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 四柱全息时空场试…[5532]

  •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9]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8]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5]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3]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四柱全息时空场试论       
    四柱全息时空场试论
    [ 作者:周易玄    转贴自:太极易    点击数:4274    文章录入:云中子

     

      自唐李虚中创三柱推命术经宋徐居易完善为四柱推命术至今已有一千一百余年。在历史不断的纵横涤荡中,四柱推命术已日趋丰富,日渐完善。最初的四柱推命术其实只有三柱,乃是李虚中所创立之年月日三柱合论之法,后由宋徐居易子平者继续发展方才出现“四柱”命理学,故论命术又称子平术。两相比较,子平术确比虚中术优胜许多,其精华处在于:一是以日干为主,配合四柱。增加了命理变化和依据,提高了准确度;二是开宗明义,用神至上,如“用之为官不可伤,用之为财不可夺”等论至精至灵;三是设立格局,判明六亲,使论断层次清晰,主属分明。后人学命,皆沿用此法,并不断加以完善,在近千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条件下,更赋予了四柱推命术愈加丰富的内涵,使其体系不断壮大,在今天,四柱推命术已不仅仅是一门仅推算人类吉凶休咎的命理术数,而成为同样能够预测人类以外其他事物的全新预测体系,已由最初的推命学发展为预测学,这是因其四柱八字定位系统本身便是大自然变化规律的一种模拟系统,而四柱预测学的渊源正来自于《易经》,《易经》及其八卦正是一部宇宙模型的书籍,这点从《易·系辞下》“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一句即可看出,古人创造八卦就是对天、地、人、事等的一种比附并做出分类,为的是用来表明自然自然界的根本规律(神明之德),根据万事万物的本质(万物之情)进行分类,这就明明白白地道出了古人创造八卦,当然也包括创造易经六十四卦的动机和目的。这个动机用现代术语说,就是为了建立一个能解释宇宙世界的统一理论和模型。这个模型随着历史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丰富,并派生出了另外一些“宇宙模型”,如奇门遁甲预测体系,大六壬预测体系等,而其中四柱预测体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创建的。《易经》的理论影响了古人对事物的认识,古人又在认识了事物的基础上反过来丰富了这个模型。例如古人根据《易经》原理创造的五行、干支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正是由于五行、干支系统的建立,才有了《易经》纳甲筮法、奇门遁甲、大六壬、四柱命理(后人有不通易经学论者常言此类“术数”为非正统,不值一提,实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即所谓“法于阴阳,合于术数”之理)……换言之,术数也就是易经在预测未来、把握未来方面的一种应用。《易经》的这个模型是否究竟有用呢?有多大用呢?古人认为宇宙运动规律是相一致的,也即不易之理,就是说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宇宙在内的运动都是遵循同一个法则,在这个大发 则下又有若干小法则,通俗地说,这个大发 则就是共性,这个小法则就是个性,事物在遵循一个共性的同时又保持着独立的个性,于是只有这样,才能按照这个原则创造出《易经》,否则,按易经创造者的说法,万事万物的运行就必定混乱不堪,无章可循的。而爱因斯坦也同样认为世界应当是统一的,他毕生追求的就是不断提高他的“统一理论”的“统一”程度,“上帝讨厌麻烦”。然而,他理想中的“统一理论”也仅仅是针对物质世界的,并未涉及人类社会。在这一点上,八卦和易经作为一个统一理论,不但企图解释自然世界,同时还企图解释人类社会,指导人类为人处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代人一般都人为地把人类的知识分成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并且二者仍是截然分开的,之间没有多少实质性联系,但在八卦和易经那里,却没有这种区别。正基于这样的万有相似原理,而这个法则、原理也正包容了一切的法则、原理。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正是这个理儿,无论这些理论看起来有多复杂,其实都脱不了那个大发 则的干系。

      上面提到《易经》是对宇宙变化规律的一种模拟,又涉及到这种模拟的适用性,也即意义问题。若空谈易理理论,是不为人所理解并能接受的,可以以现代自然科学做为参照来比较,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象数学》:“20世纪70、80年代以来,许多中国学者运用数理科学方法对象数学重新进行研究,例如:以等差级(算术级数)解释阳奇阴偶和天地之数;以等比级数(几何级数)解释‘一分为二’的宇宙生成论;以数学排列组合解释八卦成列;以二项式系数解释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周易三角’,并发现比法国数学家B·巴斯加尔早500年的‘贾宪——杨辉三角’来源于‘周易三角’;以方圆九宫算术解释河图洛书;以函数关系解释太极曲线与阴阳消长变化;以二进位制数学说明邵壅的先天卦位卦序图,认为此图经得起电子计算机的测试和检验;以同余式定理解释揲筮的方法;以概率论统计解释断占中的吉凶休咎……”

      关于《易经》为模拟宇宙模型的说法是否成立,我们也可通过现代自然科学已验证过的作为参照,我们会惊奇于下面这段《易经》关于宇宙起源的独特叙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中的术语各家解释不同,但这话的总体意思的理解却是一致的,即现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产生于一个本原——太极。

      再来看一段《易经》“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与“盘古开天地”的文句。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未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列子·天瑞篇》),这段话非常明确的回答了“天地安从生?”也即地球的起源问题。“易”的古字为易,“⊙”为古日字,表太阳;“勿”象风吹之形,喻太阳表面吹出的风,即现所说的“太阳风”,太阳风乃由原子核组成,故易亦应有原子核之谓。

      所谓“太易”,即太阳风等离子(原子核)流无疑。太易出于太阳,入于“太虚”(2光年高空),仍为等离子体,故“未见气也”。《周易·系辞上传》言:“夫易,广矣,大矣,……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太易”是什么?是万物之本,如太阳风中的原子核。

      所谓“太初”,或许正是原子的古称。太易浮升到2光年高空的太虚后,获得自由电子,形成太初,即最初的星际原子气体,故“太初者,气之始也”。

      所谓“太素”,或许还是分子团的古称。冻结的太始晶体相互碰撞,产生静电,互相吸引成为晶体团,实际就是星际分子组成的雪片、雪花。素的本意是白,古称白雪为素尘(郭文友撰,巴蜀书社2005年1月版《周易辞海》410页仅收录三意),这里的“太素”就是最初的氦氢雪花。因它已具有重量(质量),开始从上向下飘落,所以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正是这些太素的凝聚,形成了天地万物的内质。

      而太虚中漫天氢氦雪花纷飞,故曰“浑沦”。有的称浑沌、浑虚……有的形容为马冯翼翼、溟幸蒙项、洞洞属属、浩浩大素、有物混成……正是浑沦的雪花聚为巨大的雪球,其表面的氢最先升为大气圈,而浊氢雪仍铺盖在雪球表面,故“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

      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本身是原子核、原子、分子、分子团(雪花)的古谓,即现所认为是“水”,赫拉克利特认为是“火”,德谟克利特认为是“原子”,中国的先哲则说成“气(炁)”,这些说法都没有错,因为“微观粒子”本来就可以以“火态”(等离子态)、气态、“水态”(液态雾粒)、固态(原子与分子微粒)的形式存在,并依次转化,他们讲的都是同一种东西——物质。

      华夏先哲把太易、太初、太始、太素这些微观粒子统称为“道”、“太极”、“元气”。“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字之曰道”(《老子道德经》),“太极者,道也”(《周易·序》,“元气无形,汹汹隆隆,偃者为地,伏者为天”(纬书《河图·括地象》)。但古人常以形为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系辞上传》)。这样就把其形体能为眼睛所见的“太素”(雪花)排在道、太极、元气之下,科学地揭示了由道到器,从无到有,天地万物起源于“虚空”的奥秘。

      《淮南子·精神训》对两光年高空的等离子云层有过真切的描绘:“古未有天地之时,惟象无形,幽幽冥冥,茫茫昧昧,幕幕闵闵,鸿蒙项洞,莫知其门”。把地球的起源讲得最完整详明的还是东汉的张衡,“太素(氦氢雪花)之前,清玄幽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为虚,厥外惟无,如是春永久矣,斯谓溟幸,盖乃道之根也”,这是说明等离子云层初期的状况。“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这是说氢氦雪花的出现。“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志》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来可得而纪也,如是春永久焉,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此段讲漫天大雪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小雪花到大雪团,并与还未冻结的雾、气等离子体、星际尘埃相互混杂的情景。“道干既育,有物成体”,这是说氢氦雪球的形成。“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这是讲氦气的蒸发与升华。“天成于外,地定于内”,这是说氦气圈构成的天空包围着氦氢雪球,出现最初的天地。以上是张衡《灵宪》对地球起源的认识,这是一种从太易、太初、太始到太素、再到天地的科学完备的地球起源理论。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有人喻为世界的时间开端,亦有人认为这是宇宙发端的宏论。从地球起源、世界时间开端的角度来论述,在继续前文追究地球起源的过程中,不难发现“自从盘古开天辟地”的原始解,它指的就是地球雏形的出现,即地与天的最初分离。
     
      中国的先古圣哲们留下了三种简要的表述。一是以道为本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微观粒子的总称,“一”即太素,可见的雪花、雪团,有时被称为“太一”,“如洞洞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道生一”即道凝聚为太一,微观粒子凝聚为氦氢氮等雪花之谓。“二”即两仪,指阴阳,天地。“一生二”,是说“太一出两仪”,指的正是雪花聚为雪球,并分离为天地。“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有天地而后有万物;二是以元气为本原,东汉王符《潜夫论·本训篇》记:“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就是说元气即气态的微观粒子,天地由这些元气翻然自化而来。而王廷相在《慎言·乾运篇》中说得更明白:“元气之中,万有俱备。……两仪未判,太虚固气也;天地既生,中虚亦气也。是天地万物不越乎气机聚散而已”;三是以太极为本原,即“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宋代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阐释得最为透彻,“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这里说的“太极”就是“易”或“太易”,指的就是高速吹向等离子云层的太阳风,当到达云顶后便静止下来。“静而生阴,静极复动”,这时的太极已变为“太初、太始、太素、太一”,雪花有了重力,又开始向太阳飘落,所以说静极而动。当雪花聚为天体,然后又落进太阳,溶解燃烧,重新成为太易,再次向高空浮升,……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所谓“易有太极”,正如上文周子所言。“静则太极之体立,而阴以分;动则太极之用行,而阳以分;于是天地定位而两仪立矣”,这就是“是生两仪”的说法。

      当然,上文不乏笔者的研究猜想,按今世人类的通感,倘若没有通过西方科学印证的,似乎都算不上科学。那末,我们再借引一段《易经》论述宇宙起源的文字,并与现代科学参照比较,《易经》模型的模拟性准确与否一目了然。

      《周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句话中的术语各家解释不同,但总的理解却是一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产生于一个本源——太极。三国徐整的《三历五纪》叙述道:“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到清代《幼学琼林》则剔除了其中的神话部分,叙述更见简明:“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这些古人以易经理论为基础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再与现代自然科学最新研究成果是完全一致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学·大爆炸宇宙学》写道:大爆炸宇宙学是“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大爆炸的整个过程是:在宇宙的早期,温度极高,在100亿度以上。物质密度也相当大,整个宇宙体系达到平衡。……但是因为整个体系在不断膨胀,结果湿度很快下降,……当湿度降到几千度时,辐射减退,宇宙间主要是气态物质,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再进一步形成各种各样的恒星体系,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宇宙。”同时《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球条中的叙述是:“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并无分层结构(笔者注:混沌阶段),……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地球外部较重的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
    从上面的引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无论宇宙或地球,它的起源到形成目前这个状态各个阶段的演化细节如何,都经历了两个大阶段,最初是内部平衡但不分层的“混沌”阶段,最后是“气之轻清上浮”和“气之重浊下凝”的分化定型阶段。这显然就反证了“宇宙间任何事物包括宇宙本身皆遵循一个统一的法则”这个论题。然而易经并非仅仅是一个宇宙模型,他同样还为古人所建立的一种统一理论,不过二者在区别上是前者较为细致,后者较为简略。它们的要点是:宇宙中万事万物都是由两种最基本的东西组成的,这两种东西性质相反,古人表述即‘阴’与‘阳’,分别用符号表示则为“- -”与“——”;这两种东西的不同的结构比例或不同的结构位置就形成了宇宙中性质各异的万事万物;把这些物质粗略地分类,可分为八类,其模型就是三层结构的八卦形式,细一点分类,可分为六十四类,这个模型就是易经中六层结构的六十四卦的形式。古人在《易经》中的上述认识,除了最后一点三层结构和六层结构我们至今还难以理解其中的奥妙外(也有人认为是:地球有地壳、生物圈、大气圈——天、地、人三层结构;较稳定的原子最多只有六层电子等等),其余的认识与现代科学对物质世界的分析是毫不矛盾的。

      古人为了“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创作出了八卦和易经,并且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理论来解释和说明已知现存世界的现在和过去。然而古人的期望远不止此,他们认为这个统一理论适用于任何事物,并且能预测未来。于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术数,换句话说,术数就是八卦易经在预测未来方面的一种应用。尽管这些术数看起来纷繁复杂,却都逃脱不离易经理论的根本大道,这就是“万变不离其宗”。进一步说,易经这个“易”字也表明了并能认识这种现象:宇宙万有遵循的大发 则是“不易”之理,任何易学学派(比如术数)可复原回易的基本面目则是“简易”之理,而这些学派同时是遵循这个不变的统一理论下创立的,这正是易经的变易之理。
    上一段文字提到“术数就是八卦易经在预测未来方面的一种应用,这些术数看起来纷繁复杂,却都逃脱不离易经理论的根本大道”这个问题。现在就要细说术数与易经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反推回去,术数的建立基础是干支,干支又与五行联系紧密,五行又与阴阳紧密联系,阴阳又源自太极生化两仪的理论。在众多术数预测体系中,四柱八字是起着一个基石作用的体系,它承载了各种各样的术数模型。而四柱八字正是集阴阳、五行干支记时为一体的预测体系,要了解各类术数的作用及意义就得重点研究四柱八字这个记时体系的原理及作用。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人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阴阳五行几乎是在同步发展的情况下很快就融为一体,其理论体系的起始是以河图、洛书为标志。据《周易·系辞》载,伏曦氏仰观俯察,则《河图》、《洛书》而画卦。《尸子》、《经法》记载,“黄帝四面”、“四达自中”。《虞书·尧典》“四仲中星”之说,是帝尧命羲和等人分居五方,长年分管观测四时太阳出没;昼夜及其长短等天象工作。于是是“日中星鸟”(指春分昼夜平均)、“日永星火”(夏至日长夜短)、“宵中星虚”(秋分昼夜平均)、“日短星昂”(冬至夜长日短)的记录。其中“鸟”、“火”、“虚”、“昂”是星名,为二十八宿之四仲中星。四仲中星的出现标志了二至、二分的确立。阴阳观念正是在这种长期观测总结四时节律循环变化基础上产生的。《灵枢·根结》曰:“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素问·阴阳离合论》曰:“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夏至,日行北陆,昼长夜短,阴之至极。阳极必生阴,故称“夏至一阴生”。冬至,日行南陆,昼短夜长,阴之至极。阴极必生阳,故称“冬至一阳生”。春分与秋分,昼夜平均而阴阳平衡,故称“阴阳相半”。这就是《易传》“观变阴阳而立卦”的依据所在。并揭示出宇宙之中,无论无形的太虚,或有形的物体(包括天体),都有普遍的联系,永远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之中。所有事物的性质和运动都有相对的两个方面,如天地、昼夜、水火、上下、寒暑、阴晴、明暗、刚柔、动静……无不是互为联系而相对的统一体。于是概括为阴阳,用阴阳来表征说明万物。尽管事物千差万别,但都有着共同的倾向:凡是上升、活动、刚健、明亮、温热、雄性、开辟……皆可称为阳;凡是下降、沉静、柔顺、黑暗、寒凉、雌性、闭阂……皆可称为阴。《周易·说卦传》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这两个互为相对的阴阳符号交换重叠三次成为八卦,八卦重而为六十四卦,一部《周易》正是由阴阳两爻组合而成的。《周易》阐明的就是宇宙万物万物依据阴阳变化、刚柔相推的法则,而生成终始,生生不息。所以,阴阳论是《周易》的中心思想。

      五行观念是古人世代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规律而逐渐形成的。《史记·天官书》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法类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所谓五星,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古代称木星为岁星,火星为荧祸星,土星为镇星,金星为太白星,水星为辰星。它们东西出没,左旋而行,故又称“五纬”。

      五星依木火土金水次序,依季节顺序出现于北极上空,所以古以五星定四时,用以纪日。《星备》云:“五星初起于牵牛……岁星一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岁而周天;荧惑日行二十三分度之一,二十三岁而周天;镇星日行二十八分度之一,二十八岁而周天;太白日行八分度之一,八岁而周天;辰星日行一度,一岁而周天。是五纬所行度数之事。”在一年中,五星各占七十二日,五星恰合周天三百六十度之日数。乾卦坤卦的策数正为三百六十策,与五星之数亦合。其中木、火、土之星轨道大而在外,与乾之二百一十有六恰合;金水二星轨道小而在内,与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恰合。这证明了卦爻符号是天体运行的客观反映,是年、月、日时周期节律的具体概括。《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天地之间,六和 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这已把五行原理作为宇宙的普遍原则来认识的,并强调了天地人(万物)是一个大系统,是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关系。“人亦应之”,则表示天人之间都是开放的,处于动态的吐呐交换关系。二者从本质上讲,是对应的、一致的。可见五行原理是世界上最早的宇宙全息论、生物全息论、系统论。五行非直接直形态物质而言,实为天地阴阳之气。《三命通会》曰:“五行者,行乎天地之间而不穷者也,故谓之行”。《协纪辨方》:“行也者,言其行于地也。质行于地,而气通于此数之有五焉,故曰五行。”可见五行学说与阴阳学说一样,是古代先哲用来认识和解释客观世界一切变化规律的深刻总结。于是得出五行起源的结论:五行的出现与日月五星及天文历法密切相关。按天人合一观念,天有五星,地有五行,时间上有五时,空间上有五方,人体有五脏……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将时间和空间统一起来,天地(万物)统一起来,形成大一统的宇宙时空观念,而这大一统观念的本质是“五”。这个“五”的皇极“数”,在河图、洛书、文王八卦等中占有中心突出的位置。八卦是四正、四隅的关系,加上中央,合为九宫。五行中“五方”是四方加上中央,合为五方。五方再加四隅,合为九宫。所以,说五方,实际上包容了八卦之理,例如八卦之中,巽为木,艮坤为土,乾兑为金,坎为水,离为火,即八卦与五行已融于一炉。古人正是把握了宇宙万物的时空节律性、全息性、系统性的基础上,概括抽象出阴阳五行这个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故《黄帝内经》云:“夫五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知生死,以决成败。而定五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期也。”

      当创造了阴阳、五行观念,就需要一种表述体系。上文已知阴阳、五行的观念与天文相关,于是将二者结合发明了干支系统,并以此创造出历法。干支则成了古人用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象数符号,干支之数具有推衍年月日时的时空定量功能。山东大学《周易研究》创刊号武晋的《中医与“易”学象数》说:“然而干支最重要的意义是表‘象’,这是因为干支纪时系统反映了天文、历法、气象、物候的运动变化规律,体现了生命的自然信息和时间空间的统一。”《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侯其时,气可与期’。说明通过干支相合的六十甲子,可以推究岁运之盈虚、气令之早晏,万物之生死荣枯”。因为阴阳五行原理是干支系统的核心,所以干支纪时系统可以客观地反映宇宙万物的兴衰信息乃至阴阳消长的全过程。古人称为干支阴阳五行说。

      干支阴阳五星齐备了,但古人并不满足于此,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逐渐发现了一些规律。并发现这些规律的阴阳的协调性、与五星的生克制化性,似乎揭示了宇宙间万物的运行,于是再将干支细化,设立出月干支、日干支、时干支(最初的干支是纪年),年月日时各组干支相合而相互作用,能辨别出这一组四柱干支的阴阳五行盛衰,并相应代入事物,推算事物的兴衰荣枯,这种由干支组合辨析阴阳旺衰之气的方法在历代的学者不断的研究中逐渐演变成今日较为普遍流行的“四柱预测”术。

      《易经》统一理论对宇宙的模拟模型,是适用于万有的,无论是天文学(古人依据易理结合实践研究从而反证了易理的准确性再而创造了表征天文、历法的干支系统)还是地理学,或是其他学系,无不遵循这个统一理论受大自然的约束,在易经这个大模型中,一切事物的起源、发展、消亡、再生无不是必然的,任何偶然都是片面的,是天体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干支的创立则揭示了宇宙天体中的一切时间结构与空间结构,模拟了任何时空内任何物质、阴阳、五行的盛衰。在这样一个模拟体系中,它遵循了这个统一理论的法,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可用干支记录,并能辨明阴阳盛衰,时间是无限向前推进的,而干支系统则以十天干、十二地支相互和合的“阴阳图”同样能无限地向前推演,同样能将未来几年甚至几百年的时空信息用干支组合推演模拟出来,从而借助这个干支组合体系所揭示出的阴阳盛衰对未来当时的情状进行描述(即预测)。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明确地知道,《易经》是统一理论的宇宙模型,天文历法是以易理指导实践再反证易理而创造出的,干支又来源于天文历法,四柱预测法又以干支纪时为根本,从侧面说,四柱预测法就来自于《易经》,这是认祖归宗。

      四柱全息预测法的特点是在于他是对时空的一种描摹。无论是在任何一个时间段,只要有四柱干支所组合的结构,那个时间段就展示出来,被四柱干支揭示的明明白白。那么时空是什么呢?四柱干支是怎样来揭示这个时空背后的秘密的呢?下面将详细讨论。

      时间看不见摸不着,天地万物却都在它的安排下孕化诞生,一切天体与生命也都在它的暗影中消失灭亡。时间有不可抗拒的力量,无论是风吹草动,或是天翻地覆,也都全由它安排开始与终结。时间无所不包,它注视着生灵间的全部是非善恶,容忍星际间全部运动与休息,爆发与沉默,时间的旋律仍然不疾不徐按自己的脚步行进。时间把过去推进现在,又把现在推向未来。时间把渺小推向伟大,又把伟大化为渺小;时间时而把混乱理清为秩序,时间又突然打破秩序,使一切变成混乱。《论语》云:“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间是奔腾不息的长川,如同天上来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不对!经常断流的黄河安可与时间同论?时间是天上的日、月,东起西落,周而复始;时间应是浩瀚银河,永不止息在星汉间旋转,也不对,区区银盘岂能同巨大的时轮相比?时间的齿轮噬合着整个宇空,驱动着它的全部星系,向永恒的未来盘旋。没有时间,就没有前因与后果,没有必然与偶然,没有历史与现实,没有成功与败落没有时间,就没有白天与黑夜,没有运动与变化;没有诞生与毁灭。万物都是要死的,惟有时间是不死的,任何神都不是万能的,只有时间是万能的。

      《周易·序传》里,时间被表述为“恒”、“久”、“通”等,“恒,久也。 ……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约公元前七百年,齐国的管仲把时间命名为“宙”,“宙”就是对时间的表述,他在《宙合》篇中说:“岁有春秋冬夏,月有上下中旬,日有朝暮,夜有昏晨,辰序各有其司。”这辰序就是宙的具体表现。管仲同时提出了时间恒同的原理,“古之时与今之时同乎?曰同。……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万事之生也,异趋而同归,古今一也。……古以至今,不更其道。……终而复始……天不失其常”。在《墨子》书中,时间被表述为“久”,“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且暮”。庄子则直接用几何线段的长度来表达时间,《庄子·庚桑楚》云:“有长而无本剽者,宙也。”意思是说时间的长度无始无终。战国时代,商鞅的老师尸佼在其著《尸子》一书中首次提出宇宙的概念:“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这就把时间明确表达为往古与来今的序向。

      在西方,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Heraklites,公元前530—470)把时间喻为一条永恒流淌的河,一切事物都在时间的长河中奔流。柏拉图在《克拉底鲁》一书中是这样形容:“万物流变,无物常住。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谈了时间,再来谈空间。春秋时代,管仲与老子把空间比做炼铁用的风箱——櫜,“……宙合有櫜天地,天地苴万物,故曰万物之櫜。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络天地为一櫜。散之至于无间,大之无外,小之无内,故曰有櫜天地。”管仲的櫜不同于一般的风箱,它“大之无外”,是没有挡板的,是设想的一种风箱空间,天地万物不过只是这无边风箱中的裹物。《老子·道德经》云:“天地之间,其犹櫜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的“櫜龠”是虚而不屈的,即空间不会弯曲,它的空间又是开放的,即“动而愈出”。墨子、尸佼等人以“宇”来比喻空间,“宇”在古代是屋的同义语,屋宇就是容人居住的容所。《墨子·经上》云:“宇,弥异所也。”《尸子·卷下》云:“上下四方曰宇”。墨子、尸佼的宇是无墙壁无底盖的宇,它代表了上、下、东、西、南、北几个方向的空间,与迪卡尔的三个空间坐标轴类似。庄子把空间称为“六和 ”,《庄子·齐物论》云:“六和 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和 是喻指盒子的六块挡板,代表上、下、前、后、左、右六面,空间就是由这六个面合成的。六和 之外的事物,圣人无法讨论,则存想于心。《庚桑楚》篇云:“有实而无乎处者,宇也”,《庄子·天下篇》云:“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庄子认为空间是充满实体的,无处的,无外的,无内的。古希腊柏拉图把空间理解为场所,《蒂迈欧》一书写到:“空间做为存在者和变化者之外的第三者,在世界生存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象一个母体,为万物的生成提供了一个场所”。这里的“存在着”、“万物”就是物质的概念,“变化者”、“生成”就是时间的概念,“母体”、“场所”便是空间。空间、时间、物质三者是柏拉图所认识的三种根本性存在。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7—322)首次给空间定义,他在《物理学》书中把空间称为“地位”,地位具有四种根本特性:1、地位是一事物的直接包围者(即空间),而又不是该事物的部分;2、直接地位既不大于也不小于内容物;3、地位可以在内容物离开后留下来,因而是可以分离的;4、整个地位有上下之分,每一种元素按其本性(即重力)都趋向它们各自特有的地位,并在那里留(沉浮)下来。其实,亚里士多德的空间定义“1”是讲物体与空间的关系,同墨子的“体”与“兼”一样,兼包围体,但体不是兼。空不是物,物只是占据空,但物不是空;定义“2”是讲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一个萝卜一个坑,两者大小相等;定义“3”是讲空间同“容积”的区别,《物理学》中论述为:“恰如容器是能移动的空间,空间是不能移动的容器”;定义“4”是讲一种“自然地位”,即引力场中的物体对空间的自然选择,即如中国古哲所说:“阳清上以为天,阴浊下以为地。”17世纪,法国的迪卡尔(R.Descartes,1596—1649)强烈批评了空间虚无(真空)说,认为容器中不是绝对、纯粹的“无”,它装着未被感觉到的物质。就宇宙空间来说,里面到处装着以太,宇宙就是一个装着以太的大容器,所有星体都是因以太旋涡把重物质旋进中心之后形成的。这种以太旋涡为特点的空间观可称为“以太旋涡”空间。18世纪,法国康德(I.kant,1724—1804)把空间概念归结为人类理性的直观知觉,是一种先验存在的观念,这种空间观念是人用以整理有无、结构、位次与形态的思维工具。康德还提出原初空间、绝对空间的概念,原初的绝对空间有别于镜中的假象空间,一切物体的物理关系只有通过这种原初空间才能被理解与判断。康德对空间的哲学分析我们简称为“直观空间”。也有不少先哲对空间进行了颇有特色的研究,如部分心理学家提出了视觉空间、心理空间、镜像空间等新的空间概念。

      1687年,牛顿(L.newton,1642—1727)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表述了他的“绝对空间”概念:“绝对空间,就其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且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相对空间是绝对空间的可动部分或者量度。我们的感官通过绝对空间对其它物体的位置而确定了它,并且通常把它当做了不动的空间等待。如相对于地球而言的地下、大气或天体等空间,都是这样来确定的。”“在恒星所在的遥远地方,或许也许在它们之外更遥远的地方,可能有某种绝对静止的物体存在。”牛顿的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是同一种空间的两种不同特性,即空间既有相对的一面,又有绝对的一面。说它相对,是指它相对于物体、容器等具体空间形态而言,说它绝对,是指它本身具有客观性、广延性。

      空间的范围有多大呢?在我国殷商时期,商汤王同大夫夏革曾进行过这样的对话,《列子·汤问》是这样记载的:“殷汤曰:‘然则上下八方有极尽乎?’革曰:‘不知也。’汤固问。革曰:‘无则无极,有则有尽;朕何以知之?然无极之外,复无无极;无尽之中,复无无尽。无极复无无极,无尽复无无尽。朕是以知其无极无尽也,而不知其有极有尽也’”。这段对话或许是人类文字史上关于空间无限性问题的最早讨论。“上下八方”显然是殷商时代的空间概念。“无极无尽”便是他们对空间无限性的最只观认识。战国时庄子也提出“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观点。这表明空间的无限性是中国先贤的共识。同时,古人还建立了“九重天”的空间层次观,最高一层是宗动天,次为二重经星天,以后依次为填星天、岁星天、荧惑天、日轮天、太白天、辰星天、月轮天。然而人所占据的空间是天空的部分,天空是太空的部分,太空是银空的部分,银空是宇空的部分,宇空又是更大宇空的部分。这个“更大宇空”是没有名称的,人们只好强命名“无限宇空”,在做出“强名”的选择时,人类已就放弃了对空间边界位置的追寻,用“无边”来做它的边,也就不谈它的边界。

      现在再换一个角度探讨微观宇宙空间的边界,即把空间箭头由无穷大转向无穷小,再看看空间有没有最小的“部分”。细胞是人体的部分,分子是细胞的部分,原子是分子的部分,夸克是原子的部分,而什么是夸克的部分呢?整体由部分构成,把夸克作为一个空间整体,就必然有它更微小的部分,把这个最小部分找出来,也就找到了“空间”的“内容”或“占有者”,也就是说知道了空间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易”、“道”、“太极”、“元气”就是中国先哲对空间占有者的称谓。在中国先哲的空间观念中,空间是用来装物质的,物质是空间的最小占有者。易、道、太极凝聚之后,就是可被观测的物体,散开后就是不可被测的元气,有形与无形全由这种空间占有者的聚散变化所致。这种元气在古人长期的观测、实践、玄想中册形成创建了阴阳五行说,空间与时间的结合则构建出干支系统,下面将具体讨论。

      既然空间是用来装物质的,那么这里所言及的空间就是装满了物质的容器,当我们说“整个宇宙”这个词组时,就是在指这个有限的“容器”。结构形式可以脱离内容而存在,空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整体可以脱离部分而存在。例如在东西方某些先哲的空间观念中,太平洋的水是可以被舀干的,但太平洋的空间结构永恒存在,无水之后的太平洋依然是地球天空、太空、银空、宇空的一部分。这种空间观是不可思议的,这种绝对空间不仅用物理方法无法实现,而且人的思维也无法设想这种纯无的虚空。即便是夸克内部,你无法设想那种空间里是绝对均匀的“纯无”与“空白”,一旦设想夸克内部也藏有某种更小的“占有者”时,就是在用某种“实在”去填充一种“虚空”。这种填充是思维的需要,因为思维没有办法去思维一种纯无的真空,如同数学无法计算“0”的量值。

      现代的物理学上经常出现“真空”概念,什么“真空条件下”、“真空中的光速”等。其实物理学上不可能有所谓的“真空条件”,“真空中的光速”,光不可能在真空中传播。物理学还时常提到“场”的概念,似乎“场”是另一种物质,是空间的另一种填充物或占有者。其实“场”不是什么“物质”、“引力场”、“电磁场”等,只是物质表现出的一种力学特性,这种力学特性是“物质”实体在空间中表现出来的,“场”本身不具有独立实体性。

      时间与空间的联系将会怎样呢?在爱因斯坦的数学老师闵可夫斯基(H.minkowski,1864—1909)1908年9月21日发表的《时间与空间》论文中描述了一个四维空间。而人类是生活在三维空间内的,三维空间内尚有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外尚有四维、五维空间等,类似中国古圣哲所划分的天有九重天,此处的“天”即指空间的代名词。三维空间的人类可以清楚地看到二维空间的生物的生存、生活方式,而二维空间的生物却不能看到三维空间的人类,例如蚂蚁。而人类所生存的三维空间外的四维空间同样像这样的情况,三维空间内的生物对于四维空间内的生物就如同蚂蚁对于人类,而为了能突破三维空间进入第四维空间,则要以每秒30万公里的速度急行,这里将时间与空间相结合,表明空间也在时间的范围内,通过时间的变化同样能让空间产生变化。于是有了“跨时空”等这样的说法。

      时间里装的是程序,先后,过程,因果,节奏,规律,关系,生灭等;空间里装的是物质,容器,体积,形状,场所,方向等。把空间中装的东西放进时间里,就会产生静止与运动,静止与运动都是由时间空间共同合成的。这是现代物理学的研究结论,中国圣哲几千年前就有了这种认识,并创立出将时间与空间合体的干支体系。

      时间与空间是一致的,在不同的时间内就有不同的空间。这儿同样遵循了“统一理论”法则。从而得出时间就是一切的结论。时间能变更空间,而空间内包括各种物质,时间的变异必将导致万有空间的变异。

      不管是过去、现在、将来,我们的一切存在都是以一种时间的状态存在的,时间囊括了地球上的所有物质,包括人。地球上所有的物质世界都不可能如神话传说中的孙悟空一样真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自在而不受天地之数的约束。人都会有生老病死,物都会有发展变化,就算是我们看到的好象能与天同寿的石头也有被风化的一天。所以说,时间才是至上的主,它统驭了一切。包括日月星辰,风云水火,以及宇宙中的万物。只要了解了时间中的奥秘,一切一直以来困扰我们关于事物可否预测之争的问题就不言而喻了。时间中包藏了空间,时间中蕴涵着一切,干支系统的创立是古人对时间流变的又一种模拟,所以干支系统不仅运用与历法诸类的时间系统,同时又能应用于人体脏器、天象星云、地理五方等空间系统。干支揭示了时间流变的奥秘,模拟了时间流变的形态,而自然将时间内一致的空间状态模拟出来。而空间形态的表征古人则称为“炁”。下面例举由历法演变而致知气候变化的事例(历法之时间影响气候空间):

      古人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而得出一年的时间长的概念。而一年中的气候变化也是一样的,因人所处的地带的不同,与太阳的远近也不同,因此感觉到太阳光的冷热程度也不同。以北半球而言,当地球行至南纬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四十五秒的南回归线时,得斜阳日光,故气候寒冷,谓“冬至”,及其行至北纬二十三二十七分四十五秒的北回归线时,得正身日光,故气候炎热,谓“夏至”。而南半球则相反,由冬而夏,地球行至冬至与夏至轨道之间时,寒热适中,谓之“春分”,由夏而冬。地球行至夏至到冬至之间时,气候与春分等,谓之“秋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时之名也因之而成。自春分起算,将周天分三百六十度,则春分适当于寒度。夏至九十度,秋分一百八十度,冬至二百七十度,再将相距之九十度以之分之,得每份十五度,一周天有二十四个十五度,以之分为二十四节气。

      夏至、冬至:表示炎热,故用“火”这一同属之象来代表之,指南方;冬天天气寒冷,所以用“水”这一事物属性来寓之,代表北方。

      春分、秋分:表示昼夜平分,此两天昼与夜平等,古时统称为日夜分。

      因这两个节气又正处在立春与立夏,立秋与立冬之间,把春季和秋季各一分半,因此把代表东北方的“土”以土生木的木作为该方位属性的表示(古人对事物的成因了解不多,所以采用了这种“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类比归纳法来给事物的属性定概念,虽然现在看来似乎很土,但他们这种“生者为母,被生者为子”的金水木火土的循环相生的概念四维还是有他们的合理性与独到性),并寓为东方。把代表西南方的“土”以“土生金”的“金”概念作为西方的代表(这些分法是以《易经》卦理结合实践得出,而并非后来的五行法)。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按照中国古代天文学上划分节气的方法,是把四“立”作为四季的开始,自立春到立夏为春季;立夏到立秋为夏季;自立秋到立冬为秋季;自立冬到立春为冬季。“立”是开始的意思,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就四季的时间结构而言,立春在小寒、大寒节气的后面,小寒、大寒为“冷”,为“水”,水在自然环境的时间结构内冷却到一定的程度后可以凝结成与土一样坚硬的物质,故古人用“土”来表示立春节气所在的时间结构内的方位的事物属性,并用之来代表东北方。

      立夏节气在清明,谷雨节气的后面,因清明、谷雨是谷木繁茂的季节,因此用“木”象来表示立夏节气所在位置的相关物质属性,并表示东南方。

      立秋节气在小暑、大暑节气的后面。小暑、大暑节气的时间结构是“火”热的代表,所以其后面的立秋就用“火生土”的“土”的概念为代表。

      立冬节气在寒露,霜降节气的后面,寒露、霜降是萧杀打落叶之时,又因此两节气还是在立秋“金”的属性所能生的范围之内,故还用“金”这一属性代表它,并指西北方。

      于是,八个方位的时间运行过程都有了关于其内的“物质结构”的一个表示分子,而且可循环往复,即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凝结通土,土生出树木,木又能生成火……

      以上是一年中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气”有形的物质结构的初步模拟表示。“气”虽流动而不可触摸,但通过若干景象仍可知道之流向及到达的相关时间,是为我国古代气象天文学所能有的、其精髓是显见的,是我国古代“筮占文化”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它如史蒂分·霍金教授(英国)的“好的理论”所说的那一个模型一样:它只包含一些人主观上的符号的任意元素,却能准确地描述了大批甚至是永恒的自然节气往返周期的观测。

      二十四节气是关于一年中太阳在黄道上位置的变化和引起地面气候变化的二十四个阶段次序,每个时段相隔十五天,两个节气刚好是一个月为三十天,二十四节气刚好与十二个月吻合。在月前的叫“节气”,在月中的叫“中气”。这个“气”就是气象、气候之意。

      二十四节气的气候变化状态以我国古代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过而演就后天八卦时空模型的羑里城(今河南省安阳县内)为“气”的变化的模拟感受中心(“气”的意念中的原始不动状态)。
    当“气”的时间状态运转到以山东、辽宁、吉林等方位代表的方位(即东北方)时,它的有形之状态为给人于冰雪融化,冬眠动物开始苏醒的早春景象,用文字符号来表示则是“立春”、“雨水”、“惊蛰”的相应符号。

      当“气”的时间状态运转到以江苏、安徽、上海等方位为代表的方位(即正南方)时,它所给予人的感觉是天气清和明朗,降雨量增多,各类谷物开始繁茂生长春暖花开的景象,用文字符号来表示则是“立夏”、“小满”、“芒种”的相应符号。

      当“气”的时间状态运转到以浙江、福建、台湾等方位代表的方位时(即东南方),它的表现物质形式是初夏炎热的开始,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类作物已成熟的物候景象;用文字符号来表示则叫“立夏”、“小满”、“芒种”的相应代号。

      当“气”的时间状态来到以云南、贵州、四川等地为表示的坤位(即西南方)时,它所表现的物质状态是炎热消退,夜间空气水珠会冻结成露水,用文字符号来表示则叫“立秋”、“处暑”、“白露”的相应代号。

      当“气”的时间状态来到以陕西、甘肃等地为代表兑位(即正西方)时,它的物候表示形式是凉,有露水、霜。用文字符号表示则叫“秋分”、“寒露”、“霜降”的相应代号。

      当“气”的时间状态来到以山西、宁夏等地为代表的乾位(即西北方)时,它所给予人的感觉是雪的冷。用文字表示则叫“立冬”、“小雪”的相应代号。

      当“气”的时间状态来到以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地表示的坎位时(即正北方),它所给予人的感觉是寒冷,风雪刺骨冰封的景象。用文字符号表示则叫“冬至”、“小寒”、“大寒”的相应代号。

      以上说明的是“气”的时间状态的运行而改变了空间状态,如冬天时间内就冷,冷热等致因物质存在于空间内,而且北方就是比南方冷,空间状态发生了改变,这是宏观的认识,微观的认识比如什么时间内,这个“气”运行到哪个方位,使那个方位产生变化,或者花繁似锦,或许落叶飘飘,或许人杰地灵,或许灾祸不绝……这里就同样涉及到五运六气之说了。

      所以干支与历法的结合,巧妙地反映了特定时空内的状态。于是古人在干支的应用上,已不单纯地把它当做一个记数序列,而赋予了它形象的时空特征。所以利用人出生时间的物质结构去推算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起伏的循环状态,其所取得的相关判断依据也并非全都是凭空的。现代科学证明,生命现象的又一物质基础核酸(即脱氧核糖酸和核糖酸:DNA和RNA)其运动的时空结构符合我国古代“八八六十四卦”的演步规律,而以天干、地支中的阴阳五行的量的多寡为判断人命运的基本理论的算命术它的“金”“木”、“水”、“火”、“土”的属性的划分界定又刚好源于周文王的后天八卦的时空物质分布模拟图模型。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已清楚地知道,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我们人在本质上也是一种时间现象,即以一种时间的物质状态存在。时间(即日和月)承载了一切物质和事物的所以内涵。古人之所以把诠释万事万物的运动和变化的《易经》的“易”字写成上面一个“日”字,下面一个“月”字,表示的就是“天人地”这三位一体的物质结构是在时间这一运动的轨道上存在的。有物理学者提出,时间的开端是在宇宙大爆炸时,而且还提出了只要能找到时间在大爆炸时遗留下来的“空洞”就可以顺着时光的隧道走回时间的源头的假设。这一说法虽有科幻的虚幻味道,但它也从侧面提醒了我们:假如我们祖先所一直沿用的关于探索人的命运秘密的干支的属性结构本来就符合于宇宙大爆炸形成生物细胞时的遗传结构和密码,那么我们祖先的关于用时间的物质结构去推算关于人的运程周期(即时间的物质结构循环期)的理论和相关实践活动就没有什么值得非议的了。

      干支时空全息系统建立了,那么以干支为基准的四柱又是如何将干支组合出来的呢?它的年柱、月柱、日柱、时柱是如何确定的呢?

      古人的关于“年”、“月”、“日”、“时”的概念的得出其实就是对“时间”(即“天”)的一种“长度”的量化,他们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所形成的四季交替现象而得出了“年”的概念(即一年的时间长度),以月亮绕地球公转所形成的朔望现象而得出了“月”的概念;而“时”的量化是以“日”的长度的十二分之一来等划分而得的。从上一章的古人的关于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气”的阴阳消长变化的数的量化全过程我们可以描绘成图看出,而这整个图示是以五日共六个时辰为单位来平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共三百六十天所得出的“气”的量化模型。于是四柱的时间记述体系则完全建立起来了。

      我们从前文已知干支是时空模拟系统,干支与天文历法具有“血缘”关系,故在四柱体系尚未建立之前,干支体系是用来纪年的。每年不同,各大星体与人体、地球体产生的作用不同而发生不同,用以纪年的干支则成为古人揭示这其间奥妙的方式,测自然灾害、气候异同、人体病变等。下面择要述之:

      记年干支所代表的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阶段的庞大的宇宙天体组合状态,至少已包含目及的二十八宿在内的所有天体运行情况。比如,我们在地球上通过精密的天文观测,可以发现北天极在恒星间变动的位置。现在北天极在小熊座a(即北极星)附近。而我国古书记载,4600年前的“北极星”是紫微恒右枢星。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北极星将离北极而去。到公元3500年,“北极星”的桂冠将由仙王座r所摘取;到公元7500年,将又易手于仙王座a;到公元13600年,光辉夺目的织女星,将雄踞于天球之巅成为我们后代的“北极星”;到25000年以后,现在的这颗北极星将收复失地,重居北极。所以记年干支每年所记录的天象是不同的。这里例举干支在中医学中运用的事例:

      《黄帝内经》中对五行运气行与纪年之干支的关系,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并指出了在相应年份的“药食”所“宜”。这是干支作为时空信息代码在医学上的实践应用。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篇讲到:
      甲子、甲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二,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乙丑、乙未岁:太上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小,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温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丙寅丙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大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丁卯丁酉岁: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化月也。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辰戊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征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温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巳己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温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庚子岁:上少阴水,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辛丑岁: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华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壬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癸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征火运,下少阳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亦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甲戌甲辰岁: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温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乙巳岁: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丙子丙午岁: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热,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丁丑丁未岁: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戊寅戊申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征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己卯己酉岁:上阴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辰庚戌岁: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湿,所谓药食宜也。

      癸未癸丑岁:上太阴土,中少征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寒温,中咸湿,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甲申甲寅岁: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乙酉乙卯岁: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丙戌丙辰岁: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丁亥丁巳岁: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子戊午岁:上少阴火,中太征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丑己未岁:上太阴土,中太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寅庚申岁:下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灾一宫。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壬辰壬戌岁: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所谓药事宜也。

      癸巳癸亥岁:上厥阴木,中少征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化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咸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凡此定期之征,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授。

      该引文之论述,已在中医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干支作为时空信息的模拟系统,由此可见一斑。
    以上仅是干支纪年的运用,并未细化到干支纪月、日、时,而在四柱未创建之时,古人则仅以年干支推算人体,并引申而出较粗糙的命运形势。命运亦可称为“运气”,运气是抽象却又能通过干支系统的模拟而认知的。现再补充介绍之:

      《五行大义》说:“干支者,因五行而立之,昔轩辕之时,大挠之所制也。”《月令·章句》曰:“大挠探五行之情,与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斡;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枝斡相配,以成六旬”。这即表明,干支与五行的结合,是反映宇宙天体运行规律的“全息盘”。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谨侯其时,气可与期。这个干支与天地之气相同步,相终始,是个具有“活性”的动态时间量尺,它可以因时而变,因物而化。就是这几个甲子乙丑等符号系统,却能客观地反映出万物的孕育、萌生、壮大、衰亡,再生的循环过程,并随着宇宙的运动节奏而盈缩消长、疾徐起伏。

      杭辛斋《学易笔谈·五行化合》云:“甲子周流六十花甲,因天干之纬道,与地支之经度广狭不同,五星周行五纬,旁行斜上,与经度参差不齐,故后甲子起,必六十年乃复为甲子。”《内经》云:“上下相临,阴阳相错百变生焉。应天之气,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六期而环会。五六相合,凡六十岁为一周,不及太过,斯皆见矣。”由此足证,干支系统绝不是人为地随便安排,而是深邃背景下的全息元。它把易学阴阳五行同古天文学融于一炉,形成了具有利、律、侯三位一体的六十花甲数。这样,才动态地毕现出岁运的盈虚、气令的早晏,万物的生死荣枯。与前文所说一样,干支不仅表示时间性,同时又具有物质性,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特殊反映,也是宇宙统一场的表现。郑军在《太极太玄体系》中提出:“甲子六十年科学性的揭示,将一扫五运六气学说中关于干支演算程序含义争论中的阴霾,为运气学说提供理论根据和事实根据。只要确立各种时间单位的物理内容,两种周期甚至多种周期叠加的含义也就明了。”、“甲子六十年有六十种性质演化模式,并且各不相同。只要准确掌握一个月亮远地点回归周六十点的性质,即可比较准确地预测每一年由月地日位关系所决定的性质,并能准确地确定所居时间和先后次序。如果再把地球对应点考虑在内,还能预测每种性质表现的空间(地域)对应性。如果能把更高层次(高级周期现象)的控制作用也了解清楚,低级周期的变化也能了解清楚,那么,应用几种周期叠加的方法,则不仅可预测六十年内每一年的演变情况,还可以用一个六十年预测今后的若干个六十年。中医运气学说(及其演算方法和结果),正是应用干支纪年的科学原理,利用周期现象的可预测性,对六十年间天象、气象、地象和人体疾病的关系所作的一种科学预测,是对干支纪年科学原理的一个创造性应用。”
    关于“六十花甲数”周期的科学认识,朱灿生教授从天文历年中每年月亮运动资料中发现了鲜为人知的太极——六十四卦物理因象。继之以后,付立勤先生发表了干支纪年与五运六气的天文背景,系统地阐明了运气周期运动。每一近点月有四个特征点,每相邻四个特征点构成一组四象(月亮的一个回归周期有十五个近点月),十六近点月,即形成首尾相似的封闭周期。四象十六次编码,即为六十四卦,进而确认,干支六十年是朔望月,近点月会合周期与回归年的会合周期。说明了以冬至点为参照系的日月地三体之间,最小相似周期为六十年。从而阐明了运气周期产生的主要天文学机制。三十年一纪,则是朔望月与回归年的会合周期大数。

      运气学说就是研究宇宙天体运化与生态环境及人的综合关系的大一统学问,它孕育了现代宇宙医学、气象医学、天文医学、环境医学、心身医学、宇宙及生物全息学、人体科学、生物的时间节律等许多学科的萌芽。它涉及的范围广,同时演绎方法又很复杂,使人往往望而却步。其中最使人感到迷惑不解的、也最值得探讨的就是“干支”问题。古人认为,天有“十干”,人有十指,天有十二君,地有十二支,人有十二经、十二关节等等。由此可知,干支实际上是宇宙天象的代名词。干支的演绎,就是天体复合运动过程的时空记录和象数显示。所以,“干支”是物质,是物质存在和运动的特殊反映,是宇宙自然场的标记,因此,“干支”之中,蕴涵有极其重要的科学内涵和哲学意义,是探索、揭开天、地、人“三才之道”的一把钥匙。

      四柱信息预测学就是这样充分发挥了干支运气学的特性加以创建发明的。看似与易学卦理无关,实则大相关连。五行源自五星,星体之间的复合运动作用下而生成五行气运,这些无不包含在《易经》这一全息系统内的。所以四柱命理信息预测学能预测一个人的生来病死、祸福荣衰。实质就是人体在宇宙天体中所受影响(即古人之谓“感应”)而决定的。

      我们已经了解阴阳、五行、干支、运气各个行类,那么四柱预测体系将之熔于一炉,又依据一个什么法则来进行预测呢?古人提出了一个“中庸”思想。当事物从无到有,从大无到大有后,宇宙世界逐渐复杂了,古人就要找出一个定点,以这个定点感应周围与其的作用变化而进行推算预测。如文王囚于羑里,则以羑里作为定点,感知羑里以北寒冷,定名为“北”(即坎位),感知羑里以南炎热,定名为南(即离位)……人居天下地上位于中,这个中就是一个定点,有了定点,四面八方就一目了然了,“中庸”之体是立体的,中庸不是平面系,所谓执两用中并非仅指两个矛盾体之间的一个调和点,它可以是多个的,只是这些矛盾体无不是相对而立,这个中点就好似太极,它演生出的矛盾体即如兑与艮,震与巽,离与坎,乾与坤,“中庸”思想也与“易”思想紧密相连,是一个立体全息系统,古人正是在这种“用中”思想的指导下进行预测的。

      四柱之谓,分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每柱两字,每柱首字为干,次字为支,合为天干地支,一共八字,故民间有“八字算命”之谓。八个字中,按“用中”的思想原则,那么哪个字为“中点”字呢?回答是第五字,也即日柱之干。为什么以第五字而不是第四字呢?古人以年柱象天外之天,月柱象天,日柱象人类自身,时柱象地中之地。人不是生存在天外之天的,故不取年柱为中点,也不是生存在天上的,故不取月柱为中点,日柱为人类自身,那又为什么只取日干而不取日支呢?要知道,干为天,支为地,人立于地之上,承接于天,古以日干为中点,这种方法正确与否呢?实践会公正地检验它的准确性,在此暂不予讨论。这是以人为本体、主体做的定点,同理,如果要测算其他事物是不是也一定要取日干为中点呢?这个问题要做具体研究,。不过多数情况应是一致的,只要在天地之间,往往都是一样的测析方法,但火箭上天,卫星发射等已脱离了地球之体向天(即月柱)运行了,这就当另做分析。

      按中的原则还不止于此,它还有一个平衡的原则,即取“中和”之用。一个四柱格局起出来后,定点也有了,接着还是要按“用神”的原则进行区分吉凶。比如四柱中,帮此定点(即日干)的字多(五行中生、扶此字),这个定点(即日元)就旺了,使整个四柱局不平衡,为了使四柱局平衡,就要讲究生克制耗泄化的原则了,按此例定点帮多欺少,就为旺势,就要克制、泄耗这个定点,这也要讲究一个度,不能太过于泄耗或太过于生扶,这同样没起到平衡局面的作用,泄耗太过反使其从旺势削减为弱势,所以这个度就是“用中”的原则,削减到使其全局平衡就可以了。那么怎样来平衡这个四柱局面呢?这就是五运六气变化的形势了。五运六气是自然而然流变的,不能人为地设定,所谓预测就是通过干支系统对此种无形无势的五运六气做出一中模拟,当五运六气(即干支的标志观测)能使四柱格局平衡即为吉,不平衡即为凶。五运六气在四柱信息局中是通过什么样的标志来认识的呢?那就是四柱所衍生的大运、流年、流月、流日等的标志。这些标志不过都是对时空状态的一种模拟显示,当行到大运能使这个四柱局中和,那么在这个大运里就吉多凶少,反之,则凶多吉少。四柱中的旺衰强弱是变化多端的,但只要把握住“用中”这个原则,就百不失一二了。比如原四柱信息局中定点很旺,而行的大运也旺,那么流年即使很弱也无济于事,不能使局势中和(因流年作用、力量不如大运强),又如原四柱中定点很旺,而行的大运使局势变趋中和了,再来看流年、流月、流日、流时对之的作用,大运使其中和为吉后,流年又是加旺的,则使流月来减弱,哪个月能使其保持中和,哪个月就吉祥无忧……以上只是说明一下四柱信息预测的根本原则——“用中”的原理,而具体操作实践有另文专述,此不偏言。

      上面也是五行承治原理的应用。所谓承治,就是相互烘托,承受,中和的意思。《难易寻源》云:“抑强凌弱,损多溢寡,泄有金,补不足,制太过,化不及,致中要之要决耳。”“金旺得火,方成器皿。火旺得水,方成既济。水旺得土,方成池沼。土旺得木,方成疏通。木旺得金,方成栋梁。”、“强金得水,方挫其锋。强水得木,方泄其势。强木得火,方化其顽。强火得土,方止其焰。强土得金,方制其壅。”就是说,太过则制之,泄之,不及则补之,益之,以达到平衡,中和的目的。

      那么大运又是如何根据四柱信息分流出的呢?大运依据月柱顺逆相推而出。阳年生男大运由月柱顺推,阴年生女同理;反之,阴年生男,阳年生女则由月柱干支逆推。大运为何由月柱推得而不是其他柱符呢?这是由于古人不断的观测结果,星体与人体的影响产生的不同作用效果,其中月亮与人体、季节变化的作用尤为明显。我们先了解一下月周期规律。

      月亮运行周期与人体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由于全年月相位差,人体脏腑也随之出现规律性的变化。《素问·诊要经络论》说:“正月二月,天气始方,地气始发,人气在肝。三月四月,天气正方,地气定发,人气在脾。五月六月,天气盛,地气高,人气在头。七月八月,阴气始杀,人气在肺。九月十月,阴气始冰,地气始闭,人气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复,地气合,人气在肾。”《灵枢·阴阳系明》云:“寅者,正月之生阳也,主左足之少阳;未者,六月,主右足之少阳;卯者,二月,主左足之太阳;午者,五月,主右足之太阳;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阳明;巳者,四月,主右足之阳明;申者,七月之生阴也,主右足之少阴;丑者,十二月,主右足之少阴也;酉者,八月,主右足之太阴;亥者,十月,主左足之厥阴”。文字表明,一年中阴阳消长规律,分十二个月相呼应。前半年属阳,分主阳经;后半年属阴,分主阴经。上半年前三月,为阳中之阳,所以主左足之阳经;上半年后三月,为阳中之阴,所以主右足之阳经。下半年前三月为阴中之阴,所以主右足之阴经;下半年后三月为阴中之阳,所以主左足之阴经。

      东汉王充说:“潮之起也,随月盛衰。”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一书中阐明潮汐现象与月亮的密切关系:“潮汐坐涛,必符于月”,“晦明牵于日,潮汐系于月,若烟自火,若影随形。”“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苟非其时,不可强而致也;时至自来,不可抑而已也。”他还精确计算出一个潮汐循环周期所需时间为12小时25分14.02秒,两次潮汐循环比一个太阳日所推迟的时间为50分28.04秒,与现代计算出的数字几无差别。月亮盈亏变化对人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灵枢·岁露》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故满月则海水西盛,人血气积,肌肉充;皮肤致,腠理闭,烟垢著。当是之时,虽遇贼风,其入浅不深。至其月郭理薄,烟垢落。当是之时,遇贼风则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古代医家将人体月周期与月相变化、潮汐变化对应起来研究发现,满月与朔月之时,人体生理状况也相应出现盛衰周期现象。例如月亮盈亏周期同妇女生理周期一致,妇女两次来潮的间隔恰好是一个朔望月周期。而且,行经期多在朔日前后,排卵期多在望日前后。

      月球与地球相互作用力的现象,早为现代科学所证明,当代人类亦不言而喻,尽人皆知。故古人将四季分化十二个月,这个月为何偏与月亮之月同字?其实也是相当有讲究的。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月亮这个星体相较其他星体作用于人体的影响也较大,所以古人创立的四柱全息预测法大运起法由月柱推得。月与日所表现出现象是直观形象的,每个月与每个月都不一样,气候皆在变化,如二月份东风和面,十一月份则寒风刺骨;一日十二辰,辰时太阳升起,酉时太阳降落,都是直观展现在人眼前的。它们不似年那样,没有直观的形象的规律,只能通过干支的模拟可以测知。
    四柱全息预测中,月柱占据了很大的比重,不仅仅推导大运,而且“月令(月支)”在日元(中点)的旺衰取决上起了比其它干支字符更大的作用。古人的观点是否正确?其实现代科学的几项研究证明了这一论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个性与出生的月份有关。最冷月份出生者较最热月份出生者的性格可塑性要大,比较容易在任何领域中取得成功。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

      出生于夏季的人,性格趋于内向;与其他季节出生者相比,更具有自卑感。

      精神分裂症患者多数出生在一、二月份。这种病人,按出生率计算,以冬季和早春出生者为多。女性更显著。

      冬季出生者易患精神分裂症。研究认为这是与气象要素对出生前六个月胎儿的影响有关。因为出生前六个月刚好是3月胎龄儿,这时正是大脑皮层分化期,而夏季任何代谢过程的紊乱,均可导致胎儿大脑皮层发育受阻。早发性痴呆症患者,百分之六十八出生在一至三月份;癌症,易发于十二月至次年三月出生者;三月份出生的人,糖尿病发病率最高;二、三月份出生者,多发性硬化症比例较高;唇裂、腭裂,多见于十一月至次年三月出生者。夏末秋初受孕出生的,上大学获得学术称号者较少,其中以四月份受孕出生者知名人氏百分率最低。冬末受孕出生者中,上大学或获得学术称号者,比盛夏受孕者高百分之六十。

      日本研究后发现,龋齿的发生与出生季节有关。男孩的情况是十一月至次年一月出生者低,八、九月出生者高;女孩的情况是十至十二月出生者低,一至三月和八、九月份出生者高,其中以一至三月份最高。日本脑炎抗体阳性率,在七至十月份出生者比其它月份出生者低;脑疹抗体阳性率,春至夏出生者低;风疹抗体阳性率,也是春至夏出生者比其它月份出生者低。

      月亮与工伤事故、犯罪率等也有相当关系。精神病人在满月时不稳定现象和紊乱行为加剧。月相周期还对噬药者和药瘾者更大。月亮对人体的生理过程的影响相当复杂。人体生物场一般处于动态平衡,当天体位置发生重合(如朔望)时,引力、斥力、场力发生变化,就会影响人体场与宇宙世界的协调,出现心理、生理紊乱现象。

      以上的研究成果都说明了,人在时空里,无时不刻在受时间空间的影响。时空与人的生命运动和生活活动休戚相关。四柱模拟的是一个时空信息,人是时空的一分子。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场,一个四柱就是揭示、模拟这个场的信息体。这个场直接影响着人的一切,生理、心理,甚至运气。这个场是什么呢?换句话说,这个场是充斥着五行之气流变、和合而定的。这个五行之气又是什么呢?

      1978年,美国人A·彭齐亚斯和W·威尔逊因论文《在4080兆赫上额外的天线湿度》而获得诺贝尔奖。瑞典科学院在颁奖辞中指出:“这是一次带有根本意义的发现,它使我们能够获得很久以前,在宇宙创生时期所发生的宇宙过程的信息!”这两位美国科学家所发现的这种微波噪声源自其论证的“背景辐射”。而科学已认定,宇宙的背景辐射是维系宇宙本身存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运动,它一直存在着,甚至在“宇宙刚刚形成的头几分钟内”。关于这种叫做“背景辐射”的物质,它与两千多年前老子所说的“炁”是同一个道理,只不过是前者经过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论证,而后者仅是一种思想或意念罢了。

      “风水学”等学系则是以这种炁场作为注脚,表明人类时时刻刻都在宇宙中的“背景辐射”(或者说炁)在沟通和打交道,并力求得出某种供人趋吉避凶的东西。四柱全息模拟系统就是模拟出这个特定时空的场,并揭示出这个场内气的分布、多寡状态。

      既然四柱全息模拟系统的设定,可以推演已成历史的过去及正待面对的未来,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生时来定场预测呢?用此人长大后某一重大时间的发生时间定场预测可以么?当然,理论上说这也应该行得通的,但需要去实践研究。生时定场预测是有一定原理原则的。命理学工作者,中国人生规律研究部时空信息研究所研究员,河北省石家庄赵致君先生在其所著《八字预测与人生规律》(中国科技文化出版社2004年9月版)《上篇·第三章·出生铭印论》写道:

      当婴儿脱离母体,独立地与外界进行能量交换的同时,他作为“时空中的一分子”,便铭印上了当时时空状态的信息。之后,与宇宙时空进行能量和信息交换,会习惯性地运用“铭印”上的方式,表现出“铭印”上的特点。此正如木向上长、水向下流,水栖喜水、陆栖宜陆的事物特性一样。

      出生使人体捕捉到了瞬间时空状态的信息,并“刻骨铭心”地烙印其中……早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恩格斯就指出:“一切生物所共通的生命现象究竟是些什么呢?首先是在于:蛋白体从自己周围摄取适当的物质予以清化,而体内较老部分则趋于分解并被排泄。”“生命,通过吸取营养和排泄来进行的新陈代谢是其担当者——蛋白体——所固有的和生来就有的自我完成的过程,没有这过程,蛋白体就不能生存”。人作为一个高级生命,要正常生存仍离不开吸取和排泄这个新陈代谢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独立行使,是从脱离母体的瞬间开始的。

      胎儿是在母体内所需要的氧和营养,以及排泄出的代谢产物,是靠脐带和胎盘进行。脐带是胎儿和胎盘之间的联结物,含有一支静脉、一对动脉。脐静脉连于胎儿的血窦,脉动脉与胎儿的主动脉相连通。这两种血管的另一端,形成许多互相联系的毛细管网,分布于胎盘绒毛内。在母体内,胎儿的全部新陈代谢活动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直接发生。她依附于母体获得能量,依附于母体进行排泄,不与外部世界发生新陈代谢关系。胎儿在母体内获取的营养经过了母体的“深加工”,不是外部世界的食物和所谓的营养物。可以说,她还不具备直接从外界摄取营养和同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条件。当婴儿脱离母体,与母体相连的脐带被切断以后,原有的新陈代谢方式随即终断,一个完整的高级生命生理活动就从此开始,而且一刻也不能终断。

      新陈代谢所需要的氧,已不再从与母体的血液交换中获得,而是开启了呼吸系统,通过鼻、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从只有五分之一氧含量的空气中摄取。所需要的营养,已非母体的血液供应;代谢物的排泄,也不再通过脐带和胎盘。这些要靠消化系统的开启,通过口腔、咽、食管、胃和大肠、小肠等有效地工作来实现。

      因此,出生意味着人体众多器官功能的开启,也标志着人体与宇宙时空独立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开始。

      出生前,胎儿占据的是母体中自身身体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声音屏蔽,明暗无别,温度适衡,宫压较高。出生后,婴儿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空间状态。其声、光、温度、承压、空间大小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婴儿为了适应这些变化所做的第一次努力,表明她已经同广阔的宇宙时空融为一体,已成为宇宙时空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指导人们行动的思想产生于无数的感性认识,那么胎儿在出生前对宇宙时空的感知多为空白,出生后的婴儿被突如其来的大量的时空信息所包围,并迅速地“感知”和适应他,则形成他对时空状态认识和适应的“思想”。

      古代贤哲凭着《周易》的思想所创立的四柱预测全息理论实为一大创举,将过去未来展示出来,让时间变得不再陌生神秘,让生命充满了希望,人在预先掌握了自己的生命场、生命特性后,可以通过改变后天“场”(即或风水等)来加以改善。但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四柱全息预测法也不断充斥进一些糟粕,例如在古代不少命理典籍中就详细记述了纷繁复杂的神煞,而对于五行之气生克制化的原理缺乏详尽而具体的论述;在格局的评定上不断充斥进一些杂格……而这些神煞也好,杂格也好,并无强而有力的依据,甚至与五行气化互相矛盾。而四柱全息预测术的正途则应当以阴阳五行之气为根据。阴阳五行的干支大体系才是模拟宇宙“背景辐射”的符式,而不少莫名的神煞、杂格等却难以有科学而足够的证据解释(当然有的神煞也是依据五行生克制化原理而定的,不能一概而论)。

  • 上一篇文章: 郝氏命理学全息论断

  • 下一篇文章: 学会离开拐杖走路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会员fhfmcrlqs于2008/9/20 12:39:35发表评论说:  好文宜细读
        细阅此文深感易学的博大。作者以详尽的语言,合孚逻辑的思维方式进行了说明。许多原不十分清楚的事,阅后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谢谢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