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好友云中子一块宝地,发几篇短文,供交流,请指教。
文友:果然
雨中蒙山未了情
果 然
1998年5月18日
朋友相约,五月十五日登蒙山。
早起登程,天老爷却洒开了浇花雨,淅淅沥沥,缠缠绵绵。
朱老弟早已等候在蒙山花果庄,每人递上一把漂亮的雨伞,风趣地说:"老朋友,雨中情"。
我们六人中最年长的孔老先生,手举一把小红伞首当其冲,第一站便是瞻佛亭。导游向左侧指着一排高凹不平而重叠有序的山峰,向我们介绍,那就是仰卧的蒙山"老寿星",只可惜今天云雨相加看不太清,我用力搜寻,隐约看见了凸起的大佛肚,佛头却是朦朦胧胧。游客们指指划划,议论评评。我想,仰卧不起的大佛,也许是位懒惰佛,他不为人间所为,不为百姓驱邪,只躺在那里观星望月,怕人们评头论足,说他的非非过过,便伸手撕下一块云纱,遮住了自己害羞的面颊。
离开瞻佛亭,趟过流水潺潺的峡谷小溪,登上曲曲弯弯的峭壁天梯。
云雾缭绕,风萧雨闹。山樱花、野杜鹃与串串槐花相映照,如诗如画。看左右,一边是峡谷巉岩雨中玉,高耸入云,迎客松挺拔站立,招手致意;一边是滚滚瀑布天上来,飞泻千尺,水帘洞似开非开,神神秘秘。望前后,脚下是翻腾的云雾;眼前是望不到尽头的云霄梯。这原始景观,完全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身处此境,心旷神怡,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感入云升天之灵气。我干脆收起雨伞,把自己推给蒙蒙细雨。
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我们又走进了另一片绿洲--葫芦谷。
这里环山相抱,谷底望天,竟是想不到的窄小。我们处在林莽之内,茂草之中,只听到哗哗的流水,却不知来自何处,去向何方。满山蓊郁的绿树和峡谷草甸的滴翠涌绿,犹如一架硕大无比的净化器,送给每一位投入的游人一身爽意。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鬼谷子王禅,在此栽了一棵神葫芦,葫芦谷因此而得名。这棵葫芦神助有灵气,长势茂盛神速,藤蔓攀到了天宫蟠桃园,七仙女借故去蟠桃园而顺藤下到蒙山,她们在小溪里洗去宫中的烦恼,在石台上乐享日光沐浴,高兴之余,伴着鸟语花香,百草相助,载歌载舞,由此得名观戏台。蒙山胜境成了仙女们经常观光休闲的地方,秘密被铁拐李发现,他经常躲在葫芦叶下,觇视仙女的窈窕美貌及醉人的翩翩舞蹈。有只仙狐醋意大发,把连接天地的葫芦藤扯断了,铁拐李一怒之下,挥起铁拐把狐狸打在了石崖上,至今还供游人欣赏。铁拐李摘下断藤上那个仅有的丫丫葫芦,离开蒙山,云游天涯。导游讲的这段故事,迷得游客如痴如醉,想入非非。
雨还是欢快地下个不停,云仍然紧紧地缠住山腰。清风抹去游人脸上的汗水,馨香醉倒了贪昧的客人,不知不觉中三个小时已过。我们登上峰巅--海拔1156米的龟蒙顶,俯瞰四方,云飘脚下,天风习习,苍苍茫茫。真是:一路山色一路景,无限风光在龟蒙。
瞻佛亭,观瀑亭,揽胜亭,望海亭……走过一亭又一亭。
翠竹林,黑松林,水杉林,红枫林……穿过一林又一林。
桃花谷,樱花谷,水帘谷,石河谷……越过一谷又一谷。
万寿宫,无梁殿,明光寺,王禅雨王玉皇宫……看过一景又一景。
阎王鼻子,鹰窝峰,虎踞龙蟠,龟蒙顶……登过一峰又一峰。
山下的花谢了,山腰的花正浓,山顶的花刚吐蕾,一山分三季,十里不同天。
小憩片刻,赵老兄提议去拜拜雨王神。雨王庙始建于何朝何代已无从可知,仅存的光绪、宣统、民国年间的三块石碑,只记载着当时的县令告示人们保护好天麻林场和雨王庙。导游介绍,山下有位百岁老人,她听爷爷讲,庙中的雨王是一尊铜像,因战火迭起,怕被人损坏,老道士偷偷把铜像掩埋保藏,年代久远,线索已断,那尊铜像至今未找到。
雨王庙的地理位置绝好,虽居高山,而不显山露水;地处林荫,却有充裕的光照。冬有御寒峰,夏有乘凉林;春是花春烂漫香,秋是金秋硕果累。门旁的百年何首乌,枝繁叶茂;庙前的半世纪燕尾松,干绵软,叶嫩盛,是块风水宝地,让人流连忘返。
我们面对雨王神像拜了一拜,"感谢他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的工 作",三天一场甘霖,五天一阵细雨,把个沂蒙山区滋润得郁郁葱葱,叶繁花盛。老百姓说,今年又是个好年景。
雨下得更潇洒了,欢快的小溪还唱个不停,飘飘的白云在峰谷间闹腾。朋友们手拿雨伞却舍不得挡去蜜雨春风,脸上挂满了玉珠,润开了中年不太常见的笑容。
孔老兄又提议,在宗元先生题书的山门前留影。我触景生情,愿为此照题名:"5.15六大仙雨中登蒙山"。大家哈哈笑了,笑声飞翔在白云间,回荡在群山谷峰,伴随着清风春雨洒向蒙山丛中……
乐在攀登,情在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