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会员云淡风清于2007/1/14 1:07:10发表评论说:  法眼文益
        五代清凉文益禅师(885—958),浙江余杭人,俗姓鲁。7岁出家,20岁于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但他很长时间都没能开悟,直到参拜罗汉桂琛禅师,方豁然开悟,后成为罗汉桂琛禅师的法嗣。晚年住持金陵清凉院,故称“清凉文益”。当时,四方学人云集,不下千人,禅风大振。<br><br>  他去世后,南唐中主李壕谥为“大法眼禅师”,因此后人称他为“法眼文益”,又称他所开创的禅法为“法眼宗”。<br><br>   文益到福州参谒长庆慧棱禅师,未能彻底明了。后来和绍修、法进三人打算走出岭外,路过地藏院,被大雪阻住去路,只得稍作停歇。围炉烤火时,罗汉桂琛禅师问道:“你们打算到哪里去?”<br><br>  文益说道:“行脚去。”<br><br>  桂琛再问道:“为什么事行脚?”<br><br>  文益答道:“不知道。”<br><br>  桂琛感叹道:“不知最亲切。”<br><br>  ★ ★ ★ ★ ★ ★<br><br>  僧人问道:“什么是僧人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br><br>  文益答道:“如果有丝毫着重,就不叫僧人。”<br><br>  ★ ★ ★ ★ ★ ★<br><br>  僧人问道:“一天十二个时辰里,怎样作为,才能和道相应?”<br><br>  文益答道:“取舍之心成巧伪。”<br><br>  僧人问道:“怎样表露,就能和道相应?”<br><br>  文益反问道:“你几时表露,就和道不相应。”<br><br>  有人问道:“什么是诸佛的奥理玄旨?”<br><br>  文益答道:“这你也有。”<br><br>  学人问道:“十方圣贤都进入此宗,什么是此宗?”<br><br>  文益答道:“十方圣贤都进入。”<br><br>  僧人问道:“手指就不问了,什么是月亮?”<br><br>  文益反问道:“哪个是你不问的手指?”<br><br>  那僧人又问道:“月亮就不问了,只问什么是手指?”<br><br>  法眼文益说道说:“月亮。”<br><br>  僧人不解地道问:“学生问手指,和尚为什么回答月亮?”<br><br>  禅师解释道:“因为你问手指。”<br><br>  有人问道:“什么是第一义?”<br><br>  文益说道:“我如果告诉你,就是第二义。”<br><br>    ★ ★ ★ ★ ★ ★<br><br>  文益禅师问修山主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老兄你怎么理解?”<br><br>  修山主答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br><br>  文益禅师又问道:“这样领会,又怎么能行呢?”<br><br>  修山主不答而问道:“那么,和尚你又是怎么领会的呢?”<br><br>  文益禅师说道:“毫厘有差,天地悬隔。”<br><br>  修山主便礼拜。<br><br>  ★ ★ ★ ★ ★ ★<br><br>  一次,法眼文益上堂说道:“出家人要依随时令而行,冷即冷,热即热。欲知佛性之义,当观时节因缘。”<br><br>  ★ ★ ★ ★ ★ ★<br><br>  有一个老禅僧住在寺内,在门上写心字,在窗上也写心字,在墙上还是写上心字。文益禅师对此事评论道:“门上应该写门字,窗上应该写窗字,墙上应该写墙字。”<br><br>   ★ ★ ★ ★ ★ ★<br><br>  沙塞住泉眼,文益禅师见机问道:“泉眼不通被沙堵,道眼不通被什么堵?”<br><br>  众僧无话可答,禅师自答道:“被眼堵。”<br><br>   ★ ★ ★ ★ ★ ★<br><br>  僧人前来参见,文益用手指指帘子,马上有两个僧人一齐去卷帘子。禅师说道:“一个正确,一个错误。”<br><br> ★ ★ ★ ★ ★ ★<br><br>  一次,法眼文益与一位王公谈佛论道,还一边观赏牡丹花。王公让文益禅师当场作偈,文益立刻口占一偈:<br><br>  拥绒对芳丛,由来趣不同。<br><br>  发从今日白,花是去年红。<br><br>  艳冶随朝露,馨香逐晚风。<br><br>  何须待零落,然后始知空。<br><br>  这一首饱蕴禅理,又兼得诗趣的禅诗,使王公顿悟玄旨。<br><br>  ★ ★ ★ ★ ★ ★<br><br>  清凉文益早年南游参访时,一次他与绍修、法进结伴同行,路过漳州地藏院,正遇下雪,无法赶路,于是便在地藏院住了下来。他们三人正围着火炉烤火时,地藏院的住持罗汉桂琛禅师前来问道:“你们此行打算到什么地方去?”<br><br>  清凉文益答道:“云游四方遍参禅师大德。”<br><br>  罗汉栳睬禅师又问道:“什么是行脚事?”<br><br>  清凉文益答道:“不知道。”<br><br>  罗汉桂琛说道:“不知道便是最接近的了。”<br><br>  随即又与他们三人谈论僧肇的《肇论》,当说到“天地与我同根”时,罗汉桂琛问清凉文益道:“山河大地和你自己,是同是别?”<br><br>  清凉文益答道:“是别。”<br><br>  罗汉桂琛便竖起两根手指,清凉文益答道:“是同。”<br><br>  罗汉桂琛又竖起两根手指,便站起来离开了。<br><br>  雪停了,天渐放晴。这时,他们三人向罗汉桂琛禅师辞行,罗汉桂琛将他们三人送到大门口,向清凉文益问道:“听说你平时爱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随即又指着庭下的一块石头问道:“你说这块石头是在你心中?还是在你心外?”<br><br>  清凉文益答道:“在我心中。”<br><br>  罗汉桂琛又问:“作为一个行脚的人,为什么要放一块石头在心中?”清凉文益被此一问弄得很窘迫,无语以对,于是放下行李,决心跟随罗汉桂琛禅师学禅。<br><br>  清凉文益在罗汉桂琛禅师处开始学禅的一个多月中,每天都在罗汉桂琛禅师面前表述自己的观点,解释义理,罗汉桂琛对清凉文益说道:“禅教大法不是这样。”<br><br>  清凉文益说道:“师父,弟子已词穷理绝,该说的已经说完了。”<br><br>  罗汉桂琛说道:“如果谈论禅教大法,一切都是现成的,无所不在。”<br><br>  清凉文益当即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不谈义理,于平常事中去体悟本心。<br><br>  清凉文益住持南京清凉院后,各地前来学禅的人很多,而他在引导学人时,主要采取以下四种禅法:一、箭锋相拄;二、泯绝有无;三、就身拈出;四、随流得妙。以下仅就这四种禅法,各举一公案加以说明。<br><br>  ★ ★ ★ ★ ★ ★<br><br>  一天,清凉文益禅师与悟空禅师围着火炉烤火,清凉文益禅师拿起香匙问道:“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么?”<br><br>  悟空禅师答道:“我依然叫它作香匙。”<br><br>  清凉文益禅师不认可。悟空禅师过了二十多天后,才明白清凉文益禅师的那句话的真意。<br><br>  悟空禅师于二十多天后,方才明白清凉文益禅师所说的“不得叫做香匙,老兄把它叫做什么?”这句话的真意,这真意便是相对与绝对,“香匙”是这一物的假名,叫做“香匙”是假有,不叫做“香匙”是无,意在不执著于一物,相对总是处在绝对之中,相对只是绝对的派生。这就是清凉文益禅师的“泯绝有无”的禅法。<br><br>  ★ ★ ★ ★ ★ ★<br><br>  一次, 有一僧问清凉文益禅师道:“声与色这两个字,什么人能参透?”<br><br>  清凉文益却对众门人说道:“大家说说,这僧参透没有?如果你们领会这僧的问处,参透<br><br>  声色是不困难的。”<br><br>  “声”、“色”是六镜(或称六尘)中的两境,指耳和眼所感觉认识的两种境界。这是人人都能参透的,故答在问处。这是清凉文益禅师的所谓“就身拈出”禅法,也就是答在问处。 <br><br>  ★ ★ ★ ★ ★ ★<br><br>  有一次,一僧问清凉文益禅师道:“六处不知音,怎么样?”<br><br>  清凉文益答道:“你家的眷属一大群。”接着又说道:“怎么领会,不要说这么来问,便是没有悟得。你说六处不知音,是眼处不知音,还是耳处不知音?如果根本是有的,又怎么能了解无得的意义?古人说:‘离声色,执著声色;离名字,执著名字。’因此执著于形相修禅的人,到达了无想天(即第四禅天之广果天,无想有情者的居处),虽经历了八万大劫那么漫长久远的时间,但有一天掉下来,世界万有事相俨然存在,这便是因为不知道绝对本体的真实,只会一个挨着一个地修行,三生六十劫,四生一百劫,这样一直修到三祗功德圆满。如古人所说:‘不如一念之间了悟无生法忍,超越三乘,权学等见解。’又说:‘弹指一挥间,圆满成就八万法门,一刹那间灭除三祗劫。’应须好好体会参究,如果照此去做便不会费很大气力!”<br><br>  对于世界的万有事相,不应执著于有无,必须了悟本体心性,才能随着事物的变化迁流而得其本体的真实。这便是清凉文益禅师的“随流得妙”的禅法。<br></td>

  • 返回文章内容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