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 不要控制我(二)…[2650]

  • 不要控制我(三)…[2600]

  • 不要控制我(四)…[2626]

  • 不要控制我(五)…[2731]

  • 不要控制我(六)…[2666]

  •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9]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7]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5]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3]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不要控制我(一)教育孩子名著       
    不要控制我(一)教育孩子名著
    [ 作者:加·埃文斯    转贴自:网络资料    点击数:3601    文章录入:云中子

    不要控制我

    作者简介

      帕萃丝·埃文斯,加拿大阿拉玛·埃文斯人际关系研究中心创始人。在全美建立了许多工作室,著述颇丰。

      其处女作《口头侵害关系》,被《新闻周刊》誉为一次根本性的突破

    (书评)疼,你就说!

    全文点击进入:

    普通文章 不要控制我(二)
    普通文章 不要控制我(四)
    普通文章 不要控制我(五)
    普通文章 不要控制我(六)

    1、不要控制我(一) 

    2、不要控制我(二)

    3、不要控制我(三) 

    4、不要控制我(四)

    5、不要控制我(五)

    6、不要控制我(六)

    你无法是我,不要“抹杀”我

      明明3岁了,有天爸爸妈妈带着他上公园玩。一家人走走停停,转眼到了中午,明明觉得饿,喊着吃麦当劳,于是爸爸妈妈牵着明明往外走去。可能是又饿又累,明明不小心跌了一跤。孩子觉得膝盖痛,地大哭了起来,引得路人纷纷侧目。爸爸一把拉他起来,左看右看,也不见受伤,觉得他是撒娇了。众人看着难堪,妈妈急忙说:没事,没事,你看你什么也伤着,哭什么呢?叔叔阿姨看着笑话呢,要像个男子汉,不哭,这样才是勇敢的孩子。明明眨巴着眼睛,本来就是好痛,为什么不能哭?哇哇……”哭得更大声。爸爸不耐烦了:快走,快走,这小子就是在耍赖呢。什么事都没有,哭什么,就想让人抱着吧。妈妈也生气了:别哭了,再哭不带你去麦当劳了。明明一想到麦当劳,也就止住了声,嘟着嘴跟着爸妈走。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出现?孩子跌倒大哭时,换你又会怎么办?

      爸爸妈妈真的了解明明吗?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对明明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爸妈又不是明明,他们怎会真正了解明明内心的感受?在他们眼里,明明摔倒了不哭才符合他们心目中明明的形象――一个小男子汉。父母把他们自己的感受替代了明明的感受,明明要放弃对自我的认知来迎合父母吗?

      畅销书《不要控制我》作者埃文斯认为,孩子是有自我意识的,就像明明跌倒感到疼,于是就哭了,是因为他对疼痛有知觉,并且他的情感是忧伤的。但如果明明总遭遇到父母对这种自我体验的否定,他就会慢慢变得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了。

      在埃文斯看来,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就会相信他们的评价更真实。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只能使对自我的认识更加模糊。

      埃文斯认为,如果在那次事件中,明明听了他父母的话后,开始相信膝盖疼痛是不真实的,或是不存在的,我没有受伤,类似的事情多次重复,他就会逐渐失去知觉认知。他会觉得流泪一钱不值,我没有什么可哭的,这样他将失去情感认知。同时,他会觉得这样做很不好,我是想引起爸妈的注意,他将失去对坏事的直觉,混淆了是非。如此这般,他被教育成相信事实的反面。

      埃文斯在书中写道:正如我们在平滑的镜子中,才能看清自己一样,当我们的个性,不加扭曲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才能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当别人轻易给你下定论时,就扭曲了你的感受,你好像站在了一面哈哈镜前。例如明明的父母对明明说你没有受伤,他们混淆了真假,根本没有考虑明明自己的感受。随着一些看似不经心、平常的话灌入明明的耳朵,比如你没有受伤,明明被教导成不再信任自我。他逐渐学会与感觉、知觉、甚至直觉相违背。如果他完全丧失了自信,他就会放弃思考,不假思索地根据别人的想法,或听从别人行事。甚至他可能拒绝思考,完全地感情用事,而根本不理会自己的思想。

      明明的爸妈表现得似乎他们明白明明的行为和感受,他们表现得好像他们进入了孩子的精神边界,并且知道他的个性——而事实上并没有。他们没有觉得这么做有什么不妥,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产生的负面效应。

      一个孩子的边界是对一切教育开放的,对孩子来说,父母是神圣的。那些在养育者的培养、支持下,自由地体验和表达自我的孩子,可以在镜子面前清楚地看见自己,他们根据自己的内心体验来定义自我,他们的成长过程是欢愉而自信的。一个没有被逆向定义的孩子,真诚又充满爱心!

      因此,为人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下定论,不要在不经意之间抹杀了孩子的个性。不是自己的真正感受却要被别人说成是自己的感受,这不是很荒唐吗?有谁能比孩子自己更清楚自己的感受呢?如果我害怕,我自然会感到恐惧,难道会觉得愉悦吗?

    美国读者书评

     如果你曾经应对一个控制者(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这本书就是你必读和学习的。作者解释了控制行为产生的原因,还解释了控制行为对当事人的影响。并且她还进一步阐释如何应对控制行为。这本书解释了目前存在的许多令人不解的现象。现在我能够明白控制行为背后真正隐藏的东西。这真是个美好的事情。

      2002.8.16俄亥俄

      读了这本书,我学会了如何应对我那控制欲很强的父母,并了解和消除我自身的控制倾向。这种努力不会停止,但我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步。这是一本非常有洞察力的书。艾利斯,别看着镜子除非你想看。进入内心的真正的门。你将不会还是现在这样了。

      2002.8.9墙上的镜子

      我读过400部心理自助的书。我曾是心理学硕士,现在我是心理学博士。我最近刚出了一本书(如何喜欢自己当别人不喜欢你的时候)。我偶然遇到此书。我被震动了。这是我读过的最伟大的书。我喜欢作者的文风,她解释控制者本质的写法非常独具特色和通俗。她毫不畏惧地抛出自己新颖而独特的观点。我喜爱她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它确实令我对控制者为什么这样,他们行为的实质,一些人为何对这种行为能够忍受这种行为等有了新的认识。我如此为得到这本书而欢欣鼓舞,因此我还订了作者其他的书。我对她伟大的工作印象非常深刻并赞赏不已。我非常想建议大家读这本书。你不会浪费你的时间和金钱。我只是太喜欢这本书了!

      2002.5.9买这本书,很伟大的一本书。布鲁克林,纽约,美国

      刚开始时,如果有人向我推荐这本书,我会说:别扯了!然而,看了这本书之后,看到我的人际交往在眼前揭开,看到帕萃丝·依雯斯有点另类的类推形成我活生生的生活案例……我相信了!多少次我曾呼喊:我不是这么意思!”“这种念头从哪来的?”“我无法理解你的意思!”“你决定我的思想、感觉、需求和愿望,不管对错,你总是这么对我!本书解释了为什么这种事从发生在私下。它告诉我他确实知道他在其他人心目中的形象。它也让我学会保护自己并自己决定是否还要这一游戏中呆下去。帕萃丝,谢谢你。

      2002.5.7现在我明白了!亚利桑那,美国

      我曾有过22年受欺负的婚姻关系。我是一个心理学硕士,曾找过许多临床医学家,也曾从许多宗教专业人士那里寻求帮助。我曾未遇到像帕萃丝这样睿智和深刻的人,她对控制者和虐待的问题的理解是如此深邃。我曾感觉如此无助,因为没人能够理解我,现在我不再这样了。这可能只是我自己的勇敢看法,但我真诚认为,除了圣经,这本书与其他所有书比较是精品中的精品。有关魔咒的问题比比皆是,经常被误解和误诊。结果多数人因为缺乏理解而遭受不断的痛苦,不仅是他们自己还有那些支持者和亲密的目击者。这本书必须被广为传播,越快越好。

      2002.4.5重要性仅次于圣经的第二本书,佛罗里达州,美国

      帕萃丝具有一下就抓住神秘的人际沟通现象,并找到了许多人正在努力挣扎寻求的答案。她的工作是无与伦比的。别人无法从其他书和咨询师那里找到解决方案。这本书含有的宝藏使我不断改善生活并获得了新生。这是一本对任何人都非常有用的书。这本书非常实用并容易阅读和理解。别再等待,买一本自己收藏吧。

      必须读读它2002.2.10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痛苦了一阵,并开始改变自己。我正在治疗中,应对这本书提出的许多问题,但帕萃丝解释问题的方法使我能够真正涉及。我一读完它,我就传递给我的母亲。之后我会传递给姐妹和兄弟们。这本书帮助我改变了我的生活。你必须读读它!!!

    目录

     作者的话

    楔子

    (个人控制)

    第一章    人的行为无非是两种状态,有意识或无意识

    第二章    你存在这些问题吗?

    第三章    行为的目的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第五章    天性是与生俱来的

    第六章    人格分裂及其后果

    第七章    非正常地建立自我

    第八章    伪装及其影响

    第九章    自我分裂的普遍现象

    第十章    不符合常理的沟通行为

    第十一章       向联系

    第十二章       泰迪——假想的爱人

    第十三章       幻觉是一种无形力量控制的产物
    第十四章       控制关系

    第十五章       控制者和被控制者

     

    第十六章       不能自拔与无能为力

    第十七章       独立的倾向是控制者最恐惧的

    第十八章       控制者身份的困境

    第十九章       控制者的恐惧

    第二十章       控制策略

    第二十一章    虚构事实

     

    (团体控制)

    第二十二章    更加病态的联系

    第二十三章    真实是幻觉的破坏者

    第二十四章    永久化和制度化的控制

    第二十五章    强制性力量

    第二十六章    真实的联系

    第二十七章    最奇怪的矛盾

    第二十八章    打破幻觉

    第二十九章    明白问题的根源

    第三十章       与强制力共舞

     

     


     

    不要控制我

       我们身边存在许许多多支配欲或者说控制欲很强的人,他们总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喜欢评价别人。别人不按他们的意思做事,或者反对他们,都会引起他们极大的不满,甚至会发生暴力行为。父母与孩子、朋友之间、同事之间、夫妻之间,这样的行为比比皆是。火热大江南北的电视连续剧《不要和陌生人讲话》就是夫妻间控制行为的典型案例。而控制者却总觉得自己是为了被控制者好,因此即使他们做错了事,例如打伤了妻子,他也可以把这样的行为解释为一时冲动,当时是无意识的,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事实并非如此。

      即使是我们自己,有的时候也会产生支配或控制的欲望,也会做出控制行为,结果就造成夫妻拌嘴、朋友反目、同事关系紧张,而说不清自己为什么突然会为一件小事与别人争吵,只觉得当时就是一阵冲动。我们试图改变这种行为,但事到临头总无法控制自己。我们苦恼、痛苦,而不得其解。

      本书作者帕萃丝·埃文斯是美国畅销书作家,其前一部著作《口头辱骂关系》曾名列《商业周刊》、《新闻周刊》的畅销书排行榜。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日常生活中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下意识的行为,揭示其背后的实质,解开我们的困惑和痛苦,使我们学会识别、理解和应对控制,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幸福。作者新颖独特的观点和概念,必将在全球掀起讨论控制的风暴。

      本书行文朴实,通俗易懂;案例丰富,故事性强,使说理深入浅出;体例独特,每章都有相应的心理自测题,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自我;实用性强,不仅告诉读者为什么,还建议读者怎么做。

    本书适合一切希望改善人际交往、改善自我、得到完美人生的人阅读,适应现代人的阅读口味。

     

    个人控制

      当我们围在他床前时,他回忆起他的童年,说起了那些可怕的往事。那是充满训斥和暴怒的日子,令人恐惧。我们知道他的父亲——我们的爷爷,待人和善,深受朋友们的爱戴,但他在家里却像换了一个人,脾气十分暴躁。
    情景测试题:
       
    ·测测夫妻之间的控制状况    ·测试父母对子女的控制状况
       
    ·测测你与朋友之间的控制状况  ·测测你与同事之间的控制状况

    第一章     人的行为无非是两种状态,有意识或无意识

    无意识不是强制的理由,它只是让强制成为可能。

      与家人、朋友、同事相处时,你是否时常会碰到交流困难的情形,无论你怎么解释,也无法使对方理解你当时的所思所想。事情有时并不大,可让双方都很不愉快。

      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交流不畅的情形

      梅走向公司会议室时,脑子一团乱麻,手头那些生意上的琐碎事情,让她有些心不在焉。

      “噢……!”她刚推开门,一阵欢呼声扑面而来。

      “生日快乐!”屋子里所有的人一起叫起来。

      “哦,天哪!我都忘了今天是我的生日!”梅又惊又喜:“谢谢大家!”

      “嘿,梅,不会吧?”同事蒂嚷嚷到。

      “真的忘了。”梅说。

      “得啦,你肯定知道的。你知道我们要为你开生日会。”蒂坚持说。

      “我真的不知道,”梅认真地解释说。

      “你知道我们为你订了蛋糕,你正等着呢。”蒂的口气已略带嘲讽。

      “我发誓,的确不知道,”梅有点无可奈何。

      “别这样,你就承认你是假装吃惊的吧,”蒂还是不依不饶。

      “……”

      “你们别争了,开始切蛋糕吧。”旁边有人不耐烦地说。

      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转向了生日蛋糕,梅却觉得沮丧极了。

      “蒂今天怎么了?像个疯子,干吗非要强迫我承认我确实不知道的事情?

      梅不明白,屋里其他同事,对她们的争吵似乎也莫名其妙。

      “没人想在开派对的时候看别人争吵,”梅想。“我并不想争论什么。”

      她只是感到蒂的随意猜测侵犯了她,下意识进行反驳而已。这个生日被蒂弄得挺不开心的,而其他同事,在她们争论不休时也挺尴尬。

      这件事,让她想起许多类似的情形。当她向朋友们说起时,他们常说:“小事一桩,我也经常碰到,你别太在意。”

      忘记自己的生日是有点奇怪,但问题的关键是,蒂无法认真听梅的解释,她也不想去真正理解梅的想法。

      这就是控制欲很强的人的一贯表现。

      交流不畅,是一方对另一方个性的抹杀

      确切地说,此时此刻,无论你与他()们认识多久,无论你如何向他们表白,对方根本不会听你的解释,因为他()们可能根本就不关心你的想法,拒绝去真正了解你。他们可以对你说三道四,随意下结论性的评语,随意下定义,根本不认为你是个有独立个性的人,是个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特别的个体。

      当你遇到那些试图控制你的人时,你的个性常常会遭到“抹杀”,对于控制者来说,你的想法根本不值一提。在夫妻或父母与孩子等一些特别的关系中,这种行为还可能会伴随着辱骂和毒打。

      而为维持这些特别的关系,被控制者会觉得精疲力竭,并且要忍受心理与情感上的巨大痛苦,连身体也可能受到伤害。

      不沟通,不理解是问题的关键

      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矛盾,大到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暴力行为,不沟通、不理解或是不愿理解对方都是问题的核心。反对他人的行为——不管是轻微的,例如轻蔑的眼神;还是强烈的,例如对别人大发雷霆——都是没有目的但又似乎可以理解,这听上去有点自相矛盾。因为这些现象,通常只是试图控制他人的一些表现而已。

      现在,请你与我一起,从诸多无意识行为中寻找其真正的目的,发现事情的真相。我想,我们之所以还不能知道人们总想控制他人的缘由,是因为生活中的无意识行为太普遍了,大家都觉得它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当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经历时,才能帮助我们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学会对人对事的适度掌控,生活才会更惬意

      那些伤害我们情感甚至身体的人,都自认为有操控我们的必要。这一发现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挖掘这种需求形成的原因。

      文化习俗差异、经济发展不均衡、宗教信仰不同都是支配和控制行为的主要形成因素。但我们不能完全归因于此,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控制别人的需求是一种很难抑制的冲动,就像着了魔一般,一下子失去了理智。

      产生这种冲动的主要原因,深藏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不被挖掘出来是无法改观的。认识不到驱动力,我们会一直困惑着、痛苦着。

      为了揭示这种强制力量,我们将要考察它在日常生活所扮演的角色。一旦我们弄清楚它的影响,我们就会知道它是什么,我们将学会缓解这种力量,而不是忽视或者抑制它。如果我们学会疏导它,生活会变得更惬意;而如果我们压制它,生活通常变得糟糕透了。

      我们将一起通过无意识行为组成的迷宫,这些行为在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需要说明的是: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会遇上一些反映控制行为的案例和另一些反对被控制的案例。因此,我们不但会了解隐藏在控制行为之后的驱动因素;我们同时会了解那些促使我们保持自我的因素。

      在认识了这种强制力量和它的影响(消极的或积极的)之后,我们还要与它为友,与其和平共处,从而避免压制它而带来的负面结果。

      准备好了吗?我们将共同迈步,把我们的发现带入新的世纪。

    第二章     你存在这些问题吗?

      一个难题就是一个好的老师。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问题答案的某一细节,以后,它随时都可能给你带来麻烦。

      很多人向我讲述他们的经历,详尽描述为摆脱强行控制做出的种种努力。

      另一些人则告诉我,如何努力调整自己企图控制别人的念头。在这些案例中,控制者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行为的破坏性,他们因此感到震惊和可怕。

      为什么生活中会有这么多的无意识行为?

      本章开头富有哲理的一段话是一位女士说的,我们就叫她吧。她现在是一位快乐的已婚职业妇女,一位母亲,还是一位祖母。但是,楠并不总是这么开心。她的生活曾经一度混乱不堪,那段时间里,她付出了许多艰苦的努力,就为了搞清楚出了什么问题

      在她离开父母之前,辛辛苦苦抚养她的父母,经常莫名其妙地贬低她、奚落她,并且对她随意下评语:

      “小傻瓜,不要跟我顶嘴!”

      “你怎么总是这么自私!”

      “你怎么这么笨,连这么简单的题目都搞不明白。”

      “除了我们,不会有人喜欢你。”

      他们压制她的个性,并一味把他们的意志强加给她,他们自认为,这么做完全是因为爱她的缘故。

      他们对她的苦恼视而不见,对她的解释充耳不闻,还加以谴责:“你以为你是最好的?”“你以为你比我们更有经验吗?”多数时候,楠感到悲哀、无助与困惑。

      19岁时,好不容易离开了父母,楠遇上了一个看似英俊、有教养的男人。结婚之后,她的丈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改追求她时的无限温情,经常羞辱她,叫她的绰号,冲她大喊大叫,她受到了严重的精神创伤。她觉得,如果继续处于这种状态,不知什么时候,她也许会自杀的。她当时不知道该怎么办,因为这些她最亲的人,总说她是造成这一切的祸根。她没有了自信,失去了自我,要从困惑中走出来,她面临着非同寻常的困难。

      幸好她是个非常坚强的女性,及时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她明白了什么是无意识。

      她明白了身边原来有这么多试图强行控制她的人。意识到这点后,她摆脱了困境,把过去抛在脑后,开始新的人生。

      ……

      一个内科医生对我说:

      我父亲80多岁,浑身都是病,没多少日子了。于是,我和我的姐姐们,带上各自的家人一起去看他。

      当我们围在他床前时,他回忆起他的童年,说起了那些可怕的往事。那是充满训斥和暴怒的日子,令人恐惧。我们知道他的父亲——我们的爷爷,待人和善,深受朋友们的爱戴,但他在家里却像换了一个人,脾气十分暴躁。

      父亲的话使我感到压抑,他记得自己童年的痛苦,却没有意识到,他也是这样对待我们的。

      医生的父亲从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他的行为似乎也没什么道理可讲。其实,很多人都能讲出同样的故事。

      ……

      意识到了自己的控制行为,却欲罢不能。

      那些热衷于控制别人的人一旦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们通常会震惊不已。我曾经听到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人说出同样的话:我是个可怕的人。有的人因为难以接受自己的行为而变得十分痛苦。但不管他们多么后悔,改变自己又非常艰难。

      谁也不会真的认为自己是可怕的人,他们只是对自己的所作所为难以置信罢了。与前面那位医生的父亲不同,他们对自己的行为和相应的结果都很清楚。那么他们为什么还会那么做呢?

      ……

      一个委托人向我描述他是如何试图控制自己妻子的:他有时当她不存在,有时则让她感觉总做错事。

       没有人能发现我的控制欲,因为我是个对待朋友很友善的人。但当周围没有别人的时候,我就很容易发火,我以为那是“发神经”。我想了解我自己,常常想从自己的朋友那里得到帮助,解决问题,但是,我根本就不知道问题是什么。每当我“发神经”之后,都非常自责。类似下面的这些行为,会经常在我与妻子之间发生:

      1.不和她说话,让她感到孤独和被拒绝。

      2.表现得很冷漠,当她问我有什么问题时,我却冷淡地说:没什么。

      3.有时候出门去玩,故意不告诉她去哪、什么时候回,让她在家里忐忑不安的等一夜。

      4.不让她和她原来的朋友来往。

      5.如果她问我问题,我就发火。

      6.我总说是她的错。

      7.我告诉她,结婚前我比现在过得舒心多了。

      8.指责她整天不知道做些什么。

      当我意识到我所做的一切,我心痛不已。我想要明白这都是因为什么。

      ……

      无意识的控制者习惯将责任归咎于受害者。

      还有一种人,以那些压制别人的家伙为榜样,他们的理解往往与问题的实质南辕北辙。这些人不检讨控制者的影响,反而将辱骂和暴力归咎于那些受害者――

      “自找的”

      “至少也有部分责任,”

      “自己应该预料到的,”

      “活该倒霉,”

      甚至他们会把控制归咎于一些无形的,或不存在的东西,或干脆把它归咎于魔鬼缠身。

      ……

      在日常行为中,明显存在着相似的无意识举动,比如为了让孩子止住哭声而动手打他。

      这样对待孩子,会破坏他们控制情绪的能力,使他们迷惑,让他们不知所措。我不断听到打孩子的事情,即使是六个月大的孩子,也可能挨打。

      ……

      如果你遇上这么一个人,他尽做出那些反对你的行为,让你烦恼:乱评价你,歧视你,或是从肉体上伤害你;你会注意到,他对你做出的这些侵害行为,就好像这都是你应得的一样。

      无论是表现得很强烈,危害极大,还是一些表现轻微的无意识行为,反对他人的行为有一些共同特征。简单来说,它们有如下特点:

       1.侵害者通常认为自己的强制行为是必要的,甚至是正确的。2.3.通常反对他人的目的在于控制住对方,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4.5.反对他人的行为来自于对事情的曲解与无知。侵害者几乎都认为他们很清醒、很明白:事实并非如此。

      反对别人的时候,人们无法意识的是什么呢?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知道他们的无知所在,我们就可以回答以下的关键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想要控制别人?

      我一直无法忘记几年前我碰上的一件事:

      有个男人变得很难相处,于是他的妻子离他而去,搬到了几个街区之外的公寓去了。她忍受了他愈演愈烈的恶劣行为长达20多年,最后选择了离家出走。她曾抱有希望,以为他会变好,可以变得温柔体贴、富有爱心,并且希望多年来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能换得与丈夫之间的亲密关系。

      她的丈夫一直希望她回来,甚至在两年之后还耿耿于怀。在妻子的建议下,他决定和我谈谈。在我们谈话的过程中,我问他是否知道妻子希望他能改变自己的愿望,如果知道,他能改变什么来使她回心转意?

      他说,“她只想我对她好一点。”

      “你可能对她好一点吗?”我问。

      “她就是因为我暴怒才走的,我怎么能对她好点呢?我就是这么个脾气。”

      在我们接下来的谈话中,他处理问题的方式越来越清楚了。说不出什么理由,他就觉得

      如果他表现得十分狂暴与愤怒;

      如果使劲吵闹,让妻子认为是她使他发了疯;

      如果大肆羞辱和胁迫她,告诉她死了自己做主的心;

      甚至干脆饱揍她一顿。

      就能够使妻子认为离开丈夫是错的,就会乖乖的回到他的身边。

      很明显,正是他强烈的控制欲,迫使妻子离去,这就是他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并不意味着他在发神经。与所有侵害者一样,他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那些制造紧张关系的人,并不是在自觉的情况下伤害了对方,他们的所作所为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前面的例子中,妻子和丈夫都渴望亲密的关系,但对于不同的人,亲密有不同的含义。对于什么叫亲密,如何做才能达到亲密,双方的观点恰恰相反。一个人对于建立亲密的关系存在错误的见解,居然还付诸于实践,这实际上消灭了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

      什么是行为发生的情境?

      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将会明白,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不管他的目的是建立亲密关系还是做点好事”——会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既然所有的压制行为都有逆向的性质,它们可以被认为发生于逆向情境中。

      首先让我们自己真正了解情境的重要性。举个例子,如果你只看到我大声喊叫,面红耳赤,东张西望;我的行为就会显得很奇怪,难以解释。但如果你知道了这一行为发生的情境——我正在观看足球比赛——我的行为就不再是无法解释的了。在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了解情境或拓宽视野能够很好地解释我的行为。

      除非我们知道行为发生的情境,不然连普通的行为也无法解释。一旦我们了解行为发生的情境,我们就能够对行为做出解释,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就可以明白为什么存在着逆向关系。

      知道了反对他人行为发生的情境,我们就可以开始解释他们的行为了。

    第三章     行为的目的

    目的很好,结果却不一定好

      我们已经知道,习惯性反对别人的行为,经常发生于逆向情境中。大多数控制欲太强的人,无论有意识或无意识,所采取的强制性行为,都是为满足某种特殊需求的,这种需求很可能违背他们原本良好的目的。

     

      由于受到误导,他们会采用破坏性的行为来满足需求,其实多数时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需求是什么。结果当然是破坏性行为,无法实现所谓的需求,这样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无视别人存在的行为,即使目的很好,结果总是不好

      虽然很多控制者的目的,是想正确地对待别人,并希望别人也如此对待自己。可多数情况下,他们良好的目的总是没法实现,因此付出的努力总是付诸东流。

      有个古老的故事,叫做“米勒的女儿”。讲的是一个叫米勒的人,和魔鬼进行了一场交易:用自己的一部分地产(后花园)以及上面的东西换终生的富贵。他极爽快的就同意了这笔交易,因为他觉得只是损失后花园和一棵苹果树而已。但是他考虑得太不全面,他女儿当时正好在后花园玩耍,因此女儿也被魔鬼带走了。

      当妻子告诉他这个噩耗时,为时已晚。米勒和妻子遭受了巨大的精神折磨。他们的女儿非常痛苦,经受了各种折磨,才逃脱魔鬼的控制。

      米勒想得到更多的财富,这个目的并不坏,但是他忽视了更重要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在魔鬼掠走他女儿之前,他就已经失去了女儿。正因为他没真正把女儿当回事,所以当有情况时,也想不起女儿来。如果他真把妻女放在心上,在做这件事情之前,至少应该和她们商量一下。这样他就会知道,女儿当时还呆在后花园中,也就不会和魔鬼进行这样的交易。或者,他女儿知道了他的打算,就可以提前离开后花园了。

      但米勒没有这么做。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像米勒一样,做事的目的很好,就是不考虑别人,这样仍然会事与愿违。这个古老的寓言,今天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我在写米勒的故事时,就经历了一次米勒事件

       一个态度和蔼的电工,来我家检修电器。我很明白地告诉他:“我正在书房工作,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先和我打个招呼。”

      而他根本没有认真理解我说的意思。就这样,无意识的控制行为发生了:

      当时我正在对书稿做一些编辑工作,突然,屏幕“啪”的一声关了——停电了!所有数据都丢失了。周围没有声响,也没有什么人来向我说明发生了什么事。一阵死寂之后,我飞快跑出屋外,想弄明白怎么回事。我的第一个想法是,“他是不是触电了?”

      他很好,他正在工作!

      是他切断了整座屋子的电源。如果他问问我,就一定不会这么做,但他就像米勒一样,不考虑我的存在,似乎就没我这人似的。

      我告诉他我正在工作,他却置若罔闻?非得我是一个将军或者法官,他才能上心吗?

      我把米勒的故事告诉了这个电工。他非常真诚地对我说:“今天,您给我上了重要的一课,我永远不会忘记。我原本并不想搅乱您的工作。”

      与撕碎妻子书的那个人不同,这个电工向我道歉,并决定以后改正。他本来就不想打断我的工作,只是确实不明白我的意思。

      不去理解或考虑别人,这样的人做事情常常适得其反,即使他本来的目的是想帮助别人。

    第四章     失控是怎么回事?

    失控的时候,他们该何去何从?

      有一些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思议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却变得可以理解和忍受,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中,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举个例子来说,当灾难发生的时候,人的行为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人在灾难发生时可能会呼喊、诅咒,有些人则变得十分易怒,对周围的人大声叫嚷:“该死的!给我止血带!快点!”

      变故之后的失控是可以理解的

      事情发生的场景,可以说明行为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这样解释某种情况,他因为恐惧而失去控制;或者是另一种情况,她因内心痛苦而无法控制自己。如果知道一个人暂时失控的原因,我们就不会在意他的疯狂举动,我们不会顶撞或离开,而是温和地处理这样的情形。

      设想你是一场惨剧的目击者,或者突然有人告诉你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在经历了如此大的打击后,你可能会不自觉地抓住身边的某样东西,例如一把椅子或是一张桌子。你也可能坐立不安或者失去思维能力——你失控了。

      通常,当人们无法控制自己时,他们总是试图尽可能地去控制外在的一切。他们已经失去了理智,在这个时候,他们会尽力去抓住些什么东西——甚至是某个人。

      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不仅失去了对自己的控制,连自己在做些什么都不知道。似乎已经和自己的日常行为失去了联系。为了能够恢复正常,一个人不仅仅要抓住一把椅子或一张桌子来保持身体的平衡,他还要抓住身边的某个人,然后和那个人说话,希望把这个人控制在自己手中,使他按自己的吩咐去做些什么,成为他的一部分。

      正常情况下的失控行为,就让人难以理解

      人们可能失去控制的原因有许多种,包括痛苦的感觉,危急情形,或者遭遇失败等等。如果我们了解当时的情况,我们就可能弄清楚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对于正常情况下产生的,那些无法忍受的失控行为,如何解释呢?

       有一个例子,一天早上,杰克打算去买他最喜欢的周报,出门看了看天,感觉有点凉。回头就对妻子婕喊道,“该死的,给我衣服,快点!”

      在这个例子中,杰克并没有把婕当作一个人看待,而是把她看成其他的什么东西。他的命令是粗暴的。他的举动好像失去了控制,就好像经历着一场灾难,正试图抓住身边的什么人,他的所作所为不就是把婕作为自己的附庸,随时听从他的调遣吗?

      然而,他并没有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如果不是巨大的打击使他失去了控制,又是什么在影响他呢?他是如何失去理智的?如果很久以前的打击,使他失去了理智,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一直没能恢复正常?即使在一个普通的星期天的早晨,他仍是如此,难道他和米勒一样,根本就没把妻子当回事吗?

      在下面的章节中你会找到答案的。但是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当人们失去控制时,他的本性是怎样的。

     

  • 上一篇文章: 不要控制我(二)

  • 下一篇文章: 正 易 心 法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