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符咒的由来与作用
|
热
|
|
符咒的由来与作用 |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术数网 点击数:7405 文章录入:云中子
] |
在我国道观或民间乡村,我们经常看到道士用画符、念咒、发放法箓的手段为老百姓消灾除病、趋吉避凶,然而符箓、咒语真的有这样的神奇作用吗?
符,不是道教特有的东西,早在西汉以前就出现了符,有符节、符信,以及竹使符、铜使符、虎符等。当时只把这些符作为君臣之间、人与人之间表示征信的器物。如《汉书.孝文本记》载:“初与郡国守相为铜虎符、竹使符”。其中并没有为人治病的作用,也没有宗教的神秘意味。
在早期的道符中,有一类符称为“符命”,也就是符瑞,即是说上天符命的象征。显然,这是将地上的皇权美化为君权神授,在人世间,符体现最高统治者的绝对权力;在鬼神世界,道符则使法师具有了不可抗拒的超越人世皇权的法力。同时,另有一些符称为“策”,古人命官授爵,以策书为符信,《周礼。春宫。内史》:“凡命诸候及公卿大人,则策命之。”以策名符,象征权力。此外,有些符,则称“符传”,《神仙传》卷二记载,仙人王远给蔡经一符一传,注曰“凡传皆以木为之,书符信于上,又以一板封之,皆封以御史印章,所以为信也。”
符由象征信物的作用演变为具有预测事物的神秘色彩,是与两汉天人感应说、谶纬学说的兴盛,以及《河图》、《洛书》、星辰信仰的影响分不开的。汉平帝时,王莽首先利用谶纬符瑞,预言天命要他做皇帝;紧步后尘的是刘秀,也是借符命即帝位。李贤曰:“图,河图也,谶,符命之书,谶,验也。言王者受命之征验也。”这时符象征上天的意志,是天命神令的指示,与原始的符信含义完全不同了。
早期的民间道教中,也已把符文看作是上天下达的神明指令的手段,是天神给予的信物。如《太平经》卷114记载:“是生神之愿,辄有符传,以为信行。”
早期的民间道教吸收了民间巫师传用的一些法图,如三张的五斗米道,被称做“米巫”,太平道中亦多有巫觋杂法。释道安曾在《二论教》中讥笑早期道教为“鬼法”、“左道巫气”。由此可知早期道教正式形成教团后,民间巫符也就转用为道符中的一种了。
符文的驱邪治病说实际上是在五斗米道创始人张道陵时期才产生出来的。道士与民俗认为符箓有镇鬼去殃、保护家室的作用,不但对存活于世的人有此作用,就是埋葬死人时,也经常要书画各类镇符与举行一些趋吉的法术仪式。
法师画符用的是毛笔、墨锭、清水、朱砂、五色土纸或黄裱纸、绢、桃木、竹简、陶瓷、门窗、墙壁等,作为道符的载体。符文多以大、小篆、虫书、云篆、象形画等结合作用。符图的使用,通常外用法为:佩带、沉水、埋地、贴挂、点涂、洗拭、雕刻等。内用法则为烧灰服用、吞服等。
符文是一种画在纸上的象形会意的文字图形,就其表面形式看,似乎并无医疗作用。道士用它来治病,是道教门内把它看作是从上天那里得到的调遣鬼神权力的兵符或护身符,是驱鬼避邪、祈禳赐福的发令书。道教的符箓图文是多种宗教意义的集合体,道士们从这种奇妙莫测的文字中寻找精神寄托,在幻想中体现对自然、对社会的征服心理。它作为人与神、人与宗教世界主宰力量沟通的媒介,这是宗教超灵感应的体现,是人类希求借助他力来战胜现实中邪恶、灾害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箓,通常记录有诸天官曹名属佐吏的法牒,牒中必有相关的符图咒语,所以又通称法箓。道士们认为箓文是上天灵气衍化而成,布于笔墨,才成了龙篆章文。篆文对道士的作用正如《洞玄灵宝课中法》所说:“篆者戒篆情性,止塞愆非,制断恶根,发生道业,从凡入圣,自始至终,行从戒箓,然始登真。”它是道士个人修身立业,迁升道职的证书,也有为他人防灾除疾的作用。据此,“箓”类似官方文书,以证明道士的身份与成就,依其修行功力境界的不同,由低级到高级法师,授予不同的箓牒文书,文书中亦按等级绘有不同的神像、星宿、诸天曹神官兵的名称、数额和职能。符箓中还常配有相关的符咒、戒令。修道层次越高,听召天神就越多,法力越灵验。因此,道箓便成为道教教法中重要的组成部份。
符箓咒术创自东汉,魏晋时期得到发展。道徒入道,首先要拜师传授经文法箓,不同道派,不同等级的道士所受经箓不同,如:上清道派上清大洞经箓,天师道派受正一法箓,灵宝派受灵宝经箓。因此,道箓又成了道士入派的升迁道职的文凭证据。 至唐代,已形成了完整的符箓道派传承经戒法箓的制度和方法,为了增加箓文的神秘性、宗教灵验,法师们把箓说成是太上神道的灵文、九天众神的法言。因此,箓文的绘制采用象征云霞烟雾的篆体,排列众多天仙神祀名号,道土做法事时,主要依靠驱使箓文中的功吏官属,所以,要熟背箓文内容,成为做法事的凭据。
道士为人作斋醮法事,是道教特有的宗教仪式。形式有指教斋、涂炭斋、三元斋、八节斋、三皇斋、太一斋、明真斋、自然斋、金箓斋等等,道教认为金箓主天,为国消天灾,则应举行金箓大斋。地主下,色黄,故黄箓斋主之。玉箓主人,人有灾难,则举行玉箓斋。这样,道教符、箓的作用在金箓、黄箓、玉箓斋法中有了进一步的扩展。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阶段,成为道教斋仪的典范。
咒语,法师口中常念的三言、四言的短语,少则数字,多则数百字。道教的咒语来源于先时期巫觋的“咒禁法”。祝咒诀语,统言之都是法师与神明交谈的语言,细言之,又各有差别,《太平经》卷50《神祝文诀第七十五》曰:“天上有常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祝也。祝百中百,祝十中十,祝,是天上神本文传经辞也。”既然祝文是天上神灵的语言,自然神妙莫测,并有无穷的法力,可以“召群神使之”,可以“使神吏为除疾”。人和神可以对话,可以传授灵验,神灵是使这类神谶祝语具有效力的原因的所在。
佛教传入中国后,亦多受佛徒香咒、赞偈的影响。南北朝以后,咒语发展成了对神明赞诵诉、传令的秘语或颂词了。到了唐朝,咒语中吸收了许多方言、外来语、民俗俚语,因此其中多夹杂有方言俚语和梵文音译文字,咒语的内容变得晦涩,带有更多的神秘性、不可解释性。在字数长短、音节快慢、短语韵律中有一定的规律,可以反复呤诵,加入舞蹈动作,以增强咒语的效果。在内容上扩充了对神吏的嘱托,对鬼卒的呵叱,对仇人的诅咒,对病魔的降伏,对神灵的祈求,对自我的禁诫等。咒语成为道土、法师等与神灵交往的重要手段,利用它传达天神的命令,或向天神申述心声,祈求福祀。
隋唐开始,符咒非常盛行,出现了大批的经书,同时咒术广泛地运用于卜筮算命、变化隐遁、呼风唤雨、堪舆风水等民间杂术中。
智悟易友转发: 符为天人感应之“信”
祖师云:“符者天地之真信。人皆假之朱墨纸笔。”故吾独谓一点灵光,通天彻地,精神所留。何者非符?可虚空,可水火,可瓦烁,可草木,可饮食,可有可无,可通可变。故谓之道法。又符者,是阴阳契合需要至诚之人才能用之。苟不至,固不灵。因此,吾法:以我之精,合天地万物之精,以我之神合天地万物之神。精精相附,神神相依。所以吾法假物书符,号招鬼神,鬼神不得不应对。祖师故曰:莫问灵不灵,莫问验不验,信笔扫将去,莫起一切念!吾道又因法以济人,人因法以会道。则变化无穷矣。如是当知道乃法之体,法乃道之用。雷霆者彰天之威,法道之用也。明其体用,而究其动静,感而遂通即法之用。 故有道中之道,有道中之法,有法中之法。道中之道者:一念不生,万物俱寂;道中之法者:静则交姤,龙虎动则叱烢雷霆;法中之法者:步罡掐诀念咒书符;以外皆称术数。
|
|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