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制度与政府运作概况 (暂存) (讲座提纲) 第一节 中外政治制度概说
一、政治制度概说 1、政治制度概念:政治制度也称政治体制,是指政治权力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运作方式的总和。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进行政治活动的行为规范,其内容包括国体和政体两部分。 2、国体与政体:由国家《宪法》规定。 (1)国体: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政体:是指这个阶级采取什么形式和办法进行统治。 3、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机构的设置、行政运转体制和司法制度、监察制度、军事制度等。 4、国家机关:即国家政治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主要内容。 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物的机构。是本讲座要讲的主要内容。 国家机关具有两重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阶级性:统治阶级通过暴力机器镇压敌对阶级和势力的反抗,以保卫和巩固政权。 社会性:国家代表统治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二、政治制度简史 (一)概说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政体十分繁杂,大体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 1、君主制 君主制是最古老、最普遍的形式。它是以世袭君主(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 中国:在奴隶社会君主制是奴隶主进行阶级统治的的主要形式;在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实行统治的,君主称为皇帝。 西方:经历了贵族君主制、等级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 君主制共同特点:专制与世袭。 君主立宪制:妥协、变态的君主体制。是资产阶级在社会占有一定地位后,君主的的权力按宪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君主立宪制形式上分:二元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当代还保留着的国家中,君主称号有:国王、皇帝、天皇、大君、大公、埃米尔、苏丹等。如泰国称泰王国。 2、共和制 是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元首的权力是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国家元首的权力是派生的。 共和政体的特征和标志:主要体现在选举制、任期制、代议制、权力有限制等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采用这一政体形式,采用这一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 如中国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国全称为法兰西共和国。当然也有不加共和国三字的:美国全称为美利坚合众国。 (二)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概说 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国家,自公元前221年--公元1911年,历时2132年。在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备的体系,建立的一些重要的制度。有些对今天来讲,仍具有借鉴意义。如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对西方的文官制度都有影响(1569年,葡萄牙传教士克鲁斯的《中国游记》和胡安的《伟大的中国》两书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介绍,对西方有深远影响)。重要的制度有: 1、皇帝制度:秦朝确立;天下为家;至高无上;皇位代传。 秦始皇统一天下,取三皇五帝之义,自封为皇帝,以传万世。围绕皇帝而发展起来的各种制度,成为传统政治、社会和传统道德文化各方面的焦点。主要特点:皇帝以天下为家,权力至高无上,惟我独尊,皇位代代相传。那一姓做天下,称为一朝,最长的有刘汉、李唐、赵宋、朱明、清,都有几百年。 2、宰相制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管国家一切政令。 宰相又叫丞相,宰相制度和皇帝制度一样悠久。宰相掌管国家一切政令,谓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制度的特色:一是历代宰相的职权随君权的提高与社会的变迁而消长,但它主要以“不亲小事、不专一务而事无不统为大体”;二是宰相制度一再变迁,但始终不脱“君主近臣,代起执政”;三是宰相制度由独相制到多相制变化,时代越向后,相权越轻;四是宰相制度存在着浓厚的人治和德治精神。宰相制度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秦汉的三公制、隋唐的三省制、明清的内阁制。 (1)三公九卿制:秦至汉初。官职与机构 三公(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汉: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曹操、诸葛亮丞相。 九卿(汉):太常、卫尉、太仆、廷尉、光禄勋、大鸿胪、宗政、大司农、少府。 (2)三省六部制:起源于魏晋,设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变异于宋朝。特点:分工明确,制度严密。 三省:中书省,取旨决策;门下省,审议封驳; 尚书省:奉旨执行。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二十四司。 (3)内阁制:明清制度,建于成祖。精英集团,内阁大学士。清后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内阁下仍设六部。 3、监察制度:职责是弹劾、谏诤、举荐、司法、巡视等。 (1)御史制:秦汉设御史府,有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 (2)台院制:唐宋设台院、殿院、察院。官职同上。 (3)都察院:明清设:都察院、六科给事中,十三道。 4、司法制度:由刑部及大理司主管。皇帝、丞相、御史也管。 5、地方的郡县州府制 (1)各朝代地方组织官制情况 A:秦朝实行郡、县两级制。初设36郡,后增至48郡。各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各一。郡下设县,县以下乡、亭等组织。 B:汉初期仍实行郡县制度。郡守称太守。后为监察而设13州部,东汉后期成为地方正式一级行政组织。(古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另加,幽、并、营、交为13州)。 C:隋唐实行州、县制。隋朝设州190个,县1355个。唐朝前期仍实行州(府)、县两级制,州长官为刺史;后在州之上设道,由10道增至13道,长官称节度使、经略使。又总10州为都督府有24个,唐曾有府8个,大小州331个。(府相当于直辖市)。 D:宋代实行路、州、县制。宋初实行州(府)、县两级制,州一级平行的还有军、监(军管地方军队,监管矿区)。宋代州曾达到236个,州长官为知州;府63个,府长官为知府(开封、杭州府);县长官为知县。后仿照唐设大监察区21个称“路”,路后来成为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E:元代的行省制度。以省作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建制开始于员,初称行中书省,有10个,首都地区称“腹里”。省及其以下有 4级:省下设路,有185路,路领州府,州府领县。 F:明代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全国分15大行政区,政府称布政司(另有直隶2个)。各布政司由3大机关组成:承宣布政使司,管行政;提刑按察使司,管主管监察、司法;都指挥使司,管军事。府设159个,长官称知府,另有同知、通判等官职;州设234个,长官称知州。县设1171个,长官称知县。县下有区、甲、里等基层组织。 G:清仍实行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省初设18个,后增至23个。省长官为总督、巡抚,全国设总督8个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巡抚只管一省行政。各省有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司两打机关。省下设府,有183个,长官为知府;副职有同知、通判等;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设厅,长官称同知、通判;州多为府属行政机构。厅、州又有直隶厅、州和散州(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市)之分,全国共设置直隶厅41个、州73个,散厅78个,散州145个。当时的临沂地区为沂州府,辖7州县(兰山、莒州、日照、费县、平邑、沂水、蒙阴),莒州为散州。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 (2)关于州府一级组织(相当于地市级) 封建社会唐以后朝代州府是中级地方行政区域,象现在的地区(地极市)。唐州设331个,宋236个,明251个,清239个。有刺使、知州等副职别驾、长史、司马等称谓。府多由州改,唐8个,宋63个,明164个,清180个。府官称牧、尹,后来一般称知府。 (3)关于县级及其组织 (今之县区级) 县官一般称县令、知县,佐属副职有县丞、县尉,又有主簿。七至九品芝麻官,但都由朝廷任命。县内设六曹,功曹、户曹等。县以下基层有乡绅、三老等,有一定社会地位,但是多不在编,朝廷不任命。 (三)当代外国(美国)政治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中,就国家权力归属而言,分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分联邦制和单一制;就立法机关与行政关系而言,主要分为总统制和内阁制。特点:一是代议政府,即议会制政府,国家以议会为核心建立政权;二是在政党制度方面,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三是政府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国是典型前者,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 1、三权分立及主要内容 三权分立主要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职能的机关行使并相互制约的的制度。一般由议会行使立法权,总统及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美国从1776年发表《独立宣言》而独立,1787年产生了《联邦宪法》。13块殖民地变成13个州。宪法主要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人民主权和受限制的政府;二是权力的分立和制约平衡;三是联邦和州的分权;四是对军队的文职控制。按照分权制衡的原则,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衡。 美国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由参议院、众议院两院组成的合众国会,它有权通过弹劾案撤换总统,弹劾审判最高法院法官;行政权属于美国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拥有有限的否决权,对最高法院法官有提名和任命权;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解释法律,宣布宣布国会制定的法律违宪和无效,在总统因弹劾案收审时,最高法院法官可担任审判廷主席。 2、总统及其行政部门 总统是国家元首,行政首脑。总统和议会均由选民定期选举产生,各为选民负责。议会对总统有弹劾审判权;总统对议会拥有否决权,议会制定的法律,必须经过总统签署才生效。行政部门主要有: A、总统办事机构:大约18个单位。如白宫办公室、国家安全委、中央情报局、行政管理和预算局、国内事务委员会等。 B、内阁级各部:有12个。国务院、财政部、国防部、司法部、内政部、农业部、商务部、劳工部、卫生教育和福利部、住房和城市发展部、交通运输部、能源部。 3、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4、司法机关:法院。 一党制和两党制或多党制,对国家来说各有利弊。一是有利于政局稳定,一是有利于社会监督。从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在独立后发生政变和政变企图的统计看:共产党国家(3个)没有,一党制国家(18个)占11%,主从党制(12个)占33%,两党制(11个)占45%,多党制(22个)占68%,无有效政党国家(17个)占83%。 第二节 我国政治制度概况 一、基本情况 1、国体与政体:中国是以无产阶级(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基本政治制度: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绝对领导(三个代表);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是“一国两制”制度。 3、国家的主要任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事业,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 4、国家机关分类: (1)横向分:A、权力机关--人代会:立法、监督、决定、任免; B、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C、审判机关--各级人民法院; D、检察机关--各级人民检察院。 (2)纵向分: 中央机关: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办局。 地方机关:按行政区域、依据《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置。有三级实际四级: A: 省、直辖市、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个数:23 4 5 2 B:行署、地级市、自治州、盟 合计 个数:38 258 30 7 333 C: 县、 市、 区、自治县、旗、特区、林区 个数:1007 404 778 116 49 2 1 2860 山东 61 31 47 临沂有3区9,2经济开发区(派出) D: 乡、 镇 、 街道办事处 近3万个 山东有乡镇街道办事处1356个,临沂有180个。 5、其他机关 (1)共产党机关:按照《宪法》规定,共产党机关实际是国家的决策机关、领导机关。按照《党章》设置,有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组织。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核心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机构设置主要有:办公厅、组、宣、统、政法委、机关党委等,检察机关为纪律检查委员会。 (2)政治协商会议机关简称政协:是人民爱国同意战线组织和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3)民主党派机关:参加政协会议。主要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我市有6个。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是参政党。通过参加政协会、人大会参政议政,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4)群众团体-人民团体:主要职责维护有关方面的权利,民主监督、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等。概念比较宽泛,数量庞杂。按性质可分为政治类和业务类两种。按编制分可分4种:行政编制类、事业编制类、社团编制类、无编制群众组织。中央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有21个;市纳入行政编制管理的有6个:工、青、妇、科、侨、工商联;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的有:文、社、残、贸等。其他纳入民政部门的社团编制管理范围。 二、各级政府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机构 (一)各级政府的构成及机构设置。见课本。 国务院。2、省级。3、地市级。4、县级。5、乡镇级。 关于地级市机构的设置。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地级市一级是不设置的,过去叫XX地区,设置了行署,是省的派出机构,党委、人大、政协等也是派出机构,人大不能选举任免政府领导。后来改成地级市,也就成了实际的地方以及政权组织。过去山东省除了青岛、济南叫市外,其他都称地区,后来全部设区改市。所以叫设区的市,管理本市的县区。目前全国有市258个,地区行署 38个,自治州30个,盟7个(主要设在少数民族地区)。 这次机构改革规定,临沂市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市政府设市长1名,副市长5名。并分别设秘书长若干人。改革后,设工作部门8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老干、信访),共10个;市政府设工作机构30个,办事机构2个(编委办、体改办),直属机构1个(广播),部门管理机构4个(法制、物价、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议事协调机构1个(人防办),共38个。党委行政编制由387名精简为329名,精简12%;政府行政编制由1259名精简为881名,精简25%。 (二)政府机构设置的管理权限和方式 1、政府机构设置的管理权限:一是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不能由同级政府自己审批,需要抱上一级机关批准;二是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的的设立或撤销,要经过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目前比较宽。 机构编制管理目前主要由各级党委政府的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管理。委员会由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下设立“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 2、政府机构设置的管理方式 一是根据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机构改革方案》,如《临沂市市级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全面性的、比较系统、彻底的改革。这里明确了那些是机构保留、撤消、合并、组建等。二是根据机构改革总的实施意见,拟定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即“三定”方案,每部门一个,以政府文件下发。三是个别机构的调整,日常的审批。 三、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一)政府职能 1、政府的主要职能: (1)政务管理职能,即处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职能; (2)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即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 (3)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4)执法监管职能。 2、政府履行职能的手段: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政治工作。 (二)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开展了多次,改革开放以来共开展了三次大的改革:一是1984年开始的;二是1993年开始的,市一级到1998年才基本结束;四是市一级从2001年开始的,目前才基本结束。每一次改革都有成效,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每次改革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解决部分突出的问题,所以是改革应该不断的、经常的。 1、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这次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从有利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机构,理顺各方面关系,精简人员编制,完善运行机制。 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是: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划分事权,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兵简政;规范行为,依法行政。 达到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改革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办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和机关工作者。 2、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和措施: (1)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是:一是从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全能型政府”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型政府”转变;二是从政府至上的“权力政府”向法律至上的“责任型政府”转变;努力构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符合民主法制要求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中心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应该管什么,应该怎么样管。 (2)政府转变职能的主要措施: 一是实行政企分开。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监管方式,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保留工业、商业、物资等管理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其职能划归有关部门。 二是实行政事分开。将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收归机关承担,把机关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进而推进后勤工作的社会化、企业化管理。 三是实行政社分开。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将部门包揽的应由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社会性事务,移交社会中介组织。 四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了几百项行政审批内容。 3、理顺关系:理顺上下左右的关系。 一是市与县乡的关系;二是市与区的关系,三是政府各部门的关系。主要分清职责,明确主次关系,进行调整、移交、下放,并以“三定”的形式规定下来。 4、“三定”及其内容: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结构比例。 5、编制的精简与人员的分流: 全市市县乡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总量精简21%,政法机关编制精简10%。人员分流时间3年完成,今年6月份前完成。 人员分流政策:人员分流是历次机构改革的难点。历次改革对人员分流问题都有具体规定。 总的要求是:根据核定的编制和规定的精简比例,按照“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决定”的原则,在搞好人员定岗定位的基础上做好人员分流工作。 人员分流的基本原则是: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通过分流,改革机关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达到优化机关和基层人员整体结构的目的。 主要措施有:一是城建制转:专业经济部门中除部分人员随行政职能转入有关机构外,其他人员可转入崐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分流;二是带职学习:选送部分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党校进行定向培训,学习费用由财政统一安排。自主联系参加学历教育的,其费用按有关规定办理;三是充实基层:根据工作需要选派部分有专业技术特长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充实企业、事业崐单位及社团组织;四是退休和提前退休:机关工作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崐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本人同意,经组织批准,可以提前退休;五是提前离岗:凡年满57周岁的正处级领导干部,年满55周岁的副处级领导干部,男年满53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科级(含科级)以下干部,应离崐岗,如本人申请,经组织批准,也可以提前退休。个别接近上述年龄,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因身体或其他特殊原因,经任免机关批准,也允许离岗。离岗期间,免除职务,不占机关编制,列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享受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六是分流工勤人员:列入分流范围的工人身份的人员,分流到企业和不执行机关制度规定的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按照聘用制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优先聘用为干部。可享受本《崐意见》相应的优惠政策。男年满50岁,女年满45岁,且工作年限满10年的工勤人员,本人同意,经组织批准,可以提前退休;七是鼓励离职辞职。 全市人员分流工作目前总量已基本完成,仅离岗人员就达到3456人。市县乡三级党政群机关空编4259名,空28%,其中乡镇一级行政编制空42%。 四、事业单位与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现状:94年统计,全国事业单位个数XXX万个,大约有XXXX万人。全省目前有XX万多个,XXX万人;全市 XXXX多个,XX万人,其中财政拨款单位占XX%。 (一)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活动的非产业化,事业主体的国办化,事业机构的行政化,事业经费的供给化,事业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事业目标的计划化,事业运行机制的非效率化,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事业职能范围的扩大化。 (二)事业单位亟待改革。主要表现:1、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生机和活力;2、财政负担沉重,面临生存困境;3、布局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4、人员流动困难,闲置浪费教重;5、运行和内部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6、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三)改革措施:1996年中编办会同人事部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执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具体措施有: 分类分开、登记管理、脱钩改制、放权搞活。 (四)人事制度改革:聘用制度、分配制度。 目前实行分系统改革。改革的系统有:社会中介机构如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事务所;已经发文件的有:科研机构、工程勘探设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后勤服务机构、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等。
第三节 人员编制与人事计划管理 一、人员编制概说 人员编制的概念:机关事业单位法定人员数额及其结构比例。即单位用多少人的问题。 编制核定的依据:一个地区编制总额的核定,主要依据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因素;一个部门的编制数额根据单位组织机构的性质功能即职责、工作量的大小核定。 编制核定的意义:与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关系。 二、编制的分类:行政、事业、社团、企业、军事。 1、行政编制:使用范围和作用。政法编制。工勤编制、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及其核定标准。 2、事业编制:事业单位的分类:按经费渠道分3类,按行业分25大类。事业单位核编标准。 3、编制结构比例:部门领导职数、中层领导职数、非领导职数、科员、办事员、工勤人员。 三、人事计划管理 1、人事计划管理的概念: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干部、人才的需求,在政策规定和客观经济条件下,在一个时期内,干部队伍增长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的增长的宏观管理和控制。它是党的干部工作和政府人事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组成部分。人事计划有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即年度计划,指导、调控当年度内干部队伍增长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增加的行动计划,涉及与党委组织部门、政府计划、劳动、教育、财政以及银行等部门业务的综合平衡。 2、人事计划与人员编制的关系: 人员编制是一个单位的用人总的规模大小的确立,人事计划是对单位增加人员的具体管理;人员编制是是编制和落实各项人事计划的依据,人事计划是人员编制落实和调控的手段。 3、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宏观调空管理: 县区按年度下达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进行宏观调控;市直单位按年度和季度以及专项计划下达。市直单位增加人员实行“增人计划卡”制度,单位人员和工资管理实行“人员编制管理卡片”制度。 4、对列入编制范围的各类人员的管理:公务员录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调动人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