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淋娜王妃的子嗣们的归宿
七段枝条减至三段
年长者,受到死神的奇袭
二人惹下暗杀大公兄弟的祸端
谋害者在睡神的幄帐后
痛下杀手
这是关于法兰西王室的一段预言。中世纪末期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娶卡特琳娜·德·梅
蒂西丝为王妃。王妃为国王生下七个健康聪慧的孩子,但在1575年,一场突来的瘟疫袭击
了王城,七子中有四人不幸染病而亡。“七段枝条减至三段”即寓示此事。
剩下的三子长大成人后,玛勒古里特性情敦厚善良,但其余二子佛兰森与后来继承父位
的亨利三世阴戾残暴,好以暗杀手段除去反对者。他俩为清扫行使政权的障碍,派杀手于某
个早晨太阳升起之前将吉斯大公兄弟谋杀在睡梦中。
1800年前后的欧洲局势
为实现帝国、全民皆兵
梵蒂冈使王的血统确定无疑
佛蓝德尔人、英吉利人
像陀螺一样旋转的西班牙
他,与法兰西,意大利怒目对峙
1800年前后的欧洲可谓局势混乱不堪:一片兵慌马乱的景象。雾月政变后上台全面执
政的拿破仑,为实现当皇帝的野心,在国内大肆征兵扩军,对外则继续进行旨在将其余欧洲
国家纳入未来帝国版图的侵略战争,这即诗第一行“为实现帝国、全民皆兵”所指。
恰在此时,天赐良机,一位法国主教出现在教皇的宝座上,他使拿破仑的帝国梦只需再
稍稍使把劲便能成为现实。因为如果教皇首肯并愿亲自为他加冕,他就能轻而易举地扫除一
切障碍,戴上皇冠。诺查丹玛斯敏锐地预见到,梵蒂冈将成为拿破仑建立帝国的重要支柱。
拿破仑征服欧洲的主要敌人即是五次三番结成“反法同盟”的英、奥等国。“佛蓝德尔
人”指奥地利王国。西班牙当时在投靠哪一方的问题上,左右徘徊,犹豫不决,所以预言诗
说西班牙“像陀螺一样旋转\意大利则早在使拿破仑成名的意大利之战时便被法国牢牢拴在
一起。所以诗后三行指出,英奥同盟将与法意同盟在战场上相互对峙。
大利的支配者萨波奥家族的没落
靠不住的人
未曾远离王国
大部分是他的支持者
但,加皮托尔不欲受其控制
他已不堪肩负这副重担
这首诗令人很难清晰地领会诺查丹玛斯在向后人们预示何人何事。分析家们根据诗中
“加皮托尔”一语,推测此诗与意大利的统治者有关。“加皮托尔”是意大利封建割据时代
曾存在过的一个小小的邦国。其时对意大利全境最有影响力的是统治繁荣发达的北方数邦的
萨波奥家族。该家族富甲一方,鼎盛时期其财富收入数倍于北方几个邦的一年财政收入。但
有荣必有衰,家族的后继者们一个比一个穷奢极欲,挥金如土。到最后一任继承人里奥达
时,萨波奥家族已家道中落,不能对其昔日的领地进行有效的管辖,影响力不再如前。里奥
达也因欲重振家族雄风而心力交瘁,于中年时早夭。这与诗最后一句“他已不堪肩负这副重
担”相吻合。
葡萄牙王尚客人世(1578)
远离故上征讨不信神的异国
国王在战争中失利
见机逃遁、被异人循迹而擒
无知的人 披上金色铠甲
虚伪的装束
被走狗咬住时 让敌人大吃一惊
此诗预言了于十一世纪末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参加东征的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一世并
未战死,而是逃过了敌人的追捕,最后回到葡萄牙。这与史实记载中关于塞巴斯蒂安一世结
局的部分有明显差异。历史上,葡萄牙国王塞巴斯蒂安率领由军队与自耕农混编的葡萄牙远
征军,在小亚细亚卡士路·阿尔里卡比尔作战时失利,保护国王的侍卫团被大部队被冲散,
塞巴斯蒂安一世被擒并迅即被处决。
但预言诗中描述的是塞巴斯蒂安一世在被敌人追捕时,聪明地与部下交换了装束,巧妙
地“金蝉脱壳”,从战场上逃了出来,回到葡萄牙。
这是少见的大预言家诺查丹玛斯失误的一例,让人们有了那么一点点理由可以将他关于
1999人类大毁灭的预言归于“天方夜谈”一类纯属娱乐的神话。
独裁者佛朗哥死后的西班牙王制(1975)
墓中躺着大公的躯体 重视生机
他,被铁腕人物带至纽伦堡
西班牙王 升起于纤细的山羊座
庞大的彼得堡处
欺骗与隐瞒 横行无忌
此诗预言西班牙的独裁者总统佛朗哥死后,西班牙将恢复形式上的王国统治。
诗第三句“西班牙王,升起于纤细的山羊座”,寓示当时的卡洛斯王子将成为西班牙国
王,因为他的守护星正是山羊座。第一句“墓中躺着大公的躯体、重现生机”,大概是指佛
朗哥在1975年死后,西班牙恢复了以往的王国制度,尽管只是形式上的。诗其余几句令人
费解。“纽伦堡”在德国,是二战后审判罪恶滔天的纳粹战犯之地;“彼得堡”位于前苏
联。不知诺查丹玛斯是否在暗示德国与前苏联参与过此事。由于资料欠缺,目前尚无从确认
这种猜测能否成立。
与诱拐事件有关的黑衣僧,究竟是……
雏鹰,将被拐骗
法兰西与皮加路迪的日耳曼人
阴沉的森林寺院的黑衣人
于伦巴露底亚搭建小屋
燃起闪亮的火
教会与欧洲是诺查丹玛斯预言诗集中的两大主题。特别是与教会有关的事件,他巨细无
遗,都一一作出了预示,即使是仅仅限于欧洲一个小地方的教派事务。
这首预言诗就是关于意大利历史上的一个小教派——贝内迪克特教派的一则预示。该教
派兴起于六世纪中叶,重视劳动与研习圣经,要求该派教众都须到寺院中作僧侣修行。后来
发展到法国与德国境内,“皮加路迪”位于现今德国巴伐利亚州境内;此即“法兰西与皮加
路迪的日耳曼人”所指。
在皮加路迪,教众们修起了一座规模庞大的修道院,为表示皈依基督永世修行的决心,
特地将修道院建在远离人烟的原始森林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教众逐日减少,当地人对这
种封闭自我的艰苦修行也越来越不感兴趣,教派眼看就要后继乏人。为了维持“香火”,教
众竟然到森林外的村落里诱拐少年到修道院,强迫他们修行。这引起了当地人极大的愤怒,
一把火将修道院化为乌有。从此该教派便在欧洲教会史上消失了。
传教士对异族文化的破坏
罪恶的火焰弥漫天地之间
无知的人来到视线以外的土地
强迫眼中的愚民换上文明的外衣
土星族人将小屋一一烧光
但终究无法覆盖
大部分应另加审视
这首诗预言了来自欧美的传教士在世界各地对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造成的无以挽回的巨
大损失。
当欧洲人开辟了新航路后基督教的传教士也随着舰队也来到了一片片他们所谓的文明未
开化地。此即诗第二行所指。对于这些土地上的民族、部落,如果已有悠久的文明、完备的
社会形态与较强大的军力,传教士们就只有披着基督的外衣,在“博爱”的口号下,喋喋不
休地向当地人布道传经,妄图在思想上将当地人“洗脑”,将其变成自己的附庸。如对中
国、日本、印度等。
但对于那些尚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民族、部落。传教士们就借助随行舰队的武力,干脆
地进行一番将他们眼中愚昧的土著住民“脱胎换骨]、快速使之“文明化”的程序,这些自
称为“文明人”的传教士,把代表土著住民文化的一切印记、标志一把火烧个精光,然后就
把自己“优越的文化]与社会形态强行灌输给毫无抵抗力的土著住民。于是[文明]的欧美人
便当上至高无上的宗主国。可以任意掠夺这些土地上的一切。此即诗第一行与第三、四行的
描述。
诗最末两行指出,欧美传教士对异族文化的破坏行为,是应受到历史的审判的。
犹太人的种种巫术与哲学的影响力
医者悉心照料下,伟大的王
得到命运之神的眷顾
犹太族的秘技,使他生命延续
王与人民一齐登上王国的高峰
拒绝信仰基督的人种得到神的赦免
这首诗中,因犹太人的神秘医术而得以延续生命的国王究竟是历史上的哪一位国王,虽
经诺查丹玛斯的研究专家们多方查证,仍毫无头绪,无从知晓。
从欧洲人知道有犹太人存在于世上时起,有关犹太人的一切都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
例如在圣经《旧约全书》中,犹太人是神钦选的民族,他们的智慧高于其他所有民族。神的
使者摩西带领犹太人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度”。……犹太人确是一个能永远引起人们好奇心
的民族。例如有人曾统计过,至今为止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有68%是犹太人;美国总统
有八任是犹太人;本世纪最杰出的物理学家爱因斯但是犹太人;《梦的解析》一书的作者弗
洛伊德是犹太人……犹太人被誉为对世界贡献最杰出的民族。
如诗中所述,犹太人不仅医术高超,他们独到精深的思想更使“王与人民一齐登上王国
的高峰”,进入繁荣发达的时期。事实上,诺查丹玛斯在笔著《诸世纪》之前的游学生涯
里,就曾学习过犹大人的种种动秘法与哲学思想。
疯狂的女权力者执行处决
灸热的火焰将女人吞没
她对无辜者执行火刑
袭击迫近、军队士气激昂
在塞比里亚
时时出现怪异的雄牛
这又是一首令人不知主角是谁的预言诗。诗中出现的唯一一个地名“塞比里亚”,是西
班牙西南部的一个港口城市。此外,“怪异的雄牛],据某种解释,是指雄性斗牛。根据这
两条线索,毫无疑问,诗是关于西班牙王国的。可翻遍西班牙史料的研究家们,并没找出一
位可称得上“残暴”的女国王。此诗的女主角也许将永远是个谜,除非诺查丹玛斯重现于
世,亲自作一番解释。
一片混乱中迎来的教皇约翰23世
虚伪的连合以短命告终
一部分变化,大部分被改革
人民在苦难的船上漂泊
此时,罗马迎来充满力量的豹子
此诗预言的是二十世纪中叶的教皇继位事件。
诗前两行预示由于前一位教皇离任,罗马教廷的上层官僚与各大教区主教将会为争夺教
皇宝座而展开明争暗斗,昔日梵蒂冈的表面平静被日益明显的派系斗争所破坏。各个派系之
间又在不断相互拉拢、相互妥协,派系构成也在不断分化组合。这便是“一部分变化,大部
分被改革”。
诗第三行“人民在苦难的船上漂泊”,大概是指虽然已经过战后八、九年的建设,但由
于战争的创伤太大,欧洲各国特别是教廷所在的意大利还远未恢复过来,平民们的生活依然
充满痛苦,依然极其贫困,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摆脱困境。
诗第四行通过预示标志物的方式,指出罗马的新教皇将是约翰23世。“豹子”一词便
隐喻约翰23世,他从小便把充满力量的烈豹作为自己的吉祥物,并缝制在他的每一件衣服上。
在南半球形成的美苏新联合体
北极的人们将手挽手在一起
东洋升起充满不安与恐惧的黑雾
新人物被选出
让世界颤抖的巨人支持他
那路撒冷罗伊德斯
将被异教徒的鲜血砧污
这首诗预言二十世纪的两大冷战对手美国与苏联会在南半球建立一种新形态的战略联合
体,现在看来实现的可能性已丝毫不存在。如果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会成为现实的话,那也许
将是立志恢复前苏联雄风的俄罗斯与美国。
“东洋]并非指日本,而是指中国。在世界政治与军事版图上,日本并没有足够大的影
响力。预言中,中国面对原本是敌人的两大强国在南半球结成联盟,而北半球之大半仍在这
两强手里,不安与恐惧便会充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胸中。世界也许从此形成中国对美“苏”
相互冷战、相互对峙的格局。毫无疑问,此时中国的实力已强大到足以与两强对抗。
诗最末两行预言,假如中国与美“苏”联合体之间爆发战争,中东的石油将是双方倾尽
全力争夺的战略资源,战火会在中东首先燃起。
为和平交涉而来的要人遭暗杀
广阔的天界神殿之领地
男甥来到伦敦
为神圣的和平而被暗害
圣船旋即裂成两半
虚假的自由向外狂叫自由降世
这是一首关于罗马教廷风波的预言诗。第一句“广阔的天界神殿之领地”,即指罗马教
廷在世俗世界的崇高地位,第三句的“圣船”也指罗马教廷。
当教廷频起纷争时,某位权势者的外甥为调停而来到伦敦,被不希望看到和平的人派杀
手将他杀害于寓所中。罗马教廷随即陷入分裂状态。
这位为和平而来的外甥到底与哪位权势者有关?一些研究者认为,诺查丹玛斯预言有
误,此人并不是某位权势者之甥,他的身分应是苏格兰女王梅亚莉·斯蒂尔特的第二任丈夫
达安利尔侯爵。
新的和平与无政府状态丁的巴黎(1789)
防御、受到王国精神的削弱
民众被煽动起来反抗王权
新的和平开始构筑
圣洁的法律被人践踏
巴黎,卷入未曾经历的混乱
此诗无疑是指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将陷入极度混乱不堪的局面之中。
“王国精神”寓指法国人民热爱自由,笃信天赋人权、反抗暴君专政的传统精神。人民
正是在此精神号召下,团结起来反抗荒淫无道的法王路易十六的专制王权,争取自己应有的
权利。
诗第三行“新的和平开始构筑”,预示制宪会议于1789年8月发表《人权宣言》,提
出“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革命口号,废除封建等级制。相应的原有封建法律被废
止,因此“圣洁的法律被人践踏”。
从此,一系列反对外国干涉军的战争、热月政变、雾月政变,将巴黎搅得一片混乱,法
国进入历史上最动荡而又最激昂的年代。
这首诗里,诺查丹玛斯再一次显示了他惊人敏锐的预见力。在原文诗里,他将Paris拼
成Rapis,字母完全一样,只调换了两个字母的前后位置,令人惊叹。
二战遭受沉重打击的日本
火星与王权交会之时
巨蟹的故乡战争让人欲哭无泪
未过几时,新王登基执政
由他带来大地的永久和平
这首诗据诺查丹玛斯的研究家们推测,是关于二战中日本必将战败的一首预言诗。
诗第一行的“火星”,在欧洲的星相学中,“火星”兆示战争或军队,“王权”意指日
本式的王室统治形态——天皇制。“火星与王权交会之时”,即指日本的陆军利用天皇在国
民心中的影响与地位,煽动日本人的民族狂热向周边的中国、朝鲜等国悍然发动侵略战争。
诗第二行的“巨蟹”暗指日本将在七月里最终战败。“巨蟹”是七月的属相星座,同时
寓示某人某事逃不过失败的命运。“战争让人欲哭无泪”,日本只有接受它最不情愿接受的
战败结局,让其国民承担战争的苦果。
诗第三行“新王”指日本签署投降书后,根据协议,美国在日本建立一整套美式的民主
国家制度,由此产生的国家领导者便是“新王”。在“新王”的统治下,日本进入长期的和
平恢复发展时期。
虽然在世界文明史上,日本民族几乎等同于一个默默无闻的非洲小部落,但它在近代史
开始后,在世界舞台上开始登台、逐渐大红大紫。特别是在二战中,日本居然位列“世界三
魔头”之列,让人极其惊异。诺查丹玛斯对日本在二战时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偷袭珍珠港,
遭受原子弹轰炸、战败等等的预言,被历史验证,极其准确。
首任意大利国王与统一运动(1870年前后)
与火星对决,遭灾受难的君主国
广裹的渔夫之国
即将遭遇灭亡的骚乱
赤色的年轻君王接过政权
背约者在浓雾弥漫之日
开始崛起
这是一首关于意大利统一运动的诗。
直到十九世纪后半叶,意大利都只是一个地理名词,并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国家。当时
意大利北部的几个小国被奥地利占据,南部的两西西里王国被西班牙占据,中部归属罗马教
皇管辖。意大利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诗第一行“与火星对决,遭灾受难的君主国”,指意大利统一战争第一枪打响的地方—
—西西里岛上的两西西里王国。统一运动的领袖加里波第率领“红衫志愿军”从热那亚港出
发,一举从西班牙人手里收回长期沦丧的西西里岛。
第二、三行大约是寓指中部的教皇辖区被意大利人收回,教皇国从此不复存在。当时的
教皇辖区最发达的产业是捕鱼业,从事渔业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0%,被称为“渔夫之国”。
“赤色的年轻君王”指具有社会主义思想的意大利首任国王比埃托利奥·厄马努埃尔。
他认为争取人民的力量是统一意大利的关键。
诗最后两行寓指统一运动中出现了一丝不和谐的声调,他们妄图阻碍意大利的统一进
程,但历史证明,这只能是枉费心机。1866年,意大利从奥地利手中收回威尼斯;1870年
收回教皇辖区。从此意大利实现全境统一,定都罗马。
贤明教皇之后的世俗继承者(1963)
因他智慧贤明
四年间其座席稳如泰山
其后的继承人喜好女色
拉班那、皮萨、贝罗拿
站在支持者的行列
寄望提高教皇十字架的威望
综观乞今为止的历任教皇的个人档案,在任仅有短短四年且智慧贤明的教皇只有一位,
那就是约翰二十三世。在任期间,他公正无私地处理各项教廷事务,不带偏见地任免各教区
主教,提拔有能力且品德高尚的人担任高级教职,从不利用个人声望搞独裁。他是历史上离
任后评价最高的教皇之一,就职四年后不幸在任上病逝。
诗中“其后的继承人”大概指保罗六世。不过,与诗中描述略有不同的是,保罗六世并
非好色之徒,在私生活方面很保守,没有关于他的桃色新闻出现过。也许诺查丹玛斯是暗喻
保罗六世个人性格的另外一个方面也未曾可知。
事实上,保罗六世带有浓厚的学者气,他上任后,通过纠正以往罗马教廷坚持的某些愚
昧的教义错误,提高了教廷的声誉,此即诗最后一句所指。
希依勒恩指亨利、三日月指伊斯兰教势力
五条河流汇成一江大水、岛屿密布
庞大的希依勒恩
随着色朗的三日月
一个人愤怒越过无边无际的浓雾
六人逃亡 隐身于亚麻布的装束之后
这是一首隐晦之至的预言诗,令《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大感头痛。
诗中出现的人名“希依勒恩”,据专家推测,为亨利(Henri)之误拼。但“亨利]到底
是谁,预言诗没有给出明确的线索。
[色朗]是罗马神话中月亮女神的名字,“三日月”据考证为伊斯兰教历史上某一大教派
的标志图,但数百年后被弃用。“色朗”女神与伊斯兰教派的标志“三日月”之间有什么神
秘的联系?也许是指女神曾一度被教众们奉为伊斯兰教的圣女。
诗最后两行大意是指伊斯兰教内部的一次剧烈的斗争中,六位重要人物的逃亡事件。但
有另一种大胆的解释是,二十一世后半叶,中东的伊斯兰教国家终于消除歧见,团结起来,
给予阿拉伯世界的共同敌人——以毁灭性的打击,对方的六位核心人物换上阿拉伯的民族装
束才得以逃亡。
后一种解释危言耸听,太过夸张,令人难以相信。
阻挠教皇区合并的拿破仑(1813)
勇猛的科西嘉人 侵入罗马
被流放者 成为大群亡命徒的领袖
大地最神圣的牧师对于结党之徒
欲将其一个不漏置之死地
巧妙利用越过阿尔卑斯的雄鸡
“勇猛的科西嘉人”无疑暗指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他出身于法国的科西
嘉岛。在他发动的长达十多年的对外战争期间,甘冒天下之大不违,两次动用军队将罗马教
皇皮奥六世、皮奥七世从罗马教廷逮捕并幽禁于法国。
诗第二行“被流放者”。寓示拿破仑会有一次被流放,然后再重新崛起的命运。
“大地最神圣的牧师”即是欧洲的精神领袖——教皇。这里大概是指皮奥七世。1809
年5月,拿破仑肆无忌惮地吞并教皇属下各邦。紧接着又于7月6日下令逮捕皮奥七世并将
其囚禁于法国的萨沃纳。按照诗的预测,教皇对拿破仑一系列犯上作乱的行为应是恨之入骨
的,但据史料披露,皮奥七世并不憎恨拿破仑,反而对他抱有极大的好感,表示欣赏拿破仑
的个人才干,他曾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个人认为拿破仑才将欧洲带入了一个新时代。
诗最后一句“雄鸡”指法国。在拿破仑的对外战争时期,法军越过阿尔卑斯山攻打奥地
利、普鲁士、俄国。追击反法国盟军,对法军士兵来说,如同吃饭睡觉一样习以为常。
被孩子们的困境所苦恼的王后卡特琳娜
圣洁的寡妇 耳边常常传来
孩子们被痛苦折磨的消息
自己的足迹
指引继承人前进的方向
掉下的头颅 堆积如山
这是另一首关于法兰西王国史上的王后卡特琳娜·德·梅迪西丝的预言诗。如此前一首
预言诗所述,她有七个王子,但因病夭折四个,仅剩三个。本诗前两行依然是在暗示四位王
子的病情使王后卡特琳娜心烦意乱,不知所措。
诗后三行举出了一些使王后烦恼的另外几次事件。当时法国国内新旧教派之间的分歧越
来越大,几次上演流血冲突。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偏偏此时,两个王子为泄私愤,竟然派人
暗杀在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吉士大公兄弟,这一下犹如火上浇油,王权随时有可能被推翻。在
这关键时刻,王后卡特琳娜挺而走险,借召开会议商讨对暗杀策划者——两位王子如何处理
之际,调动卫戎部队对参加会议的反对者进行血腥屠杀。此一举虽使飘摇的王室得以巩固,
但却大大加深了国内民众对王室残暴手段的憎恶。
落人敌人手享的罗马教皇
披着神圣的外套 裹着虚假的躯体
将教廷权杖拱手送给敌人
夜深沉
黑厄依吉尔的人民
向普拉邦德进军
从诗中出现的“教廷”一词推测,此诗与某一位教皇有关。但诗中内容太过暖昧,令人
对其所指无法领会。
诗后两行出现的地名或许能给有兴趣解开此谜的读者朋友们一点蛛丝马迹。“黑厄依吉
尔”据《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考证,是现荷兰靠近比利时边境的一个小镇。小镇里曾流传
过一则传说,某位教皇被人秘密囚禁于小镇教堂的钟楼上,直至去世。但与此同时,奇怪的
是,那位教皇仍如同往常一般在罗马行使着教皇的权力。于是便有人怀疑教皇被人冒名顶
替。假冒者不仅外貌、神态与真教皇极其酷似,而且性格与行事方式也丝毫没有漏出破绽。
真教皇被劫至黑厄依吉尔终身囚禁。
此说异常大胆,但目前远远没有证据证明这是历史真实。读者可将它视作一则野史趣闻。
墨索里尼的女婿被枪决(1944)
国王终于得到
他梦寐以求的目标
高高在上的圣职者 遭受邪恶的包围
接到报告的统领勃然大怒
他 于米兰将数人处刑
这是一首关于二战时意大利的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与他的女婿乔亚诺的预言诗。
诗前两行暗示国王因为某种利益关系而与预言诗中提到的事件有关。那种利益也许是国
王得以行使失落已久的权力。
那么,在墨索里尼与其女婿乔亚诺之间究竟爆发了什么不寻常的事件呢?
自从1943年7月,英美联军在西西里岛登陆后,意大利法西斯军队节节败退,败象已
现,墨索里尼众叛亲离。此时,意大利上层集团发动了一次政变,将墨索里尼赶下台。主谋
者中就有他女婿乔亚诺。
墨索里尼被软禁于亚平宁山脉中的一座高峰上。希特勒不甘心失去意大利这个得力助
手,派党卫队将墨索里尼拼死救出,并扶植他在意大利北部成立新的意大利共和国。
重新上台后,墨索里尼立即下令逮捕审判发动政变赶他下台的人。在他授意下,维罗那
法院宣布所有参与政变者通通判处死刑,他女婿乔亚诺也在其中。死刑在米兰市执行,诗最
末两行用极简洁的语言描述了这一事件。
诗第三行是指位于罗马的教廷圣地——梵蒂冈也未能幸免,笼罩在一片法西斯的恐怖气
氛中。
某位有地位的人 因为误解而成为杀人犯
伪装的话语 引来无情的鞭刑
被囚禁 身躯渐渐麻木、痛楚
屈伏于严刑
无力的求情传给囚徒
那时 贝里西将会现身
愤怒 撕咬仇人的鼻子
这是一首难以解释的预言诗。虽然情节异常地清晰明了,描述的是某位地位显赫的人因
误信谣言而将某人囚禁至死,但研究专家们很难将它与史实联系起来。诗中既无年代,又无
地名,不知诺查丹玛斯预言的这件事是否将在未来发生。
“阿利奥”——反对基督的“第三人”的名字
他的手不慎沾满鲜血引来阿利奥
在海边、他立誓
决不轻易出让自我
两河汇聚之地,他的手为战争发抖
披黑衣者,让他恐惧
让他为此而后悔
一则圣经故事中曾提到,基督降生到世上拯救受苦受难的芸芸众生,反对他的有两人,
代表两大敌对势力,一是魔王撒旦,寓示罪恶;一是叛徒犹大,寓示不信神、品德败坏的人
类。本诗则预言反对基督的“第三人”将会出现,那就是“阿利奥”。
“阿利奥”是谁?研究专家们众说不一。一种观点认为是指以破坏现有世界和平秩序为
乐的恐怖主义者;一种观点认为是指以推翻整个西方,用伊斯兰教义一统世界为宗旨的伊斯
兰原教旨主义者;还有一种大胆的假说认为“阿利奥”便是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理由是萨达
姆为争夺出海口与石油产地而不惜付诸战争,与整个西方世界为敌。“两河汇聚之地”被认
为是指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交汇地的巴格达。海湾战争期间,巴格达遭到多国部队
的地毯式轰炸,肯定令萨达姆心中不好受,“手为战争发抖”。
按照这种假说演绎,诗最末两行正好描述萨达姆现在的心情。长期的制裁“让他恐惧,
让他为此而后悔”。
这种假说虽然将预言诗解释得合情合理,天衣无缝,但苦于得不到证据支持,被大多数
研究专家们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伊拉克的侯赛因总统与海潭战争
天翔鸟划过长空的喷火机器
密集的攻击指向孤军奋战的大王
王境内爆发未曾有的骚乱
遭遗弃的人们坠入绝望的深渊
此诗预言了爆发于伊拉克与西方世界之间的海湾战争,描述了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进攻
和伊拉克人民所经受的战争创伤。
诗第一行。‘天翔鸟,划过长空的喷火机器”,形容多国部队的各种先进战斗机与精确
制导的巡航导弹飞舞在伊拉克的上空,发出凄厉的呼啸,仿佛死神来临前的召唤。
第二行的[孤军奋战的大王”无疑寓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没有盟友的不利局面下,孤
军同整个西方世界的联军——多国部队拼死战斗。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孤立无援的伊拉
克怎么敌得过装备精良,技术先进的多国部队,结局只能是寡不敌众,签署城下之盟。
海湾战争给伊拉克人民带来的痛苦是旷日持久的,不仅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境内不分青红
皂白的地毯式轰炸、外科手术式轰炸,使数百万伊拉克人民家园被毁,流离失所,生活困
顿,因为对伊拉克的制裁竟毫无道理地延续至今,所以使无辜的平民继续忍受战争的痛楚;
使才降世的婴儿由于食品缺乏又匆匆告别人世,诗末一行指出,“遭遗弃的人们坠人绝望的
深渊”。人道主义精神与人权,在战火中丝毫得不到体现。
双子座的脱落 显示通信机能的麻痹
狮子的附近洁白无暇的柔软毛皮
山羊座 金牛座 巨蟹座 狮子座 处女座
火星 木星 太阳 燃烧大平原
山峰、市镇
鸿雁之书隐于巨烛之后
这首预言诗中出现一系列的星座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但诺查丹玛斯在金牛座与巨蟹
座之间有意漏掉一个双子座,不知有何用意。
诗第三行“火星 木星 太阳 燃烧大平原”,有一种意见认为是指世界将因淡水资源
极度匾乏而引发一场世界范围内的超级火灾。但有专家反驳说照目前的消耗速度,南极的冰
将足够全球人类使用一千五年,即使因水荒引发大火灾,那也是三千五百年左右的事,何况
那时科技必将轻而易举地解决资源的“小问题”。
“鸿雁之书陷于巨烛之后”,“鸿雁之书”原意指手写的书信。诺查丹玛斯用这个词也
许是概指通信。“巨烛”的光亮遮盖了“鸿雁之书],据专家解释是指某个时候,地球上已
经高度发达的通信网络突然瘫痪,人类一下子又回到相互间传递信息极其缓慢的时代。假如
全球的计算机千年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这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世纪末的战争,在意大利的教皇面临危险
地面上的战斗带来的恶与善
避免波及到培鲁吉亚的边境
皮萨开始谋划叛变
费伦岑悲泣那不公的命运
跨在骡子上的王 在夜幕里受伤
伤口裹在黑色的鞍布里
这首诗预言了意大利在世纪末的战争来临时的景象。
“世纪末的战争”一词,诺查丹玛斯专用于寓示十八世纪末开始的法国大革命战争,及
其以后的拿破仑对外战争,这一系列战争,既有法国人民保卫大革命成果、反抗英奥干涉军
的正义保卫战;也有拿破仑入侵他国,强占别国领土的侵略战争;有好有坏,所以诗第一行
说“地面上的战斗带来的恶与善”。
诗第三行“皮萨开始谋划叛变”,指当时意大利众多大公国中实力较强的撒丁王国,一
个公爵准备出卖撒丁王军的作战计划与拿破仑,以换取法军打败撤丁王军后的高官厚禄。
“跨在骡子上的王”寓指当时的教皇皮奥六世。拿破仑本人于1796年3月被正式任命
为意大利军团司令后,便在意大利进行连续作战,无数次打败当时意大利的宗主国一奥地利
的军队与撒丁王国军,他在意大利可说是横行无忌,连教皇也不放在眼里,1798年2月,
因教皇在法国控制下对法国会更有利,拿破仑下令法军在罗马逮捕了皮奥六世并将其押解到
法国。为避人耳目,这一行动在夜里进行。至于教皇有没有受伤,史料中没有找到更详细的
记载。
无辜者受到惩罚 罪人逃入“森林”
古老的职业完成之日
罪恶凸显 从屋檐开始
降临大人物的头顶
既为逝者 他们齐声谴责无辜者的行为
道貌岸然之罪人,隐形于浓雾密锁的森林
此诗预言在某一重大事件中,受到人们谴责咒骂的人并非元凶,而真正的罪人却逍遥法
外,让无辜者代其受过。
这只是本诗的笼统大意,当《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将本诗与所有具有此类特色的事件
进行“对号入座”时,即发现实在无法将它确定为解释某某事件,因为“吻合”它的事件太
多了。例如最近一次俄罗斯总理的换人,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就被俄罗斯媒体比喻为“俄罗
斯最大的挡箭牌”、“总统所有失误的策划者”。每当国内对政府腐败、经济不振、物价上
涨等问题的不满声音极剧响亮时,叶利钦总站在人民与媒体一边,对切尔诺梅尔金大肆指
责、无情批判,抱怨政府工作是如何地效率低下、决策是如何地不切实际。但他却仿佛忘记
了自己是俄罗斯总统,负有比总理更大的责任,更何况切尔诺梅尔金一向唯其马首是瞻,无
论何事都俯首听命。
替罪羊何其之多。当今美国总统克林顿尴尬万分的“白水事件]调查进入关键时刻,与
案件有重要关联的经济顾问却在寓所里畏罪自杀,从而使调查被迫中断,这不禁让人疑问顿
生:总统是否找了只替罪羊?
“赤色”代表革命或是针对苏联
和平的宿敌 放荡之徒
征服意大利
浑身鲜血泪泪的黑衣人、另或大王君
披上红衣登场
火 血流 染成血色的海
这是一首预言红色革命席卷全球,社会主义政权纷纷建立的诗。契机是将全世界裹入战
争海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
诗前三行描述德意日三个法西斯魔头,“和平的宿敌”,指希特勒,在诺查丹玛斯的另
一首侍里,曾把希特勒称作“为害和平的罪魁”,“放荡之徒”大约暗示墨索里尼,“大王
君”指日本天皇,他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征服意大利”寓示法西斯统治在意
大利首先得到绝对的巩固。第三行“浑身鲜血泪泪的黑衣人,另或大王君”,分别指纳粹军
队和日本法西斯军队在二战中令人发指的禽兽般屠杀行径。
正是德意日法西斯的倒行逆施,激起各国人民的英勇反抗,并且在斗争胜利后,近半数
的国诗最末一行被认为是寓指在二战中人民鲜血流得最多、抵抗的战火燃得最旺的国家,红
色的血将国家镀成了“红色政权”这显然指的是苏联及东欧地区和中国。
大战败北 被夺走的日本北方领土
王国的骨肉父亲被囚禁的缘故
为使他自由,从王国分割出去
特拉吉美勒湖邻近 甜蓝碧绿的囚虏
人质的运势不可捉摸 偏向于好
这是一首关于二战后日本的北方领土被苏联抢占的预言诗。
1945年8月,远东的苏联红军按照雅尔塔协议,出兵夹击日本,以促使日本早日投
降,在把盘踞中国东三省的日本关东军主力消灭后,苏联人抢占了日本的北方四岛。
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后,就开始向苏联要求归还被占的北方四岛。但因新近战败,苏
联凭恃战胜国身份,借口帮助日本代管北方领土,以后归还,一直将四岛占据至今,此即诗
前两行预示的内容。
“特拉吉美勒湖”原是意大利半岛中部的一处湖泊,这里被认为是寓指日本海。“绀蓝
碧绿的囚虏”则可以解释为日本海之侧的美丽的北方四岛。
诗最后一行表示有关北方领土的归还问题因有大多因素掺杂其中,不可预测。但诺查丹
玛斯留给日本人一个希望,北方四岛的归还问题,前景是“偏向于好”。
神圣罗马帝国的解体(1806年)(玛因茨)
极度的饥渴令人厌恶
玛因茨的大公
威严扫地
科隆的民众 靠向他身边
响起不平不满的呼喊
莱茵塞满滔天的怨怒
十九世纪初的拿破仑对外战争,在欧洲引发的进步影响之一,是在1806年打败普鲁士
军队,割占普鲁士领地,促使在欧洲存续数百年的“神圣罗马帝国”解体。
本诗即是预示这一历史事件。
“玛因茨的大公”指当时名存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十几名位同公爵的选候之一,玛因茨大
选候。他的领地玛因茨公国,现萨克森地区,于1797年拿破仑在莱茵地区击败普奥联军后
签订的坎波——福米奥和约中,被割让与法国。玛因茨大选候随即丧失了对自己领地的控制
权。
1806年8月,神圣罗马帝国在拿破仑对欧洲各国如秋风扫落叶般地战争打击下,连名
称也保不住,终于宣告瓦解。不久,普鲁士的人民开始焕发出要求普鲁士各公国统一,成立
强大的德意志国家的爱国热情。但由于各公国领导者封建闭塞,民众要求统一的呼声被置之
不理,于是,“莱茵塞满滔天的怨怒”,普普士人民逐渐用行动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无意义的意大利远征与其指挥者
安·马尔科王国的第二领导人
福里斯兰 英吉利诸岛人
传递的思想
花费十万之巨的财物
企划征服意大利
被证明毫无意义
本诗被《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列为最难解读的预言诗之一。历史上与本诗中描述的
“企划征服意大利”一语相吻的国家或个人,目前尚无资料证明其存在。当意大利处于各公
国封建割治的状态时,外来的“征服者”仅有奥地利人、西班牙人与法国人,而曾占领过整
个意大利的人仅拿破仑一位,拿破仑显然不符合诗中对征服者的描述。
专家们仅能提供如下的解读线索:安·马尔科是历史上某位姓安的女王的姓与菲利浦这
个姓氏的拉丁文拼法联合演绎而来的单词,福里斯兰是荷兰北部地区曾存在过的一个小公国
领地的称呼。
谜一般的人物奥古弥奥与他充满虚伪的主张
辽阔的色朗王国予以委任
善于玩弄的机巧的奥古弥奥的手心里
他将意大利插满盅惑的旗帜
意大利被精致的赝品支配
“奥古弥奥”是中世纪以前居住于意大利中部、以罗马为中心地域的一支民族——科尔
特族的大力神的代名词。传说中,他力大无穷,在科尔特族集体向富庶温暖的南方迁徙时;
仅凭一己之力,便将前进路上的山、河障碍一一扫平,为民族立下汗马功劳。科尔特人感激
他的贡献,奉他为民族领袖,不料他从此骄横跋扈,开始玩弄诡计,将其他科尔特人摆布于
股掌之中,最终成为一个丑陋邪恶的统治者。
这只是传说。诺查丹玛斯通过预言诗向我们预告:意大利历史上会出现一个真人的“奥
古弥奥”。研究专家们的解释毫不犹豫地指明:此人是臭名昭著的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是个天生的鼓动家加谎言者,1922年,他率领四万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
夺取政权,然后通过不掌实权的意大利国王任命,正式当上首相。其后,他玩弄政治手腕,
安插法西斯党徒担任高官要职,鼓动如簧之舌,向劳工大众许下种种天花乱坠的谎言。在意
大利全面巩固了法西斯统治,将意大利拉入法西斯战车轨道,直至撞毁。
预言诗借用传说中的人名,向后世事先警告,可惜没有人能够及时研究,揭示《诸世
纪》的深奥含义。每当历史车轮真实地将那一幕幕人类极不情愿面对的战争惨剧残醋地呈现
于眼前时,有识之士总是不禁扼腕叹息:为什么今日才有人去研究《诸世纪》。
巴黎化为废墟 是天灾还是人祸(核战争)
永远的非人类居所
围绕此地 塞纳与玛尔内 奔流涌动
泰晤士与士兵合为一体经受考验
确信攻击将被击退
卫兵于是被麻痹
此诗是关于将会在巴黎发生一次令大地翻覆的大灾难的预言。
诗第二行的“塞纳与玛尔内”是两条流经巴黎的河流。“围绕此地”,“此地”便明确
是指巴黎。
诗第一行,永远的 非人类居所”,直接告示道,巴黎经此一难,将化为废墟,无人能
继续生存于此。
能将著名的花都巴黎毁灭为齑粉的大灾难,除非是核战争或是地震加上生化污染,还有
一种可能是来自大空的小行星的撞击。
联系到诺查丹玛斯所预言过的大灾难的各种形式,研究专家们分析,核战争毁灭巴黎的
可能性最大。在有关1999年全球毁灭的另一首预言诗里,他将具有极度恐怖的能量的核洲
际导弹隐喻为“长鞭”,有关核武器对欧洲的打击一节的描述是“成吉思汗的长鞭将挥舞欧
洲”,寓示核弹会来自古代蒙古人的故乡,现代的中亚地区。
不过,某些同时通晓天文学与占星术的研究专家们持另一种意见。他们通过预测星位的
变化趋势,认为1999年某个时候,天外突然高速飞来一颗直径十公里的小行星,与地球撞
个正着。坠落点也许就在巴黎附近。于是巴黎被小行星带来的无法想像的巨大能量在一瞬间
毁灭。
诗第三行“泰晤士”是伦敦的一条河流,暗示英国。其时英国由于平素准备充分,不会
与巴黎遇到同样的灾难性后果。但诗最后一句预示,出于人们无根据的麻痹侥幸心理,英国
并没能完全躲过灾难的袭击。
波斯湾的高度紧张(20世纪)
静寂夜 妖艳的虹桥挂在南特附近的天幕
来自海洋的技术 将雨扯落大地
阿拉伯湾 超级舰队往来游戈
扎克森的熊与母猪
成为怪胎的发源
这首预言诗涉及的内容较多,且被认为全是预言二十世纪的种种怪象的。
容易解读的诗句是第二行与第三行。第二行“将雨扯落大地”,无疑是指二十世纪的人
工降雨技术。自称是“蓝色文明”的西方国家首先拥有此项技术,因为诗预言它“来自海
洋”。
诗第三行描述海湾内剑拔驽张的紧张气氛。“阿拉伯湾”寓示阿拉伯人聚居的海湾,即
如今的波斯湾。“超级航队往来游戈”指美国在海湾常驻的舰母恃混舰队,在海湾内横行霸
道,向其敌对国伊朗与伊拉克耀武扬威,进行武力威慑。
较难解读的诗第一行大概是预示法国南特市将会发生一起光化学烟雾污染事件,大气中
因化学性的悬浮颗粒大多,而产生一道艳丽诡秘的“彩虹”。
诗最末两行预言动物们在极其严重的环境污染下,产生令人恐怖的变异。“熊与母猪”
概指一切动物。
西班牙内乱·人民阵线成立宣言(1936)
有关王国的一切学识总督皆了如指掌
对无上的国王 他否定其行为
美利利亚舰队在逆风中寸步难行
他被引渡给并不忠诚于他的人
此诗被认为与西班牙1936年人民阵线获选成为执政党,其后佛朗哥发动政变这两次事
件有关。
“美利利亚”为摩洛哥东北部的西属商业海港城市。这一解读线索很重要。后来佛朗哥
叛乱,即是从摩洛哥开始的。
诗第一行的“王国总督”指国会选举胜利后,主要由共产党与社会党组成的人民阵线组
成内阁上台执政,新政府大量采用有利于人民的民主措施,致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与劳动条
件,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第二行的“他”,研究专家们认为暗指叛乱首领佛朗哥,他在颠覆共和国政府后,宣布
废掉国王制,建立总统制,此即“对无上的国王,他否定其行为”所指。
第三行“舰队”是指配合佛朗哥叛乱的德意法西斯干涉军。最末一行无人明白其具体所
指。
拿破仑百日皇朝时代的路易十八(1815)
正义之士被送往流刑地
恶疫袭至诺恩塞格鲁边境
对赤衣人的回音 将他导入歧路
王 退入蛙的故乡
拿破仑于1814年4月6日宣告退位后。在同盟国军队刺刀的保护下,前国王路易十六
之弟路易十八,进入巴黎;波旁王朝的统治复辟了。
拿破仑乘英舰“无畏号”前往他的流放地——厄尔巴岛。诺查丹玛斯在诗中少见地表达
了他对后世人物的褒奖之意。他称拿破仑为“正义之士”。
诗第二行较难解读。有一种解释认为,路易十八即位后,法国国内情况一片糟糕,经济
形势每况愈下。俄英普奥等盟国要求法国必须赔款七亿法郎,使得国库更加空虚。“恶疫”
即为寓示这种险恶混乱的局势。
诗第三行的“赤衣人”的解释有两种对立意见。一种认为是指复位,做了百日皇帝的拿
破仑;另一种相反的意见则认为是指路易十人,倾向于前者的研究专家们认为,“导入歧
路”正是预言百日皇朝不会坚持多久。
最末一句“王退入蛙的故乡”,寓示拿破仑重新进入巴黎王宫时,路易十八已仓皇远循
至比利时。
比利时与法国之间的秘密协定
两山间的涧谷 二人首脑会谈
场内喧哗不断 场外一丝难闻
布鲁塞尔与德尔郡
朗格鲁轻易征服
马里依诺 对他们的疾病行刑
本诗涉及比利时与法国之间曾达成的关于某些重大问题的秘密协定。这项秘密协定由于
两国皆严守保密原则,没有向外界透露,其具体内容不得而知。据专家们的推测,协定可能
涉及到两国的领土问题与经济协作,甚至有可能包括比利时在二十一世某个恰当的时候并入
法国,建立法一比联邦国的条款。应该说,这一推断非常大胆,但也不全属空穴来风。历史
上比利时一贯与法国保持极其良好的外交关系,两国国民在民族血统上也具有极其相近的亲
缘关系。两国在现今的欧共体联盟的各项事务上,也是一对合作亲密无间的伙伴国。
诗前两行暗示两国首脑在某座山脉的峡谷中举行秘密会谈,没有传出一丝风声。
第三行的“布鲁塞尔与德尔郡”是尼德兰地区为西班牙所占时期的地名,后来在法国的
支持下,尼德兰人民举行资产阶级革命,从西班牙中独立出来,成为今比利时与荷兰的雏型。
诗最后一行暗示,秘密协定对法国、比利时双方都有利,会成功地帮助他们解决各自的
一些难题,“对他们的疾病行刑”。
让大众服膺的反基督势力的出现
神圣 虚伪与魁力洋溢
鼓动雄辩之舌
历经久远的都市 帕尔玛太过性急
费伦兹埃尔 席埃娜
在无聊厌恶中趋向沉寂
这是一首关于本世纪末意大利将出现一股声势浩大的反基督教势力的预言诗。
诗中指出,这一反基督教势力将出现一位出色的天才雄辩家与鼓吹者。此组织虽然以反
基督为宗旨,但同样遵从人类普遍的崇拜神灵情结。披上“神圣”的外衣,宣称自己是“真
神”的使者,奉神的旨意,在大地上建立通向永恒的“神的国度”的秘径。他们的种种现身
说法,对一般民众来说,“魅力洋溢”,民众无法看透其面具后面的虚伪。
这一组织逐渐在意大利扩大影响,信徒日渐增多。由于该组织的反基督宗旨,无可避免
地与基督教徒在意大利各地爆发冲突。而且,试种针锋相对的教派冲突一旦迸发,绝难停
息,只会愈演愈列。诗最未两行即是预示意大利各城市分别出现两派教众武装对恃、城市陷
入骚乱动荡的境地。
纳粹从牺牲者身上强夺的巨大财宝
教皇 无耻地站在好战者身边
恶棍们 征服多瑙河流域
被弯曲的尖钩的权杖追逐的十字架
囚虏 金银财宝 多过千万的美玉
此诗预言了二战期间,厚颜无耻的德国法西斯党徒强行从俘虏,被占国人民身上搜括金
银财宝,贪婪成性,就连死去的人身上仅有的一点钱财,他们也不放过。
诗中“弯曲的尖钩的权杖”,寓指纳粹党的徽章——万字图案。“十字架”寓指被纳粹
党徒肆意蹂躏的欧洲各国。这一行诗预示在强大邪恶的法西斯军队的进攻下,欧洲各国皆无
还手之力,只得暂时屈伏。
诗第一行“教皇无耻地站在好战者身边”,指当时的教皇皮奥十二世,面对灭绝人性的
法西斯纳粹对犹太人实行残酷的种族清洗以及对被占国人民的极端压榨,竟然无动于衷,毫
无同情声援的表示。并且,战后大批原纳粹党徒为逃脱欧洲军事法庭的审判,潜入教皇领地
梵蒂冈躲藏,教皇居然予以默许。这令教皇在广大基督徒心中的声誉蒙上极大的耻辱。
诗第二行寓指德国法西斯售“先控制的是多瑙河流域,并在奥地利建立臭名昭著、令世
人发指的集中营。诗最末一行指出,纳粹从俘虏身上强夺的财富数量是何其巨大。
新遗迹的发掘 使晦暗的古代史之谜变得明亮
幽深的古井 骨骸被偶然看见
继母犯下近亲相好的罪业
情势有了变化 谋求名声与赞誉
作为侍奉自己的星
最后跟随火星
此诗预言在某文明古国,新的历史遗迹被发掘,由此得出的考古结论,将更改以往的历
史记述,使一些古代史遗留的谜团得以迎刃而解。
预言诗并无明确指出某文明古国究竟是哪国,但《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一致认同,诗
中预言的这次重大的考古新发现是在埃及,不知是出于对一贯靠近西方的埃及的偏好,还是
诗中出现了确凿的解读线索。
专家们对此诗所持的看法是,井中发掘起来的骨殖,也许是号称古埃及两大美女格里娥
帕特拉与勒菲尔齐齐其中一人的遗骨,伴随遗骨出土的另外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将立即改写现有历史教科书的有关章节。诗中的“火星”是诺查丹玛斯用于寓示军队、战争
的惯用语,这里指随侍在两大美女身旁的古埃及军人。预言诗暗示这两大美女与在其身边朝
夕相处的侍卫有不可告人的隐情。
诸世纪 第十六章
希特勤暗杀未遂事件1939年10月 新奇的光景出现 人们聚集观赏
王侯贵族 步入大群观众之中
圆柱 石壁 崩裂散碎
宛如奇迹
王与三十人 幸免于难
在这首诗里,诺查丹玛斯惊人准确地预见到针对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的暗杀事件,并且毫
无偏差地指出,暗杀行动没有成功,希特勒与其爪牙逃过一劫。
最近解密的历史文件显示,早在二战之前西方各国已在组织政府力量研究《诸世纪》,
只不过重视程度不一。正如本书序言中指出,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在1939年秋雇用
瑞士籍的戈培尔占星术师恩斯恃·克拉夫特,命其全面研究《诸世纪》,特别是关于德国与
二战的所有章节。正是这个瑞士占星术师,读到这首预言暗杀希特勒的诗后,立刻向戈培尔
报告,提醒“他尊敬的元首千万小心”。但不知为何,戈培尔并没向希特勒提及此事,或许
是害怕希特勒乖僻无常的坏脾气吧。
这一历史事件与预言诗吻合得天衣无缝。暗杀计划实施的当天,希特勒携其随从与纳粹
头面人物,出现在群众集会当中,发表一通演说,鼓动德国群众相信法西斯的种种恶行是顺
天意的、要求人民全力支持纳粹党。此时,暗杀者早已将炸弹隐藏于演讲台的大理石圆柱
里。但阴差阳错,希特勒那天提前完成他的演说,早早离开会场,炸弹遗憾地在他走后十分
钟才爆炸。
投进狱中的路易十七 逃离监禁的可能性 代替得咎的责人
亲密友人入牢 他从狱中悄然出走
托洛阿亚的希冀 持续六月
生存平安者 逝去
太阳接于水瓶座 河川冰冻
此诗预言某位身份显赫的贵人因祸被投入监牢时,得其好朋友相助,将他从狱中顶替出
来,重获自由。
历史上,诗中所谓的“贵人”真有其人吗?研究专家们推测,[贵人”是指法国大革命
时与路易十六一同被捕人狱的路易十七。
诗第三行的“托洛阿亚”寓指法兰西王室家族的血统,路易十七其时被钦定为未来的王
位继承人,正是王族血统延续的希望所在。
按照对诗第四行的解读,路易十七逃出监狱后,“生存平安],到法国某处偏远的小
镇,过上与世无争的隐居生活,最后“逝去”。但这与历史真实明显相悖,也与诺查丹玛斯
另一首预言诗中提及路易十七命运的一节南辕北撤。另一首诗中,他预言路易十六在监狱中
被拷打至重伤,不治而亡。
对某一重要人物的命运提出相互矛盾的预言,这不符合诺查丹玛斯的习惯。他所作的预
言,从来都是唯一性的。这两首诗必有其一是后人的伪作。
诗最末一行“河川冰冻”,暗示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波旁王朝的统治不能再延续,至少
是暂时终止。
一位法国的枢机卿逃往中东 法兰西的高任圣职者 受到王的疑忌
乘着黑夜逃离国境
权重的大公伸手相助
朝着另一位高大的王不列颠
比詹齐乌姆出发 塞浦路斯
再抵突尼斯皆未暴露行藏
本诗预言法国教会一位职务崇高的教职人员,因受到国王的猜疑与迫害,被迫潜逃出国
这一事件。
“高任圣职者”指法国的大主教或者枢机卿。其逃亡的路线具体明了,先出国,到英
国,再前往康斯坦丁堡,经塞浦路斯,最后抵达目的地突尼斯。一路上顺风顺水,国王虽派
出密探跟踪,但都被逃亡者巧妙地摆脱。
虽然研究专家们的多数观点是本诗应这样解读,但少数派拿出史料上无此类事件记载的
有力证据反驳多数派的意见。他们提出,“高位圣职者”不一定指教职人员,也可能寓示王
国的高官或贵族。如果此类人物逃避来自国王的加害,才有可能选择地中海边的突尼斯作为
理想的避难地;贵如大主教或枢机卿一类的教职人员,应到梵蒂冈去寻求教皇的保护。在那
里,国王的力量是鞭长莫及的。
由新欧洲之王策划的土耳其帝国的颠覆 夜色退去 鸡啼两遍
突尼斯 佛埃兹 布吉的人们
阿拉伯人 成为摩洛哥王的囚虏
典礼于六百加七年时举行
这首诗预言公元1607年时,新的欧洲之王将灭亡土耳其帝国,将其纳入自己的疆土。
诗第一行“夜色退去 鸡啼两遍”,寓示新王登基执政。第二行出现的三个地名都曾是
土耳其帝国的领土,这里的“人们”与“阿拉伯人成为摩洛哥王的囚虏”,寓示土耳其帝
国,同时还有阿拉伯帝国都会被新欧洲王灭亡。
令人无法相信的是,诺查丹玛斯在本诗中言之凿凿的预示,在历史上一丝痕迹都未曾留
下。专家们经年埋首于1607年前后有关事件的历史故纸堆中,也未能挤出支持本预言成立
的证据。这不能不说是《诸世纪》中的一首极其稀有的失败之作。
黑海·爱琴海周边的都市蒙受某种损害
、 被强行压制的大公 缔结契约
突厥人的帆进入眼帘不经意的发现
的黎波利斯 吉尔沃斯
特拉布佐恩的民众
大公被囚 黑海与城镇沉寂衰败
这是一首关于黑海、爱琴海周边的城市受到来自土耳其人的某种加害而日趋没落的预言
诗。
诗第一行“被强行压制的大公”,指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向外扩张时,东南欧与中欧的
各大小公国的统治者们。在土耳其人的大规模军事进攻下,他们的权位被削除,领地被并入
土耳其帝国的版图。
第二行“突厥人的帆进入眼帘”,寓指1453年4月,土耳其素丹穆罕默德二世率二十
万大军、三百艘战船与数百尊攻城的重炮,围攻拜占廷帝国仅存的战斗堡垒——首都君士坦
丁堡。以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为标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达于鼎盛,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黑
海与爱琴海地区当然位于帝国疆域之中。
土耳其人长期习惯于游牧生涯,其统治也无一不打上游牧民族的根性烙印,每当攻下一
座繁华的市镇,他们惯常的做法是洗劫财物,屠杀反抗者,将俘虏士兵与平民统统卖作奴
隶。这使得城市人口锐减,几乎变成空城,生产更是萧条。于是城市生气渐无,沉寂衰败下
去。
西班牙的城市遭到围攻 支援来自海上 纳尔邦鲁 敌人势头令人战悚
斗牛人的心胆寒意顿生
倾力拯救 佩鲁皮尼安终化废墟
从此 巴塞罗那
海路 获得杀敌利器
本诗预言西班牙城市佩鲁皮尼安遭受入侵的法军的围攻,守军坚守城防,与来犯者对垒
于每一条街道,最后城市虽然陷落,但也让侵略军损失惨重。
预言中,侵略军从佩鲁皮尼安的北面南下,先占据北面四十英里的小城纳尔邦鲁,囤积
粮草辎重。敌军武器精良、实力强大,号称四十万,诗第二行描述,这使得守城的西班牙英
勇的士兵们感到恐惧从心底里冒出。但他们仍掷地有声地发誓:坚守到最后一人。
诗第三行“倾力拯救 佩鲁皮尼安终化废墟”,描绘了战争的残酷与它带来的毁灭性的
破坏。硝烟散后,美丽的城市变成一堆瓦砾与废墟。
最末两行预示,从南方巴塞罗那海路运来的武器装备将予敌以重创。
本诗的预言与拿破仑对外战争时期发生于西班牙内陆的一次战役大致相符,只是城市名
与入侵者数目等与史实稍有出入。
残忍阴险的枢机卿 爬上教皇宝座 王国 扮相迷人的男子
悄悄接近红衣首领的权力宝座
苛酷残忍将自己比做
世上无双的凶险之徒
无耻接下圣主的衣钵
这是一首预言教皇的权力将被一个道貌岸然、狡诈毒辣的枢机卿攫取的诗。
“红衣首领”寓指至高无上的教皇,他常常披着一袭红袍法衣参加各种教会庆典。
“王国”是指教皇领地——梵蒂冈。本诗需要解读的仅此二处,其余诗句皆简单明晰。
但诺查丹玛斯所预言的这位心地险恶“苛酷残忍”的教皇是谁?似乎难以寻找答案。
历任教皇虽不能说个个完美无缺,不过要登上教廷的最高职位,成为全世界虔诚的天主
教徒的精神领袖,继任者的品德、资历、素养等等方面都要受到极其严格的考验,更何况上
任后还要面对整个世界的目光与媒介舆论的桃剔。所以研究专家们在教会史里翻阅的历任教
皇的个人资料上,仅能找出其作为普通人时的某些无关大局的嗜好与缺陷。如诗中预言的罪
恶的教皇,目前似乎尚未出现。
互相敌视的腓力二世与亨利二世(1558) 两王国之间
明澄的太阳 在月之神覆盖之下
充满敌意的双眼 二王者之间
自由女神
飞回连绵的岛屿和席埃娜
本诗是关于法国、西班牙两位国王因互相敌视、继而爆发战争的一首预言诗。
诗第二行“明澄的太阳”暗指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他的徽章上雕刻的正是一轮光芒夺
目的太阳。“月之神”则寓示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王室家族的标志是神秘永恒的月亮女神色
娜。
“明澄的太阳 在月之神覆盖之下”,即是预示法西两国间的争斗,将以法国的获胜而
告终。历史上,当亨利二世向腓力二世正式宣战后,法军越过比利牛斯山,挺进西班牙内
陆,凭着一股锐气,几日内便夺下重镇席埃娜。腓力二世慌忙向法军求和,许以割地赔款,
才使法军退走。不过,亨利二世没有就此罢手,他下令法军参谋部制定一份详尽的夺取科西
嘉岛的军事计划,准备第二年将科西嘉变成法国领土。
某国政治家身边传出的丑闻 卧室的配偶 不纯的行为 激昂愤怒
大公紧闭双唇 无话可说
好计接踵而至
丑陋的举动 一下闹得满城风雨
由此 十七人成为殉教者
这是关于从某国举足轻重的政治家身边传出的丑闻的一首预言诗。
诗第一行预示,丑闻的主角并不是政治家本人,而是其“卧室的配偶”,即政治家夫
人。“不纯的行为”寓指其夫人的婚外恋或与人通奸等污损名誉的不良行为。
面对自己夫人的丑闻被揭露,诗中预言,“大公紧闭双唇无话可说],政治家将愤怒掩
饰在心里,在舆论的一片哗然声中保持沉默。
现实中的这位政治家与其夫人是谁?一种看法是,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与预言诗相
符。两人感情不和,已分居多年。王妃于巴黎遭“狗仔记者”追拍照片造成车祸遇难时,正
与其新近结识的沙特富豪在一起。这不能不说是英国王室的丑闻。不过,使王子与王妃感情
结冰的恰恰是查尔斯王子被小报揭露,他重新迷恋上旧情人并与其频频幽会,后来甚至达到
明目张胆的地步。
联系到诗未行“由此 十七人成为殉教者”,部分研究专家提出另一对“主角”候选人
——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夫人赖莎。戈氏较为洁身自好,但赖莎在媒体与民众心目中不
受欢迎。在前苏时期,有关她的私生活的小道消息便在国内不径而走。此事传入戈尔巴乔夫
耳中后,曾有西方报刊披露,苏联内务部长下令处决了十六名克里姆林宫警卫。
首脑联席会议上 法国总统成为恐怖分子的目标 大公 莅临法兰西领外之地
译者隐瞒加欺骗 不祥在此时发生
里昂拉·罗歇尔
波尔多的人民不知所措
布勒埃港 祭司受到修道僧的胁迫
这首诗预言诗在某次首脑会晤中,法国总统将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对象。
“大公”即意指法国总统,“莅临法兰西领外之地”是为出席某次重要的国际首脑会谈。
诗第二行的“译者隐瞒加欺骗”,并非指担任会议翻译的译员在翻译首脑讲话时故意将
讲话内容误译,而是暗示译员已被恐怖分子冒名顶替,成为暗杀行动的第一执行者。
其实,在第五章第二节预言诗里,诺查丹玛斯已预示过这一事件。首脑会谈被研究专家
们明确地解释为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会议上,发达国家的首脑齐聚一堂,最容易受到恐怖分
子的袭击。专家们分析,恐怖分子将来自阿拉伯世界,且极有可能是一名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分子。
法国总统在会议桌边被暗杀后,诗后几行描述的是法国国内一片混乱不堪的景象。由于
总统丧命而出现的巨大权力真空,令无数权力狂垂涎不已。这是他们爬上权力顶峰是个绝佳
机会,他们撕下温和的面纱,展开对权力的你追我逐。其余人等则趁机谋求一己之利,如教
会的神职人员,法国民众面对这一切茫然不所知措。
因好战的强硬姿态而受到国民支持的里根 大大的幕布
折折叠叠 不欲人见
历史的大部分 一半之余误解
从天国放逐到遥远之地
他外貌粗旷豪放 像铁血战士
大众坚信不疑 一个好战嗜血者
本诗预言美国历史上将有一位姿态强硬、好战的总统出现,他会受到美国人民的衷心拥
戴。
事实上,诺查丹玛斯预言的这位好战总统早已出现,他就是在任职期间组织美国一流研
究机构、大力推行“星球大战计划”与核军备竞赛,最终拖垮冷战对手苏联的国民经济并直
接导致苏联解体的总统里根。
里根曾在军队中服过兵役,不满前任尼克松在苏联咄咄逼人的全球攻势面前退缩忍让的
低调姿态。一上任,他就以一个军人惯有的办事强硬干脆,面对挑畔针锋相对的形象出现在
美国人面前,不仅带来一股新奇的感觉,而且让所有美国人看到与苏联竞争,在全球重振大
国雄风的希望。因此里根在国民中的支持率是极高的。
预言诗的最末两行描述的正是一位美国大众心目中的好战总统的形象。不过,研究专家
想提醒读者的是,诗前半部分指出,这位好战总统的外表姿态迷惑了民众,他真实的一面深
深地被隐藏了起来,“不欲人见”。历史的真实,并非人们所见所闻的那样,而是“一半之
余”皆为“误解”。按照诺查丹玛斯的预言推理,里根强硬好战的姿态后面掩盖的是什么?
被美国人引以自豪的高科技“星球大战计划”的真实内容又是什么?它的作用果如媒体渲染
的那么大吗?这一切历史的真相也许要等若干年后美国政府对此时代的绝密文件解密后,才
能昭示于世人。
预告反法同盟军败北的五行诗 时刻已然滞后 大丽花谁也没到手
阴毒的蛇 未有显露逆法而动的征兆
同盟军 被法兰西顽皮地媳弄
萨波那 亚尔本加通过摩纳哥
踏入殉难之道
这是一首关于十九世纪初欧洲封建君主针对法国大革命而组织的反法同盟遭受惨败的预
言诗。
反法同盟前后共有六次,每一次貌似强大的各国拼凑而成的同盟军向法军发起进攻后,
无一不被军事天才拿破仑指挥下的法军打得落花流水、四散奔逃。只有在拿破仑犯下远征俄
国的错误后,反法同盟军才开始在与法军的正面对垒中取得胜利。
诗第一行的“大丽花”大约是寓示和平。“时刻已然滞后”,寓指双方惜过谈和的时
机,惟有通过战争来解决矛盾。
诗第二、三行描述同盟军在对战术炉火纯青的法军面前,如同幼稚园的儿童一样被戏耍
于法军股掌之间。
最末两行出现三处地名,皆是战后根据媾和条约割让与法国的地区。事实上,这仅仅是
一次战争后法国夺取的领地,整个拿破仑对外战争期间,并入法兰西的土地是数百倍于此数
的。
国王逝世后为国尽忠的王妃的身影 贵妇人 一人孤独地留守王国
无法替代者王国之圣主
她 在荣誉之床前静立
七年间 悲叹的泪水不曾止断
然后 为着王国的命运
永恒的人生继续
本诗是关于法国历史上某位国王去世后,王妃代其执掌国政,为国事尽忠的预言。
诗前两行即为预言国王不幸早逝,留下王妃一人肩负双重任务:抚育王子和处理国务。
“一人孤独地留守王国”即暗指王妃将成为寡妇。
诗中间两行描绘王妃的悲痛心情。丈夫的离世,给王妃与王子们带来难以抚平的创伤,
王妃“悲叹的泪水不曾止断”。
最后两行预示王妃从无尽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为代其丈夫治理好国家,毅然投身于浩繁
的国务中,以另一种形式纪念其丈夫。
本诗的内容较易解读,并且与史实也较相吻合。研究专家们在此诗的解释上,少有地达
成一致。他们认为,这位勇敢地代替丈夫接过治国重任的王妃,便是法国史上亨利二世的妻
子卡特琳娜·德·梅蒂西丝。她执政后,无愧地做到了使国家繁荣发达、蒸蒸日上的理想目
标,使法国进一步强大。虽然史实上,卡特琳娜是一个权力欲很强,狡猾的女强人。但在诺
查丹玛斯眼中,也许这正是政治家成功的要素,所以他在诗中并未对这位王妃横加指责。
尔虞我诈的英苏限制战略核武器谈判 他们同意和平 但却毫不退让
接受人全通过欺诈向前推进
和平与休战海陆发出鼻议
舰队吻合巴塞罗那的策略
被捕入圈套
这是一首关于美国与前苏联在七八十年代表面上响应世界舆论呼声,举行限制战略核武
器的谈判,背地里却变本加厉地进行核军备竞赛的预言诗。
自本世纪六十年代时,美苏全球争霸达到高潮时,他们各自制造的核武器也达到一个惊
人的数量。假如引爆两国的核武库,足以把地球毁灭六百次。
在全世界正义的呼喊下,美苏两国于七二年坐到谈判桌上,开始讨论以何种方式削减各
自的核武器装备。但出于利益的严重对立,两国一方面在会谈上竭力讨价还价,时不时宣布
达成某些协议,对外界作出和平的姿态;另一方面都在谈判的幌子下加紧研制生产新型核武
器,如自导式多弹头核导弹,并且通过削减过时的老式核武器,增加高科技武备的办法,保
持以往的核威慑与核打击力度。这使得和平协议不过是一纸空义。
如诺查丹玛斯在诗中所预言,美苏两国虽“同意和平”,但双方都明白这不过是一种
“欺诈”与“圈套”,只有傻瓜才会去相信。
围绕教规的争议 使僧侣们产生分裂 争吵进行至一半 灰色与褐色
傍晚 他们遭围攻掠夺
褐衣囚徒 拨除牢狱
他的寺院敞开大门
二人 潜入灰泥房间
本诗是关于教会内部为某些教规的制定而产生的争议,使持不同意见的教众分裂成对立
两派,并迸发冲突的预言。
据研究专家们查证史料,这一教会纷争爆发于十六世纪西欧的佛朗西斯科修道院,诗第
一行的“灰色与褐色”寓示修道院里的高级神职人员与低级神职人员之别。当围绕教规的争
吵达到白热化时,也有人为坚持自己观点而加入自己原本不属于的集团。
诗第二、三行稍加分析,便可看出:褐衣僧侣是少数派,当灰衣派发觉争吵永远不能解
决问题时,他们一不做二不休,选择了以暴力迫使反对派顺从己方的手段。褐衣僧侣派通通
投进囚牢,这一招果然奏效,大多数褐衣派僧立即表示放弃自己原有的观点,支持灰衣派。
诗最末一行似乎是暗示会有两名褐衣派成员企图暗害灰衣派首脑,“潜入灰泥房间”即
指这一行动不是正大光明的。
罗马大地震与新宗教派别的崛起 新宗派创立之际
伟大的罗马人的骨骸重现于世
大理石掩埋下的圣墓露出大地
四月 大地摇晃 埋没一切
如果将本诗最末一行置换到第一行,《诸世纪》的读者们定会发现,这一小小的变动使
预言的深奥含义跃然纸上。
诗中预言,某年四月,意大利突然发生大地震,罗马及教皇国梵蒂冈陷入毁灭之中。地
震过后,一古罗马伟人的墓露出地面,重见天日。人们从墓中挖掘出的遗物,改变了人们对
古罗马以及基督教的既成观念。
其时,基督教内部正酝酿着一些新的宗教团体,他们利用罗马古墓的新发现,促使新宗
教派别正式登上教会舞台。
这首预言诗让《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联想到关于基督教的一本著作《圣玛拉吉的预
示》。玛拉吉是十一世纪爱尔兰的一位神职人员,他在其著作《教皇的未来》(又称《圣玛
拉的预示》)中写道,教皇将传位至111代,然后灭亡。这无异于宣称基督教将在111代教
皇后不复存在。
现任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已是第110任教皇,下一任教皇之后,整个西方世界的精神支
柱——基督教将在地球上消灭?!这一预言难以让人相信它不是危言耸听加哗众取宠。
不过,按照诺查丹玛斯较为可信的预言,本世纪末罗马也许将发生令人意想不到的灾难
性异变。
人格缺陷的指导者上台 国家命途多舛 不对劲的人 成为雄伟国度的圣主
思想与关怀俱欠缺
与幸福人生更加无缘的男子
从出生的床第开始便恣意寻欢
居然能支配
王国一下转落大难的命运线
本诗预言某国在一个有重大缺陷的领导者掌权后,国家步入多难的轨道,一切都变得不
正常起来。
“不对劲的人”指这位领导人让他的民众感觉不对,“思想与关怀俱欠缺”说明他在人
格与思考方面有一些明显的不足。诗第三行明确维护治安的军事力量。但当尼德兰人民日益
不满西班牙人的残暴殖民统治、自发组织反抗斗争时,这些原本为西班牙统治者服务的雇佣
士兵反戈一击,毅然加入旨在赶走西班牙人的武装起义。这即是诗第一、二行所指。
为了镇压尼德兰人民的武装起义,西班牙王室派遣军队开往尼德兰。统军将领正是曾经
威名远播的阿尔巴公爵。但这次他在尼德兰打的是不得人心的仗,再加上年事已高,思维不
如从前敏锐,镇压的最后结果是他率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退回西班牙。这即是诗最末一行
“将首领们打翻于地”的寓义所在。
废止教职 大批神职人员逃往教皇领地 曲指可待的将来
极端悲惨的状态来临
给与者 粗暴地夺回荣誉
赤身 忍受饥渴与寒冷
不过 团结一致
翻越高高山脉
背着无上的耻辱 抵达圣地
这是一首关于教会人员在法国大革命中的命运的预言诗。
法国大革命前,天主教在法国地位最高,贵为第一等级,与第二等级的国王与贵族一道
压榨广大的劳动人民和新兴资产阶级。
当大革命初步成功,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公会掌权后,法国人民意识到,教会与国
王贵族都是吸血虫,必须剥夺他们的种种特权。1792年,法国宣布,废止教会与神职人员
的一切称号与特权。从此,教会在法国的地位一落千丈,神职人员再也无法过上从前那种风
光十足的生活。这便是诗前三行所指。
诗后四行预言神职人员为逃避所谓的“迫害”,成群结队地逃向他们的“天堂”——意
大利的教皇领地罗马。一路上,他们也饱尝了饥寒交迫、风餐露宿的痛苦滋味。诺查丹玛斯
出于他本人是一名虔诚的教徒,在预言中对这些出逃的神职人员寄与了较多的同情。
“伟大的希勒恩”实际上是伪基督 伟大的希勒恩 成为世界主宰
普琉乌路托尔 被人喜爱
畏惧恐怖 烟消云散
对他的赞誉高过云天
他 很满意圣者的称号
这首诗,无疑是预言世界将出现一位颇受万众爱戴的领袖人物。
诗第二行出现的“普琉乌路托尔”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1519~1556)的专用
徽章图案的名称,意为“朝向更远的地方”。但诺查丹玛斯并非想说卡尔五世是位圣主,而
是预言将有一位受敬仰程度远远超过于他之上的“圣者”出现,他的名字叫“希勒恩”。
研究专家们详尽分析了“希勒恩”的拼写构造,推测其拉丁文原拼Chyren移至法语中
时,可以写成C·Henry。“圣者”的正名可以确定是亨利。
在预言诗中,“希勒恩”受到的“赞誉 高过云天”,且被封为“圣者”,简直可与耶
酥基督媲美。这暗示他也许是影响力与基督教旗鼓相当的新兴宗教的领袖。因此,研究专家
们将他比喻为“伪基督]。
这位“伪基督”的现身之地,据推测,将是宗教圣地中东或者东亚。
持有雄狮、十字架的徽章的国王之死 伟大的王 为举行最后的仪式
召集众人
他 在自己的魂魄消尽之前
人们皆未曾考虑
前去悼念 他的逝世
来源于雄师、十字架、雏鹫的王冠
诺查丹玛斯在本诗中预言了一位国王之死,这位国王的纹章图案是雄狮、十字架与雏鹫
三者之一。
此诗是《诸世纪》中令专家们倍感头痛的诗之一。历史上持有雄师、十字架与雏鹫的徽
章的国王,多如恒河沙粒,大多数都符合本诗的预言。要将他们一一区分排除,找出真正的
“主角”,是件十分困难的工作。并且,本诗情节极其笼统模糊,“国王之死”又无特殊事
件发生,给专家的排除工作更增添许多难度。
有部分研究者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位国王应是法王亨利二世,但由于证据太少,无
法赢得其余专家与读者的信服。目前关于此诗的意见是:“伟大的王”不定专指某位国王,
也应考虑现代国家的领导人。“最后的仪式”有可能是宗教祭典,或者是全国性的会议。应
当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进行慎重的甄别。
俄罗斯的怪僧 拉斯普琴1912~1917 虚假的喜怒哀乐虚假的愤怒
漂亮高贵的夫人 受到无忌惮的冒犯
无知无识的裁判 欲断其罪
牺牲者 将国度之重权
交于无知的民众
本诗是关于二十世纪初沙俄的宫闹丑闻及沙皇倒台的一段预演。
本世纪初,俄国教会里有一名神甫,与沙俄皇室成员交往甚密,随意出入皇宫。此人名
叫拉斯普琴,在一次晚宴上结识皇后以后,拉斯普琴凭借自己英俊的外貌与狡诈的心计,耍
尽各种手段俘获皇后的芳心,此即诗第一、二行所指。
这段有损沙皇皇室声誉的丑闻从宫廷传出后,沙皇恼羞成怒,下令将拉斯普琴逮捕送交
法院审判治罪,拉斯普琴为偷情付出的代价是流放西伯利亚。
诗后两行是寓指”17年沙皇政府的倒台。“牺牲者”意指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及俄罗
斯;日贵族没有看清时代潮流的发展方向,继续实行封建统治,逆流而动,最终还是要成为
时代的“牺牲者”。“国度之重权交于无知的民众”即是指俄罗斯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发动
下举行武装起义,推翻沙皇政府,建立了代表工农利益的日苏维埃政权。
东西德开始统一进程 但谈判破裂 庞大的市镇 僧与职工
在门与墙边寄宿
摩德那的不利言语 秘密地
恶作剧似地互相流传
结婚的消息让人兴奋
但 不过是一场欺骗与游戏
这六行诗预言了东西德的统一进程,会因某次重要的谈判破裂而暂时停止。
诗第二行的“门与墙”寓指分割柏林的“柏林墙”。代表东西德的高级会谈代表,就在
柏林墙边进行谈判,诗第一行是预示东西德的人民均非常关注统一谈判的命运。
“不利言语”暗指会场外流传着一些不利于合并的小道消息,常常使希望统一的人们感
到担忧与不安。
“结婚的消息”寓示会谈双方在对外界作出的各种姿态表明,东西德在统一的大方向上
步伐一致,让人们觉得一个德同将是确定无疑的最后结果。但诗最末一行的含义是,谈判中
对某一问题的争执,使谈判代表感到疲惫与无意义,会谈因此破裂,统一进程暂时中断。
诺查丹玛斯看到的不仅是东西德合并过程中的波折,在另一首诗里,他预言了两德的最
终统一。
伊丽莎白一世 历经苦难时代的女王 被放逐的女王 重归王座
她的敌人 称她为谋叛人支持者
她的时代 无以伦比的荣耀
绝对 于三与七十迎上天国
这是一首关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预言诗。
亨利八世之后的英国执政者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虽然年纪轻轻便登上王位宝座,但她在
登上宝座之前渡过的是一段充满险恶与圈套的青少年时期。她曾被同父异母的姐姐梅亚莉一
世幽禁在伦敦塔上,与世隔绝多年;她曾被上议院剥夺其王位继承权,并被流放异地。诗中
的“谋叛人支持者”曾是她莫须有的罪名之一。
诗第一行预言伊丽莎白一世从流放地回归伦敦后,恢复王位继承权,上台执政。
第三行预言英国在她执政期间,资产阶级工商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同时英国大力开拓海
外殖民地,利用海上优势大肆进行殖民掠夺。英国在此时代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领头羊的坚
实基础。这在英国历史上是一段国力强盛的时代。
诗最末一行显示了诺查丹玛斯对自己预言力的无比自信。在此,他竟然使用了对预言家
来说极为忌讳的词——绝对。“于三与七十迎上天国”,无疑是指伊丽莎白在1603年她七
十岁时寿终正寝。作为英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代女王,伊丽莎白在十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给英国留下鲜明的伊氏烙印,受到国民发自内心的赞誉。
名人 从舰队的提督变成新教徒的领袖 著名的导航人 接受王的任命
提升至更高阶级 领导舰队
七年后 摇身一变成叛乱首领
贝内齐亚对异教徒的军势
感到浑身发抖
此诗是关于法国新教的首领人物加斯巴尔·德·科利尼的一段预言。
诗前两行顶示的是,科利尼参军后,先从一艘军舰的下级军官起步,漫慢提升至舰队总
督。历史上,法王亨利二世向他授于过海军大将的军衔,令他总管法国海军。
但在受衔七年后,即1559年,科利尼出于宗教信仰问题,辞去海军大将之职,转而领
导当时的新教派——加尔文教派,与旧的天主教徒进行斗争。科利尼本人早已皈依新教,成
为一名虔诚的胡格诺派教徒。
由于当时执政的王后卡特琳娜与天主教会联手对新教徒实行残酷的镇压,新教徒被迫奋
起抵抗,法国开始了第一次宗教战争。科利尼成为新教武装的军事首领。
诗最末一行描述当新教徒们以庞大的军力向贝内齐亚进攻时,其浩浩气势今天主教与国
王的军队感到不寒而傈。
事实上,法国的这次宗教战争新旧教派双方均损失惨重,战争结束后,新教与王后卡特
琳娜达成和约,新教获得有限的信仰自由。但科利尼不久就被王室背信弃义地杀害。
古罗马帝国的繁华都市爆发的事件? 安德罗尔创造的古代都市
不再支持暴君的管治
怪样的独臂男子
来到寺院 喉管割裂成两半
他的信奉者们 追随而去
“安德罗尔”是公元前的一位著名建筑大师,诗中提到的他“创造的古代都市”,便是
记载着古罗马帝国的光辉与荣耀的历史名城——帕多瓦。
诗第二行“不再支持暴君的统治”,大意是指随着帝国的衰落,帕多瓦原有的奴隶制与
农奴制逐渐崩溃,底层的劳动人民越来越频繁地爆发反对世袭行政长官统治的斗争。最终,
行政长官的权力被政务会议取代。
诗后三行为预示在帕多瓦以后的日子里,教会将发生一起震惊世人的杀人事件。由最后
一行推测,被害者是有相当宗教地位的人物。他为何被杀,诺查丹玛斯没有预示一丝解读线
索,研究专家们也对这三行诗感到迷惑不解,查遍有关帕多瓦的所有史料,没有发现类似事
件的记录。大概诺查丹玛斯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些难题而有意如此吧。
十六、十七世纪里风起云涌的 反对皇帝特权的斗争 自被欺骗者的虚假的胜利
一国之中出现两支舰队
德意志的叛乱 蓬勃浩荡
首领被戳 子嗣隐于乡间
又被逐至罗马尼亚
当时的欧洲各国,早期资本主义已初具雏形,城市中囤积大批财富的新兴资产阶级与接
受新思想的贵族,已经开始谋求自己阶级的政治权利。同时,经过文艺复兴的思想熏陶,人
民不再受天主教会的愚弄,与旧的天主教会分庭抗礼的新教派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于
是,趋之者若骛。
面对越发不易控制的国内局势,国王与教会如芒刺在背,感到权力即将旁落的恐惧。在
这一时期,欧洲各国封建君主不约而同地与教会联手,动用军队镇压新教徒的各种宗教活
动,于是,新教徒们被迫拿起武器捍卫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封建君主与腐朽的教会。
出于利益需要,新兴资产阶级也加入了这场斗争,壮大了反皇权运动的声势。
诗第二行“一国之中,出现两支舰队”,即是预示国王军队与反抗者武装在各地对垒,
进行战争的情景。
诗第三行特别预言德意志境内的战斗打得热火朝天,当时德国境内宗教改革如火如荼,
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形势最为混乱。欧洲那时最感到惶惶不可终日的君主恐怕就是德皇了。
“首领被戳”,研究专家们提出,这与史实稍有出入。历史上,只有法国的执政女王卡
特琳娜曾因国内的反对呼声太高,而宣布还政引退。史书中还没有关于某一位君主在此时期
因人民起义或宗教战争而被处决的记载。
关于诗最末一行,《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的解释是,“罗马尼亚”应是“罗马之地”
一语,并非现在的罗马尼亚国家,寓义某些王族成员与神职人员逃往教皇领地罗马,寻找避
难之所。
对奥斯曼帝国的过去作出的“预言” 光辉的新月 使胜利的欢呼愈加高亢
罗马人将鹰鹫广为宣言
巴比亚米兰
吉诺贝阿 对此不予承认
不久 民众之声闻达于大公
“新月”是伊期兰教的专有图案,这里是代表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标志。“罗马人”与
“鹫”出现在同一行诗中,表明神圣罗马帝国也是本诗预言涉及的对象,“鹫”是帝国的国
徽。
诗第一行是预言突厥人自十四世纪以来,在小亚细亚与南欧进行疯狂的军事扩张,侵吞
巴尔干半岛,征服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这在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看来,是“圣
战”的胜利,是“新月”的威力所致。他们在“新月”旗帜下,建立起庞大无匹的奥斯曼土
耳其帝国。
诗第二行描述的是神圣罗马帝国的扩张。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是德意志帝国,皇帝查理
在位时,疆域最大,包括法国大部分、中欧、东欧一部分,西班牙与意大利南部,以及西班
牙的美洲殖民地。但是,对这个辽阔的帝国拥有最大控制权的并非查理,而是罗马教皇。
诗后两行似乎为预示奥斯曼上耳其帝国的向外扩张将在罗马人面前遭到惨重失败。研究
专家们指出,诗中的“罗马人”应理解为欧洲各地抵讥土耳其人侵略的人民。三个地名皆是
土耳其人欲得不能的富庶地区。
窿战正酣时,拿破仑掉入河中 提契诺何的旁边洛阿尔的居民
嘉隆鲁 波尔川 塞纳
洛迪 通向米兰的胜利小道
河流对岸的山脉堡垒屹立
冲突爆发时 姓波的大人物
落入水制的囚笼
这是一首关于拿破仑在意大利征战过程中的一个有趣的小插曲的预言。
诗前两行出现两条河流名称,“波尔川”是意大利最险峻的波河,“提契诺河”是波河
的一条支流。拿破仑在意大利初战告捷后,整顿军备,向督政府赋予他的最后目标——米兰
挺进。为此他必须渡过波及提契诺河。但不管哪条河他都会遭到预料中的顽强抵抗。
于是,他选择了能以最小代价渡河的渡口“洛迪”。洛迪是提契诺河边的一个小镇,镇
上有一座170码长的木桥。但在拿破仑的前卫部队抵达时,木桥靠近对岸的部分已遭破坏。
并且对岸的奥帝利军队早已严阵以待,诗第三、四行的寓义即在于此。
拿破仑来到作战第一线,这时,拿破仑戎马生涯中最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在渡河战
役打响后,拿破仑一时热血冲动,站到木桥中央指挥突击队向奥军堡垒发起冲锋,法军的炮
弹与奥军的炮弹在他头顶如飞蝗一般穿过,但他毫不在意,而且还镇定自若地指导炮兵连士
兵向奥军人力点轰击。
在法军的猛攻下,奥军的炮火渐渐哑了,拿破仑站在木桥上,眼看胜利号就要吹响了。
冷不防,奥军阵地上突然射出一颗炮弹击中木桥中间的桥墩处,木桥随着爆炸声断成两截向
河中垮落,拿破仑掉进了河里!他“落入水制的囚宠”。
拿破仑的侍卫们慌忙跳进河中将他救出。拿破仑本人除了有惊无险的刺激感外,毫发无
损。这是他首次和他的部队一起在第一线战斗,部下们高兴地称他“小班长”。“洛迪”桥
之战对整个战役并无战略影响,但是对拿破仑本人在心理上的影响却非同小可,此战极大地
增强了他的自信心,以至于他终生都保留着对此战的清晰记忆。
“他”已在中东某地诞生 王国从弗埃兹到欧罗巴的住民
扩展 波及 烙印
都市火光熊熊 刀剑迸射寒光
亚细亚的巨头
领着漫天军士 由海与陆地而来
青绿色 将十字架追进死海
在这六行诗中,诺查丹玛斯预言了一位恐怖的、通过战争侵占欧洲的“亚细亚的巨头”
的出现。
“弗埃兹”据研究专家的分析,是指摩洛哥的某座城市。诗第一行无疑是暗示“巨头”
统治下的王国地跨亚、非、欧。令欧洲的研究者不安的是,预言诗的意思是整个欧洲都将成
为“巨头”的领土,无一国幸免。
诗第三行描述欧洲在被侵略时的战火连天的景象。“都市火光熊熊”,指城市在遭受导
弹、炮弹轰击下,一片火光冲天的骇人情景。城市无疑将在这场战争中化为废墟。“刀剑迸
射寒光”据专家解释,为寓示战场上的士兵已在使用激光一类的先进武器,因为此时早已不
是冷兵器时代,不可能还使用刀剑之类的落后装备。
诗第四、五行预示“巨头”的家乡在亚洲,他将指挥数量众多的亚洲军队,由海陆两个
方向挺进欧洲。这两行诗让研究专家们联想到诺查丹玛斯另一首诗里的“蒙古大帝”,两者
的称谓不同,但同样来自亚洲,也许就是同一个人?不过“蒙古大帝”征服欧洲是用“长鞭]
——核洲际导弹,本诗的“巨头”大概采用的是常规战争的方式。
诗最末一行“将十字架追进死海”是最令基督徒们感到恐惧的一句预言。它的寓义是指
基督教将遭到灭顶之灾,从此不复存在。这让基督教徒的脑海中浮现出狂热的伊斯兰原教旨
主义分子叫嚣“消灭一切不信真主的人”的画面。
直至今日,预言中的“巨头”及其发动的灭亡欧洲的战争还未曾成为历史真实。也许将
在未来发生。专家们指出,灭亡欧洲的更深一层的含义是灭亡基督教。关于这一点,美国著
名的灵能者吉恩·迪克逊夫人对外界发表了她在水晶球中看到的一切:“他”(反基督者)
已于中东某地诞生,“他”将兴起“新基督教”而成为世界的指导者。
蔓延全欧的战争灾难与粮食危机 泪 号位畅哭恐怖
人非人的残忍的心黑夜寒冰
勒曼湖 岛相连 吉诺巴的主力民
流血 面粉饥饿 冷血无情
诺查丹玛斯在本诗中预言了战争灾难折磨下的充满悲惨景象的欧洲。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指出,这首诗与上一首是姊妹篇,“亚细亚的巨头”发动的侵
欧战争,使欧洲跌入战争的深渊,不仅城市变成焦土,大地烽烟四起,伴随战祸而来的还有
粮荒。诗第一、二行描述的正是战争带给欧洲人民的无比痛苦。
诗第三行大约是指在“勒曼湖”的岛屿中,当地的人民顽强地抵抗着外来的侵略,成为
抵抗力量的中坚。
最末一行特别提出“面粉饥饿”,预示欧洲将发生极其严重的粮食短缺。在食物匾乏的
恶劣形势下,专家们说“冷血无情”的寓义是欧洲某些地区将上演残无人道的“人吃人”的
悲剧。
梵蒂冈的灭亡与罗马教皇的受难 自开拓的蛮荒沙漠
大法王之甥犹豫仿惶
生命丧失在七人手里拿着沉重的棍棒
其后 恶棍们攫取神奇的圣杯
这又是一首有关教会和教皇在世纪末的命运的预言诗。在本章中,诺查丹玛斯已两次提
到一位能受万众爱戴、吸引众多信徒的“反基督”人物的出现,另有一次预言引出了教皇在
第111代终结的说法。可见基督教在诺查丹玛斯那双能预见未来的慧眼中,已日渐式微、步
入衰落的轨道。这仿佛是由时空里牵引万物发展的不可知的力量暗中左右、无法更改的命运。
诗第一、二行预示教皇领地梵蒂冈在某次毁灭性的大灾难(本章已出现过对此灾难的预
言)后,教皇与教廷的高级神职人员幸免于难,逃出梵蒂冈,来到北非的沙漠地带。在此,
他们对下一处避难地产生了犹豫。
不幸的是,灾难再一次降临到他们头上。诗然后预示,有七名手持棍棒的暴徒袭击了他
们,逃亡者一齐遇难,在他们的随身携带品中,暴徒们发现了极其珍贵的基督教圣物——可
使人回复青春的圣杯,并据为己有。从此,基督教正式宣告终结。
诺查丹玛斯的这一预言也许会于世纪末成为现实。
开始西沉的太阳国之王菲利浦二世 踏进比利时之门
无上的荣光与情爱奉献于他眼前
眨眼工夫 他极尽暴虐
对娇艳的鲜花
他好战地挥舞他的武器
这是一首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的继任者菲利浦二世的预言诗。
菲利浦二世继承神圣罗马帝国皇位后,同时兼任西班牙国王。尼德兰是西班牙属地,包
括比利时。当时的尼德兰,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生产技术水平与资本主义的经
济总量已经大大领先于西欧各国。同时,尼德兰保有一支庞大而优良的海上船队,与各国的
海上贸易十分兴盛。尼德兰人因此被称为“海上马车夫”。
尼德兰通过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蓄积了巨大的财富。它让刚即位的菲利浦二世垂涎
三尺。菲利浦二世认为自己成为欧洲最富有君主的梦想与现实仅咫尺之遥。于是,他开始肆
意取消尼德兰原有的各种自治权,任意勒索大量的捐税,从尼德兰新征的税收等于西班牙国
库总收入的一半。好计得逞后,菲利浦二世厚颜无耻他说“富饶的尼德兰是我王冠上的一颗
珍珠”。
尼德兰各省的贵族与资产阶级反对菲利浦二世的横征暴敛,但这招来了对尼德兰变本加
厉的压榨。不仅如此,菲利浦二世还在宗教上对尼德兰的新教徒们进行血腥镇压。他于
1559年重申查理一世时代针对“异教徒”的“血腥敕令”,大量增设宗教裁判所;授权裁
判所任意逮捕并烧死加尔文教徒或被控为“异端”的人。尼德兰地区顿时陷入一片腥风血雨
之中。
预言诗的大意便是如此。尼德兰人民起初对新王菲利浦二世的上台持欢迎的态度,寄希
望于他一改前任的残暴作风,带给尼德兰更光辉的未来。但菲利浦二世的所作所为表明他是
一个更加狠毒的暴君。在他执政任期内,世界范围内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并取得胜利,
荷兰共和国建立。
残疾的战略外交家塔勒兰 古谚:身体不全者斯巴达拒绝他的降生
富有智慧的策略 源源不断
头脑像星空一般明亮躯体行走不便
王国里无人企及的位置
他将目标瞄向王座 因此获罪
诗一开始便谈及古希腊城邦中强大的斯巴达。史书记载,斯巴达保持人种强大的方式是
将有残疾的初生婴儿扔入山谷中喂鹰,身体健全的婴儿则放置野外三天不喂食物,仍能存活
者再抱回哺养,诺查丹玛斯用这句古谚,大约是想预示某一位权重位高的掌权者身体有缺陷。
据研究专家们的多方查证,可以确定本诗预言的是十八世纪法国的著名战略外交家——
塔勒兰。他在大革命之前开始其外交生涯,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并因此被拿破仑留用且
委以与战败国全权和谈的重任。在拿破仑对外战争中签订的许多和约里,塔勒兰为法国获得
的利益是无法估计的。他的外交手段与谈判策略也极为高明,常常令谈判对手无计可施。
但正如诗最末一行预言,塔勒兰后来因策划一起针对拿破仑的阴谋而被拿破仑下令处决。
法军占领土耳其其后矛头对准亚洲? 塔尔苏斯的大城 高卢人的巨手
破坏 土尔邦之民皆为俘囚
海上 强国葡萄牙的援军驶来
夏之初日 乌尔弗汉接受圣职任命
在这首诗里,诺查丹玛斯想预示的是法军大举入侵土耳其,接着向亚洲腹地推进。这一
事件明显未曾在历史上发生过,专家们也无法根据现有材料断定它是否会于将来某时发生。
“塔尔苏斯”是土耳其南部的战略重镇,“高卢人]寓示法军将占领此城。“土尔邦”
则是进一步通向亚洲腹地的要冲,攻占此城,将法军继续入侵亚洲某国乃至整个亚洲的意图
暴露无遗。
诗第三行预言葡萄牙将以强大的海上打击力量支援法军的侵略。最末一行的解释,专家
们产生了歧义。一种看法是,“乌义弗汉”是指蒙古首都乌兰巴托,诺查丹玛斯的意思为法
军将在某年夏季攻占乌兰巴托;但持另一种看法的专家认为,“乌尔弗汉”不过是一人名,
也许是法军的一位高级指挥官,诗预言他因战绩突出,得到来自统帅部的嘉奖与摧升,时间
是某年初夏。
在梦中永远沉睡下去的教皇(1978)
某日 伟大的高位圣职者 梦深沉
梦之奥义被逆向解说
桑斯的高位圣职者
得到万众的推举 神光发千头顶
这首诗被认为是关于现代的教皇约翰·保罗一世的预言。
约翰·保罗一世于1978年8月就任教皇圣职,在梵蒂冈的教廷人员眼中,他是一位
“谦逊、民主,具有让人衷心信服腕力的教皇”,当时的舆论早已有人断言约翰。保罗一世
将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以好名声流芳后世的教皇之一。此断言在其后看来似乎有提前为保
罗一世做歌功颂德的奠文之嫌。
不幸的是,保罗一世上任仅33天后,在睡梦中突发急病而逝世,成为历史上在位时间
最短的教皇。诗第一、二行即是预示此事。
“加斯科涅”是法国的一个地名,这句诗是指当保罗一世加冕即位时,法国的红衣主教
来到梵蒂冈向他祝贺,并与他作了一次长时间的单独会谈。会谈的内容对外保密。
诗最末两行寓指保罗一世逝世后,教廷选出继任者约翰·保罗二世,“神光发于头顶”
一语义指皇冠加冕时的辉煌一刻。
费迪南特一世的戴冠(1556) 于法兰克福举行的选举
有效性被否定
米兰传出异派的声音
亲信中的亲信 力量强大
他 将障碍者流放的终点
选在莱茵彼岸的湿沼深处
这是一首关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费迪甫特一世的预言诗。
“于法兰克福举行的选举”一行是指费迪南特一世在法兰克福举行戴冠式(即加冕
式),宣布正式继任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费迪甫特当上皇帝,并不是得到国内所有有权势的
贵族支持的,因为按照正统的习俗,前任皇帝卡尔五世是他的亲兄长,卡尔五世的嫡子菲利
浦比他更有权继承皇位。费迪南特依靠种种幕后阴谋,加上花费巨资贿选,才戴上皇冠。因
此,一部分菲利浦的坚定支持者明确宣布不承认费迪南特一世。此即诗第二、三行寓意所在。
“亲信中的亲信 力量强大”无疑寓指与费迪南特争夺帝位、与他具有叔侄关系的菲利
浦。事实上,菲利浦对没能坐上神圣罗马帝国皇位极不甘心,虽然他得到了西班牙王位作为
补偿。菲利浦一直设法拉拢那些原先支持费迪南特一世的大贵族与大主教,暗中策划废黜费
迪南特。最后,他终于如愿以偿,操纵元老会议宣布费迪南特一世不能胜任皇帝一职,由菲
利浦接任,号称“菲利浦二世”。费迪南特其后被流放至诗中预言的地方。
末代教皇被逐出罗马逃往西班牙 世界瞬间荒芜 大国王落荒而逃
埃布罗河边 人们召开集会
比利牛斯山脉将彼等抚慰
时间是五月 大地剧震
这又是一首描述世纪末的大异变之后,教会与教皇遭遇灭顶之灾的预言诗。
“大国王”无疑是指罗马教皇。此前出现的所有预言基督教的世纪末命运的诗中,有预
言罗马大地震毁灭梵蒂冈的,有预示中东出现“反基督”消灭基督教的,有预示世纪末的战
争加上灾难毁灭基督教的。这些诗无一例外地都曾说过,教皇将逃出罗马,或在逃难途中遇
难,或如本诗所说,逃入西班牙。
“世界瞬间荒芜”是对世纪末大劫难的另一种描绘。“埃布罗河”是位于比利牛斯山脉
南侧的一条不大的河流。诗预言教皇偕一干教众逃至河边时,将召开会议,内容大概是讨论
如何使天主教在大劫难后重新确立在宗教界的统治地位。
本诗值得注意的是诗最末一行提到的“五月大地震”。专家们指出,“五月大地震”在
《诸世纪》中经常使用,已成为一个惯用语,也许是世纪末的混合型大劫难中的一种,欧美
的星相学者从星相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五月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是1999年5月或者2000
年5月。
逊位王受到挎问 两只小舟间 手足牢牢被缚
蜂蜜涂于脸庞 牛乳浇于躯体
班胡蜂与蚊蝇 父亲怒气冲冲
媒人倒在床边 酒杯迸碎
《诸世纪》的研究专家们在此诗的解释上分歧明显,争执不休。这确实是一首难以将之
具体化的预言诗。对于诗中预示的每一细微未节,专家们的意见都是五花八门,难以一致。
例如,对第一、二行,有专家认为是描述某位国王退位后受到审讯挎问的情景,“手足
牢牢被缚”即为遭到逮捕,身体被涂上“蜂蜜、牛乳”是流行于中世纪欧洲的一种刑讯手
段。但持不同意见的专家则认为,这两行诗是预言某位纂权者在阴谋将前任国王以某种手段
(毒杀、暗杀)除掉后,登上王位的庆典场面,“涂蜂蜜、浇牛乳”即是此类庆典中不可或
缺的助兴手段,此说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诗第三行出现一种蜜蜂的名字,而蜜蜂是拿破仑为
自己选定的徽章图案。专家推测此诗也许与拿破仑有某种关系,但苦于无法将其与拿破仑登
上帝位前后的有关情节完全吻合。
诗最末一行的寓义是本诗预言事件的最重要知情人将落个“狡兔死 走狗烹”的悲剧下
场。“媒人”寓指起关键联系作用的人。
冷人恐怖的西班牙幕后阴谋 令人厌恶的臭气冲天而起
蒙差受辱的行动其后接受祝福
大人物 形势变得有利 民众赦免
海王星前往和平之路
没有导引之船
本诗预言西班牙将成为令人恐怖的间谍之国。也许是在国王统治的封建时期,也许是在
为本国利益与他国交战的现代。
“令人厌恶的臭气”与“蒙羞受辱的行为”皆为寓指在关键时刻暗通敌寇、出卖国家机
密的可耻变节行径。而做出如此令万众所不齿的行径的,居然是一位平素披着热爱国家的外
衣、时时指天发誓要为西班牙献身的大人物。“祝福”一词代表西班牙人民的信任与爱戴。
这位暗地里卑劣之至的大人物,“竟然还心安理得地”接受来自民众的“祝福”,令天下厚
颜者皆自愧不如。
诗最后预示,这位大人物在世一日,西班牙和平的到来就将推迟一日,他是和平的最大
障碍。
|
北极星书库|| http://www.ebook007.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