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9]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8]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5]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3]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禅门公案选       
    禅门公案选
    [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694    文章录入:云中子

    禅门公案----大珠慧海

    唐代大珠慧海禅师,今福建建瓯人,俗姓朱。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和尚受业。

      

    1  大珠慧海最初参见马祖道一禅师时,马祖道一禅师问道:“你从何处来?”

      大珠慧海答道:“我从越州大云寺来。”

      马祖道一禅师又问道:“你来我这里有何事?”

      大珠慧诲答道:“我来贵处求佛法。”

      马祖道一禅师再问道:“我这里一无所有,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都不顾惜,却跑出家来乱求什么!”

      大珠慧诲感到很疑惑,反问道:“不知哪个是自家宝藏?”

      马祖道一禅师答道:“就是现在站在我面前问我的人,这便是你的宝藏。一切都具备和充足,没有什么欠缺的,使用起来自由自在,你何必还要向外求呢?”

      大珠慧海顿悟,认识到自己的本源心性。于是情不自禁地连连拜谢马祖道一禅师。

      后来,大珠慧海跟随马祖道一禅师学习禅法六年。这时,他的受业师父道智和尚已年迈体弱,他才回到越州大云寺奉养师父。每日隐迹自证自悟,表面上痴呆和说话迟钝,实际上他在闭门潜心著述《顿悟入道要门论》(一卷)。

      一次,他的法侄玄晏趁大珠慧海不在房时,将《顿悟入道要门论》手稿偷出。不久,玄晏将书稿送到马祖道一禅师处,马祖道一禅师读后,十分称赞,并对他的弟子们说道:“越州有大珠,圆明光秀自在无碍,真是没有遮蔽障碍。”

      
    2  有一僧人问大珠慧海禅师道:“大师说何法使人离俗出家?”

      大珠慧海答道:“我未曾有一法使人离俗出家。”

      那僧人说道:“禅师都是如此。”

      大珠慧海反问道:“不知你说何法使人离俗出家?”

      那僧人答道:“我讲《金刚经》。”

      大珠慧海又问道:“你讲了几次?”

      那僧人答道:“我讲了二十多次。”

      大珠慧海接着问道:“这部经是谁人论述的?”

      那僧人生气地说道:“大师竟然捉弄人,岂有不知是佛所论述的?”

      大珠慧海说道:“如果说释迦牟尼有所说法,就是毁谤佛。是人不理解我所说的含义。如果说此经不是佛所论述的,就是毁谤经典。你以为如何?”

      那僧人无话可说。

      过了一会儿,大珠慧海又问那僧人到:“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你说哪个是如来?”

      那僧人答道;“我到这时反倒迷惑了。”

      大珠慧海问道:“你从来就没有开悟,说什么到我这里反倒迷惑了呢?”

      那僧人仍不明白,说道:“请大师指点。”

      大珠慧海说道:“你讲经二十多次,却不识如来。”

      那僧人急忙以礼相拜,并恳求地说道:“恭请大师为我开示。”

      大珠慧海说道:“所谓如来,即诸法如义,怎能忘记呢?”

      那僧人说道:“是诸法如义。”

      大珠慧海问道:“你说是还是不是?”

      那僧人答道:“经文上说得很清楚,怎能不是?”

      大珠慧海又问道:“你如否?”

      那僧人答道:“如。”

      大珠慧海再问道:“木石如否?”

      那僧人回答说:“如。”

      大珠慧海紧接着又问道:“你同木石如否?”

      那僧答道:“没有两样。”

      大珠慧海继续问道:“你与木石有什么区别?”

      那僧无言以对。

      
    3  有一次,源律禅师问大珠慧海道:“和尚修道,还用功吗?”

      大珠慧海答道:“当然用功啦。”

      源律师又问道:“如何用功?”

      大珠慧海答道:“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源律师说道:“一切人都是如此,不是与大师一样用功吗?”

      大珠慧海答道:“不同。”

      源律师又问道:“为什么又不同呢?”

      大珠慧海答道:“他们吃饭时不肯好好吃饭,却百般挑拣;睡觉时又不肯好好睡觉,千般计较。因此,他们与我的功不同。”

      源律师无话可说。
     
    禅门公案-----赵州从谂(18)
     
            唐代赵州从谂禅师(778—897),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僧请往赵州观音院作住持,所以,世称赵州从谂禅师,道行高洁,有“古佛”之称。

      他以深湛的智慧,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了一代学人,走向真正的自我。

      他是历代禅师中的高寿者,昭宗乾宁四年寂,寿一百二十,敕谥“真际大师”。曾有人问他:“师父高寿多少?”他很诙谐地说:“一串念珠数不尽。”他的法嗣有严阳善信、光孝慧觉、国清院奉等7人。

      ★ ★ ★ ★ ★ ★

      赵州从谂自幼出家,他去见南泉时,南泉正躺着睡觉。南泉问道:“你从哪里来?”

      赵州答道:“我从瑞像禅院来。”

      南泉问道:“你可曾看见瑞像吗?”

      赵州答道:“没有看见瑞像,只看见了躺着的如来。”

      泉便坐起身子,问道:“你是有主沙弥,还是无主沙弥?”

      赵州答道:“有主沙弥。”

      南泉问道:“哪个是你的主人?”

      赵州就往前进了两步,躬身施礼道:“隆冬严寒,愿和尚您安享万福。”

      从此,南泉就十分器重他。

      ★ ★ ★ ★ ★ ★

      赵州从谂问南泉道:“什么是道?”

      南泉答道:“平常心是道。”

      赵州问道:“是否有目标可循?”

      南泉说道:“有目标就错了。”

      赵州又问道:“没有目标可循,又怎么知道是道呢?”

      南泉说道:“道不属知的范畴。知是一种妄觉,不知则是没有智慧。得道之人虚怀若谷,无滞无碍?”

      赵州当下大道。

      ★ ★ ★ ★ ★ ★

      赵州从谂曾经担任伙房的烧火僧,有一次,他关上伙房门,烧得满屋是烟,在里面大声喊道:“救火啊!救火啊!”

      不一会,许多僧人都跑了过来,从谂对他们说道:“你们说得出,我就开门”

      众人都无以应对。

      这时,南泉掸师把钥匙从窗户递了进去,赵州这才打开门。

      ★ ★ ★ ★ ★ ★

      有一天,赵州从谂在佛堂前扫地,有僧人问赵州道:“你是得道高僧了,怎么还扫地?”赵州答道:“尘埃是从外面飞来的。”

      那僧人又问道:“这里是清净圣地,怎么会有尘埃?”

      赵州说道:“瞧,又飞进来了一个尘埃。”

      ★ ★ ★ ★ ★ ★

      赵州悟道后,就到各处云游,拜访了当代的许多禅师。有一次,拜访到茱萸和尚。茱萸见到他,便对他说道:“你也该定居下来弘法了。”

      赵州问道:“我该定居在什么地方啊?”

      茱萸笑道:“哈!哈!哈!你居然连你自己的住处也不知道?”

      赵州说道:“我三十年来在马背上驰骋,想不到今天被驴踢了一脚。”

       ★ ★ ★ ★ ★ ★

      众僧们请赵州住持观音院后的一天。赵州上堂说法:“比如明珠握在手里,黑来显黑,白来显白。我老僧把一根草当做佛的丈六金身来使,把佛的丈六金身,当做一根草来用。菩提就是烦恼,烦恼就是菩提。”

      有僧人问道:“不知菩提是哪一家的烦恼?”

      赵州答道:“菩提和一切人的烦恼分不开。”

      那僧人又问道:“怎样才能避免?”

      从谂说道:“避免它干什么?”

       ★ ★ ★ ★ ★ ★

      有僧人问赵州道:“如果能做到内心里一丝都不挂,是否就契悟了禅理?”

      赵州反问道:“不挂什么?”

      这僧人说道:“不挂一丝。”

      赵州说道:“这不,又挂上了吗?”

      ★ ★ ★ ★ ★ ★

      一个女尼问赵州道:“佛门最秘密的意旨是什么?”

      赵州就用手掐了她一下,说道:“就是这个。”

      女尼说道:“没想到你心中还有这个。”

      赵州忙说道:“不!是你心中还有这个!”

       ★ ★ ★ ★ ★ ★

      有个新来的和尚对赵州说道:“我从长安来,横扛着一条拄杖,却不曾碰着一个人。”赵州答道:“不是因为没人,是因为你的禅杖太短。”

      和尚顿时就傻了眼。

       (图-坛经2-30)

     ★ ★ ★ ★ ★ ★

      有一天赵州禅师到桐城县去,途中与安徽舒州投子山大同禅师相遇,赵州便问道:“你是投子山主吗?”

      大同将手摊开道:“盐、茶、油,请随意买一些。”

      赵州不理睬他,自己快步走到寺庵,大同禅师随后也提着一个油瓶到了庵中。赵州看着大同禅师手中的油瓶,挑衅地道:“久闻投子山大同禅师之名,但是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个卖油翁。”

      大同不甘示弱,回敬道:“我也久闻赵州是禅师,却原来是个俗人!”

      赵州禅师问问:“我何以是一个俗人?”

      大同禅师说道:“你只认识卖油翁,却不认识投子?”

      赵州便问道:“如何是投子?”

      大同禅师提起油瓶,喊道:“油!油!”

      ★ ★ ★ ★ ★ ★

      一个官吏问赵州道:“和尚会进地狱吗?”

      赵州答道:“老僧第一个进!”

      官人不解地问道:“你是得道高僧,修行这么好,怎么还会进地狱呢?”

      赵州答道:“我不下地狱,谁来教化你?”

       ★ ★ ★ ★ ★ ★

      有一次,赵州禅师提起一句禅话:“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学僧不解,因而纷纷要求赵州解释,学僧们问道:“不知佛在为谁烦恼?”

      赵州答道:“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进一步问道:“如何可以免除这些烦恼呢?”

      赵州严肃地责问学僧道:“免除烦恼做什么?”

      ★ ★ ★ ★ ★ ★

      赵州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佛殿拜佛,便用柱杖打了一下,问道:“你在做什么?”

      文偃答道:“我在拜佛!”

      赵州斥责道:“拜佛干什么?”

      文偃说道:“拜佛也是好事呀!。”

      赵州淡淡地说道:“好事不如无事!”

      拜佛虽是好事,但却不要执著于“好事”——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 ★ ★ ★ ★ ★

      一天, 有僧人问赵州禅师道:“狗有无佛性?”

      赵州禅师答道:“无。”

      那僧人又问道:“上自诸佛,下至蝼蚁小虫,均有佛性,怎么狗子却没有佛性呢?”

      赵州禅师答道:“因为他有语言、行动和意识。”

      又有僧人问道:“狗有无佛性?”

      赵州禅师答道:“有。”

      这僧人又问道:“既然有佛性,为什么撞入这个皮囊(指狗的躯壳)里?”

      赵州禅师说道:“因为他明知而故犯!”

      在这则公案中,赵州掸师借狗的佛性以打破学人对有无的执著。这里所说的无是指超越存在的佛性实态,并非指物的有无。从赵州从谂禅师以来,“狗有无佛性”一直是禅僧们为了破除执著有无的一桩公案,也是难以参破的问答。

      ★ ★ ★ ★ ★ ★

      一天,有僧人问赵州禅师道:“达摩祖师从印度来到中国的用意是什么?”

      赵州禅师答道:“庭前柏树子。”

      那僧人又问道:“大师莫不是以境示人?”

      赵州禅师答道:“我不是以境示人?”

      那僧人又问道:“到底达摩祖师从印度来中国干什么?”

      赵州从谂禅师仍然答道:“庭前柏树子。”

      宋代无门慧开禅师对这则公案评道:如果能从赵州从谂禅师的答话处领悟得分明透彻,即是前无释迦牟尼佛,后无弥勒佛!

      ★ ★ ★ ★ ★ ★

      有僧人游五台山,见一老太婆便问道:“五台山的路向什么地方去?”

      老太婆答道:“一直朝前走。”

      那僧人便照老太婆说的方向去了。

      老太婆说道:“好个师父就这么去了。”

      后来,有僧人把这件事告诉了赵州禅师。赵州禅师说道:“待我去勘验一下。”

      第二天,赵州禅师便去问那老太婆:“五台山的路向什么地方去?”

      老太婆仍然答道:“一直朝前走。”

      赵州禅师便照老太婆说的方向去了。

      老太婆依旧说道:“好个师父就这么去了。”

      赵州禅师回到寺院后,对那僧人说道:“五台山那老太婆,已被我勘破了。”

      “台山婆子”这一公案,后来成为被历代禅家所参的一个主要“话头”之一。宋代宏智正觉禅师颂道:

      年老成精不谬传,赵州古佛嗣南泉。

       枯龟丧命因图像,良驷追风累缠牵。

       勘破了老太婆禅, 说向人前不值钱。

        ★ ★ ★ ★ ★ ★

      有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道:“听说您是南泉普愿禅师的真传弟子,他传了什么禅法给您吗?”

       赵州禅师答道:“镇州盛产大萝卜头。”

      赵州从谂禅师是南泉普愿掸师的法嗣,曾随南泉普愿禅师学禅达四十年之久,这是广为人知的事,因此,赵州禅师也以众所周知的“镇州出大萝卜头”来回答。既然是广为人知的事,那僧又岂不知道,而知道还要问,这当然是有其用意的。所以,这则公案的意思是听说乃是一种传言,传言毕竟是传言,如果自己没有亲自看到,则不可信。然而相信与不相信,又于风声传言无关,重要的是自己如何去把握。

      ★ ★ ★ ★ ★ ★

      学僧请示赵州禅师道:“老师!修行的人像什么样子呢?”

       赵州禅师说道:“我正在认真地修行。”

       学僧问道:“怎么?连老师也要修行吗?”

       赵州禅师说道:“当然。我要穿衣也要吃饭呀!”

      学僧不解,问道:“穿衣吃饭,这是日常琐碎事情,我要知道的是什么叫修行?”

      赵州不答而问道:“那你以为我每天都在做什么呢?”

     


  • 上一篇文章: 如何理解佛教

  • 下一篇文章: 三世因果经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会员云淡风清于2007/1/14 1:07:10发表评论说:  法眼文益
        五代清凉文益禅师(885—958),浙江余杭人,俗姓鲁。7岁出家,20岁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但他很长时间都没能开悟,直到参拜罗汉桂琛禅师,方豁然开悟,后成为罗汉桂琛禅师的法嗣。晚年住持金陵清凉院,故称“清凉文益”。当时,四方学人云集,不下千人,禅风大振。<br><br>  他去世后,南唐中主李壕谥为“大法眼禅师”,因此后人称他为“法眼文益”,又称他所开创的禅法为“法眼宗”。<br><br>   文益到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未能彻底明了。后来和绍修、法进三人打算走出岭外,路过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围炉烤火时,罗汉桂琛禅师问道:“你们打算到哪里去?”<br><br>  文益说道:“行脚去。”<br><br>  桂琛再问道:“为什么事行脚?”<br><br>  文益答道:“不知道。”<br><br>  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br><br>  ★ ★ ★ ★ ★ ★<br><br>  僧人问道:“什么是僧人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br><br>  文益答道:“如果有丝毫着重,就不叫僧人。”<br><br>  ★ ★ ★ ★ ★ ★<br><br>  僧人问道:“一天十二个时辰里,怎样作为,才能和道相应?”<br><br>  文益答道:“取舍之心成巧伪。”<br><br>  僧人问道:“怎样表露,就能和道相应?”<br><br>  文益反问道:“你几时表露,就和道不相应。”<br><br>  有人问道:“什么是诸佛的奥理玄旨?”<br><br>  文益答道:“这你也有。”<br><br>  学人问道:“十方圣贤都进入此宗,什么是此宗?”<br><br>  文益答道:“十方圣贤都进入。”<br><br>  僧人问道:“手指就不问了,什么是月亮?”<br><br>  文益反问道:“哪个是你不问的手指?”<br><br>  那僧人又问道:“月亮就不问了,只问什么是手指?”<br><br>  法眼文益说道说:“月亮。”<br><br>  僧人不解地道问:“学生问手指,和尚为什么回答月亮?”<br><br>  禅师解释道:“因为你问手指。”<br><br>  有人问道:“什么是第一义?”<br><br>  文益说道:“我如果告诉你,就是第二义。”<br><br>    ★ ★ ★ ★ ★ ★<br><br>  文益禅师问修山主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br><br>  修山主答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br><br>  文益禅师又问道:“这样领会,又怎么能行呢?”<br><br>  修山主不答而问道:“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领会的呢?”<br><br>  文益禅师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br><br>  修山主便礼拜。<br><br>  ★ ★ ★ ★ ★ ★<br><br>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道:“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br><br>  ★ ★ ★ ★ ★ ★<br><br>  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寺内,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道:“门上应该写门字,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br><br>   ★ ★ ★ ★ ★ ★<br><br>  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br><br>  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br><br>   ★ ★ ★ ★ ★ ★<br><br>  僧人前来参见,文益用手指指帘子,马上有两个僧人一齐去卷帘子。禅师说道:“一个正确,一个错误。”<br><br> ★ ★ ★ ★ ★ ★<br><br>  一次,法眼文益与一位王公谈佛论道,还一边观赏牡丹花。王公让文益禅师当场作偈,文益立刻口占一偈:<br><br>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br><br>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br><br>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br><br>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br><br>  这一首饱蕴禅理,又兼得诗趣的禅诗,使王公顿悟玄旨。<br><br>  ★ ★ ★ ★ ★ ★<br><br>  清凉文益早年南游参访时,一次他与绍修、法进结伴同行,路过漳州地藏院,正遇下雪,无法赶路,于是便在地藏院住了下来。他们三人正围着火炉烤火时,地藏院的住持罗汉桂琛禅师前来问道:“你们此行打算到什么地方去?”<br><br>  清凉文益答道:“云游四方遍参禅师大德。”<br><br>  罗汉栳睬禅师又问道:“什么是行脚事?”<br><br>  清凉文益答道:“不知道。”<br><br>  罗汉桂琛说道:“不知道便是最接近的了。”<br><br>  随即又与他们三人谈论僧肇的《肇论》,当说到“天地与我同根”时,罗汉桂琛问清凉文益道:“山河大地和你自己,是同是别?”<br><br>  清凉文益答道:“是别。”<br><br>  罗汉桂琛便竖起两根手指,清凉文益答道:“是同。”<br><br>  罗汉桂琛又竖起两根手指,便站起来离开了。<br><br>  雪停了,天渐放晴。这时,他们三人向罗汉桂琛禅师辞行,罗汉桂琛将他们三人送到大门口,向清凉文益问道:“听说你平时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随即又指着庭下的一块石头问道:“你说这块石头是在你心中?还是在你心外?”<br><br>  清凉文益答道:“在我心中。”<br><br>  罗汉桂琛又问:“作为一个行脚的人,为什么要放一块石头在心中?”清凉文益被此一问弄得很窘迫,无语以对,于是放下行李,决心跟随罗汉桂琛禅师学禅。<br><br>  清凉文益在罗汉桂琛禅师处开始学禅的一个多月中,每天都在罗汉桂琛禅师面前表述自己的观点,解释义理,罗汉桂琛对清凉文益说道:“禅教大法不是这样。”<br><br>  清凉文益说道:“师父,弟子已词穷理绝,该说的已经说完了。”<br><br>  罗汉桂琛说道:“如果谈论禅教大法,一切都是现成的,无所不在。”<br><br>  清凉文益当即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不谈义理,于平常事中去体悟本心。<br><br>  清凉文益住持南京清凉院后,各地前来学禅的人很多,而他在引导学人时,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禅法:一、箭锋相拄;二、泯绝有无;三、就身拈出;四、随流得妙。以下仅就这四种禅法,各举一公案加以说明。<br><br>  ★ ★ ★ ★ ★ ★<br><br>  一天,清凉文益禅师与悟空禅师围着火炉烤火,清凉文益禅师拿起香匙问道:“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么?”<br><br>  悟空禅师答道:“我依然叫它作香匙。”<br><br>  清凉文益禅师不认可。悟空禅师过了二十多天后,才明白清凉文益禅师的那句话的真意。<br><br>  悟空禅师于二十多天后,方才明白清凉文益禅师所说的“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么?”这句话的真意,这真意便是相对与绝对,“香匙”是这一物的假名,叫做“香匙”是假有,不叫做“香匙”是无,意在不执著于一物,相对总是处在绝对之中,相对只是绝对的派生。这就是清凉文益禅师的“泯绝有无”的禅法。<br><br>  ★ ★ ★ ★ ★ ★<br><br>  一次, 有一僧问清凉文益禅师道:“声与色这两个字,什么人能参透?”<br><br>  清凉文益却对众门人说道:“大家说说,这僧参透没有?如果你们领会这僧的问处,参透<br><br>  声色是不困难的。”<br><br>  “声”、“色”是六镜(或称六尘)中的两境,指耳和眼所感觉认识的两种境界。这是人人都能参透的,故答在问处。这是清凉文益禅师的所谓“就身拈出”禅法,也就是答在问处。 <br><br>  ★ ★ ★ ★ ★ ★<br><br>  有一次,一僧问清凉文益禅师道:“六处不知音,怎么样?”<br><br>  清凉文益答道:“你家的眷属一大群。”接着又说道:“怎么领会,不要说这么来问,便是没有悟得。你说六处不知音,是眼处不知音,还是耳处不知音?如果根本是有的,又怎么能了解无得的意义?古人说:‘离声色,执著声色;离名字,执著名字。’因此执著于形相修禅的人,到达了无想天(即第四禅天之广果天,无想有情者的居处),虽经历了八万大劫那么漫长久远的时间,但有一天掉下来,世界万有事相俨然存在,这便是因为不知道绝对本体的真实,只会一个挨着一个地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这样一直修到三祗功德圆满。如古人所说:‘不如一念之间了悟无生法忍,超越三乘,权学等见解。’又说:‘弹指一挥间,圆满成就八万法门,一刹那间灭除三祗劫。’应须好好体会参究,如果照此去做便不会费很大气力!”<br><br>  对于世界的万有事相,不应执著于有无,必须了悟本体心性,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迁流而得其本体的真实。这便是清凉文益禅师的“随流得妙”的禅法。<br></td>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