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 新郑具茨山现远古…[4023]

  •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69]

  • 电话号码预测[232732]

  • 黄大仙神签[175095]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081]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16]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15]

  • 姓名评分程序[88728]

  • 周公解梦全书[83060]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06]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683]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73]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08]

  • 无为而治 【…[5539]

  • 心灵的花园[6809]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6984]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54]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51]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25]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56]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885]

  •  
      具茨山巨石文化:留给世人的惊叹号       
    具茨山巨石文化:留给世人的惊叹号
    [ 作者:邓雷    转贴自:许昌晨报    点击数:5449    文章录入:云中子
     

      具茨山位于禹州、新郑、新密交界处,连绵40余公里,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但刘俊杰20余年的探寻发现,让它闻名四方。
      1988年,刘俊杰发现了距今5000余年、被称为“具茨天书”的具茨山岩刻岩画,在我国古文化研究领域引起轰动。2009年,刘俊杰发现的数以千计,重达百吨、千吨的具茨山巨石文化遗迹再次得到了权威专家的一致认定:“它们分布广泛、体量巨大、特征明显,带有明显人类活动的痕迹,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非凡价值和意义。”
      21年间,从岩刻岩画到巨石文化,曾经寂寞而神秘的具茨山逐渐露出“庐山真容”,5000年前的东方文化精髓在其怀中吞吐,5000年的中华文明在其厚重宽广的臂膀里孕育、成长。
      21年间,从当初的风华正茂到如今的历尽沧桑,刘俊杰曾在默默无闻中不懈追寻,于无人喝彩时苦苦探索,他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一生的追求与具茨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今天的刘俊杰,依然保持着那份坚忍与淳朴,戴着草帽,挎着相机,执著地走向山峰连绵、草深没膝的具茨山。在他的身后,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大家,随着他指引的路线攀缘探险。巧夺天工的岩刻岩画、鬼斧神工的巨石文化,让见多识广的考古学家们一路惊叹、一路喝彩……
      

    具茨山惊现
    巨石文化遗迹

      刘俊杰,中等个头儿,身板硬朗,穿着朴素。由于长年野外作业,他的肤色是黝黑色,眼神里透露着坚毅,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他目前的身份,是具茨山岩画发现者、禹州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秘书长。
      为了探访具茨山巨石文化,虽夏日炎炎,但刘俊杰为记者一行做“向导”,直奔具茨山。在九里山山顶,一处典型的巨石文化遗迹出现在眼前———10余块下临峭壁的巨石,重逾百吨,“咬合”成一个受力均衡的整体。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巨石存在明显的人为垒砌、堆积痕迹,巨石组合的关键受力支撑点,居然是几块距离均匀的石块。专家们认定,这些承重的小石块上面有明显的人为打制痕迹。
      登上位于崆峒山上的逍遥观,举目可见前面山峰的半山腰有一个高10多米、重近百吨的石柱矗立在山间,巨石的底部有几块大的石块支撑,显得稳固而挺拔。从远处看,这块巨石居高临下,气势磅礴。刘俊杰介绍说,这块独立的巨石叫望天石,这个山坡叫望天坡。
      在具茨山,类似的巨石文化遗迹数以千计,它们大多出现在山顶或山腰的悬崖峭壁处,小的重10余吨,大的重达千吨。这些巨石是如何堆叠起来的、发挥过什么样的作用,目前尚不得而知。
      多年前,刘俊杰在考察具茨山岩画、聚落群、文化遗址时,已注意到山中大量存在的“灵石崇拜”现象。
      2004年3月12日,刘俊杰陪同河南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张新斌研究员、历史学博士李立新研究员到具茨山对石圈、石围现象进行考察,认为可能与红山文化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也许与史前祭祀、墓葬等有关联。
      2008年3月中旬,在《具茨山中的秘密》一书中正式提出具茨山中存在“灵石崇拜”。
      2008年10月下旬,联合文物考古部门对一处独石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对其与内蒙古等边疆地区存在的史前文化作了对比研究。
      2008年11月,南京大学教授汤惠生谨慎地提出:具茨山中一处石块下存在人工支石,此现象应属于巨石文化范畴。
      随后,遵照汤惠生教授的观点,刘俊杰在具茨山所属的九里山、崆峒山、荟萃山等山上,发现了数量众多的“巨石组合”,特别是在大型的巨石群中,发现巨石之间有支石或小石块支撑,人为痕迹明显。


     专家评价:
    可选入大学历史教科书

      

      刘俊杰发现的具茨山岩刻岩画和巨石建筑遗迹受到了禹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禹州市专门成立了禹州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对禹州具茨山进行保护性研究、开发。
      2009年以来,多位国内从事考古及岩画、巨石方面的专家、学者闻讯赶至具茨山进行考察论证。在长达半年时间的调查及认定后,专家们最终得出了一致结论:“在具茨山发现的数千处远古人类巨石文化遗迹,分布广泛、体量巨大、特征明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典型性,对研究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非凡的价值和意义。”
      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地质学专家张维华告诉记者:“具茨山巨石文化遗迹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和中部地区文化考古发现的空白,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具有重大学术价值。”
      中央民族大学一位知名的考古学教授在考察了具茨山巨石后,惊叹地说,具茨山巨石堪称中国第一,这个重大发现,将会改变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典型巨石建筑,可以选入大学历史教科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国家文化项目代表、剑桥大学考古学博士杨国华说,提起巨石阵,史学界大多会想到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此次在具茨山发现的巨石阵数量多、分布集中,有些建造难度甚至超过西方巨石阵,与岩刻岩画结合完全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各方建议:
    建立巨石文化研究基地


      来自北大、中科院等单位的考古学家在赞叹具茨山巨石文化神奇的同时,也对文化遗址的保护、利用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建立具茨山巨石文化研究基地。建立中国具茨山巨石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国岩画研究基地。和具茨山岩画一起,积极申报中国巨石文化之乡、中国岩画之乡,并做好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建立具茨山远古人类文明遗址公园。适时组建具茨山远古人类文明遗址公园,保护区域延伸至无梁、浅井、苌庄等乡镇,把周定王陵、逍遥观、大鸿寨、九里山风景区涵盖进去,与禹州夏禹文化研究开发相结合,共同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划定一日游或两日游线路,增加保护标志。把禹州具茨山作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坐标,推向全国,把具茨山打造成为集寻访历史、旅游休闲、风光摄影、艺术采风、寻根拜祖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相关链接:巨石文化 

      巨石文化代表着一种史前文化,它的特征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有独石、石碑、石塔、石墓道、石圈等。知名的埃及金字塔、英国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皆属于巨石文化的范畴。

      巨石文化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的,石碑、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代表着一种史前文化。散布于地球北半球北纬30度及附近区域的巨石遗址,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据百度搜索


      2009年以来,遍布河南禹州境内的数千处巨石建筑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这是继禹州发现大规模岩刻岩画后的又一重大考古发现。目前,国内部分权威专家认定,禹州具茨山发现的大量巨石建筑,从考古学角度肯定巨石文化乃人类创造,堪称人间奇迹,对于研究中外文明起源意义特别重大,可以与西方巨石文化相媲美,这些典型巨石建筑,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入选中国历史教科书。
      2009年春天,禹州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组织人员在进行岩画调查和研究过程中,在位于苌庄、浅井、无梁等乡镇所属的九里山、崆峒山、大鸿寨、老山坪等山上,发现数量巨大的经过人为垒砌、堆积的石块,在大型的巨石阵群中间,发现有人为加工的痕迹,每块石头之间有支石或小石块支撑,有些巨石经过长年累月风雨侵蚀,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或者变形。
      这一重大发现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禹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运玺、具茨山岩画发现者刘俊杰先生等组织专门人员,在禹州具茨山系所属区域,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地考察。他们翻山越岭,顶烈日,冒酷暑,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一)
      禹州境内发现大量巨石文化遗迹,而且与具茨山岩画同属一地,意义特别重大。传说中的“中华道教第一观”逍遥观就位于具茨山系的崆峒山。逍遥观位于崆峒山上,这里一处独石堪称巨石建筑的代表作。远远望去,逍遥观好似立在陡峭的山崖山,山峰壁高千仞,使逍遥观愈发显得神秘和空灵。在逍遥观前面山峰的半山腰,有一个巨大的石柱矗立在山间,巨石的底部有几块大的石块支撑,显得稳固而挺拔。从远处看,这块巨石高大而醒目,居高临下,俯瞰大地,有角逐群雄、统领宇宙之势。据刘俊杰介绍,这块独立的巨石叫望天石,这个山坡叫望天坡,站在石顶,能一揽群山和天地。逍遥观传说是轩辕黄帝得道升仙的地方,这块巨石难道是当年黄帝号令天下、统一华夏的权力标志?巨石前方,是一片开阔之地,有一条河流向远处流去。站在巨石上,看到眼前平坦如广场一样的土地,感到一种神圣的力量,这力量不可侵犯,更不容亵渎。在5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黄帝或者某个部落首领,身穿兽衣,手执咒符,虔诚地朝着日月叩拜,面前成千上万的臣子同时叩首呐喊,呼天喊地,这种山呼海应的祭祀方式古老而沧桑,原始先民通过对天地日月的崇拜,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来表达人类繁衍生息,生活美满幸福的良好愿景。巨石朝着山梁的阳坡,放眼四周,山脊处有许多巨大的石块都有人为垒砌的痕迹。这是一处最险要也是较高的山峰,这些巨石存在的状态一定持续了几千年,始终默默无语,显得寂寞而神秘。把它们与布满山间的3000多处岩画联系起来,不禁让人望而生畏。它们历经风雨侵蚀,无语冷漠地存在于天地之间。这么多年,有多少人不经意间从石隙或者山顶穿越而过,有谁读得懂,在这几乎被人遗忘的具茨山,我们的先人用生命和智慧镌刻在历史时空中的无声语言?
      打开百度,搜索巨石文化,我查阅到了这样的相关信息:
      巨石文化是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的,石碑、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代表着一种史前文化。散布于地球北半球北纬30度及附近区域的巨石遗址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正当地球北半球30度附近的埃及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文明、黄河文明形成之时,这些巨大的石柱群也已开始兴建,换句话说,当古埃及在大建金字塔时,西欧也已开始建起了数万座巨石建筑物。
      而在检索到的所有巨石文化信息中,没有出现黄河文明里遗留有巨石文化和岩画遗迹的记述。难道几千年来,这些古人的活动遗迹竟然隐藏得那么深,或者,始终没有一点暗示和透露?这次,苍天把机遇给予了我们,我们该如何认识它?上古的先民用什么力量撼动了这些巨石?他们这样做究竟是为了什么?我们又该如何保护好这神圣而又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
      中原文明居华夏文明的核心地位。禹州是大禹治水受封之地,近年来,在禹州颍河岸边的瓦店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夏代早期都城。夏启于公元前21世纪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并在古钧台大享诸侯,因此,禹州号称华夏第一都。在专家解读之前,我冒昧地借用在网络上搜索到的知识来对分布在禹州多个山头、多个乡镇之内的巨石建筑作个对比,不难发现,它们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些庞大的巨石阵分布广泛,而且与周围的石板大墓、石洞、石棚、石圈、岩画、故事传说等构成了巨石文化的显著特征。
      一块块巨石,一处处堆积,无疑是一个个问号。这些似上天遗落在星球上的人为痕迹,它们历经沧桑,执著地矗立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也矗立于人类与远古隔膜后形成的心灵荒原。这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不容分辩地超越了历史,向人类的所有思维能力发出了无声而持久的挑战。
      流传在北纬30度的洪水传说,无论在西方和东方都有着鲜明的烙印。那些美丽得近乎残酷的传说故事至今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苏美尔人的洪水传说在古代中亚地面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有一位叫吉尔格梅施的君王的治水神话,被用契形文字记载在泥板上,今天已被考古专家发现并证实;而中国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让大禹永久地成为一代代人心目中最伟大的英雄,近年来的考古和发现,也让大禹走下了神坛,并作为真正的历史载入史册。具茨山一带的地形和气候,刚好处于从高山到平原的梯形缓冲地带,又是从暖温带到亚热带的过渡区域,这里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迹、瓦店遗迹等证实,远古的先民曾在这里生息和繁衍。在禹州无梁老山坪上的大规模聚落遗址和城市遗址又是谁留下的建筑?那么多的巨石建筑和岩画,如果不经历上百年到千年,谁能完成这些巧夺天工的杰作?
      (三)
      无论盛夏酷暑,无论严寒冬季,具茨山巨石都那样高傲地坚挺在那里,像执守的哨兵,又像忠诚的护卫,它在用无声的语言向人类所有的认知领域发出强烈的叩问。它试图把远古的信息透露给大家,又怕今人的浮躁和无知而亵渎了它。
      2009年以来,禹州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专门邀请了多位国内从事考古及岩画、巨石方面的专家学者来禹进行考察论证,在长达半年时间的勘查及认定后,专家认为,在禹州境内发现的几千处巨石建筑分布面积广泛、体量极大、特征明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典型性,是禹州研究夏禹文化的又一亮点,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堪称中国第一,它一旦对外公布,将震惊世界。
      具茨山成为中外专家学者关注的焦点,禹州巨石文化将再次在考古界和学术界引起巨大轰动。据专家考证,巨石文化由一些粗石巨柱或条状块石组成,有独石、石碑、石塔、石墓道或石圈等,代表着一种史前文化。禹州具茨山巨石文化近几个月来已得到国内部分权威专家认定,专家们认为具茨山发现巨石文化,对于研究中外文明起源意义特别重大,有些巨石遗迹可称人间奇迹,可以与西方巨石文化相媲美,有些建造难度甚至超过西方巨石文化。河南博物院研究员、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许顺湛,河南博物院研究员、中国著名地理专家张维华,郑州考古院院长张松林等认为:禹州具茨山巨石文化遗迹,从考古学角度肯定巨石文化乃人类创造,一旦对外公布宣传,无疑是一颗学术原子弹,定会引起东西方社会的强烈关注;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豫秦惊叹人类史前文明的创造,并与西方国家相关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准备以北京大学的名义,与禹州合作,共同组成研究课题组,在世界范围推介宣传具茨山巨石文化;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岩画中心主任龚田夫在考察了具茨山巨石后,惊叹地说,具茨山巨石堪称中国第一,这个重大发现,将会改变一个地方的历史和文化,这些典型巨石建筑,可以选入大学历史教科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副主任、剑桥大学博士杨国华先生说,具茨山巨石文化与岩画可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专家学者建议:
      1.成立专门研究机构,建立具茨山巨石文化研究基地。
      聘请国内外从事考古、岩画、巨石、历史等方面研究的权威专家学者,组成禹州具茨山古文明研究所,建立中国具茨山巨石文化研究基地和中国岩画研究基地。和具茨山岩画一起,积极申报中国巨石文化之乡、中国岩画之乡,并做好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2.举办高规格的具茨山巨石文化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顶尖级权威专家对具茨山巨石文化和岩画进行广泛深入的考察之后,于近期召开具茨山巨石文化学术研讨会,并进行新闻发布,力争将禹州具茨山巨石文化写入历史教科书。
      3.建立具茨山远古人类文明遗址公园。具茨山巨石、岩画、古城堡和聚落等远古人类文明遗址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全方位研究保护和开发工作已经具备条件。适时组建具茨山远古人类文明遗址公园,保护区域延伸至无梁、浅井、苌庄等乡镇,把周定王陵、逍遥观、大鸿寨、九里山风景区涵盖进去,与禹州夏禹文化研究开发相结合,共同打造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线路。划定一日游或两日游线路,增加保护标志。邀请省市旅游、文化、考古、交通方面的专家,将辖区内的典型岩画、巨石文化、古城址、古聚落、旅游景点等详细考察,把禹州具茨山作为人类文明起源的坐标,推向全国。把具茨山打造成为集寻访历史、旅游休闲、风光摄影、艺术采风、寻根拜祖等为一体的文化旅游胜地。

      

        具茨山,位于河南省中部禹州市、新郑市、新密市三市交界处,属于伏牛山余脉。具茨山绵延40余公里,在禹州境内最长,其他部分属于新郑市和新密市。 具茨山系自禹州市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首,蜿蜒东南,在浅井乡的北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禹,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消失;一支经无梁镇西部、朱阁乡、郭连乡入许昌。具茨山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787.8米。山峰有:荟萃山、寨山、函岭山、观北岭[1]、青龙山、耧铧山、石牛山、老山坪等。相传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修德振兵,统一华夏的地方。同时由于在具茨山发现历史年代不明的大规模岩画、石质城堡遗址和东方巨石文化而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众多文献记载;黄帝活动的中心地域就在具茨山。《庄子·徐无鬼》载:“黄帝见大隗于具茨之山。”郦道元在《水经注》里更明确指出:“黄帝登具茨山,升于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山也。”《庄子》还有一段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巧合的是,具茨山上还真有一座崆峒山,一座逍遥观。 明《河南府志》载:崆峒山,在钧州(今禹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遥观,相传黄帝修炼之处。

      从下面的一些诗句中,不难体会具茨山的文化魅力:

      不必陪玄圃,超然待具茨。(唐•杜甫)

      吾闻仙地多后身,安知不是具茨人。(唐•李颀)

      具茨云木老,大块烟霞委。(唐•皮日休)

      具茨山外夕阳多,展江亭下春波满。(宋•韩维)

      缅崆峒问道,虚怀谒具茨。(清•乾隆皇帝晏饮歌曲)

      常迷具茨驾,空睨老骥枥。(近代•陈三立 )

     
    自然概况

      具茨山系自禹州市苌庄乡北部的荟萃山起首,蜿蜒东南,在浅井乡的北大鸿寨山分为两支:一支经无梁镇延续出禹,在新郑、长葛两县交界消失;一支经无梁镇西部、朱阁乡、郭连乡入许昌。具茨山系海拔5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787.8米。山峰有:荟萃山、寨山、函岭山、观北岭、青龙山、耧铧山、石牛山、老山坪等。山体由下元古界的千枚岩片岩石英岩构成,局部地层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山势陡峻,一般坡度大于35度,局部地段近于直立。山坡黄土覆盖,由几米到几十米,造林条件较好。

      具茨山上各种林木植被生长茂盛。山上现有林地面积上万公顷,次生林和人工林、乔木和灌木、木本与草本、花卉与常绿树交相辉映,十分壮观。东坡刺槐槐遍布、北坡松柏成荫、南坡榴园似火、西坡芳草茵茵。山沟谷深处占树参天,百年老树随处可见,一株生长了一千五百年的国槐依然傲然挺立、生机盎然。植于明代、树龄三百年的古枣树依然结果茂盛,形成了河南罕见的古枣树群落。

      在具茨山周围分布有众多连绵的山体,如周定王陵所在的无梁龙虎山、大鸿寨(北大鸿寨)、禹州崆峒山以及诗人卢照邻墓(位于禹州市)等一系列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山体,共同组成了具茨山的蟠龙之势。

      山地形地貌独特。区域内沟、山、岭、背、台地错落分布,沟壑纵横,峪顶相间,相对高差在300—500米之间。主峰海拔1050米,风光秀丽。始祖山地质复杂,悬崖峭壁直插云霄,怪石林立,险峰突兀。鹰嘴石俯瞰原野、一线天惊人心魄、龟驮石憨态可掬,奇峰怪石如人如兽,如器如物,形象逼真,气势壮观。

      山主峰是伏牛山余脉向东方延续的终点,大高差,陡山坡,窄山道,是进入华中大平原龙头之峰。所以有:“站在始祖山,观望东海岸,一马平川不隔山”之说有“天心一柱”之美名。

      山水源丰富,山北坡有黑龙潭,泉水自岩缝喷涌而出,潭深30米,常年水流不断。始祖山南坡有白龙潭,池深15米,为姬水河的发源地。相传曾有黑白两条龙在这两个潭中出现为人间行云播雨。始祖山东南为青岗庙水库,水库面积2万平方米,水流清澈,游人可乘船游览山景。始祖山上山泉密布,到处溪流潺潺。爬上始祖山,走入条条通幽小道,到处都可以看到岩缝中渗出的汩汩山泉,山涧中淌出涓涓小溪。雨雾天,始祖山上笼罩着朦朦云烟,进入园内游览,引人神驰。上山腰小憩,呼气吹天。

    黄帝遗迹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黄帝文化遗迹遍布山野。站在始祖山东南侧,仰望始祖山主峰,可以看到天然形成的炎黄二帝头像,栩栩如生。东峰上的黄帝迎曰推策台;大臣盟誓台;黄帝嫘祖结婚拜天地的鸳鸯台;黄帝女儿梳妆台等。推策台上,至今还有黄帝的脚印和黄帝与嫘祖的座印。始祖山主峰建于汉代的始祖庙,其全石质建筑,堪称“中华一绝”。

     
    具茨山天书

      1988年春天,河南省禹州市的刘俊杰为拍摄乡村风光题材图片,来到了具茨山禹州境内老山坪的山上。刘俊杰清楚地记得那天的山风很大,具茨山秀美的风光深深地吸引着他,他不断攀高,走过山脚的民房,爬到半山腰处,一块凿有几串整齐圆孔的大石头映入眼帘:“这是谁家孩子的杰作?”这是刘俊杰脑海中最先产生的念头,但仔细想想,这里海拔较高,人迹罕至,而且细细观察,那块岩石的外表已经风化,圆孔的外形也不太整齐,显然不是现代人的“杰作”。往四周瞧去,不远处的一块岩壁上也雕凿着奇怪的符号。再往远处看,刘俊杰不禁惊呆了,远处竟然有成片成片刻有不同符号的岩石,最大的一处符号竟然有两座房子那么大,最小的也有棋盘大小,有很多是刻在石壁上,还有一些是先在山体上凿成连体巨型石碑式、阶梯式形状后,再在上面刻满“长篇大论”。

      刘俊杰带着有神秘符号的石头照片请专家鉴定

      在随后的许多年里,刘俊杰在摄影之余经常守着这些“天书”细细品读,翻越每座山寻找这些神秘符号并拍摄下来。“这些石刻符号的总面积在400~600平方公里,我发现大约有5个峡谷都存在这些奇怪的符号。”

      刘俊杰告诉记者。一些岩石上的神秘符号和刘俊杰提供的照片完全一致,他也看到有些刻有符号的岩石面积很大,其中有一种铁燧岩十分坚硬,上面的神秘符号保存相对完好。

      神秘符号无法鉴定

      记者看到,刘俊杰拍摄的照片中,那些神秘符号有些类似现在的棋盘,有些类似甲骨文;有单个的符号,也有类似书法的成串题字,还有成行成篇的,以点、圆和几何图形组合居多,有些几何图形和古代布阵图十分相似。

      昨日,苦苦寻觅“天书”答案许多年的刘俊杰在记者的帮助下找到了部分省内权威文物考古专家进行鉴定。河南博物院的专家们看了资料后的答复是无法鉴定。因为从未见过这样的符号,需要更高一级的专家来鉴定。

      随后,记者和刘俊杰又来到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文字研究专家贾连敏看了照片后说,这些应该是符号,但单看这些符号很难断定年代,就是到了现场也很难判定年代,但不管年代是早还是晚,这些符号跟文字起源的关系不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孙新民认为,在中原地区以前没有发现过这类符号,大批岩石符号和以往外省发现的岩画也不同,从考古角度来说不好确定年代,需要请国家级专家来进一步鉴定。

      郑州大学历史与考古系博士生导师、古文字专家王蕴智看了照片后说:“我是专门收集早期文字符号的,但这些岩石上的符号与过去在陶器上发现的符号都不同,根据这些石头照片里的符号特征,我感觉像是人类早期的刻画符号,也可能是汉字出现以前的早期刻字符号,究竟如何定性,需要地理专家和历史专家一同到现场考察,首先需要地质专家对这处山谷演变的文化背景和痕迹年代进行考察,这样有利于文物考古专家考证这些符号的年代。”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古文字专家郑杰祥看了照片后告诉记者,这些符号如果都是在岩石上所凿,那可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这是中原地区第一次发现山岩上的刻画符号。

      千古之谜亟待考证

      是不是蜿蜒40余公里的具茨山上只有几处峡谷拥有神秘“天书”?这些符号究竟诞生于什么时代?这些符号是否和星象、水利有关?千古之谜亟待人们去发现。

      《水经注》里记载:“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上。”《庄子》中记载:“黄帝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崆峒山上,往见之。”巧合的是,具茨山脉还真有一座崆峒山(位于禹州市浅井乡,现有逍遥观遗存)。《拾遗记》里记载:“轩辕始造书契。”而《淮南子》中又载:“黄帝之史仓颉初造书契。”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文字起源究竟和这些神秘符号有没有关联,都有待于地理、历史专家们进一步考证。

      “具茨山上的‘天书’,不排除有黄帝时期的遗留。”昨天,在考察完具茨山后,著名黄帝文化研究专家张松林接受采访时说。其是北京大学中国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著名黄帝文化研究专家。11月4日,他带着其他专家来到具茨山进行了一天的考察。

      对于具茨山先民聚落遗址,张松林说:“具茨山的两处城堡遗址都建在山顶的开阔地带,三面均是悬崖,易守难攻,规模之大,设施之全,全国罕见。尤其是禹州老山坪城堡有2000多间房屋,城墙坚固耐用,绝不是一般的山寨和城堡。”他分析,这些城堡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的遗留。

      在老山坪城堡,留存下来有大型祭坛和一个日晷。张松林说:“日晷只能在帝王所在地使用。这个城堡的考古价值很重要。”

      关于具茨山神秘符号,综合专家组的意见后,张松林说:“从其外在特征来看,有些和早期的岩画有联系,有些则属于春秋战国时期。”这需要多学科研究才能弄清楚。但他认为,这些符号处于黄帝文化的核心区,因而不排除有黄帝时期的遗留。

      题图即是具茨山天书。目前具茨山岩画已于2008年被列为禹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具茨山岩画发现大事记

      1、1988年,禹州市青年摄影家刘俊杰在具茨山采风时,发现了山巅峭壁的岩刻。

      2、2002年,具次山“神秘符号”通过《许昌日报、许昌晨报》首次公之于世。

      3、2004年,北京、郑州等地媒体联合有关专家探访具茨山。

      4、2008年,秋,禹州市成立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

      5、2008年11月,有关专家在具茨山找到了具茨山岩画。

      6、2009年1月9日到11日,由省文物考古学会、禹州市政府主办的具茨山岩画研讨会在禹州召开。

      7、2009年1月29日,河南省省委书记价徐光春作出“加强具茨山岩画研究和保护很有必要”的重要批示。

      8、2009年2月,新郑市组织专家举行具茨山岩画研讨会。

      9、2009年3月,在具茨山西部禹州境内,发现中史前巨石文化遗迹。

      10、2009年7月,新郑市政府、中央民族大学文博系、中国岩画研究中心、河南省考古研究所驻新郑工作站联合组织开展对具茨山岩画的调查工作,此次调查按照国家第三次文物普查的标准,采用了最现代的科学方法,区域与重点调查结合,实地调查并现场测绘,建立了详细的具茨山岩画电子档案,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具茨山城堡

      山溪尽头,巨崖当道。在具茨山禹州境内的山顶还有一个庞大的聚落群。

      暴雨之中,过齐腰深的草丛,在一条狭窄的小道上行走了两个多小时后,接近山顶,此时小道紧贴崖壁,下临深渊,稍一滑足,不堪设想。小道尽头,为一两丈高的石砌山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拾级而上,到得山顶,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依山势垒起一块一块平整的梯田,错落有致地罗列其间。刘俊杰说,这些梯田有五百多亩,都相当肥沃,以前,有一户因赌博输掉全部家产的人家来到这里生活,住了四五代人。令人称奇的是,梯田的一侧还有河道,雨水顺着河道流下峭壁,河道里长满丰美的水草,河岸上则是葱茏的果木。 河道另一侧的山上,则聚集着大片的石屋残迹。这些石屋都已经没有屋顶,仅留半截墙壁或者根基,而且墙壁都是石头砌成。它们相距很近,排列得也十分规整,好像精心规划过一样,间隔相同,大小一样,还有狭窄的街道和胡同,俨然是一个完整的城镇。

      在山顶最高处也是最平坦处,石屋的格局变得格外阔大,仿佛政府的会议大厅。刘俊杰说,在这一带的五个山头上,分布着七个这样的聚落,其中六个聚落围绕着一个聚落布局,总共有500多座1000多间石屋,足够两三千人居住。石屋之外还有外城墙和内城墙两道城墙把五座山头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严密封闭的世界。比较特殊的是,这个叫做老山坪的山三面均为悬崖绝壁,通往山顶的只有我们刚才走过的那条路。在半山腰西北方向的一个隐蔽之处,我们还发现了一处天然的自然泉,这里应该是一个取水点,证明以前山上应有充足的水源,可以保障居民正常的生活。

      这些石屋建造于什么年代?它是一座天然的军事要塞,还是一座大禹时代的都城遗址?

      很难有人说得清楚。

      刘俊杰推测这里是大禹时代的都城遗址。这种推断的唯一证据是,山顶上发现了一个类似碾盘的日晷,上面刻满了神秘的符号。

      刘俊杰带领我们,在山顶另一侧的丛石中,找到了一个碾盘一样的石块。这个石块被几个大石头压着,仅仅露出了一角,有符号的一面则朝向了地面,要想翻过来,得五六个人合力才行。我们只好作罢。“这是唯一的证据,恐怕有人偷走,我才藏起来。”刘俊杰说。
      2008年禹州市政府在具茨山城堡设立具茨山城堡遗址保护碑。

    具茨山巨石

      禹州具茨山古文明研究会秘书长、具茨山岩画发现者刘俊杰在具茨山进行例行检查的时候发现,在具茨山南坡的部分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巨石文化遗址。这个发现如能确证,连同20多年前发现的“具茨天书”,必将给具茨山这个古文明荟萃地增添无尽的魅 力和无穷的神秘感。

      是谁在这里布下巨石阵?假如是我们的先民,这些巨石如此措置又有何种用意?

      巨石阵体量巨大,让人叹为观止

      时光回到上古,在具茨山一个空旷的山巅,一群先民将五根数吨重的粗大的石柱并排直立在一起,直指苍穹。他们是如何完成这一浩大工程的?这样做的意图又是什么?这些

    问题,作为今人我们无法揣度清楚,但从巨石排列的方式来看,却与人类已经发现的巨石阵有异曲同工之处。

      巨石阵又称索尔兹伯里石环、环状列石等,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2008年3月至4月,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巨石阵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这个巨大的石建筑群位于一个空旷的原野上,占地大约11公顷,每块约重50吨。人们猜测,这很可能是远古人类为观测天象而建造的,可以算是天文台最早的雏形了。另一处巨石阵位于智利复活节岛,这个岛上矗立着600多尊巨人石像,一般高7—10米,重达30—90吨,有的石像仅一顶帽子就重10吨之多。这些石像,每每令游客产生许多遐想。

      为了一探具茨山巨石阵真容,今年3月22日,我们趁着大好春光,在刘俊杰的带领下向具茨山走去,向远迈我们的先民走去。

      具茨山,东西走向,横亘在新密、禹州、新郑3市交界处,绵延40余公里,禹州境内最长,属于伏牛山余脉。

      在禹州境内,这座山横贯苌庄、浅井、无梁3个乡镇。我们驱车首先来到苌庄乡属于具茨山系的九里山。这个时节,尽管乍暖还寒,山风正劲,但山上却是一片春光,桃花吐蕊争艳,嫩黄嫩黄的油菜花迎风摇曳,让人赏心悦目、暖意盈胸。经过几十分钟的攀爬,我们来到高高矗立的主峰背后。这个山峰上,朝南建有一座庙,名字叫祖师庙,据说供奉的是秦汉时期韩信的母亲韩湘子。相传这里是韩信活葬其母处,不承想韩湘子在这里却修炼成仙,世代享受后人供奉。刘俊杰指着山后一组堆砌在山巅、北临峭壁的巨石让我们看。从外面看,看似凌乱的巨石好像随时可能滚落山崖,内里巨石却组合成一个个幽深的空间,顶部被一块巨大的石板覆盖组搭成石棚。刘俊杰带领我们钻进巨石堆内部,一一指点其中奥秘。我们惊奇地看到,几块几十吨甚至上百吨的巨石,居然凌空安放在1—3块小石块上,小石块之间距离均匀。刘俊杰告诉我们:“这些小石块的存在,打破了巨石的自然排列,使巨石获得了新的平衡点,显示了先民不可思议的创造力。这种中原巨石文化区别于西方之处在于就地取材加工,不事雕琢,体积巨大,高度、体积和建造难度要高于西方巨石文化。”

      因为久疏于野外活动使踏访范围受到限制,我们当天踏勘的第二处巨石文化遗存位于浅井乡境内崆峒山上,但每一处遗存都会让我们看得血脉贲张,惊异于古人改造自然的力量。刘俊杰说,在数百平方公里的具茨山山区里,巨石文化的遗存有数千处,散布于荟萃山、九里山、崆峒山、大鸿寨、龙门、大牧场等地。发现的一些用石头摆放的圆形大石圈,有的周遭长达几公里,一些山上还散布着难以计数的堆石,类似藏传佛教信徒堆放嘛呢经石现象。从巨石文化遗迹所处的位置和石头堆积的朝向判断,可能与祭祀、天文等早期人类社会行为有关。

      刘俊杰说,这种巨石文化遗存的发现,不仅在中原,而且在国内都是仅见。

  • 上一篇文章: 乌兹别克斯坦"地狱之门":

  • 下一篇文章: 新郑具茨山现远古巨石文化遗存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