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是将神力以“符号”的形式,附着在规定的“文字”(或图形)上,并书定在特定的物品(如纸、绢、木、石)上,作为天神的旨令,系道士们所使用的法术。道士们称它可以遣神役鬼、镇魔压邪、治病求福。
咒就是用来是向神仙鬼怪发出的一段话,它并没有一定的形式,主要表现的是强大意念,让神仙鬼怪产生施法者希求的心灵共鸣。在道教上两者相依相伴,缺一不可。
符咒是山、医、卜、命、相、五术之根本;是修行者之宝鉴
符箓分四大要诀:
符:就是书符,代表灵界公文和法规。
咒:就是咒语,代表灵界密码与歌诵号令、说服作用。
印:就是手印,代表灵界的权威和印信。
斗:就是步罡斗,分五行、七星、八卦等各种不同罡步,是代表不同作用威力。
符咒是中国道家灵修的哲学,也是心灵最高艺术升华。古云:『若知书符穷、惹得鬼神惊。不知书符穷、惹得鬼神笑。』
符咒不是迷信而是古人对宇宙气场深刻体验的记录:
曲线符:表现柔缓的气。
直线符:表现刚烈的气。
咒语:表现的是强大意念。
符箓组成及功能:
符:是用来调整气场的;也就是记号里面存储书符者意念,意念越强存储的时间就越久,释放出来的能量就越强,小者可以治病调心、大者可以消灾解厄。
符者:通取云物星辰之势,皆出自然虚物空中结气成字,生于元始之上出于空洞之中;古云:「上符天、下符地、中合人体。」
符组成:是由圆、螺旋线、卧8、横竖、斜线及方据以及寓意深刻汉字语句所组合。
书符秘诀:上三十六天罡、下七十二地煞、留人门、绝鬼路。
一道符的构成有五个主要部份组织而成:
点符头:符咒开笔最为重要,就如同人的眼睛一般。
主事符神:每道符的功用各有不同,什么事就该找什么主事之神符,如同现今使用者权威或教授。
符腹内:此道符功用要用于何事作用、斩妖除邪或镇宅,在此处即可明了。
符胆:为一道符的精华所至﹝生魂及灵魂﹞,符能不能灵验全在此诀。
叉符脚:﹝觉魂﹞为请兵将镇守之意,符脚变化很多,全看此道符本身用途而定,叉符脚也有口诀。
符的用法
每道符因功用不同可分为七种用法,每个人必须了解其用法才可发挥功效,其用法如下:
化法: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焚化,直接用火烧即可,要注意火化时,一定要从符尾开始点燃,如果能折成令剑形状则效果更彰。
佩法:就是将符纸折带在身上,大多折成八卦形,然后用胶套装封,便于随身携带。
贴法:直接将此道符贴于物品上,另外有种药符是直接将符的正面贴在患处,或是火化后与药物混合一起使用。
吃法:先将符放在碗中或茶杯中火化成灰,然后再冲阴阳水,等符水澄清后再饮用。
煮法:又叫煎法,就是把符放在药壶里煎煮,煮法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只用一张符与白水共煮﹝有时符水会变色,甚至有药味﹞,一是和一些中药合煮。
擦法:符火化后加冲阴阳水,用剑指或金刚指沾符水来擦身体,通常先擦头部,再沾符水拍一拍胸前以及背部,有时可佐以喷法,所谓喷法是施术者口含符水,并用剑指放在自己嘴前,用力一喷,符水经由剑指而到达被施术者的身上。
洗法:可直接在浴盆或脸盆,将符火化成灰后再加阴阳水来洗,洗完后将符水泼出户外或是无人空地,或是让其流入水沟内均可。
符箓
符箓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色纸、帛上的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 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一般也书写于黄色纸、帛上。道教 声称,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 病除灾。
符箓术导源于巫觋,始见于东汉。《后汉书·方术传》载: “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又记: 费长房向卖药翁(被称为壶公)学道,卖药翁“为作一符,曰: ‘以此主地上鬼神。’……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后失其符, 为众鬼所杀。”①近代考古发掘中,又曾多次在东汉墓葬中发现符箓。如西北大学历史 系藏一陶瓶,上有:“初平元年,地下小墓岁月……丘丞墓伯,地下二千石……”等语, 文末即附有符箓。又如《贞松堂集古遗文》卷十五收一铅券,上有文曰:“元嘉元年十 月十一日OO袁孝刘冢,如律令。”文后也附符。②其他未记年代的东汉符箓,在洛阳、 定州、高邮等地的东汉墓葬中均有发现。证明符箓的出现不会晚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 (151),时在道教创立之前。
早期道教承袭此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就是以造作符书和以符水为人治病来吸引 信徒创建组织的。此后符箓术一直是天师道、正一道的主要修习方术。东晋中期出现的 上清派虽主存思,亦兼符箓;灵宝派更以符箓术为主。唐末宋初,天师道和上清、灵宝 派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阁皂山为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三山符箓”。南宋金元之际, 更在“三山符箓”基础上,分衍出神霄、清微等众多符箓派。可以说,宋元以前,符箓 道法是道教的主流。金元之际,全真道内丹兴起,但擅长符箓之正一道仍在南方与之鼎 足而立。直至明清,重符箓的正一道和主内丹的全真道一直分统着道教。符箓术之发展 史实与道教的历史相始终。
道教在长期传习符箓术的过程中,创造了纷繁的符箓道法,造作了众多的符书,历 代《道藏》皆在“三洞”部中分出“神符”一类加以收载,其他道法书亦兼载很多符箓。 《三天玉堂大法》《上清灵宝大法》《道法会元》等,是符箓咒术的大丛书。所创符箓 难以数计符箓样式千奇百怪。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类:
(一)复文。多数由二个以上小字组合而成,少数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划组合成形。 主要见于《太平经》,其卷一百零四至一百零七,共载复文一千五百四十余(中有少数 重复者),如:
作者在造作这些字时,或许曾赋予它们以某种意义,但现已难于知晓。观其组合诡 秘,难于认识,无非是让人产生神秘感而崇信其术而已。
(二)云篆。据说是天神显现的天书,实即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古篆籀体而造 作的符箓。主要见于《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其卷五称“真文”,卷九称“天文”, 卷十称“灵文”,每个云篆之下或旁皆注楷字。如卷五“东方真文”有:
卷九“禹余天玉律天文一百六十一字”有:
《道法会元》卷七十三至七十四所载之“天书雷篆”(数百字)亦属此类。《三洞 神符记·太上敷落五篇》亦为云篆,但形体更为复杂。
(三)灵符、宝符。由更为繁复的圈点线条构成的图形。 这是数量最多、使用最广的一种符箓。其中除屈曲笔画外,又常夹有一些汉字,如 日、月、星、敕令等字样。
(四)符图。由天神形象与符文结为一体的符箓。这类符箓也很多,在古墓葬发掘 中,亦曾发现过这类符箓。③
(一)《抱朴子·登涉》之“入山符
(二)《云笈七籤》卷八十之“玉符”
(三)《上清灵宝大法》卷四十三之“召溟涬大梵神王符”
(四)《道法会元》卷六十一之“张使者符” 道教十分重视符箓的书写方法,认为:“画符不知窍,反惹鬼神笑;画符若知窍, 惊得鬼神叫。”④主要强调两点:一是心诚。诚则灵,不诚则不灵。《道法会元》卷一 《道法枢纽》称:“符者,阴阳符合也,唯天下至诚者能用之,诚苟不至,自然不灵矣。 故曰,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 以假尺寸之纸号召鬼神,鬼神不得不对。”⑤二是运气书符。即要求书符者平时有内炼 工夫,书符时发放精气于笔端,使符箓上附着气功家的精气。《云笈七籤》卷七《符字》 说:“以道之精气,布之简墨,会物之精气。”⑥宋元以后诸符箓派更加重视这原则, 认为:“符朱墨耳,岂能自灵;其所以灵者,我之真气也。故曰,符无正形,以气而灵。” ⑦直认符箓只是形式,起作用的是附着其上的精气。
道教符箓使用十分广泛。有用于为人治病者:或丹书符箓于纸,烧化后溶于水中, 让病人饮下;或将符箓缄封,令病人佩带。有用于驱鬼镇邪者:或佩带身上,或贴于寝 门上。
有用于救灾止害者:或将符箓投河堤溃决处以止水患,或书符召将以解除旱灾等。 至于道士作斋醮法事,更离不开符箓,或书符于章表,上奏天神;或用符召将请神,令 其杀鬼;或用符关照冥府,炼度亡魂。整个坛场内外,张贴、悬挂各式符箓。
符箓术的思想基础是鬼神信仰,称其有召神劾鬼、镇魔降妖之功效者,自不可信, 而用以治病偶尔称有“小验”者,也并非其驱逐了致病之“鬼”,可能别有原因。据推 测,某些病本轻微的患者,因相信符箓,饮符水后,造成一种鬼已驱去、病已脱身的心 理态势。这类似于医学上的心理疗法,起作用的不是符箓本身,而是符箓所引发的积极 心理状态,促使人体调动防御机制克服了疾病。另一种可能是气功的作用。
如某些书符道士有很好的内炼工夫,书符时运气于符上,以之治病,而产生一定疗 效。现代气功已经证明能治某些疾病,这种以符载气治病的方法,或许对某些病人有效。 道书所谓“符无正形,以气而灵”,正是指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