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会员云中子于2005/10/9 17:55:53发表评论说:  备份
        机构编制与人事计划管理  
    (讲座提纲)
                                    
    第一节   政治制度概说

        一、政治制度的内涵 
        1、政治制度概念:政治制度也称政治体制,是指政治权力的基本框架、结构和运作方式的总和。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进行政治活动的行为规范,其内容包含国体和政体两大部分。
        2、国体与政体:由国家《宪法》规定。
       (1)国体:统治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政体:是指这个阶级采取什么形式和办法进行统治。
        3、政治制度的具体内容:主要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及管理制度,包括国家机构的设置、行政运转体制和立法制度、司法制度、监察制度、政党制度、吏治制度(人事制度)、地方制度以及军事制度等(其中,军事制度既有从属的一面,又有相对独立的一面)。
        4、国家机关:即国家政治权力机关,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主要内容。 是国家进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是国家表示意志、发布命令和处理事物的机构。
        国家机关具有两重性:阶级性和社会性。
        阶级性:统治阶级通过暴力机器镇压敌对阶级和势力的反抗,以保卫和巩固政权。
        社会性:国家代表统治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
        二、政治制度简史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的政体十分繁杂,大体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大类。君主制共同特点:专制与世袭。共和政体的特征和标志:主要体现在选举制、任期制、代议制、权力有限制等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大多采用这一政体形式,采用这一制度的国家叫共和国。
        1、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概况
    重要的制度有:
        皇帝制度,宰相制度(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内阁制 ),监察制度,司法制度,地方的郡县州府制。
        2、当代外国政治制度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政体中,就国家权力归属而言,分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就中央与地方关系而言,分联邦制和单一制;就立法机关与行政关系而言,主要分为总统制和内阁制。特点:一是代议政府,即议会制政府,国家以议会为核心建立政权;二是在政党制度方面,多实行两党制或多党制;三是政府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美国是典型前者,英国是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
        三权分立及主要内容
        三权分立主要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种国家权力分别由三个不同职能的机关行使并相互制约的制度。一般由议会行使立法权,总统及内阁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
       
                    第二节 我国政治制度概况
        
        一、基本情况(P26)
        1、国体与政体:中国是以无产阶级(共产党)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基本政治制度: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绝对领导(三个代表);二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三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四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五是“一国两制”制度。
        3、国家的主要任务: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经济,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等事业,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P26)
        4、国家机关分类:(P27-29))
    (1)横向分:A、权力机关--人代会:立法、监督、决定、任免;
                 B、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
                 C、审判机关--各级人民法院;
                 D、检察机关--各级人民检察院。
     (2)纵向分: 中央机关:国务院及其各部委办局。
                  地方机关:按行政区域、依据《宪法》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组织法》设置。有三级实际四级:
          A: 省、直辖市、自治区    特别行政区(香港、澳门)
        个数:23     4      5           2
          B:行署、地级市、自治州、盟               合计  
        个数:38    258      30    7                333
          C: 县、 市、 区、自治县、旗、特区、林区
        个数:1007 404  778  116   49    2    1     2860
         山东  61   31  47   临沂有3区9,2经济开发区(派出)
          D: 乡、 镇 、 街道办事处            近4万个
         山东有乡镇街道办事处1356个,临沂有180个。
         5、其他机关
        (1)共产党机关:按照《宪法》规定,共产党机关实际是国家的决策机关、领导机关。按照《党章》设置,有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组织。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党代会选举产生的中央委员会,核心是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委。机构设置主要有:办公厅、组、宣、统、政法委、机关党委等,检察机关为纪律检查委员会。
    (2)政治协商会议机关简称政协:是人民爱国同意战线组织和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3)民主党派机关:参加政协会议。主要有: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等。我市有6个。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反对党,是参政党。通过参加政协会、人大会参政议政,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4)群众团体-人民团体:主要职责维护有关方面的权利,民主监督、宣传教育、学术研究等。概念比较宽泛,数量庞杂。按性质可分为政治类和业务类两种。按编制分可分4种:行政编制类、事业编制类、社团编制类、无编制群众组织。中央纳入机构编制管理的有21个;市纳入行政编制管理的有6个:工、青、妇、科、侨、工商联;纳入事业编制管理的有:文、社、残、贸等。其他纳入民政部门的社团编制管理范围。
        二、各级政府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机构
       (一)各级政府的构成及机构设置。见课本。
    国务院。2、省级。3、地市级。4、县级。5、乡镇级。
    关于地级市机构的设置。按照《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组织法》的规定,地级市一级是不设置的,过去叫XX地区,设置了行署,是省的派出机构,党委、人大、政协等也是派出机构,人大不能选举任免政府领导。后来改成地级市,也就成了实际的地方以及政权组织。过去山东省除了青岛、济南叫市外,其他都称地区,后来全部设区改市。所以叫设区的市,管理本市的县区。目前全国有市258个,地区行署38个,自治州30个,盟7个(主要设在少数民族地区)。
    2001年的机构改革规定,市委设书记1名,副书记4名;市政府设市长1名,副市长5名。并分别设秘书长若干人。改革后,设工作部门8个,部门管理机构2个(老干、信访),共10个;市政府设工作机构30个,办事机构2个(编委办、体改办),直属机构1个(广播),部门管理机构4个(法制、物价、中小企业、安全生产),议事协调机构1个(人防办),共38个。党委行政编制由387名精简为329名,精简12%;政府行政编制由1259名精简为881名,精简25%。
       (二)政府机构设置的管理权限和方式
        1、政府机构设置的管理权限:一是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置,不能由同级政府自己审批,需要抱上一级机关批准;二是各级政府工作部门的内设机构的设立或撤销,要经过机构编制部门审核后,报同级政府批准。目前比较宽。
        机构编制管理目前主要由各级党委政府的机构编制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管理。委员会由党委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领导组成,下设立“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处理日常工作。
       2、政府机构设置的管理方式
    一是根据机构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制定《机构改革方案》,如《临沂市市级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全面性的、比较系统、彻底的改革。这里明确了那些是机构保留、撤消、合并、组建等。二是根据机构改革总的实施意见,拟定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即“三定”方案,每部门一个,以政府文件下发。三是个别机构的调整,日常的审批。
       三、政府机构改革与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一)政府职能
        1、政府的主要职能:
       (1)政务管理职能,即处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职能;
       (2)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即对全社会经济活动的管理;
       (3)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职能;
       (4)执法监管职能。
    2、政府履行职能的手段: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思想政治工作。
       (二)政府机构改革与职能转变
    政府机构改革已经开展了多次,每次改革都有不同的成效。改革开放以来共开展了三次大的改革:一是1984年开始的,主要解决了干部职务终身制等,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等方面得到改善,编制管理得到加强;二是1993年开始从县乡开始改革的,市一级从1994年撤地建市设区开始到1998年才基本结束,转变了不少政府职能,规范了机构设置,严格编制的核定,理顺了不少关系,特别是市区关系;三是市一级从2001年开始的,近期有部分机构的调整,到目前基本结束。每一次改革都有成效,解决了部分问题。但是,每次改革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能解决部分突出的问题,所以是改革应该不断的、经常的。关键是制度的改革、体制的改革。
        1、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从有利于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调整组织机构,理顺各方面关系,精简人员编制,完善运行机制。
    政府机构改革的原则是: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划分事权,理顺关系;调整结构,精兵简政;规范行为,依法行政。
    达到的目标是: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通过改革形成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转协调、行为规范、办事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公务员队伍和机关工作者。
    2、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和措施:
       (1)政府职能转变的目标:
    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政府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是:一是从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全能型政府”向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型政府”转变;二是从政府至上的“权力政府”向法律至上的“责任型政府”转变;努力构建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符合民主法制要求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中心要解决的问题是政府应该管什么,应该怎么样管。
    (2)政府转变职能的主要措施:
    一是实行政企分开。加强和改善国有企业监管方式,解除政府主管部门与所办经济实体和直属企业的行政隶属关系。不再保留工业、商业、物资等管理部门和各种行政性公司,其职能划归有关部门。
    二是实行政事分开。将事业单位承担的政府职能收归机关承担,把机关的一些辅助性、技术性和服务性的事务交给事业单位,进而推进后勤工作的社会化、企业化管理。
    三是实行政社分开。培育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将部门包揽的应由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社会性事务,移交社会中介组织。
        四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规范了几百项行政审批内容。
        3、理顺关系:理顺上下左右的关系。
    一是市与县乡的关系;二是市与区的关系,三是政府各部门的关系。主要分清职责,明确主次关系,进行调整、移交、下放,并以“三定”的形式规定下来。
        4、“三定”及其内容:定职能、定机构、定编制、定结构比例。
        5、编制的精简与人员的分流:
    全市市县乡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总量精简21%,政法机关编制精简10%。人员分流时间3年完成,今年6月份前完成。
    人员分流政策:人员分流是历次机构改革的难点。历次改革对人员分流问题都有具体规定。
    总的要求是:根据核定的编制和规定的精简比例,按照“工作需要、群众参与、综合考评、组织决定”的原则,在搞好人员定岗定位的基础上做好人员分流工作。
    人员分流的基本原则是:带职分流,定向培训,加强企业,优化结构。通过分流,改革机关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达到优化机关和基层人员整体结构的目的。
        主要措施有:一是城建制转:专业经济部门中除部分人员随行政职能转入有关机构外,其他人员可转入企业或社会中介组织,也可通过其他渠道进行分流;二是带职学习:选送部分年轻干部到高等院校、党校进行定向培训,学习费用由财政统一安排。自主联系参加学历教育的,其费用按有关规定办理;三是充实基层:根据工作需要选派部分有专业技术特长和管理经验的人员充实企业、事业单位及社团组织;四是退休和提前退休:机关工作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或丧失工作能力的,应当退休。工作年限满30年,或男年满55周岁、女年满50周岁,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本人同意,经组织批准,可以提前退休;五是提前离岗:凡年满57周岁的正处级领导干部,年满55周岁的副处级领导干部,男年满53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科级(含科级)以下干部,应离岗,如本人申请,经组织批准,也可以提前退休。个别接近上述年龄,且工作年限满20年的,因身体或其他特殊原因,经任免机关批准,也允许离岗。离岗期间,免除职务,不占机关编制,列单位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享受在职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六是分流工勤人员:列入分流范围的工人身份的人员,分流到企业和不执行机关制度规定的事业单位工作的,可按照聘用制干部管理的有关规定,优先聘用为干部。可享受本《意见》相应的优惠政策。男年满50岁,女年满45岁,且工作年限满10年的工勤人员,本人同意,经组织批准,可以提前退休;七是鼓励离职辞职。
        全市人员分流工作目前总量已基本完成,仅离岗人员就达到3456人。市县乡三级党政群机关空编4259名,空28%,其中乡镇一级行政编制空42%。

           第三节  事业单位管理与人事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现状:据统计,全国事业单位个数140多万个,大约有3千多万人。全省目前有7.5万多个,203万人;全市原7700多个,20多万人,其中财政拨款单位占75%左右。
       (一)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活动的非产业化,事业主体的国办化,事业机构的行政化,事业经费的供给化,事业资源配置的非社会化,事业目标的计划化,事业运行机制的非效率化,事业管理的非法制化,事业职能范围的扩大化。
       (二)事业单位亟待改革。主要表现:1、管理体制不顺,缺乏生机和活力;2、财政负担沉重,面临生存困境;3、布局结构不合理,重复设置,资源浪费;4、人员流动困难,闲置浪费较重;5、运行和内部管理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6、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脱节。
       (三)改革措施:1996年中编办会同人事部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遵循政事分开、推进事业单位社会化的方向,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和符合事业单位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确立科学化的总体布局,坚持社会化的发展方向,推行多样化的分类管理,执行制度化的总量控制。主要有三大方面改革:一是管理体制的改革,二是人事制度的改革,三是分配制度的改革。具体措施有:
        分类分开、整合撤并、登记管理、脱钩改制、放权搞活。
    目前实行分系统改革。已改革的系统有:社会中介机构如律师、会计师、审计师等事务所;已经整合了部分事业单位,如部分中专学校、技工学校;国家已经发布了文件下步列入改革的单位有:科研机构、工程勘探设计机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高校后勤服务机构、文化事业单位、广播电视事业单位等。
    (四)人事制度改革:干部制度、聘用制度、分配制度。
    目前市直事业单位新进人员从今年开始已基本实行聘用制度,本科以下毕业生实行考选聘用,退役士兵按10%到事业单位安置也实行考选聘用,工勤人员参照机关聘用的办法执行。在干部制度、分配制度方面还没有新突破。
    从全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进程来看,还有四方面问题亟待解决:一是事业单位转换用人机制的任务还很艰巨。在进人方面,存在着进人不公开不透明、向事业单位乱塞人的问题;在管理上,聘用合同还没有真正成为确定人事关系的依据;岗位管理也缺乏具体政策;在出口上,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相关政策不完善,致使出口不畅。在人事监管上,缺乏对事业单位用人的监督管理手段。二是事业单位人事法制建设亟待加强。目前,行政机关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企业有《劳动法》,惟独事业单位没有一套整体的人事管理法律法规,人事管理的单项政策规定也不健全。三是改革发展不平衡。有的省、市聘用制度已经全面推开,像北京、上海、重庆、河南等地已超过80%;有的处在试点阶段;还有的地方由于各方面的困难和压力,改革“醒得早,起得晚”。同一地区也不平衡,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地处偏远的事业单位和乡镇所属的事业单位改革相对滞后。四是整体改革需要配套推进。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机构编制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影响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程。
    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仅仅是减人减编制,更重要的是促进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按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重点,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主要内容,坚持整体推进与分行业实施相结合,坚持政府宏观管理与落实单位用人自主权相结合,积极促进人事制度、分配制度与机构编制、社会保障、财政供给等领域改革的综合配套,做到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分类指导、稳步推进。
    目前,国家和省正在制定有关配套规定。就推进改革的具体措施问题,将继续坚持试点先行,在加大聘用制度推行力度的同时,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人事部、省人事厅正在积极研究与事业单位机构分类、财政管理、社会保障等改革相配套的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研究制定包括《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以及十几个配套文件在内的制度规定。在分类改革上,要实行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纳入行政序列,应实行公务员制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如转为企业,应实行企业的人事管理制度;从事公益活动的事业单位,应实行以聘用制度为基础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在人员进口上,实行公开招聘。要规范程序,明确权限,保证公开透明。目前,人事部正在做这件事,拟出台全面推行公开招聘的有关规定。在人员管理上,推行岗位管理。规范岗位设置,实施竞聘上岗,完善考核奖惩,实施合同管理。在人员出口上,完善制度畅通出口。建立与聘用制度相配套的、保证人员正常流动的解聘辞聘制度,在解决社会保障基础上形成人员退出机制。在人事监管上,要建立起人员总量、结构比例、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宏观管理、政策监管和个案争议处理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第四节  人员编制与人事计划管理
        
        一、人员编制概说
        人员编制的概念:机关事业单位法定人员数额及其结构比例。即单位用多少人的问题。
        编制核定的依据:一个地区编制总额的核定,主要依据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因素;一个部门的编制数额根据单位组织机构的性质功能即职责、工作量的大小核定。
        编制核定的意义:与人事、财政等部门的关系。
        二、编制的分类:行政、事业、社团、企业、军事。
        1、行政编制:使用范围和作用。政法编制。工勤编制、离退休干部工作人员编制及其核定标准。
        2、事业编制:事业单位的分类:按经费渠道分3类,按行业分25大类。事业单位核编标准。
        3、编制结构比例:部门领导职数、中层领导职数、非领导职数、科员、办事员、工勤人员。
        三、人事计划管理
        1、人事计划管理的概念: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干部、人才的需求,在政策规定和客观经济条件下,在一个时期内,干部队伍增长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工资总额的增长的宏观管理和控制。它是党的干部工作和政府人事工作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计划的组成部分。人事计划有中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短期计划即年度计划,指导、调控当年度内干部队伍增长及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增加的行动计划,涉及与党委组织部门、政府计划、劳动、教育、财政以及银行等部门业务的综合平衡。
        2、人事计划与人员编制的关系:
        人员编制是一个单位的用人总的规模大小的确立,人事计划是对单位人员增减的具体管理;人员编制是编制和落实各项人事计划的依据,人事计划是人员编制落实和调控的手段。
        3、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宏观调控管理:
        县区按年度下达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计划,进行宏观调控;市直单位按年度和季度以及专项计划下达。市直单位增加人员实行“增人计划卡”制度,单位人员和工资管理实行“人员编制管理卡片”制度。
        4、对列入编制范围的各类人员的管理:公务员录用、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调动人员等。


  • 会员在水一芳于2004/6/22 7:21:11发表评论说:  实?
        事业单位的统计太过时了,现在是2004年了,你还根据1994年的统计结果说,这10年的时间,你知道变化有多大吗?还有既然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任免这么严格,那么怎么会出现有的地方“越贪越升,越升越快”的现象?

  • 返回文章内容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