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 河图与洛书[6769]

  •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7808]

  • 电话号码预测[232437]

  • 黄大仙神签[174781]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8474]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0784]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355]

  • 姓名评分程序[88408]

  • 周公解梦全书[82671]

  • 姓名数字计算法[68812]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176]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374]

  • 人间审判大行动-【…[4649]

  • 无为而治 【…[5293]

  • 心灵的花园[6432]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6685]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111]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451]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276]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6872]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644]

  •  
      太极解说       
    太极解说
    [ 作者:佚名    转贴自:中国假日    点击数:6511    文章录入:云中子

    太极

    易经符号─形象化的潜意识代表

     我们常常看到一个图案,图案中央有一个圆形的,像两条黑白鱼的符号,旁边有八个由三画组成的「八卦」。又或者从玄奇世界的标志里看到。

     其实这个由「黑白鱼」〈太极〉及「八卦」组成的图案,正好包含了易经的中心思想和原理。当中那个「黑白鱼」〈太极〉,就是代表著「阴阳」这一概念的图象化说明。

     

     黑白鱼代表阴阳两种既「相反」又「相生」的概念。易经对自然万物发展规律的总结。如果你从图案去看,它就好像由两个勾玉的东西组成,它的一端是圆圆的头,尾部逐渐变小,几乎消失,可在相对另一条「鱼」处,即是圆头的中央,却有一颗小小的「鱼眼」。整个图案就是由这一黑一白构成。

     

    黑白鱼图案看阴阳与循环

     黑白鱼就是代表了自然界万物,开始的时候,都是由小而渐大,由弱变强的,可是当发展至「最大」时,它内部就会有漏洞,会萌生出一种与之相反的、非常细小的「相反」力量。因为这个「最大」再无发展空间,由它衍生出来的微小「相反」力量就有空间成长,直至它又变成「最大」为止。如此,一种强与弱的关系就形成,易经相信强弱是相对的,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而已,同时会以这种方式循环交替。

    盈有损而谦受益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空杯子,它是「空」的「最大」,产生了漏洞,所以我们可以用它来盛水。当水进入杯子,这个漏洞就开始被堵塞,可算是「满」的「最小」,杯中的水位是慢慢上升的,这样「空」与「满」两种力量的就发生交替,当水位接近杯口,就表示「满」将到达「最大」的境界,当整个杯子都被水注「满」了,当中再没有「空」间,水就流到相对杯子的其他「空」间─杯外─继续发展。

     而这正是易经的中心思想─「阴〈弱势〉阳〈强势〉相对,交替循环」。

    易经的又一个科学应用——太极拳

      《太极拳经》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对太极拳而言,动之则为阳,静之为阴;实者为阳,虚者为阴;攻者为阳,守者为阴;刚者为阳,柔者为阴。因此,太极拳的精髓即是处於阴阳、动静、虚实之间的相互变化。而其奥秘,则在於永远处於变动开合状态。而这种状态,必须遵守平衡,即是“无过不及,随曲就伸”的道理。

     

    《太极图》渊源研究之我见

    郭 彧

    提要

    周敦颐《太极图》渊源问题,历来争讼不已。此图是否出于道家,成为争论的焦点。 本文试图从分析周氏《太极图》与《太极先天之图》的内涵入手,比较建图模式而明了 二图的渊源。分析结果认为:周氏《太极图》乃本汉《易》象数说而出,是“母包子” 一分为二的模式,而《太极先天之图》则是本邵雍《先天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的模式,出于元代的一幅改造《周氏太极图》之图。从而否定了周敦颐《太极图》出于 道家的说法。

    一.《太极图》研究的历程及瓶颈问题

        周敦颐《太极图》先见于朱震的《汉上易传卦图》。图说:“右太极图,周敦实茂 叔传二程先生。”其后由于朱熹对周敦颐儒学的大力推崇,《太极图》在宋代理学中占 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此图也就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而其渊源问题也成了争论 的焦点。民国之后,诸国学大家,如吕思勉、陈钟凡、冯友兰、侯外庐等于中国哲学史 或宋明理学史等著作中,均本清初毛奇龄、黄宗炎等人的考证结果,言周氏《太极图》 渊源于道家修炼图。解放以来,亦有多数学者仍持此种观点。至八十年代,如张立文、 束景南等学者仍撰文谈周氏《太极图》是“沿袭”《道藏》所载之《太极先天之图》。 束景南则进一步说周氏《太极图》是《太极先天之图》与《无极图》的合一,“他也仿 道图作了正反顺逆的解说,因此他的图也可正反顺逆看”。(1)

    时至八十年代末,王卡方于任继愈主编的《道藏提要》中就《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 (其中包括《太极先天之图》)指出:

    此图原不著撰人与年代。其中图象哲理,汲取邵雍、周敦颐之《易》学。 第二页引山谷(黄庭坚)解《老子》之语。第三页曰:“昔者真君在武当山进 道凡四十有二年,方升紫霄,位列仙圣,非乎龟蛇。”此所谓真君当指玄武神, 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诏封真武灵应真君。从此知此书盖出北宋后。

    时至九十年代初,李申著《周易之河说解》与《话说太极图》二书,对周氏《太极图》 的渊源进了详尽的考证。以“欲世民”字样不避唐太宗之名讳、北宋中期以后方大讲五运六 气及万物皆有太极、陈抟没有在华山石壁上刻过《无极图》等证据,明确指出:

    这个所谓唐明皇的序言也是伪造的,《经品》也不出于唐代。

    那个《太极先天之图》肯定出于周敦颐的《太极图》之后。

    如此,李申的考证就比王卡又前进了一步。特别是他所列举的“在对道教文献的考察中, 我们完全没有发现周敦颐将《无极图》改为《太极图》的痕迹,却发现了不少将周敦颐的 《太极图》改为道教修炼图的证据”的大量衍图,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不是周敦颐沿袭 了道家的修炼图而作《太极图》,而是道家将周敦颐的《太极图》改成了各式各样的修炼图。 其后,青年学者任俊华亦撰文阐明“《太极先天之图》根本不是周敦颐之前的作品”的观点。 韩国留学生刘承相在陈谷嘉教授的指导下,写出颇有价值的《濂溪太极图说探源考辨》学位论文, 引用大量历史资料,在李申的基础上详尽而全面地对周氏《太极图》的渊源进行了考辨。于是, 陈来教授于《宋明理学》一书中引用了李申的考证结果,余敦康先生则于《内圣外王的贯通》 一书中说:“即令我们通过新的考据推翻了清儒所列举的证据,证明了《太极图说》乃周敦颐 所自作,也用不着像古人那样作出贬低或者推崇的结论,更不必以此来否认理学本身即是三教 合流思潮的产物这个宏观的历史事实。”似乎《太极图》的渊源考证,到此已经画上了句号。 然而,此后的数年间又有容肇祖、束景南、张其成等学者,仍撰文坚持周氏《太极图》 是沿袭道家修炼图的观点。(2)其中,特别以青年学者林忠军的文章为突出。他于《象数 易学发展史》(第二卷)和《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3)著述中,就王卡、李申等人所 列举的避讳、“子明”、“希夷”、“山谷”、“冲和”等证据进行了新的考辨。结论是:

    以唐人避讳“世民”来否定唐明皇所制的序的真实性,过于草率。
    《妙经图》说解之文出于宋人之手,而图却是原来就有的。
    就其图式而言,周氏的确是抄袭了道家的修炼图。

    一幅《太极图》的渊源考辨,何以竟要如此地反反复复?难道真的要成为了一个瓶颈问 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不能得出明确的结论吗?如今令人信服的证据似乎已挖掘殆 尽,那么还要从哪一方面来考辨,突破这一瓶颈呢?

    二. 分析《太极图》内涵,辩证其渊源问题

    周氏《太极图》及文字部分的《太极图易说》,是以图说《易》,是为着形象地表达 《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一段本义而作的,这已为大多学者所认同。元代王申子的《大易缉说》和明代鲍宁为 《天原发微》所作“各类图”中,均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 “生大业”等字样直接标于 周子《太极图》五层图式上,并谓“《易大传》曰:‘易有 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此言先天易也 ,此图实尽之,故曰大哉易也”、“周子太极图与易系辞表里相合”。即使今人林忠军亦 于文章中专立“《太极图》易学释义”一节,说:

    从易学角度言之,是对《易传》思想的阐发。……周氏《太极图》 最上层圆圈,所表达的是“易有太极”的思想。第二层黑白三轮图所表 达的是“是生两仪”的思想。《太极图说》明言“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第三层五行图,所表达的是“两仪生四象”的思想。《太极图说》云: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顺布,四时行焉。”这里的“四时” 即四象。第四层图和第五层图所表达的是“四象生八卦”的思想 。

    人所共知,北宋的《易》象数学是上接了汉代的《易》象数学。刘牧、邵雍、张载和 周敦颐的“太极”观,皆是本汉儒之说而来。如郑玄所注《易纬乾凿度》,就是一部解释 《易经》的书。其中有“孔子曰易始于太极”(郑注:“气象未分之时,天地之所始也。”)、 “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 八卦”、“有形生于无形”(郑注:“天地本无形,而得有形,则有形生于无形矣。”)“有 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 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一者形变之始,清轻者上为天,浊 重者下为地”诸说。而刘牧有“太极者,一气也。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4)之说、 邵雍有“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一气分而阴阳判”(5)等说,张载有“太虚无形,气之本 体”(6)之说以及周敦颐“自无极而为太极”(或“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太极”)之 说,皆可自汉代《易纬》书中找寻到其立说的源头。如此刘牧、邵雍和周敦颐等人以一○图象 表示太极一气之实有,就是北宋《易》图书学承接汉《易》象数学的必然结果。由此看来,周 敦颐以一○图象作《太极图》亦不是什么难事,大可不必“沿袭”别人之图。

    我们分析周氏《太极图》的内涵,当将此图“会五于一”看。明代钱一本于《像抄》中 言:“北溪陈氏谓分而为五非有欠,合而为一非有余,得意于五而会归于一,由周子进孔子, 因孔子及周子,神明默成,俱存乎人矣。……学者须是会五于一,始为得之。”此言极是。 周氏《太极图》,虽画作五重○图式,然有如一枚鸡蛋一样,外观为一○,透视看一○ 里有蛋清,进一步透视看一○之内又有蛋黄。实则一○之图已尽之。邵雍曰:“万物各有太 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7)实则一○太极之内既有两仪、四象、八 卦、六十四卦(万物),并非第一○为太极一气,第二○为阴阳两仪……。如此画者,只是 为了以图佐说而已。我们以“会五于一”的观点来分析朱震所列周氏《太极图》,就会从内 涵方面明了许多问题。

    第一层图式

    无论《太极图易说》的首句是“自无极而为太极”,还是“无极而生太极”、“无极而 太极”,从周敦颐认为“太极”是一气的实有观点来看,浑沦一气的太极只能是源生于无极, 即是汉儒“太极元气”与“有生于无”观点的具体表现。《汉书·律历志》曰:“太极元气, 函三为一。”郑玄注《易纬乾凿度》“气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虽含此三始,而犹 未有分判。老子曰:‘有物浑成,先天地生。’” 邵雍所谓“混成一体,谓之太极”(8), 亦是据此而发。 如果把“有生于无”视为老子的知识专利,说汉儒或宋儒用来阐明宇宙演化就 是与道教同道,这未免有些偏激。应该说这是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三教合流的宏观事实的门户 之见。周敦颐对世界的理解与老子相通,正说明这是历代学者的共识,并不在于谁是儒家谁 是道家。邵雍说“《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老子,知《易》之体者也”,又有 “无极之前”说,(9)这是他对老子学问的认同,谁能就此说他的《皇极经世》是源于道 教呢?《三五历纪》有“天地浑沌如鸡子”之说,可见以浑沦一气为太极的思想及画一○以 图示太极,是有其历史根源的。陆九渊以“无极二字出于《老子》”为证而攻《太极图易说》 为“老氏之学”,是有其时代背景的。南宋偏安于一隅,道教空前发展,儒道两家的门户之 争日渐激烈,与郑玄、邵雍、周敦颐所处时代背景不同。今人议论当从周敦颐所处时代背景 出发,不能以一言而定其学问性质。

    第二层图式

    此图亦是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而已。周敦颐的太 极模式是“母包子”,与邵雍天圆地方的《先天图》方圆六十四卦七百六十八爻为“太极全 体”的模式一样。《老子》有“道生一,一生二”之说,《易传》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之说。刘牧“一气所判,是曰两仪”之说及邵雍“太极既分,两仪立矣”之说,与周敦颐之 说一样,皆是表达了前人的天地生成论而已。周敦颐以此图表达阴阳动静和阳中有阴、阴中 有阳之义,与邵雍所谓“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同义,绝无图示离、坎二卦之 意。此图下标“阳动”上标“阴静”是本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阳始于亥形于丑 ,阴始于巳形于未。”郑玄注:“阳气始于亥生于子,阴气始于巳生于午。”下为子位,上 为午位,“阳动”标于下即明阳气生于子,“阴静”标于上即明阴气生于午。邵雍就《先天 图》亦有“朔易之阳气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尽,谓变易循环也”之说,而“阳动”即邵雍 《先天图》所谓“天根”处,“阴静”即邵雍《先天图》所谓“月窟”处。

    第三层图式

    此图亦是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而 已。此图之画亦据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 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又曰:“木德也主春生,金德也主秋成,火德也主夏长,水德也主 冬藏。”秦、汉学者以天地为两仪、四季为四象,因而有“播五行于四时”或“分土王四季” 之说。此则是阴阳五行说和五德终始说的发挥。认为天地形成之后,阴阳二气交感而生五行 之气,春为木气、火为夏气、金为秋气、水为冬气,而土为中和之气。因而刘牧有“交接乎 天地之气成就乎五行之质”说。此图一小○内之木象春,一小○内之火象夏,一小○之内金 象秋,一小○之内水象冬,而中一小○之内土则为“中和之气”。以线连接四方者,则表示 “分土王四季”之义。以数看,木数三,王土数五则为八;火数二,王土数五则为七;金数 四,王土数五则为九;水数一,王土数五则为六。此则脱胎于汉人之说,《易纬乾凿度》曰: “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郑玄注:“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息也;阴动而退, 变八之六,象其气消也。”所谓“五气顺布”,则是土—木—火—土—金—水—土,是一个 中和之气—春气—夏气—中和之气—秋气—冬气—中和之气“四时行焉”的循环模式。可见, “五气顺布”必须是“分土王四季”。至于最下一小○,则表示“五行一阴阳,阴阳一太极” 与“二五之精”之义。火为阴二,木为阳三,合之为一五;水为阳一,金为阴四,合之为一五。

    第四层图式

    此图亦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四象生八卦”而已。所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则是本《说卦》乾坤三索而生六子说。其一○图内隐含八卦,只是省略而已(后来鲍宁于图 内加之)。

    第五层图式

    此图亦一○太极之图,所详者不过明“大业”(六十四卦万物)而已。

    我们分析周氏《太极图》内涵之后可知,周敦颐建图说《易》有一固定模式——母包子。 从“易有太极”说到“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个“一分为二”的 过程。至南宋林至于《易裨传》中列“太极变图”,亦是“母包子”的一变而二、二变而四、 四变而八的模式。我们从图象内涵的模式方面与《太极先天之图》相比较,即可明了其图的出 世时间。

    三 .分析《太极先天之图》内涵,辩证其出世时间

    《道藏·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曰:“拟明众妙之要道,可萃诸经之善言,言真元之教, 明于天下。天垂其图,十有二焉。”实列五图:第一《虚无自然之图》,第二《道妙惚恍》 之图,第三《太极先天之图》,第四《三仪冥有之图》,第五《气运之图》。(余七图在 《上方大洞真元阴阳陟降图书后解》中。)其第一图即《道藏·易数钩隐图》之“太极第一” 图,第二图即《道藏·周易图》之《太极图》(亦即杨甲《六经图》所列“旧有此图”,实为 《道藏·周易图》所列陈抟《帝出震图》与范谔昌《四象八卦图》之衍图),第四图则为《道 藏·易数钩隐图》“三才第四十五”图之衍图,第五图乃以五运杂五音、五色、纳甲构造之图。 余七图,第一《阴阳陟降图》乃十二月卦图衍图,有邵伯温所谓“复姤小父母”说,又有脱胎 于《观物外篇》之“乾始生于子而坎终于寅,坤初产于午而离毕于申”说。第二《四象之图》 乃《道藏·周易图》所列《卦配方图》之衍图。第三《五行推移之图》乃《道藏·易数钩隐图》 所列“洛书五行生数第五十三”与“洛书五行成数第五十四”之合一图。第四《八卦六变之图》 乃《道藏·易数钩隐图》所列“震为长男第三十七”至“兑为少女第四十二”六图之合一图。 第五《九宫七元之图》乃《道藏·大易象数钩深图》所列《河图数图》之衍图,图说有“希夷 处士”语。第六《修仙炼真之图》与第七《臣朝金阙之图》乃为人物图。总之,虽曰“天垂其 图”,然多数为《道藏》中所见《易数钩隐图》、《大易象数钩深图》和《周易图》之衍图。 其中《上方大洞真元妙经图》之第三图——《太极先天之图》,与《道藏·周易图》所列 《周氏太极图》相似。难道有诸图皆出于宋代而惟有此图出于唐代的可能吗?是与不是,我 们还得从分析图的内涵得出结论。

    首先,是图将“阴静”二字标于第一○层太极图左右,此则有取邵雍“太极不动,性 也”之说。

    其次,是图将“阳动”二字标于第三层太极图上一小○之内,乃是沿袭《道藏·周易图》 之误。“阳生于子”,“阳动”二字本应标于第二层一○太极图之下。

    第三,是图第三层太极图取“五行相生”说,水绕过中土与木连,则是有取于朱熹改造之 《太极图》。与周敦颐所谓“五气顺布”之义相悖。

    第四,是图将“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八字标于第三层太极图左右,而不是标于第四层太 极图左右,则说明所本模式不同。邵雍曰:“老子,知《易》之体者也。”在邵雍看来,《系 辞》“易有太极”一节说的是《易》之体,而其模式是《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因而他将八卦看作是“天之四象”与“地之四象”。此图所标,即本此模式, 以八卦与四象同属之于第三层太极图。

    第五,是图将“万物化生”四字标于第四层太极图左右,亦是本于“三生万物”模式。而 其第五层一○太极图就不再表示“八卦相错”生六十四卦,以象万物之义。

    第六,《太极先天之图》之图说“万物皆有太极、两仪、四象之象”,则是直接采自《观 物外篇》的邵雍语录。其“四象八卦具而未动,谓之太极”之说亦原于邵雍“太极一也,不动 生二”说。

    总之,此图是以邵雍《先天图》模式及《观物外篇》之说而构建,其原图则是本于《道 藏·周易图》。《周易图》成书于南宋末年,所列《周氏太极图》是朱震图与朱熹图之演变 图。从周敦颐原图“母包子”的“一分为二”模式看,此《太极先天之图》虽本邵雍“先天” 之说,以老子说道的模式加以演变,然其图却杂有朱熹“母生子”模式。因而其第三层太极图 并不能表达“四象”与“八卦”的“二生三”结果。其出世的时间,当在南宋以后。确切地说, 据图说有“时师消遥”、“雍也”、“消遥门下”之名推断,是图造于元代无疑。

    结语

    说周敦颐《太极图》源于道教的最大证据就是这幅《太极先天之图》。今从内涵方面证得 周敦颐《太极图》是本汉《易》象数说而出,而证《太极先天之图》是出于元代的衍图,则其 它“证据”亦自不待再重复考辨。如果从唐人避讳方面与林忠军新的考证商榷,则可举《旧唐 书》卷四有“有‘世民’两字不连续者,并不须讳”的皇帝令为证,然而遇有“世民”两字 连续者,就必须避讳。又所举“虎”、“渊”、“显”、“隆”、“基”等字,皆为《易经》 中不须避讳之字。而“隆基”又是二字连续者,则“依《礼》,二名不偏讳”,单言“隆”或 “基”都是可以的。因此,所谓“为后人所改”说似有商量。

    笔者赞同余敦康先生之说,不会持门户之见而对周氏《太极图》作出贬低或推崇的结论。 然而现实情况毕竟是还没有完全“推翻清儒所列的证据”。继李申等人考辨之后,仍有人就周 氏《太极图》问题争讼不已。笔者行此拙文,试图另劈蹊径,探讨着从图象的内涵方面求得答 案,以就教于方家。

    注释:

    (1) 束景南《周敦颐太极图说新考》 载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第二期

    (2) 容肇祖《周敦颐与道教》 载1994年《道家文化研究》第五辑

        束景南《太易图与太极图——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论》 载1994《东南文化》第一期

        张其成《阴阳鱼太极图源流考》 载1997年《周易研究》第一期

    (3) 林忠军《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载1998年刘大钧主编《大易集述》 又载2000年《孔子研究》第一期

    (4) 见《易数钩隐图》卷上

    (5) 见《观物外篇》

    (6) 见《正蒙》

    (7) 见《观物外篇》

    (8) 见《观物内篇》

    (9) 见《观物外篇》

    太极与太极图
    2006-7-14 10:21:49

    无极与太极 - 太极和太极图


    太 极 的 概 念 , 比 较 早 使 用 的 , 有 《 庄 子 》 和 《 易 传 》 , 一 般 在 宇 宙 论 、 方 法 论 上 用 的 太 极 概 念 , 主 要 继 承 自 《 易 传 》 。 《 易 系 辞 传 》 ∶ 「 易 有 太 极 , 是 生 两 仪 。 两 仪 生 四 象 , 四 象 生 八 卦 。 」 意 思 《 易 》 成 卦 的 过 程 , 先 是 有 个 太 极 , 尚 未 开 始 分 开 蓍 草 ( 易 占 用 蓍 草 做 工 具 ) , 分 蓍 占 後 , 便 形 成 阴 阳 二 爻 , 称 做 两 仪 。 二 爻 相 加 , 有 四 种 可 能 的 形 象 , 称 为 四 象 。 由 它 们 各 加 一 爻 , 便 成 八 卦 。 这 里 讲 是 八 卦 画 出 的 过 程 。 不 过 在 中 国 的 典 籍 中 , 《 易 》 素 来 是 作 为 穷 尽 天 地 之 奥 秘 的 哲 理 书 的 , 对 成 卦 过 程 的 分 析 , 根 本 说 来 , 也 是 对 天 地 开 辟 的 概 述 。 太 极 生 两 仪 , 便 是 由 太 极 的 分 化 形 成 天 地 的 过 程 , 两 仪 , 即 是 天 地 。 前 面 提 到 的 对 太 极 的 各 种 说 法 , 便 都 是 基 於 这 一 点 。 太 极 的 概 念 经 常 与 《 易 》 学 一 起 出 现 。 道 教 的 《 易 》 学 有 自 己 的 独 特 体 系 , 太 极 的 概 念 始 终 是 道 教 《 易 》 学 的 重 要 概 念 , 也 是 其 宇 宙 论 、 宗 教 修 养 理 论 和 法 术 理 论 的 重 要 的 基 本 概 念 。


    道 教 长 期 来 在 自 己 的 修 行 实 践 中 , 和 理 论 探 索 中 , 使 用 太 极 的 概 念 , 并 且 大 大 地 丰 富 了 太 极 的 内 涵 , 形 成 了 以 太 极 为 核 心 的 系 统 学 说 , 最 重 要 的 , 便 是 《 太 极 图 》 。


    《 太 极 图 》 最 初 由 陈 抟 传 出 , 原 叫 《 无 极 图 》 ∶ 陈 抟 是 五 代 至 宋 初 的 一 位 高 道 。 他 是 位 传 奇 性 的 人 物 , 对 内 丹 术 和 《 易 》 学 都 有 很 深 造 诣 。 据 史 书 记 载 , 陈 抟 曾 将 《 先 天 图 》 、 《 太 极 图 》 以 及 《 河 图 》 、 《 洛 书 》 传 给 其 学 生 种 放 , 种 放 以 之 分 别 传 穆 修 、 李 溉 等 人 , 後 来 穆 修 将 《 太 极 图 》 传 给 周 敦 颐 。 周 敦 颐 写 了 《 太 极 图 说 》 加 以 解 释 。 现 在 我 们 看 到 的 太 极 图 , 就 是 周 敦 颐 所 传 的 。


    《 太 极 图 》 的 主 要 含 义 ∶ 《 太 极 图 》 最 初 叫 做 《 无 极 图 》 , 叫 做 《 太 极 图 》 时 , 和 原 图 的 图 形 一 样 , 但 读 法 不 同 。 两 者 的 图 形 如 下 ∶



    如 上 面 左 面 一 图 , 是 涵 括 内 丹 修 炼 之 理 的 无 极 图 。 读 它 的 顺 序 是 从 下 而 上 。 最 下 一 圈 称 为 玄 牝 之 门 , 是 内 丹 修 炼 的 起 点 , 指 人 身 的 下 丹 田 命 门 两 肾 空 隙 之 处 。 这 是 人 身 祖 气 所 在 之 地 , 一 切 内 丹 根 基 , 都 从 这 里 开 始 。 内 丹 术 语 , 又 称 为 得 窍 。 第 二 圈 称 为 炼 精 化 气 、 炼 气 化 神 , 指 提 起 第 一 圈 的 祖 气 , 进 行 化 炼 , 将 後 天 之 精 化 为 先 天 之 气 , 再 将 先 天 之 气 化 为 先 天 之 神 。 这 一 层 功 夫 , 叫 做 炼 己 , 主 要 在 炼 去 後 天 的 阴 质 , 透 出 先 天 之 神 。 第 三 层 , 系 五 行 之 气 混 合 之 象 , 指 肝 ( 木 ) 、 心 ( 火 ) 、 脾 ( 土 ) 、 肺 ( 金 ) 、 肾 ( 水 ) 五 藏 之 气 攒 簇 为 一 , 称 为 五 气 朝 元 , 五 气 调 和 , 故 又 称 为 和 合 。 更 上 一 层 , 系 由 坎 离 二 卦 变 形 而 成 , 叫 做 取 坎 填 离 。 到 这 一 境 界 , 已 经 获 得 体 内 的 精 华 , 炼 丹 之 药 成 熟 , 叫 做 得 药 。 坎 卦 中 爻 为 阳 , 为 实 。 离 卦 中 爻 为 阴 爻 , 为 虚 。 它 们 代 表 内 丹 中 的 肾 水 与 心 火 , 水 火 相 交 , 在 卦 象 言 , 就 是 将 坎 卦 中 的 阳 爻 抽 出 填 入 坎 中 , 这 样 三 画 皆 成 阳 爻 , 成 乾 卦
     
     意 味 人 变 成 纯 阳 之 体 。 最 上 一 层 圆 圈 , 称 炼 神 还 虚 , 复 归 无 极 , 指 在 得 药 的 基 础 上 , 进 一 步 回 返 到 无 极 , 那 便 是 虚 空 大 道 了 。 整 个 炼 内 丹 的 过 程 便 告 完 成 , 脱 出 炼 成 的 圣 胎 , 成 为 仙 人 , 所 以 叫 做 脱 胎 求 仙 。


    至 於 太 极 图 , 是 从 上 往 下 读 的 。 为 什 麽 同 一 图 可 以 从 两 个 相 反 的 方 向 来 读 它 呢 ? 原 来 道 教 认 为 , 从 大 道 化 万 物 的 顺 序 看 , 是 从 太 极 分 阴 阳 开 始 的 , 炼 内 丹 则 是 逆 著 来 路 返 回 到 大 道 , 与 道 同 体 , 自 然 长 生 不 死 成 神 仙 。 所 以 顺 化 逆 化 方 向 相 反 , 但 所 沿 著 的 路 径 则 是 同 一 条 。


    周 敦 颐 写 下 《 太 极 图 说 》 , 解 释 太 极 的 奥 秘 , 文 章 很 短 , 但 提 纲 挈 领 , 十 分 精 到 。 他 的 解 释 , 第 一 句 是 「 自 无 极 而 太 极 」 , 意 思 是 从 无 极 生 出 太 极 , 但 南 宋 著 名 的 理 学 家 朱 熹 整 理 注 解 《 太 极 图 说 》 时 , 删 去 了 「 自 」 字 , 改 成 「 无 极 而 太 极 」 认 为 无 极 只 是 形 容 太 极 , 说 明 它 之 上 没 有 更 高 的 本 原 。 这 并 不 符 合 陈 抟 所 传 《 太 极 图 》 的 原 意 , 而 且 抹 去 了 它 出 自 道 教 的 事 实 。 同 时 , 朱 熹 对 图 也 有 个 别 改 动 。 我 们 且 将 周 敦 颐 的 原 文 引 在 下 面 , 在 括 弧 里 附 上 我 们 的 解 释 。



    自 无 极 而 太 极 。 太 极 动 而 生 阳 , 动 极 而 静 ; 静 而 生 阴 , 静 极 复 动 。 一 动 一 静 , 互 为 其 根 。 分 阴 分 阳 , 两 仪 立 焉 。 阳 变 阴 合 , 而 生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五 气 顺 布 , 四 时 行 焉 。 五 行 , 一 阴 阳 也 ; 阴 阳 , 一 太 极 也 ; 太 极 , 本 无 极 也 。 五 行 之 生 也 , 各 一 其 性 。 无 极 之 真 , 二 五 之 精 , 妙 合 而 凝 , 乾 道 成 男 , 坤 道 成 女 。 二 气 交 感 , 化 生 万 物 , 万 物 生 生 而 变 化 无 穷 焉 。


    ( 从 无 极 化 生 太 极 。 太 极 运 动 产 生 阳 性 , 动 到 极 点 , 转 化 为 静 止 ; 静 止 产 生 阴 性 , 静 到 极 点 又 重 新 运 动 。 一 动 一 静 , 互 相 做 对 方 的 根 据 。 分 出 了 阴 阳 , 天 地 两 仪 也 就 确 立 了 。 阳 与 阴 变 化 相 交 合 , 於 是 产 生 水 、 火 、 木 、 金 、 土 。 五 行 之 气 依 著 顺 序 流 行 布 化 , 四 时 便 运 行 了 。 五 行 统 一 於 阴 阳 ; 阴 阳 统 一 於 太 极 ; 太 极 是 根 据 於 无 极 的 。 五 行 产 生 後 , 各 有 自 己 的 性 质 。 无 极 的 真 性 , 阴 阳 五 行 的 精 华 , 玄 妙 地 结 合 凝 聚 , 由 乾 健 之 性 生 成 阳 男 , 由 坤 柔 之 性 生 成 阴 女 。 阳 男 和 阴 女 二 气 交 接 感 应 , 化 生 万 物 , 万 物 生 生 不 息 , 於 是 变 化 无 穷 了 。 )


    惟 人 也 , 得 其 秀 而 最 灵 。 形 既 生 矣 , 神 发 知 矣 , 五 性 感 动 而 善 恶 分 , 万 事 出 矣 。 圣 人 定 之 以 中 正 仁 义 而 主 静 , 立 人 极 焉 。 故 圣 人 与 天 地 合 其 德 , 日 月 合 其 明 , 四 时 合 其 序 , 鬼 神 合 其 吉 凶 。 君 子 修 之 吉 , 小 人 悖 之 凶 。 故 曰 ∶ 立 天 之 道 , 曰 阴 与 阳 ; 立 地 之 道 , 曰 柔 与 刚 ; 立 人 之 道 , 曰 仁 与 义 。 又 曰 ∶ 原 始 反 终 , 故 知 死 生 之 说 。 大 哉 易 也 , 斯 其 至 矣 !


    ( 只 有 人 类 , 得 到 无 极 真 性 、 阴 阳 五 行 的 精 粹 , 因 此 最 是 灵 慧 。 形 体 一 旦 生 成 , 他 的 神 明 产 生 了 知 识 , 生 活 中 的 万 事 也 就 生 出 了 。 圣 人 定 下 中 正 仁 义 的 原 则 而 以 静 为 主 张 , 这 就 确 立 了 做 人 的 根 本 准 则 。 所 以 圣 人 的 德 性 与 天 地 相 符 , 其 明 智 与 日 月 相 合 , 行 事 的 秩 序 与 四 时 的 推 移 相 合 , 趋 吉 避 凶 , 与 鬼 神 的 不 测 功 能 相 合 。 君 子 照 它 来 修 身 , 所 以 总 是 吉 利 , 小 人 违 背 它 行 事 , 所 以 不 免 於 凶 险 。 因 此 说 ∶ 确 立 天 行 的 准 则 , 叫 做 阴 与 阳 ; 确 立 地 处 的 准 则 , 叫 做 柔 弱 与 刚 强 ; 确 立 人 事 的 准 则 叫 做 仁 与 义 。 又 说 ∶ 推 知 其 本 始 返 回 到 最 终 的 道 理 , 所 以 能 够 明 白 死 与 生 的 学 说 。 伟 大 啊 , 易 , 这 就 是 最 高 明 的 真 理 了 ! )

     

  • 上一篇文章: 河图与洛书

  • 下一篇文章: 玄圭图与河图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