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4日下午)
洛阳牡丹,季节遗憾。神州牡丹园,园门依然壮观,花车依然烂漫,门票依然死板。游客稀稀拉拉,花落留残艳,留影留照,心知神到。
启动导航,一路顺畅,连霍高速,驱车西往。黄土莽莽,横岭叠嶂,函谷深深,孤道跌宕,时而与黄河擦肩而往,窑洞排排,黄土高岗。
首闯汉关(史称汉函谷关)。汉武帝元鼎三年(114年)建。楼船将军杨朴,为居关中,东迁函谷关,实则汉武帝霸权扩展,洛阳新安设关。南靠青龙山,北托邙山,坐西向东,前临涧水,仿秦关布局,筑有“鸡鸣”、“望气”二台,混淆史非,壮其势。史料记载,汉关建筑,雄伟壮观,北抵黄河,南横洛水,关塞相连,似长城雄险。二千年风云,屡毁屡建。1923年重修,关楼两层,高二十五丈,长十丈,宽六丈。康有为手书“汉函谷关”,关门正联:“功始将梁今附骥,我为尹喜谁骑牛。”西门对联:“胜迹漫询周柱史,雄关重睹汉楼船。”关楼东门:“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
可惜!可惜!现为一片废墟!
再闯秦关(史称函谷关),位于河南灵宝王垛村。处长安古道,黄河岸边。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
春秋时期,秦孝公东扩,夺取崤函之地。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秦设关东防,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恶,道路狭窄,“车不分轨,马不并鞍”,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天险。
函谷关,自古为兵争之地,东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楚怀王举六国之师伐秦,秦据函谷关天险,使六国军队“伏尸百万,流血漂橹”。秦始皇六年(前243年)楚、赵、魏、韩、卫五国攻秦,“至函谷关,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安史之乱桃林大战,黄巢、李自成起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无论是逐鹿中原,还是进取关中,函谷关成为兵家必争,二千多年,战事连连,硝烟不散。
函谷关关令尹喜,守关尽职。某日,登楼望远,紫气东来,老子骑一头青牛,自东往西,贵人到,尹喜出关迎奉,拜师求教,留住关中,太初宫,老子著述《道德经》,尹喜拜读得道,顿开天窍,辞官归隐,武当逍遥。
遗憾!遗憾!《道德经》创始地你争我抢数千年!
三闯潼关(又称冲关),东汉末年,防关西兵乱,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改山路于河滨,当路设关,始有潼关。
潼关,处关中平原东端,居秦、晋、豫三省交界。东接河南灵宝,西连陕西华阴,北靠山西芮城,是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隋、唐、宋、元、明、清朝因战事需要,均有移关、重建、增修、扩展。北临黄河,南依秦岭,近靠凤凰、麒麟二山,东西通道,关门截断,古书记载:“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潼关城楼,开六门,门两洞,中连瓮城。至明清,门名雅正,东门“平藩两陕”,西门“控制三秦”,上南门“凌云”,下南门“迎熏”,大北门“霸英”,小北门“俯晋”,北水关楼“镇河”,南水关楼“吸洪”。潼水穿城而过,经潼津桥入黄河。古潼关,八景绝:雄关虎踞,禁沟龙湫,秦岭云屏,中条雪案,风陵晚渡,黄河春涨,谯楼晚照,道观神钟。
黄土高坡,潼水黄河,设关驻兵,,战时阻截,你争我抢,百姓遭殃。若留存,不再为战,亦无作用,只为怀古、读史、观光。
惋惜!惋惜!修建三门峡水库而拆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