说,人与自然又相互依存,相资互济,认为人改造自然,不是破坏和毁灭自然,而是按照自然的规律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使其符合人类的利益。这种观点对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值得今天发扬广大。

  • 上一篇文章: 周易与思维

  • 下一篇文章: 棋 經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