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不符合常理的沟通行为
评价陌生人是一种古怪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所处世界的组成基础。关系融洽,和谐就应运而生。关系恶化时,就会形成混乱的局面。
面对陌生人,似乎更容易失控
那些“只有一个活塞”(只有思考功能)的人,也就是所谓有着逆反心理的人,喜欢以逆向方式与其他人接触。他们实际上会把接触陌生人,当成是一个介绍自己的方式,尽可能建立起与其他人之间的直接联系。他们与别人接触的方式通常是告诉别人诸如应该做什么,已经做了什么,将要做什么,等等。
……
如果我们与某人经常相处,可能会自认为对他非常了解,知道他在想什么、想要做什么。可要是因为这样,我们就认为可以这样或那样地随便给他(她)下定义,我们很可能会发现自己错了而不得不表示歉意。
但是,如果我们评价某个陌生人的话,我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毫无顾忌,并且更加怪异。人们经常这么做:以逆向方式和其他人接触,从外向内的评价他们。我们马上会看到一些逆向交往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我们能够发现这种行为是如何显得怪异的。
……
但许多人发现,不论对方是不是陌生人,戒除评价对方的“习惯”是非常困难的。回想起那个提出“为什么我不能对我的妻子和家庭好一点”这个问题的人,他觉得无法打破这个习惯。可能是他这种强制行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习惯问题。这似乎与他对待妻子和家庭的方式有关——他自认为他的方式,可以使他和妻子、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亲密。结果恰恰和他的想象相反。
逆向行为的几个典型案例
故事1笑一笑
不久前的一天,我坐在纽约附近一家旅馆舒适的大厅中,精力集中安排着曼哈顿之行。我拿起金色的咖啡壶为自己倒上一杯咖啡,突然,我发觉身后有个人似乎正对我说着什么,然后又走到了我的右边。我侧过身,看到一个陌生的面孔。旁边也没有其他人,他肯定是在对我说话。
“您说什么?”我问道。
“笑一笑!”
“什么?”
“笑一笑,今天是个美好的日子!”他一字一顿地说。
“什么?”我再次问道,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
“笑一笑,这是个好日子!”他说道,语气显得更为郑重。
“什……么?”我几乎说不出话来。我无法理解他所说的这些话。这有点荒唐。他说的和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满脑子都是我的行程计划,如公共交通时刻、公交车路线和离目的地最近的站点。
我站了起来,嘴里又蹦出了一句“什……么?”那人不再大声说话,走开了。我注意到了他的胸卡,这才明白他参加了我前天发表了演讲的会议。
我想,他可能认为他是认识我的。他想通过告诉我笑一下的方式,与我联络感情,好像我的脸部表情就应该变一下似的。他好像能够知道我的想法和感觉,好像可以评价我,好像这样就可以拉近我和他的关系,好像给我下定论就是联络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个要求我微笑的陌生人是不是以为,他已经或是能够和我建立亲密关系了,因此可以告诉我该如何去做?他和我关系亲密,所以通过某种无害而逆向的方式,他可以探明我内心想法?
尽管没有什么危害,但对于这种方法我不敢苟同。对于陌生人,甚至是那些我非常熟悉的人,我从来没有随便要求他们笑一笑。
恰好在第二天的早上,在同一家旅馆,发生了另外一件有趣的事:
故事2“你看得太多了”
我正在餐厅里吃早餐,看着报纸,距离我不远的地方有人离开了桌子。非常奇怪的是,像前一天早上一样,我突然听到后面有人对我说话,但这次他是走到了我的左边。“您说什么?”我问道,并抬起头来,与一个陌生人的眼光相遇。
“你看得太多了,”他说道。
“什……么?!?”我带着比前一天更加难以置信的口气问道。
“你看得太多了,”他有些尴尬地重复道。
“什……么?”我又一次问道,我努力想理解这个陌生人话里的意思。
他似乎有些局促不安,嘴里咕哝着诸如“它们已经过时了”和“不要相信它们”之类的话。他也戴着胸卡,显然他也听了我的演讲。
他试图通过告诉我“看得太多了”来与我沟通——好像我的所作所为很过分(与什么相比算过分呢?),似乎我们是那么地“亲密”:他熟悉我的想法、感觉,甚至了解我的阅读习惯,知道我应该做什么,似乎他能够对我下定义。似乎给我下定论就是一种沟通的方式。
如何解释这些奇怪的交往方式呢?
在这两个例子中,别人还没有了解我的想法,就开始对我的内心想法说三道四。
一些不自知、自以为是好意、勤勉的人想与我们交往时,他们可能反而会被我们拒之门外。因为当这些人试图与我们接近、交流或者认识我们时,他们会以逆向方式与我们接触。
人们一旦开始给我们下定论,他们就会与我们疏远。只有当他们向我们做自我介绍,或是询问我们的情况时,他们才能走近我们。就这样,我们开始了解他们,他们也开始了解我们。这是惟一有效的方式。
例如,那个说“你看得太多了”的人如果是这么说,“不好意思,打扰你一下,我是……。我听了你的演讲,我想知道……。你有时间吗?”我就会和他很好地交流
我认为这两个陌生人并不是想吓我一跳,或是让我迷糊。他们只是做得好像可以对我直接下定义。
在第一个例子中,我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不笑;而在第二个例子中,我也没有反驳他对我阅读情况的断言。我如果那样做了的话,我岂不是给别人这么个印象:他们可以通过逆向方式和我交往?我岂不是默许其他人对我精神边界的侵犯?
如果我对这些入侵者进行辩解和反驳,他就会以为:“我很了解她。我知道她应该怎么做,实际上,她只是在解释为什么她这次不同意我的意见。这只能说明在多数情况下,我的确知道她应该怎么做。”
逆向行为,使人际关系紧张
跨越边界的一小步就能预示着更大一步吗?我多次听到人们反思自己紧张的人际关系,他们总是说:“只要我能识别那些细节,我就能辨认出它们的实质——那都是控制性人格的表现而已。”
有位女士一直处于紧张的人际关系中,她这几年一直在自我反省。即使已经经过几年的反思,当我把“你看得太多了”这个故事讲给她听时,她说到:“如果我听到‘你看得太多了’这句话,我马上就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这样,或者奇怪自己为什么给人留下了这种印象。”
即使一个人没有听到别人对他说“你错了”或是“你应该如何如何”,他也可能遭到了其他更微妙的待遇。有个客户曾向我诉苦,他必须不断和“亲爱的”妻子辩解,尽管她的确很爱他,但她总要说知道他的一切心思。此外,她还反对他的任何自我表白。
谈到他的妻子,他这么描述:
她昨天对我说:“这幅画你是因为颜色好看才买的吧。”
“没有,我是因为做比较研究才买的。”
“得啦,我知道你最喜欢这种颜色。你就喜欢和我抬杠。”
当然,我还是否认。我告诉她,我讨厌争论。整个事情让我十分倒胃口。我总感觉不停地受到攻击,我不得不在每件事上表明我的立场。
昨天晚上,我正读着书的时候,她又对我说:“你肯定喜欢书里的女侦探(你是因为喜欢那女侦探才看这本书的)。”
我赶紧说,“不是这样”,并向她解释,上周我刚刚看完一本侦探小说,主角就是男的,我只是喜欢读侦探小说。(我是因为喜欢侦探小说而看侦探小说,主人公是男是女我才不在乎呢)
为什么她就不能更多地了解我?例如,为什么她不问问我最喜欢什么样的画?或是喜欢读什么书。我觉得我正淹没在她对我不断的评论之中,我几乎每次都要向她说明我的独立人格的存在。
逆向交往的行为普遍存在
逆向交往最轻也会给人们带来困惑,在最差的情况下会产生毁灭性的效果。我发觉,那些不能接受、感觉、甚至是意识不到内心感受的人,他们不但是从外到内地认识自己的,而且还用相同的方式来认识别人,而他们却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做的。
我们会告诉一些健忘的人(如老年痴呆症者),说他们是谁、是什么、怎么样,或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做什么;而在我的生活中则到处碰到这样一种人,他们觉得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那些人会说诸如“男人都是……”或者“女人应该……”此类的话。这些言论马上就把全世界几乎一半的人都卷了进去。
我记得,在童年时代,我有一个喜欢评价别人的邻居。如果她在通往当地大学的路上碰到一个学生,她就会说:“哼,别以为能上大学就了不起!”
这么做似乎很蠢。但为什么这种行为如此普遍,以至于有的人乐此不疲,而且不觉得尴尬呢?这种行为方式难道不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思考吗?我认为不是这样。我认为它是值得的,因为它影响到我们所有的人。由别人来对我们下定论,这不仅仅是荒谬的——如果我们听之任之,这些所谓的定论会束缚我们。它们就像禁锢我们的围墙,墙砌得越高,越能遮蔽我们的视线。整个世界就黑暗下来。我们就会失去自由、安全、自信、信仰,甚至自我。
当有人任意评论他人的时候,这个评论者在不知不觉中扮演了上帝的角色。这种情况并不罕见,通常也并不引人注目。但我们仍渴望拥有另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不会相互评论。虽然,这样的世界离我们还很遥远。
分裂的影响是多种多样,也是深刻的。这些结果与我们的奋斗目标有关——我们为获得相互理解、平等对待的生活环境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对于一个分裂自我、想要同其他人交往的人来说,这些影响都是有问题的。
第十一章 逆向联系
对于其他人的情况,我们总会有不了解的地方,而这些都是隐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
当控制者用逆向方式与他人沟通时,他们很有可能试图建立逆向联系。
逆向联系是真实联系的反面,而真实联系是建立在两人相互沟通的基础之上。如果人际交往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对方(这常常是无意识的),那么逆向联系不过是迈出的控制的一小步而已。
逆向联系是控制行为的开始
逆向联系总是开始于对其他人的假设和判断,而正是这种假设和判断结束了他们之间的种种关系。它既可能来自于想和他人之间保持亲密关系的念头,也可能会出自于想攻击他们的企图。例如,一旦希尼这么评价李——“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希尼就不可能再和李交流了,这主要是因为希尼的心目中再也没有真实的李了。
还是让我们来想想杰克的父母。当他们拒绝正视杰克的真实感受,而是根据他们自己的想法来重新塑造他的时候,他们不可能听到,也不可能看到一个真实的杰克。他们似乎想要他成为一个完全不同的小孩,这个小孩既没有受伤,也不会叫痛。他们仅仅愿意接纳一个想象中的孩子。结果是他们再也无法理解杰克。
逆向联系是一种病态的联系方式,或者说一种无意的、错误的联系方式,这种联系方式使人们不能接受真实世界的人。相比之下,真实的联系却是一种感情投入的活动,它让一个人对其他人听其言、观其行。
逆向联系的首要征兆是逆向的接触。如果这种接触行为能被人接受,或者让人无法拒绝——如同父母与孩子或上司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一样——那么逆向联系就正式建立了。
例如,如果人们认为我“看得太多了”,而我进行了辩解,那么我针对的将是“看得太多了”的结论而不是这个陌生人的行为。这样,我在不经意间已经接受了逆向接触,并且与他建立了逆向关系。我等于让自己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即我接受他对我下定义这种方式,但我认为内容是错的。即使某些人不接受逆向接触或联系,一些别有企图的人也会不断尝试去建立。
²对别人我们经常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² 因为“认识别人”包含着对他人的假设,我们可以把这个假设看成一种先入为主的观点,或者是一种幻觉。
例如,我们听到“祖母”一词内心总会勾画出祖母的形象。有些人马上就会想到一位满头银发,戴着老花眼镜,身材臃肿的老太太。碰巧有位祖母是一位身材高挑、披着一头乌黑长发的迷人女性,这是让人很吃惊的事实。
另外一个例子是,当人们相爱时,会潜意识地想到传说中王子或公主的形象。这一形象似乎也融入到爱人身上,人们会以这个标准来看待他们的另一半。就像戴着有色眼镜,只看到对方最优秀、最有潜力的部分,除此以外,他们一概视而不见。就像人们通常只看到自己最优秀的部分一样,“坠入爱河”的人更是只看得到对方最优秀的部分。
众所周知,一个女孩会把她的男友视作英雄和勇士,而一个男孩会把他的女友视为充满神秘色彩和富有魅力的天使。
一般随着恋爱关系的深入,这些幻想的“画面”会逐渐回归现实。彼此熟悉以后,他们都会了解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他们会把他们的伴侣视为一个完整的人。迷人的幻想被时间和理智冲淡,人的真实一面就会浮现出来,而且这种关系也将变得更加有趣。
如果幻想仍旧存在,真正的问题就会出现——这一系列的幻想取代了恋人的真实情况。因为这种幻想,他们都不能看到对方的真实面貌。
在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中,正是我们对别人个性的宽容,才使我们逐渐了解他们,并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我曾经和一些人进行交谈,这些人都认为自己的爱人是一心一意对待他们的。我发现所有的人,都对自己的另一半心存幻想,他们认为自己与爱人是真心真意的。这既是普遍的想法,也是最具破坏性想法。这种幻想打开了一扇大门,一扇错把想象的人当成真实的人的大门。
²逆向联系的情况在夫妻之间更容易发生² 你可以设想一种情况,有一类人总对你抱有非常顽固的看法,以致于在他们看来,你似乎根本就不存在。因此,无论你怎么解释、怎么做,他们也无法理解你。
他们认为你就是他们所虚构的人,这个人并非仅仅像幻觉一样在你的头顶盘旋,它已经在你体内扎根了。他们似乎已经把自己思想的触角,延伸到了你的脑海中——闯入你的心灵深处,并在那里驻留。如果这种情况真的发生了,反向联系也就确立了。毫不夸张地说,他们就会大言不惭地宣称,他们比你本人更了解你。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夫妻之间。双方以反向联系的方式相处。我曾经收到数千人的来信,他们在信中都描述了这种特别的经历。他们觉得一开始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每件事情他们都会与爱人商量,交流彼此的想法并互相提出问题。因此就像大家所期望的,他们之间关系融洽,能够及时消除误会,互相理解,统一意见。
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爱人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变了样子。以前他们能够耐心聆听对方的话并积极回应,现在他们似乎都对对方视而不见,充耳不闻。
恋人之间结为夫妻,这种变化就开始发生了。即使在婚后前几周风平浪静,它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逐步开始。它可能会开始于男女订婚的那一天,或者是他们同房的那一天,或者是婚礼举行的那一天;也可能是在蜜月里,或者是夫妻中的某个人辞去工作回家带孩子的时候。
我们会问:为什么环境的变化,会使夫妻关系从积极健康走向消极抑郁呢?对于任何环境来说,引发这一转变的共同因素,就是控制方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安全了。既然他们已经订婚、同居或结婚了,或者是有了孩子,他或她的伴侣不可能离去了。自始至终,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要为自己的另一半提供一个安全的避风港。
当他们确信自己配偶不会离开,他们才会把虚构的人与真实世界中的人混在一起。这就是他们一直在寻找的安全感。虽然控制者是不知不觉中,把一个虚构的人嵌入真实的世界,但我们往往很容易找到那些导致他转变的事件。下面这个案例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一位女士结婚16年了,她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对她视而不见、脾气暴躁、常常恶语相向的丈夫。她告诉我,最初8年的婚姻根本不是这样子的。
“你是不是有个8岁大的孩子?”我问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她说。
“如果你原来有工作,为了照顾孩子而辞职,就会造成现在的变化,”我说道。
情况正是如此。
我们可以看到,辞职之后,她会更加依赖她的丈夫。此时丈夫感到安全了,因为她已不可能离他而去。可以这么说,他让他自己虚构的人,也就是梦中情人,直接替代了真实世界的人。
我并不认为这个女人的丈夫,能意识到他已经用虚幻的情人代替了现实的妻子。恰恰相反,就像多数案例一样,我觉得他过得太舒服了,所以他不再把妻子看成是一个与他“保持一定距离”的人,觉得并不需要对她加以关注。像一个已婚男人经常表现的那样,他完全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而他梦寐以求的女人就再也找不到了。
²当我们迷恋“梦中情人”的时候,爱人却在逐渐远去² 为了避免这种逆向联系,我们必须首先了解逆向接触。逆向联系在最初并不那么令人厌恶,“他认为我就是他的梦中情人”或者“她认为我就是她心中的白马王子”。但是,逆向联系一旦发生,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而这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逆向关系就会渐渐向控制关系转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探讨到控制关系。
有一位成功的中年男子向我叙述了他的成长过程。他能理解“梦中人”这个概念,因为他的确有一个“梦中人”。她似乎一直发自内心地对他说着:“你很伟大,你很杰出。”
是的,她总是在那儿。她像是满足他内心需要的“人”。当他逐渐长大,这个梦想中的人变成了他的“梦中情人”。我知道,他相信有一天自己会真正找到一个活生生的、能说会动的女孩,这个女孩就和他梦中的那个女孩一样。
直到他到了恋爱的年龄,他开始主动出击去寻找“梦中人”。他从歌曲、电影以及其他小伙子那里学会了怎样去追求女孩。
他说:“我不得不去约会、购物、送花、送礼物,说各种各样的甜言蜜语。”
他不断尝试各种女孩来充当他的梦中女孩。正如他所说,“我甚至努力想找出衡量各种不同女孩子的尺度。”
他马不停蹄地寻找与梦中人相符合的“女性活体”。他做了所有他认为应该做的事,并且坚信自己能够找到梦中女孩。
“梦中女人”就像是男性阴柔一面的化身——但是没有人意识到这一面的存在。这部分包含着他那些“无法让人理解的”感觉、直觉和感情。在年轻时,他就和自己想象的那一部分联系在了一起,而不是和他真实的自我相联系。
与此相反,对一个女人来说,一个梦想中的男人应该是女性阳刚一面的化身——充满自信、活力。这种“梦中人”出现的频率不像以前了,因为现在的女性(在我们的现代文明中)已经比五十年前更加自信和活跃了。
在各种夫妻关系中,生活在一起的男男女女维持着表面上无限巨大的安全感(认为他们永远不会分离),试图避免他们因无法相互沟通,而造成的后果——悲伤、孤独、容易受伤、犹豫以及恐惧。他们热爱那个自己虚构的爱人,因此不会去热爱真正的爱人。而似乎是为了再次肯定他们对梦中人的热爱,在一顿拳打脚踢之后,施暴者会毫不内疚地说:“我太爱她(或他)了。”
在一种极端的情况下,当某些人杀害了代表其“梦中人”的那个人,他们就亲手切断了与“梦中人”的联系。因此除非他们能够迅速找到可以代替“梦中人”的人,他们常常会有自杀的感觉。虚构“梦中人”是那么的强有力。那些控制者把它当成了现实,这一想法深深扎根于那些控制者的头脑之中。
为什么控制者要用逆向方式接触其他人,虚构一个想象中的人,并且定位在别人身上呢?这种现象与自我分裂有什么关系呢?
第十二章 泰迪――假想的爱人
只有意识到它的影响,才能知道它的存在。
夫妻关系中,如果压制者试图控制他们的配偶,自己就会创造一个虚构的人。他们认为这个虚构的人就是他们的配偶。他们经常和那个虚构的人交流,以至于把它误认为是自己真实的配偶。
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虚构的人是怎么造出来的,看看控制者如何看待虚构的人,以及如何与虚构的人交流?在人际关系中,如果我们能够理解,控制者如何“虚构”他人,那么我们不仅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以免受到别人的控制,即使面对很多人,我们也能够识别到底什么是控制。
控制者总把虚幻的“梦中情人”与真实的情人混淆在一起
下面,“泰迪幻觉”会告诉你,控制者是如何“制造”一个虚构的人,你会知道这样做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泰迪”开始时只是假想中的朋友,只是虚构的泰迪熊而已,后来泰迪却成了真正的主角。
一个想象中的泰迪是一个好例子,它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个控制者是如何发展和制造虚构的人,同时它也会告诉我们,想象的人和真实的人到底有什么差别。泰迪是没有生命的,它既安静又完全顺从。一个制造者希望现实生活中的人也能够这样。
当制造者还是小孩的时候,他们就会有意或无意地造出虚构的人来,他们虽然并没有见过泰迪,但是,他在自己的心目中制造出一个叫泰迪的家伙。这个小孩会尽力把他的泰迪想象成拥有各种各样目的和思想的人,除此之外,这个“泰迪”还能够想其所想,行其所行。事实上,制造者也在无意中做同样的事情。只不过是制造者把一个虚构的人与真实的人混淆了起来。
泰迪永远不会离你而去,他会使你顺心满意。他可以是男人,也可以是女人,可以是小孩,也可以是成年人,总之,他可以是你想象中的任何人。在制造者早期的生活经历中,泰迪也许是一个全能的父亲,但是到后来,这个泰迪就是他的梦中情人。
在下面的情节中,泰迪就是一个虚构的人,一个想象中伙伴,但制造者也许会把这个虚构的人看成自己真实的另一半。
得到爱人和失去爱人的过程
现在希望你尽量放松,然后慢慢开始沿着我的思路想象各种情景。让时光倒流,想象你在年幼时,就有一个想象的泰迪熊。你和想象的泰迪熊玩耍,就像和真的泰迪熊在玩耍一样。
就像和洋娃娃玩过家家那样,你尽力想象小泰迪和他的朋友们。那孩子和泰迪说话,他的声音十分洪亮,孩子气十足。“嗨!泰迪,你现在就呆在这里,我过一会就回来,好吗?”
泰迪用同样的声音回答说:“好的。”
把这幅画面牢记在心中,并且尽力把自己想象成为那个和泰迪玩耍的孩子。想象着自己正在和泰迪谈话,而泰迪也以同样的语气回答你的问题。
如果你能够通过想象进入那个孩子的内心世界,你就会明白下面的情景,它向你展示人们是如何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的。
你准备好了吗?
第一幕:想象中的泰迪熊永远和自己是一致的
你对想象中的泰迪熊说:“嗨,我一会儿就回来。”
泰迪以相同的语气回答道:“好的,再见。”
“嗨,我回来了。”
泰迪说:“我在这儿。”
看卡通电视时,你也抱着泰迪。
第二天,当你出门时,你对他说:“再见!”
泰迪说:“再见。”
日子就这样一天一天过去了。有时你会和泰迪谈谈心。
“这是我今天做的事情。”
泰迪会回答说:“哦!你真是太聪明了。”
你总是有不同的事情告诉泰迪,而他总是知道应该如何回答。
有时你会把泰迪放到一边。但是那没有关系,泰迪不会离开。有时你抓住泰迪,紧紧地拥抱他。因为你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所以你特别乐意这样对待泰迪。
多数时候,你离开泰迪时,你都会对他说:“再见!”,同样泰迪也从不忘记说:“再见!”
泰迪总是很欣赏你。泰迪也常常因为你给他一些糖果和小吃而对你十分感激。
泰迪在你身边真是太好了。你常常梦见泰迪,有时你甚至感觉到他真的存在。
第二幕:开始时,真实的泰迪想你所想,思你所思
有一天你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你有了真的泰迪。
泰迪说:“你想来点咖啡吗?”
泰迪现在就在你的身边,但是当你回头想想,你却不知道对泰迪的印象是怎么来的。不管怎么说,这是个很好的事。你觉得很高兴:泰迪把什么事情都做好了,什么意见她都同意你的,在你要求她之前,就在考虑能为你作些什么事了。因此,你有时会叫泰迪为你做一堆事情。你确实非常喜欢泰迪。
你像往常一样来来去去。
你对她说:“我过一会回来。”
泰迪用一种熟悉的声音说:“好的,再见。”
“嗨,我回来了。”
泰迪说:“我在这儿。”
时间又一天一天过去,生活依然以相同的方式继续。泰迪依然忙碌不停,她替你赚钱,并在家等你回来。有时泰迪也谈论一些琐事,但是这些事情与你毫无关系,你只是时不时地点头。有时你告诉泰迪你的工作情况,泰迪会说一些类似“哦,那太好了。你真的太聪明了。”这类的话。
你知道泰迪会想你所想,思你所思。
每天早上还是和以前一样,你会说:“再见,我会回来的。”泰迪也会说:“好的,再见。”
每天晚上还是和以前一样,你会说:“嗨,我回来了。”
泰迪也会说:“嗨。”
时间一天一天过去,你觉得这样挺好。
第三幕:慢慢的,泰迪开始悄悄在发生变化
随着时间的流逝,有时泰迪会说一些奇怪的与往常不同的事,而你一点反应也没有。那些话就像噪音,和你所思考的问题一点关系都没有。
有一天早上你说:“再见!”
泰迪用你非常熟悉的语调回答道:“你什么时候回来?”这样的话你从来也没有听到过。
你大吃一惊。
你一直熟悉的泰迪消失了!你想大声尖叫:“我的泰迪到哪去了?泰迪从来都没有这样对过我。”泰迪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你感觉如此孤独、如此震惊。好像泰迪现在成了你的敌人,她在反对你。
你咬着牙,十分恼怒地回答道:“你问我什么时候回来?’这是什么意思?”
一切好像已经土崩瓦解。这一切都是因为泰迪。泰迪怎么会做这样的事情呢?你勃然大怒。
你说:“该死的,你到底为什么要盘问我?难道你惟一能做的就是盘问我吗。”
泰迪的声音非常微弱:“我只是想知道我有没有足够的时间参加一个聚会,想知道能不能与你共进晚餐。我也想知道你会不会早点回家。”
突然之间,你听出了泰迪的声音,那个声音听上去还是那样的熟悉。
“唔,你为什么不直接说这些呢?该死的!”
泰迪说:“但是那就是我想要知道的……你什么时候回家。”
你说:“你能不能就这么打住了?你得干点正事。”
然后你就出门了。
忙碌了一天,你回了家。你一无所求,只是想放松一下,好好抱抱泰迪。
你一进屋就像往常一样说到:
“嗨,泰迪!”
泰迪的声音完全变了:“哦,你好!”
你说:“你这该死的出什么毛病了?”泰迪的声音听起来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你很疲惫,同时也很气愤。这一点也不像泰迪平时的所作所为。
泰迪非常痛苦地呻吟道:“唔,我感觉到有点不舒服。你是不是在生我的气?”
“我不知道你怎么会冒出这些想法!你在和谁说话?”
泰迪说:“我想知道你到底为什么生气?”
你更加生气,“没什么!我告诉你!现在你能不能别乱想?你总是钻牛角尖,你的问题让我感到恶心。”
“……”泰迪一声不吭。
一切似乎都恢复了正常。
第二天,你说:“再见,泰迪。”
泰迪用微弱的声音回答道:“再见。”
你以为一切事情都好了。
第四幕:随着问题的不断暴露,泰迪和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
你晚上回来时说:“嗨,泰迪。”
你环顾四周,什么声音也没有。
泰迪在床上静静地坐着。
你问道;“出什么事了吗?”
泰迪回答道:“没有什么事。我只是在思考问题。”她继续说:“我想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些问题,我想我们应该一起去看一下心理医生。”
你不耐烦地说:“我为什么要去看心理医生。”接着,你更生气地说:“只有你才行为古怪,你心理才有问题。”
泰迪有点生气地反驳道:“我没有。”
你边走出门边说:“哼,你还是自己去看心理医生吧!你最需要看看心理医生。你还是去看一看为什么你最近老是举止反常。”
几天之后,泰迪去看了心理医生。
你回到家,进屋的时候,你说道:“嗨。”
泰迪回答道:“我想求你一点事。”
“唔,什么事?你说吧!”
泰迪回答道:“医生叫我和你一起去。”她看上十分安静,眼睛直盯前方。
“什么医生?”
泰迪说:“我感到很难受,我真的快发疯了。整件事情太令人苦恼了。”
“为什么我要见医生呢?”
泰迪说:“因为医生想你去。”
“唔,如果那样能使你解脱,我想我没什么可说的。我们什么时候去?”
泰迪告诉你日期。在约定的时间内,你们一起去见医生。你希望只要去一次,泰迪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看上去无论你怎么努力,泰迪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即使泰迪没有把你交待她做的事情做完,你也没有抱怨。你自己惹的麻烦最终得到的就是这些。你们关系疏远之前,泰迪就开始了一些反抗。
会面当天,你告诉医生泰迪最近一直对你怀有敌意的行为和老盘问你的话。你觉得她近一年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似的。
医生告诉泰迪,让她多理解你的心情,希望泰迪能够更体贴一些,能够更多地表现出一些关心,不要再问你类似的问题,同时也希望她能自信一些。
医生告诉你,对待泰迪要有耐心,并向你推荐一个大夫,说他能够帮助泰迪缓解痛苦,因为泰迪的确十分痛苦。
她说,也许这是冬天的缘故,泰迪需要更多的阳光。
她还说,如果那不起作用,她还认识一个医生,那个人能帮着看看泰迪是不是要服用些荷尔蒙。
知道有人能够帮助泰迪恢复正常,你松了一口气。
第五幕:终于,泰迪从你的生活里消失了
几个星期之后,生活还是依然如故。
有一天回家之后,你对泰迪说:“嗨,泰迪。”
没有人回答。你在屋子里转来转去,结果发现泰迪坐在床边,正在收拾行李。
“你到底要干什么?”你嚷道。
泰迪用非常微弱的声音回答:“我要离开了。没有什么能够帮我的忙,我必须走了。”
你说:“你哪也不能去,我还在为你做些事。”
突然之间,泰迪抓住箱子,跑到门口。你追了过去。十分恼火。最后你抓住了泰迪,把泰迪推到地板上,吼了起来:
“我为你做了一切,你这疯婆子!精神病专家也帮不了你。你再试看看,我就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你真想跳起来痛打泰迪一顿,但是你最终没这么做。
突然之间,你听到从自己心里发出的声音:我再也不想和你玩了,我要去寻找新的泰迪。
泰迪在角落里静静地坐着。
你想,也许泰迪已经听到了这个声音。一切如故,和几年前没有什么区别。泰迪也不再捣蛋了。
第二天,你说:“再见,泰迪。”
泰迪很快地答道:“再见。”
那天晚上你往家赶时,你心里纳闷:为什么泰迪不像以前那样有趣了呢。
你到家时,泰迪已经不见了。不知为什么,你感觉到你身体里也似乎少了点什么。
很多人都非常熟悉这个故事。他们认为自己就是故事的主人公。
一个客户说:“我的泰迪因我而快乐。我想这意味着我们俩就一根筋,那是我的思想。从来没有发生过我要去问我的泰迪发生了什么事。”
另一客户,她长期和丈夫分居,她说她最近接到丈夫的电话。她丈夫说他不能理解她为什么离开他?他想让她回去。她告诉他,她不会这样做的。
然后她继续说,当她向丈夫说了不回去的理由时,丈夫却告诉她,她应该知道他其实并不想杀她。
我问:“杀你?他到底对你干了些什么?”
“他用小刀顶着我的喉咙,而他却说当时我应该知道他不想杀我。”
又是单方面的想法!
她说:“他现在开始有点清醒了,他不再慢慢接近我。我惟一能做的就是离开这个城镇,以免受他的迫害。就像为逃避迫害而逃亡到国外的人一样。”
显然,这位女士的前夫相信她知道他脑瓜里想的是什么。他已经虚构出了一个妻子。他们之间非常地“亲密”,要不是这样,还会是什么样子呢?
没有人能够完全进入到别人的内心里,即使是相爱的人
一些人相信他们能够利用某种人格力量和心理方面的技巧,帮助你跨越心理方面的障碍。他们经常告诉你:“你的问题就是……”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是不可能的。
人们渴望与他人交往,却发现别人对自己乱下定论,于是他们会感到心理上的不适。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是开放的,也是脆弱的,因此这种攻击的后果是致命的。
这不同于你主动请那些知觉、直觉俱全的人对你做出评价。你相不相信他们对你的评价,这完全由你自己决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采取逆向方式来思考现实时,他们总会混淆事实。例如,当某人说:“你造成了……”时,他们是在给自己开脱责任,而且还坚持认为是你在他们中间搅和,并且是你造成了一切后果。这就好像是自然秩序在现实世界的重复吧!
没有人能够进入别人的内心,让别人做他们自己想做的事情,说他们爱听的话;但总是有人自认为能够做到这一点。
同样,一个人欺凌其他人,他们也许会用逆向方式声称:“一个巴掌拍不响。”就好像是“受害者”曾经欺负过作恶者似的。
一些人甚至声称要颠覆过去和现在,似乎他们现在的话能够改变过去。例如,一个人殴打了别人,然后却说,他们并没有伤害任何人,他们虚构了过去并同时虚构了他们自己。
一个人可能用同样的方式来虚构想象中的人,他或她也许会用同样的方式来虚构一个想象中的世界。在一个想象中的世界,想什么样子就可以虚构成什么样子。
第十三章 幻觉是一种无形力量控制的产物
善良的人也会受到幻觉的影响。
为什么善意的人们,也会随便定义别人呢?而且自认为做的没错。
是什么促使一个人无视其他人精神边界的存在而攻击其他人?难道把握自我——思想、身体、精神还不足够吗?
如果一个人自认为知道其他人的内心世界,就是受一种幻觉的影响。难道他们不觉得自己幼稚可笑,不感到局促不安吗?难道他们意识不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吗?别人点破他们的所作所为后,难道他们还不会马上收手吗?
人们生造出与他人的虚幻联系,仿佛这些联系就是真的存在一样。虽然这种联系十分荒唐,但是对于虚构这些联系的人来说却是货真价实的。此时,他们就像被某种幻觉控制了。
我相信存在着某种幻觉,泰迪幻觉就是它的一部分。我相信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随时随地受到幻觉的影响。我相信摆脱这种幻觉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之一;同时我认为,要实现这一愿望,我们需要有很强的好奇心,还要具备一种追求和理解知识的热情。
了解幻觉起作用的原因和过程
下面的故事里,我们将会看到幻觉是如何起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会知道一个受幻觉控制的人,是怎样把其他人想象成自己心中的角色(而这一角色并非对方的选择)。
玉米的故事(一)
某个星期六早上,我去附近的集贸市场买玉米。那天,我排在一对穿着体面的老年夫妇后面。当排到他们时,我听到那个女主人要24穗玉米。那些玉米每3穗卖1美元,她付了20美元。
当她拿到找回的钱时,看到有一张10美元的钞票,她觉得很惊讶。“哦!我没想到买24穗还能找回这么多钱!”她笑着说,“也许是我们来得太早了,别人算帐都算不清呢。”
突然,她身边的丈夫生气地对她嚷了起来:“你这家伙连一点该死的零钱也算不清楚!”所有人注意力一下集中到丈夫身上来。
那位女士,似乎和在场的所有人一样,被她丈夫的咆哮惊呆了,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她看起来快晕过去了。
这对夫妇离开后,排在我后面的人开始议论那个男人所说的话。他们表现出对那位女士的同情。有人说那个男人在咆哮;也有人说那个男人在诅咒。至于我的想法,我觉得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丈夫一直假想妻子算不清零钱,他的所作所为似乎是因为妻子的这一“情况”使他忍无可忍了。
如果他自己没有被局限于狭隘的思想中,那他为什么不在私下里小声问问妻子,能不能把该找多少钱算清楚?如果他坚持认为她的确算不清楚,那他为什么不自己来算呢?难道他不觉得难过,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妻子吗?难道没有比这更人道一些的方法吗?
我认为有一种东西在不断增加他的烦恼,这种东西阻止他对自己的妻子,采取理智的行为,使他弄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它如此强有力地控制着他,以致于他好像受到某种无形力量的控制。我不会因为这种无形力量的影响就不指责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是不能原谅的,我认为他应该对他自己的行为负责。
但是这种影响十分强大,幻觉蒙蔽了那个男人,使他不能了解这样的事实:只有她妻子本人才清楚她是否需要算找零,以及什么时候算;妻子的自我认识是别人无法知道的。而那个男人则自认为知道妻子的内心世界,但是除非他能够证明——问问妻子——否则他还能怎么做呢?
像在前面几个故事中提到的一些人,这个男人也是在应用“逆向方式”。他自己的行为表明他自认为无所不能,他能够在妻子告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之前,就能搞清楚妻子的形象。更让人吃惊的是,他自己被自己所虚构的形象激怒了。
我发现,如果人们行为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幻觉在起作用时,那么它的影响会更强烈。如果他们继续向相反的方向前进,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没有这样的路标:“回头:此路不通”——那么他们就会越来越受到幻觉的影响,他们的行为也会越来越失去理智,以至于显得非常怪异。有些人内心有停止的意识,他们会亮“红灯”阻止极端行为的发生,但是有些人却不能这样做。甚至有些人开始闯“红灯”。
逆向行为一开始可能并不会对人们产生危害,但是很快就会变得很危险。这种危险不仅威胁那些被他们定义的人,而且还会威胁他们自己。幻觉影响了他们的理智吗?还是幻觉之类的东西影响了他们过上幸福、健康生活的能力?
让我们把焦点集中在这个幻觉上,看看我们怎样才能发现它。
玉米的故事(二)
在买了12穗玉米之后,我把玉米带到我的车上,我的车就停在市场附近一个停车场里面。旁边的一辆车里,一位男子正在往后车座放一些东西。他看到我过来,直起身子对我说:“你现在就走吗?”
“不,”我答道,声音里带着点不解和疑惑。
他很敏感,一下意识到了我的言外之意,马上解释道:“我只是想弄清楚你有没有足够的空间倒车,还有我是不是靠得太近了。”
我说:“我倒得过来,谢谢!”
这时我认出他了。他就是几分钟之前那个火冒三丈的人(被幻觉控制的人)。就是他,没错!
但是他现在却判若两人。我还是想确认一下到底是不是他。于是我问道:“你是刚才那个排队买玉米的人吗?”
他有点粗鲁地答道:“那是我的妻子买玉米,那家伙自个找骂。”他真有点像变色龙,一下子由一个十分文雅的人变成了一个粗暴之徒。
我站在那里目瞪口呆,我想我应该说点什么。他又一次在给自己的妻子下定论。
我很平静地说道:“那些排队的人都在谈论你对你妻子说的那些话。”
他的嘴巴张得大大的,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我的话促使他反思自己的行为。
我又回去继续买我的东西。也许,就在那一刻,他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到了自己。
我并不清楚我是否打碎了他自己的幻觉,能不能使他从幻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揭示什么是幻觉,幻觉到底有多深,以及隐藏在幻觉背后的强制力量。
无视独立个性的存在,同样可以伤害你
我们在前面讲到了一些案例,例如“笑一笑”、“你看得太多”以及“玉米的故事”等。在这些故事中,那些逆向思维的人做了一些十分愚蠢的事情。无论这些事情有没有给别人带来伤害,在所有情况下,这些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的荒唐之处,并且他们也不清楚自己行为的目的。相反,他们都对自己的行为十分自信,总是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
很自然,“笑一笑,这是非常美好的一天”或者“你看得太多”这类词汇就像雨水一样溅在我们身上,虽然它们并没有渗入到我们肌肤里面,也没有侵蚀我们的精神,但是我们的确需要警惕。如果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雨水,有可能会汇聚成洪流,那我们的精神就像火一样,可能被逐渐浇熄。当人们告诉我们,例如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们该怎么做,或者我们应该做什么,他们事实上在施行一种非常危险的心理暗示。
即使你不相信其他人对你的评价,他们无视你独立个性的存在也能扰乱你的安宁。
有一对夫妇,卡特和朵拉,来我这里咨询。两个人都希望有一种幸福和融洽的关系,但时不时就有事情发生。这次,朵拉描述了一件特别的事情,这件事是由卡特引起,而且确实伤害了她。但卡特并没能记起这件事。朵拉坚持说她记得事情发生的始末。卡特却总说没那回事。这时我不知道谁的话更可信。
通常情况下,正如朵拉那样,如果有人对某件事感到十分惊恐和不安,并且能够详细描述这件事情到底是怎么影响他的,还能够解释为什么感到恐惧,那么说明确实发生了某些侵害行为。
虽然卡特有可能用逆向方式对待朵拉,但是我还是不太肯定。卡特接着对我说:“每次做完咨询之后,我们都满怀着对彼此的憎恶离开。”我从朵拉脸上看到无助和伤痕,并不是因为卡特曾经不经意的伤害,而是卡特后来的话。卡特说她憎恶他,就好像他对她的内心感受了如指掌似的。
事实上,她根本就不憎恨他。她因为感到痛苦、受挫和困惑来我办公室接受咨询。她也希望像其他女人一样爱和被爱。这个前提是,卡特能把她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之间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
卡特好像能够超越自己,直接进入朵拉的内心,他已经在脑海里虚构了朵拉的内心世界,他脑海中的幻觉湮没和取代了现实中的朵拉。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她的痛苦。
朵拉一直努力想使卡特意识到他自己到底做了些什么。她并没有失去自我。只不过由于来自外界不断的攻击,使其自我意识日益减弱。没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更不用说她的丈夫了。
缺乏自尊心或自信心,不是引发控制行为的主要原因
受幻觉影响的人大多都会说他们并不想控制任何人。可到底是什么促使他们做出这种强制行为呢?
虽然人们经常说那些试图控制别人的人,都是因为自尊心不足,但是这也许并不一定适合那些做出强制性行为的人。即使那些缺乏自尊心的人,也可以选择用其他方式来提高自尊心。难道没有别的办法可以使他们的自我感觉更好一些吗?为什么不去买买东西,画一些画,清理一下停车场,充当自愿者,或者学习一些新知识呢?这些努力所获得的成功难道不会令你满意?难道这么做还没法调整你的心态,消除你的消极思想?为什么一定要通过控制别人来达到目的呢?
很显然,自尊心或自信心问题并不是压制性行为的主要原因。人们并不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感觉不好才去控制别人。他们是因为受制于一些幻觉的影响。我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幻觉:泰迪幻觉。下面是另一些幻觉的例子。
因为受幻觉控制,产生了各种荒唐的行为
当人们受幻觉影响时,他们通常有以下行为:
·他们能够正确地给别的人或群体下定义。
·他们关于别人或群体的定论是正确的。
·别的人或群体应该对他们的行为负责。
·别的人或群体不会有自己独立的想法和意见。
·别的人或群体招惹他们做出控制行为。
同样,在他们有具体证据,或是与相关个人和群体接触之前,他们总是被某种幻觉所控制,他们认为自己是了解别人的,例如别人:
·想什么·想要什么
·想要做什么·需要什么
·做了什么·感觉是什么
·是什么意思·目的是什么
·应该做什么·做过什么
·应该是怎样·期望什么
或者,他们认为别的人或群体是错误的。
当人们产生幻觉的时候,他们也会对以下这些事情确信无疑:
·他们的行为并不是奇怪的、无意义的、或者是有害的。
·他们并没有心理障碍。
·他们是正确的。
·他们并没有受任何幻觉影响。
·他们并没有玩“伪装”游戏。
·他们是独立的和自食其力的。
·(在某些方面)上帝和他们同在。
这些幻觉因为文化和家庭方面的原因得到强化,这些幻觉也使得这些人相信他们知道别人在想什么,他们能够解释别人的动机和想法。他们能够告诉那些人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在一个非常融洽的关系中,误会是难免的。一个人会要求得到澄清:“你的意思是……”或者表明对于他们来说什么是正确的;这些都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如果有人用逆向方式对待你,他们也许会虚构一些你的情况,在讨论之前就生造了一些情景,包括:他们知道你个人的真实情况,他们比你更了解你自己;那么他们就处于幻觉的控制之下了。即使是最为常见的问候,比如“你好吗”和“你还好吗”,这些都表明只有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感受。我并不知道你怎么样,我也不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
受幻觉控制是一回事,受被幻觉控制的人控制又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有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受幻觉控制的人所控制,这时他们也许会有以下一些幻觉:
·给别人下定义是合理的。
·他们始终坚持别人对他们下的结论。
·他们并没有权力发表自己的意见。
·他们可以通过把自己交给别人而获得爱和信赖。
·只要他们履行了别人的命令,那么他们就是成功的,即使这么做对他们没有什么好处。
·只有得到别人的允许,他们才可以做自己的事情。
前几章的故事表明,人们通过很多方式逆向对待别人,并且与别人建立逆向联系。我们已经明白了这些行为的荒唐之处和产生的后果。通过进一步观察,我们意识到,由于幻觉在人们生活中发生作用,所以这些行为要么被忽视,要么被误解。现在就让我们超越幻觉本身,直接研究控制关系。
第十四章 控制关系
控制关系代替自我联系。
控制就是依据自己的意志,通过身体上或口头上对他人或周围的环境进行限制,以得到一定结果的行为。
培育性控制关系是必要的,压制性控制关系则需摆脱
有两种控制方式。一种培育性控制,这类控制包括我们对自身、生活、以及委托给我们照顾的人的控制,必要的一种控制行为。另一类是压制性控制,我们需要摆脱的一种控制行为。
培育性控制通过支持我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自由,这样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使别人成其为他们自己。而压制性控制则与此相反。大多数人一生中都在实施培育性控制,他们通过自我选择和采取行动,来保证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生计和生存。这些措施包括:为了长远利益而牺牲一些眼前利益;管理他们自己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金钱、时间、空间和环境;做好自己的工作和处理人际关系;照顾小孩和其他家庭成员。换句话说,他们主导自己的生活,但是从不牺牲别人的幸福生活。
当控制者盯上某个人想建立逆向联系,试图给他套上虚构人的形象,并让他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他们就是试图去控制这个被瞄上的人。一些人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但有些人却没有意识到。一些人能够预想到可能发生的后果,但大多数人没能意识到这一点。
压制性控制关系,使暴力行为不断增多
如果虚构者本身并不能摆脱幻觉的控制,特别是如果他们对别人的定义得不到承认,也就是说他们制造不出“泰迪”这一想象中的人,那么他们可能会采取更加偏激的进攻行为。这样,虚构者就会采取压制性控制行为。在人际关系方面,他们可能认为与别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也就是说赋予了“泰迪”生命),但事实上他们正在不断使用压迫手段来制服别人。
一方面,被那个虚构者所评价的人,常常觉得受到某种限制、压迫,或者感觉到虚构者对他或她的控制企图。但是,如果被控制的人非常年轻或者非常单纯,他或者她也许不会认识到控制手段,也许他们会赞同虚构者,认为虚构者对他们的评价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虚构者试图获得或体验一种持久的关系——一种亲密的感觉。因此,我把这种人和人之间的联系称之为控制关系。
虽然人们可以用逆向方法和任何人建立联系——例如和一个他们从没见到过的名人建立联系——但只有当他们试图把那个人变成自己想象中的人时,他们才算开始试图控制别人。然后,这种逆向关系才变成控制关系。
控制关系反映了这么一种普遍存在的方式——一种对待别人的逆向方式(从外到内),这一方式既没有效果又有危险,它使我们的世界暴力行为不断增多。
压制性控制关系是由某些处在失控状态的人建立的,他们渴望抓住些什么;他们所需要抓住的不是什么有形的东西,而是别人的心灵,只有这样他们才不觉得孤立,才会体会到某种亲近感,尤其当他们与一个群体建立起联系的时候,他们才能觉得自己是理直气壮的。
成人中的亲属关系或夫妻关系,如果处于这种逆向关系中,他们总是有某种孤独感和被抛弃感,也许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如果他们不能受到关注或者没有人倾听他们的话语,最后他们也许会产生焦虑、绝望、惊恐等情绪以及寝食不安、精神失调或者其他心理疾病。身体方面的症状则是疲惫不堪和免疫功能的失调,这包括浑身乏力、消化系统失调、慢性疲劳症,甚至会引发癌症。
以下是我和一位客户交谈之后做的诊断:
她病得太严重了,连自杀的力气也没有。她整体处于极度的紧张状态中。她嫁给了一个企图控制她一切的男人。她的丈夫一分钱也不给她。有一次她问她丈夫:“我怎么做你才觉得满意?”她的丈夫回答道:“如果你没有朋友,不和其他人谈话,每天在家等着我回来,那样就最好了。”(一个完美的泰迪)
正常的人际关系,使一个人能努力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既然控制关系是一种逆向关系,那么它就是正确关系的反面。它是真实关系的一个病态替代者。它不仅仅是心理学所描绘的投射现象,它是进行内心真实体验的否定形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控制关系的逆向性,我们首先应该看一看两个人之间健康的人际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子。
正常的人际关系使一个人能够认识到另一个人的个性。无论两个人之间通过语言进行沟通,还是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进行沟通,他们相互之间都会对听到的和看到的事情做出恰当的反应。例如,当听到一个人的好消息,另一个人可能会说:“哦,那太好了。”当看到一个人伤心的时候,另一个可能会说:“是什么事让你觉得心烦?”“你想把那些烦心事说出来吗?”他们会澄清任何模棱两可的事情:“你是这个意思吗?”当他们看着和听着对方说话时候,他们能够倾注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努力去理解对方的内心世界。
当人们建立起控制关系时,情况就完全相反了。你可以体会一下下面这种关系。假设你这样对你的朋友乔说:“嗨!乔,这事你准备怎么做?”而你想表达的信息乔并没有领会。于是乔会说:“你这么问是什么意思?你还不知道我要怎么做啊?”
这就是别人没有真正听懂你的话时的反应。这种情况发生的时候,你的“信号”没有被对方接收,他们也没有对你做出任何反应,你们之间树起了一堵墙,阻止了你们之间的交流。那堵墙就是那个虚构的人。乔所虚构的人不会回答:“这件事准备怎么做?”那个虚构的人当然已经知道乔准备怎么做的了。
如果你和乔是亲属关系,你会尽力对乔解释说,你确实不知道他到底准备怎么做。很显然,熟悉的人或者同事都会尽力解释自己意思的。
现在请你想象一下,一个虚构者虚构出一个“你”,并和你相处在一起,那个虚构者就对你的所做所为和所思所想了如指掌。虚构者还自信你知道他们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他们的感受,即使他们什么也没说,你也应该知道。试想一下,如果你不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虚构者会是多么气愤和恼怒。与他们发生冲突是一件既糟糕又莫名其妙的事情。
这就像场梦一样,也许是梦魇。无论从什么方面讲,被虚构出来的人就是一个“梦中人”。
一旦虚构者把某个虚构的形象移植到某人的身上,他们就会认为说:“你已经知道了我的意思”或者说“你已经明白了我的感受”这样的话是很合理的。这时他们就把你错当成他们的“梦中人”,而梦中人是知道他们的意思、了解他们感受的。
抵制压制者的攻击就是破除幻觉,虚构者才会醒悟
通常情况下,当有人悄悄地用这种方式盯上你的时候,他们实际上在不知不觉中表露了自己的企图。大多数情况下,当他们给你下定义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使用逆向方式与你交往了。例如,在检查了你的神经系统之后,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你完全弄错了:“你太敏感了”,因为梦中人是永远不会抱怨的。
另一个例子就是,当一个人说:“你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就好像是在说:“我仔细考察了你的想法之后,我可以告诉你,你的意见是错误的。”——梦中人从来都不会有那样的想法。
大多数人在遭到这些侵犯时,他们都会感到疑惑、难过,或者是恼火。在另一些例子中,这种行为显得非常的愚蠢,简直就是无理取闹。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抵制入侵就是破除幻觉。但是如果幻觉没有被摧毁,虚构者就会感到恼羞成怒,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了威胁和攻击。只有当幻觉真正被打破时,虚构者才会如梦初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