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8]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7]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5]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3]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古代易学人物(汉前)       
    古代易学人物(汉前)
    [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贴    点击数:4083    文章录入:云中子
                             古代易学人物(汉以前)

       

    伏羲氏  又作伏戲、宓羲、包犧、庖犧,又稱犧皇、皇羲。古史傳說中遠古人物。傳稱伏羲氏與《易》之關係有三:(1)《易·繫辭傳下》以爲伏羲氏始作八卦。(2)王弼認爲伏羲氏重八卦爲六十四卦,見《經義考》卷四引。(3)杜子春以爲《連山》乃伏羲氏之《易》,見《經義考》卷四引。又,宋人又造作所謂“伏羲先天八卦”之說。以上諸說皆係出傳聞,不足信據。

     

    神農氏  古史傳說中遠古人物。傳說神農氏與《易》的關係有二:(1)東漢鄭玄、魏晉皇甫謐認爲神農氏重八卦爲六十四卦。(2)唐孔穎達 認爲《連山》爲神農氏之《易》。神農氏又號曰連山氏、列山氏。以上二說亦係傳説,不足爲據。 

     

    黃帝  古史中上古人物,華夏族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曾率黃帝部落戰敗炎帝,擊殺蚩尤,又傳黃帝時極多創造發明,百姓廣蒙其德,如舟車、養蠶、冶銅 、指南車、天文、律曆、文字、算數、醫藥、音律等等,皆曾與黄帝有關。傳說黃帝與《易》亦有關係,杜子春認爲黃帝一曰歸藏氏,故《歸藏》爲黃帝之《易》,見《經義考》卷四。此說不足信據。

     

      古史中上古人物。姒姓,亦稱大禹、夏禹、戎禹,一說名文命,鯀之子。他原爲崇部落領袖,奉帝舜之命治理洪水,領導人民疏通河道,興修水利,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後以治水有功,被選爲舜的繼承人,成爲部落聯盟酋長。傳說中禹與《易》的關係,是他將八卦重爲六十四卦。晉人孫盛主此說,見《經義考》卷四。此說不足信據。

     

      商王朝之創立者。又稱成湯、武湯、湯武、天乙,或稱成唐,甲骨文稱唐、大乙、高祖乙。原爲商部族領袖,舉賢任能,逐漸發展壯大,大約於西元前16世紀滅夏,在中原建國,史稱殷商。湯武革命,推翻夏桀暴政,爲後世儒者所津津樂道,因此很多傳說都附會到他身上。據文獻記載,古有三易,夏曰《連山》,殷曰《歸藏》,周曰《周易》。《歸藏》既爲殷商之《易》,便傳爲湯時所作。

     

    周文王  商末周人領袖,古代著名政治家。姬姓,名昌,商紂時爲西伯,曾被囚於羑里,因而演《易》。作爲周人領袖他多有建樹,使周不斷發展壯大、強盛,爲後來武王滅商奠定基礎。《論語·泰伯》記孔子說:“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蓋謂是也。《繫辭傳下》說:“《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知文王與《周易》必有關係。司馬遷認爲文王重八卦爲六十四卦,演三百八十四爻,揚雄、班固、王充等皆贊此說。鄭衆、賈逵、馬融等認爲《周易》卦辭爲文王作,而爻辭爲周公作。鄭玄則認爲卦爻辭皆爲周文王作。上述說法都無明據,難以遽定。但文王與《易》學有關係則可肯定。宋人曾造所謂“文王後天八卦”之說,蓋出於臆見。

     

    周公  西周初年傑出政治家。姬姓,名旦,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食采於周邑(今陝西岐山北),史稱周公,也稱周公旦。協助武王滅商,武王死而成王誦年幼,由他攝政,曾率師東征,平定叛亂,使新生之周王朝得以鞏固。後又建侯衛,營成周,制禮作樂,建立周代典章制度,對當時以及後世影響甚深。其言論見於《尚書》的《大誥》、《康誥》、《多士》、《無逸》、《立政》等篇。漢儒鄭衆、賈逵、馬融及唐人孔穎達皆以《周易》爻辭爲周公所作,漢代今文學家則不主此說,今亦難以斷定。  

     

    穆姜  卒於西元前564年,生年不詳。春秋時齊國人,魯成公之母。曾與叔孫僑如私通,謀廢成公而立公子偃,事敗,死於襄公九年。據《左傳》記載,她曾解釋隨卦辭“元亨利貞,無咎”,說:“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幹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然故不可誣也,是以雖隨無咎……”所言與易傳《文言》中一段話幾乎完全一致,只不過後者是用來解釋乾卦卦辭“元亨利貞”,而穆姜則用以釋隨卦。

     

    史墨  春秋時晉國史官,生平不詳。曾對《周易》有所解釋,見於《左傳》。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輯爲《周易史氏義》一卷。

     

    孔子  (西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魯國陬邑(在今山東曲阜城東南)人。儒家學派創始人。中國古代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先世乃宋國貴族。少“貧且賤”,及長,做過季氏史、司空,到過齊、宋 、衛、陳諸國,終不見用。晚年返魯,整理古代文獻。孔子首創私學,“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曾爲《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爲《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孔子說:“後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論語·微子》記孔子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孟子·萬章下》記孟子說:“孔子聖之時者也。”《論語·雍也》記孔子說:“中庸之爲德,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記孔子說:“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又說:“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可見時中是孔子思想核心。孔子在《說卦傳》中說:“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中庸》記孔子說:“仁者人也,親親爲大。義者宜也,尊賢爲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可見把人概括爲仁義,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前一個核心反映孔子思想的哲學基礎,是深層次的。孔子與《周易》有密切的關係。《 論語·述而》記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漢書·儒林傳》說孔子“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漢書·藝文志》說:“孔氏爲之《彖》、《象》、《繫辭》、《文言》、《序卦》之屬十篇。”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漢文帝初年手抄帛書《周易》 ,其《易傳》之《要篇》說:“夫子老而好《易》,居則在席,行則在橐。有古之遺言焉,予非安其用,而樂其辭。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子貢問〕:夫子以信其筮乎?〔子曰〕:我觀其德義耳,吾與史巫同途而殊歸。”把傳世文獻與考古文獻對照起來看,可知《易傳》是孔子作;《周易》是以卜筮爲形式的哲學著作;孔子取它哲學一面,不取它卜筮一面。《易傳》是孔子作,唐以前無異議。自北宋歐陽修作《易童子問》始,方始懷疑,至今仍有人不相信孔子作《易傳》。

     

    卜商  生於西元前507年,卒年不詳。春秋時衛國(今河南東部)人,一說晉國溫(今河南溫縣)人,字子夏。孔子弟子,與子游並列“文學”科。孔子死後,他講學於西河(濟水、黃河之間),魏文侯、李克、吳起都尊以爲師,相傳曾傳授儒家經典,著有《詩序》、《易傳》。卜商《易傳》不見於《漢書·藝文志》,《 隋書·經籍志》著錄二卷,已殘闕,今早已失傳,唐陸德明《經典釋文》、孔穎達《周易正義》、李鼎祚《周易集解》皆有稱引佚文。然宋《中興書目》著錄《子夏易傳》十卷,至清代益爲十一卷,一般認爲此必僞書,其篇第言辭皆同于王弼本。另有僞本《周易子夏十八章》一卷,《崇文總目》錄爲三卷。

     

    子夏  即卜商。見該條。

     

    商瞿  生於西元前522年,卒年未詳。春秋時魯國(今山東曲阜)人,字子木,孔子弟子,孔子易學第一代傳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商瞿,魯人,字子木,少孔子二十九歲。孔子傳《易》于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

     

    馯臂  戰國時楚人,字子弘,一作字子弓,生卒年不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索隱:“馯,徐廣音韓,鄒誕生音汗。”引應劭云“子弓是子夏門人”。《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傳《易》于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疵傳燕人周子家醜。”是馯臂爲孔子《易》學第二代傳人。《漢書·儒林傳》:“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是馯臂爲孔子《易》學第三代傳人。《經典釋文》序錄:“自魯商瞿子木受《易》於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是取《漢書》說。  

     

    荀況(約西元前313—前238) 戰國趙人,又稱荀卿或孫卿。年五十,始遊學于齊,仕爲祭酒,爲齊襄王師。後適楚,爲蘭陵令。況嫉濁世之政, 遂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著書數萬言。其學以孔子爲本,倡性惡之說。謂人性皆惡,不以禮義矯正之則不能爲善,其旨與孟子異。荀況精于《易》,其書凡四言《易》。其《大略》篇說:“善爲《易》者不占。”不把《周易》看作純粹卜筮之書。同篇還引小畜初九爻辭“復自道,何其咎”,說明秦穆公能悔過自新,故《春秋》以爲賢。《非相》篇引坤六四爻辭“括囊,無咎無譽”,以刺“腐儒”。《大略》篇又說:“咸,感也。以高下下,以男下女,柔上而剛下。聘士之義,親迎之道,重始也。”指出咸卦體現夫婦之道。這些都與孔子《易傳》的觀點一致,即解《易》注重義理。

     

    黃歇  卒於西元前238年,生年未詳。戰國楚人,有口辯,相楚20餘年,號春申君,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有《易》説,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輯爲《周易黃氏義》一卷。   

     

    矯疵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江東人”《漢書·儒林傳》“魯人”矯疵作橋庇。顔師古注:“姓橋,名庇,字子庸。”《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傳《易》 于瞿,瞿傳楚人馯臂子弘,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是矯疵爲孔子《易》學第三代傳人。《漢書·儒林傳》:“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是矯疵爲孔子《易》學第二代傳人。《經典釋文》序錄取《漢書》說。  

     

    橋庇 即矯疵,見該條。  

     

    周豎 戰國時燕人,字子家,生卒年不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周豎受《易》于江東人矯疵,以授淳于人光子乘羽。《漢書·儒林傳》周豎作周醜,而以爲受《易》於馯臂子弓。孔子《易》學第四代傳人。

     

    周醜 即周豎,見該條 。  

     

    呂不韋 卒於西元前235年,生年未詳。戰國秦濮陽(今河南滑縣)人。爲大賈,家累千金。時秦莊襄王質于趙,不韋計歸之。嗣位後以不韋爲相。後,始皇帝尊爲仲父。曾聚門客撰《呂氏春秋》,中有《周易》説,清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輯有佚文一卷。  

     

    光羽  戰國時淳于(今山東濰坊市東南)人,字子乘,生卒年不詳。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光羽受《易》于燕人周豎,以傳于齊人田何,爲孔子《易》學第五代傳人。《漢書·儒林傳》“光羽”作“孫虞”,東武人。   

     

    孫虞  即光羽,見該條。

     

    田何  秦漢之際齊國淄川(今山東益都)人,《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字子莊”,《漢書·儒林傳》作“字子裝”。《高士傳》作“字莊漢”。入漢,徙于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因號杜田生。生卒年不詳。孔子授《易》,六傳而至田何。何授東武王同、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諸人皆著《易傳》數篇。漢惠帝曾親幸其廬受業。西漢今文《易》學開創者。著有《田氏易傳》,早已亡佚。

     

    陸賈  漢初楚人,以客從高祖定天下,曾出使南越,說尉佗稱臣,還拜太中大夫。時在高祖之側陳說《詩》、《書》,著書十二篇,以論秦漢所以興亡之故,名曰《新語》。及高祖死,誅呂氏立孝文,賈頗有力。文帝時復使于南越,以壽終。陸賈非專治《易》者 ,然其《新語》稱引《周易》以講人事。如《新語·辨惑》說:“《易》曰:‘二人同心, 其義斷金。’群黨合意以傾一君,孰不移哉!”此引《繫辭傳》之文而評論趙高指鹿爲馬之事。《兩漢三國學案》列之于易學家之不知宗派類。

     

    賈誼(西元前200—前168 ) 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爲西漢著名政論家文學家。少善屬文,學富五車,爲文帝時博士,遷太中大夫,後貶爲長沙王太傅、梁懷王太傅。所著政論有《過秦論》、《陳政事疏》等,爲西漢鴻文,有名賦數篇傳世。其《易》説,清人王仁俊 《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輯爲《周易賈氏義》一卷,另有《十三經漢注》本《易賈氏義》一卷,題作漢賈誼撰。  

     

    王同  漢初東武(今山東諸城)人,字子中(一作子仲),生卒年不詳。受《易》于田何,傳于淄川楊何、廣川孟但、魯人周霸、齊人即墨成和臨淄主父偃,是漢易傳授系統中重要人物。著有《王氏易傳》二篇,爲漢世易傳之最早者,已佚。

     

    董仲舒( 西元前180—前115) 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人。漢代醇儒,著名經學家。少治《春秋》,曾設帳授徒,三年不窺園。武帝時以賢良對《天人三策》,爲江都相、中大夫,曾以言災異下獄,後爲膠西王相,終老於家。著作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其《易》説,清人王仁俊《玉函山房輯佚書續編》輯爲《周易董氏義》一卷。  

     

    周王孫  西漢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生卒年不詳。受《易》于田何,傳于衛人蔡公,爲漢《易》田氏派重要傳人。著有《周氏易傳》二篇,獨標古義,曾授丁寬,已佚。《兩漢三國學案》按曰:“田何之學本無章句,至王同、周王孫、丁寬始有《易傳》。然周生獨號古義,豈周氏別有所得乎?商瞿之傳至周王孫、丁將軍,蓋又一變矣。”

     

    丁寬  西漢梁(今河南商丘)人,字子襄,生卒年不詳。景帝時曾爲梁孝 王將軍,以拒吳、楚,史稱丁將軍。青年時曾爲梁人項生的從者,項生從田何受《易》而才 不及丁寬,丁寬遂師事田何。讀《易》精敏,學而有成後東歸,田何對門人說:“《易》已 東矣。”東歸經洛陽,複從同門周王孫受《周易》古義。好學不厭,見善如不及。後傳其學 于同郡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知丁寬爲 漢易傳授系統之重要人物。著有《易說》(即《丁氏易傳》)三萬言,已佚。  

     

    項生   西漢梁(今河南商丘)人,生卒年不詳。曾從田何受《易》,而才華不及其從者丁寬,爲漢 《易》田氏派的傳人。  

     

    服生  西漢齊(今山東臨淄)人,名服光。劉向《別錄》作號 服先。354易學人物生卒年不詳。曾從田何受《易》,與王同、周王孫、丁寬等同門。著 有《服氏易傳》二篇,已佚。  

     

    楊何  西漢淄川(今山東益都)人,字叔元,生卒年不 詳。受《易》于王同。武帝元光年間以明《易》徵爲大中大夫。授其學于京房、司馬談。《 經義考》卷五引晁說之曰:“《易》得立學官自楊何始,所謂‘易楊’者是也。”《漢書· 儒林傳》說:“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爲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何 )、丁將軍(丁寬),大誼略同,惟京爲黨。”是知楊何爲西漢官方《易》學的代表。著 有《楊氏易傳》,已佚。  

     

    即墨成  西漢齊(今山東臨淄)人,生卒年不詳。曾受《易 》于王同,以明《易》受朝廷徵召,官至城陽相。爲漢《易》田氏派傳人。  

     

    孟但  西漢廣川(今河北棗強東)人,生卒年不詳。曾受《易》于王同,以明《易》受朝廷徵召,官 至太子門大夫。漢《易》田氏派傳人。  

     

    周霸  西漢魯(今山東曲阜)人,生卒年不詳 。曾受《易》于王同,且能言《尚書》,以明《易》而官至二千石。漢《易》田氏派傳人。   

     

    衡胡  西漢莒(今山東莒縣)人,生卒年不詳。曾受《易》于王同,以通《易》而官 至二千石。漢《易》田氏派傳人。  

     

    韓嬰  漢初燕人,生卒年不詳。文帝時博士,景帝 時至常山太傅。著《詩》內外傳數萬言,爲“韓詩學”開創者。兼治《易》,作《易傳》以 授人,因燕趙之人好《詩》,其《易傳》遂不顯,有魏郡人蓋寬饒傳其《易》學,爲漢《易 》韓氏派。所作《易傳》久佚,今由所存《韓詩外傳》可見端倪。  

     

    主父偃  卒於西元 前126年,生年未詳。西漢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漢武帝時大臣。初學縱橫之術, 晚學《易》、《春秋》、百家之言。曾從王同受《易》。漢《易》田氏派傳人。元光時上書 言事,拜郎中,一歲四遷,至中大夫。大臣畏其口,賂遺累千金。主張削弱諸侯王勢力,加 強中央集權。後爲齊相,以齊王事伏誅。  

     

    劉安(西元前179—前122)  西漢沛 郡豐縣(今江蘇豐縣)人,爲淮南厲王劉長之子,高祖劉邦之孫,嗣爲淮南王。爲人好書, 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作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衆,中篇八卷,言神仙之術,名曰《淮南 子》。時武帝方好藝文,甚重之,賜幾杖不朝。後因謀反事發,自殺。劉安身邊文士學者甚 衆,有善《易》者九人,著有《淮南道訓》二篇,一名《淮南九家易說》,已佚,清馬國翰 有輯本一卷。唐李鼎祚《周易集解》稱引該書三文十餘條,大抵以《易》卦爻辭證道。劉安 因列爲漢《易》無宗派的一家。  

     

    京房  ①西漢武帝時人,生卒年不詳,少從淄川楊何 受《易》,爲漢易田氏派傳人,武帝時爲大中大夫,出爲齊郡太守,梁丘賀嘗從學《易》。 《漢書》顔師古注:“自別一京房,非焦延壽弟子。”《漢書·儒林傳》:“賀從京房受《 易》,又以筮有應得幸。傳其子臨,乃專行京房法。”②(西元前77—前37)西漢東郡頓丘(今河南清豐西南)人,字君明,本姓李,推律自定爲京氏。早年受《 易》于焦延壽,占驗之術頗精,延壽嘗曰:“得我術以亡身者,京生也。”初元四年以孝廉 爲郎,數上疏言災而得元帝寵倖,後出爲魏郡太守,因角蜀犯權臣弘恭、石顯,爲石顯所 譖誅。《漢書·儒林傳》:“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爲諸《易》家說皆祖田 何、楊叔(楊何)、丁將軍,大誼略同,惟京爲異黨。”京房是漢《易》的代表人物。視《 周易》爲純粹卜筮之書,創占筮體例,以講占候之術而聞名。有八宮卦說、納甲說、五行說 、卦氣說等。《漢書·京房傳》說,焦延壽“其說長於災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 風雨寒溫爲候,各有占驗。房用之尤精”。京房《易》授段嘉、姚平、乘弘等。由是《易》 有京氏之學。自京氏長於占候,《易》家世應、飛伏、六位、十甲、五星、四氣、六親、九 族、福德、刑殺之法皆以京氏爲本。《經義考》卷七引趙汝曰:“京房傳焦氏之學,專明 卦氣占驗,極而至於蘇竟、郎、楊由、景鸞、樊布之徒,則以《易》兼河洛圖緯風角七政 ,而《易》儕於讖諱矣。”據《漢志》、《序錄》、《隋志》、《唐志》、《宋志》等書著 錄,京房《易》著頗豐,現存有《京氏易傳》三卷、《易傳積演算法雜占條例》一卷。餘皆亡 佚。馬國翰、黃所輯佚書中有部分佚文。另,《隋志》著錄京氏易著達二十餘種,多爲術 數占驗之書,不必全出京房,或有後人僞託者。清王保訓《木犀軒叢書》輯有《京氏易》八 卷,內有《易占》、《飛候》、《五星》、《風角》、《災異》等篇。黃壽祺《易學群書平 議》曰:“雖京氏占候不盡此,亦大端具矣。”  

     

    京君明  即京房。按,西漢有兩京房 ,都言《易》,其一爲楊何弟子,曾傳授梁丘賀。另一爲焦延壽弟子,字君明,爲漢易京氏 學派創始人,參見“京房”條。  

     

    司馬談(約西元前190—前110)  西漢夏陽( 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之父。建元、元封之間爲太史令,湣學者不達其意而師言孛,作《 論六家要旨》。曾受《易》于楊何,爲漢《易》田氏派傳人。  

     

    蔡公  西漢衛(今山東 濮陽北)人,生卒年不詳。曾受《易》于周王孫,爲漢《易》田氏派傳人,撰有《易注》二 篇,已佚。  

     

    田王孫  西漢碭縣(今河南商丘東南)人,生卒年不詳。曾受《易》於同 郡人丁寬,爲博士,傳于施讎、孟喜、梁丘賀,爲漢《易》田氏派重要傳人。《漢書·儒林 傳》:“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由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 。” 

     

    施讎  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字長卿,生活于漢宣帝時代,少從田王孫受《 易》,結從師數十年,與孟喜、梁丘賀並爲門人。後梁丘賀爲少府,薦施讎於朝,詔拜爲 博士,宣帝甘露中,參加石渠閣會議,與諸儒雜論五經同,爲人謙讓,不輕授徒。弟子張 禹官至丞相,魯伯爲會稽太守。後張禹授《易》于彭宣、戴崇,魯伯授《易》于毛莫如、邴丹,傳授不絕。施讎爲漢《易》施氏派的創始人,漢初田氏《易》學的正傳 ,在易學史上深有影響。著有《施氏周易章句》二篇,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 輯有《周易施氏章句》一卷。  

     

    孟喜  西漢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人,字長卿, 生卒年不詳。孟卿之子。與施讎、梁丘賀同受《易》于田王孫。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 陽災變書,詐言獨受于田王孫臨死時。後舉孝廉爲郎、曲台署長,病免,爲丞相掾。時博士 出缺,衆人薦喜。帝聞喜古師法,遂不用。喜授《易》于白光、翟牧,皆爲博士,由是《易 》有翟、孟、白之學。孟喜善以《周易》卦象解說一年節氣的變化,即以六十四卦配四時、 十二月、二十四節氣、七十二候。是所謂卦氣說。漢初治《易》訓詁舉大義而已,漢人以陰 陽災變說《易》,始之于孟喜。著有《孟氏周易章句》、《周易災異》,皆佚。清馬國翰《 玉函山房輯佚書》、黃奭《漢學堂叢書》、孫堂《漢魏二十一家易注》、王謨《漢魏遺書抄 》等均友輯錄。  

     

    梁丘賀  西漢邪諸今山東諸城)人,字長翁。生卒年不詳。早年以 能心計爲武騎,從大中大夫京房(楊何弟子,非京君明)受《易》,房出爲齊郡太守,乃更 事田王孫,與孟喜、施讎同門。宣帝時求京房門人,得賀,帝善之,以爲郎。賀小心周密, 以筮有應得幸,甚見信重,官至少府,圖形麒麟閣。梁丘賀爲今文《易》學“梁丘學”之開 創者。西漢宣帝時列於學官。其學出自京房,本由田何一派而分,但梁丘《易》又講占卜知 來,學風有變于孔子《易》學的傳統。梁丘賀傳子梁丘臨,臨傳五鹿充宗及王駿。據《隋書 》,梁丘《易》亡於西晉。著有《周易章句》二篇,已佚。清馬國翰《玉函山房輯佚書》輯 有《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  

     

    梁丘臨  西漢邪諸(今山東諸城)人。梁丘賀之子。 生卒年不詳。受《易》于其父,爲黃門郎,甘露中曾奉使問諸儒于石渠。易學精熟,專行京 房法。官至少府。其學傳于五鹿充宗及邪王駿,爲漢《易》梁丘學的重要傳人。  

     

    趙賓  西漢蜀(今四川成都)人,生卒年無考。《漢書·儒林傳》:“蜀人趙賓好小數書,後 爲《易》,飾《易》文,……持論巧慧,《易》家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云受孟喜, 喜爲名之。云賓死,莫能持其說。”著有《趙氏易論》,已佚。  

     

    蓋寬饒  西漢魏郡( 約今河北邯鄲地區)人,字次公,生活于宣帝時代。早年明經爲郡文學,舉方正,對策高第 ,遷諫大夫、大中大夫,擢司隸校尉。爲人剛直高節,廉潔奉公,刺舉無所回避,公卿貴戚 皆恐懼。終因鋒芒太露,干犯上意,坐怨謗下吏,自剄北闕下。本受《易》于孟喜,後更受《韓氏易》,曾引《韓氏易傳》上書言事(韓嬰之《易》說僅見於此)。漢《易》韓氏派的唯一傳人。  

     

    焦延壽  西漢梁(今河南商丘)人,字贛或以爲名贛字延壽。此從《漢書 》)。生卒年不詳。初以好學得幸于梁王,學成而爲郡吏,察舉補爲小黃( 今河南開封市東北)令。愛養吏民,化行郡中。任滿當遷,民詣闕上書相留,詔增秩留任, 終卒于小黃。嘗從孟喜學《易》,授京房(君明),房授東海殷嘉、河東姚平、河南乘弘。 皆爲郎、博士,由是《易》有京氏之學。焦氏說《易》長於變,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 風雨寒溫爲候,各有占驗。《漢書·藝文志》說:“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托之孟氏”,其 實孟、焦《易》學在講災和占候之術上是一脈相通的。焦氏在漢《易》中的地位,即在於 上承孟喜,下啓京房,使以卦氣說爲中心的漢《易》象數學得以發展,並産生深遠影響。著 有《易林》十六卷,今存。另有《易林變占》十六卷,已佚。  

     

    焦贛  即焦延壽,參見 該條。  

     

    魏相  卒於西元前59年,生年未詳。西漢濟陰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人, 字弱翁。少學《易》,爲郡卒史。舉賢良,以對策高第,爲茂陵令。宣帝時累官御史大夫,多有政績。韋賢免,代爲丞相,封高平候。諡憲。魏相明經致用,尤通于《易》,然並無《 易》著傳世。其《易》學師承亦史無明載。《兩漢三國學案》唐按曰:“相所治《易》未知 何家,然彼時施、孟、梁丘盛行。考之《虞氏易》說震爲春,兌爲秋,坎爲冬,離爲夏之說 ,與此正同(指魏相爲丞相後所上奏章中所言之陰陽四時逛化之義),則相所治亦《孟氏易 》也。”  

     

    白光  西漢東海蘭陵(今山東棗莊東南)人,字少子,生卒年不詳。與沛人 翟牧同受《易》于孟喜,皆爲博士。由是《易》有翟、孟、白之學。無《易》著傳世。  

     

    翟牧  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字子兄,生卒年不詳。與東海蘭陵白光同受《易》于孟 喜,皆爲博士。由是《易》有翟、孟、白之學。無《易》著傳世。  

     

    魯伯  西漢邪( 今山東諸城)人。生卒年不詳。官至會稽太守。與河內張禹俱從沛國施讎學《易》,授於泰 山毛莫如、琅邪邴丹,爲漢《易》施氏派主要傳人。  

     

    費直  西漢東萊(今山東掖縣)人,字長翁,生卒年不詳。以治《易》爲郎,官至單父(今河南單縣)令。《經義考》卷八引朱睦(木挈)曰:“費直自爲《易》以相授受,原無師傳。”《漢書·儒林傳》說:其易“長於卦筮,無章句,徒以彖象辭文言十篇解說上下經。琅邪王璜平中能傳之。”《漢書·藝文志》說:“劉向以中古文《易經》校施、孟、梁丘經,或脫去‘無咎’、‘悔亡’,唯費氏 經與古文同。”《後漢書·儒林傳》說:“又有東萊費直傳《易》授邪王橫,爲費氏學。 本以古字,號古文《易》。”費直創立了漢《易》的費氏學派,與官方今文《易》學迥然不 同,雖未立在官府,而民間多習之。《隋書·經籍志》說:“後漢陳元、鄭衆,皆傳費氏之 學。馬融又爲其傳,以授鄭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傳》。魏代王肅、王弼,並爲 之注,自是費氏大興。”關於費氏《易》學的特點,吳承仕在《經典釋文序錄疏證》中說:“費氏之《易》視四家不同,蓋有五事:費氏先師傳無明說,一也;費本以 古字號‘古文易’,二也,以《大傳》說經而無章句,三也;今文多脫‘無咎’、‘悔亡’,費氏獨與中古文應,四也;費氏長於卦筮,而《藝文志》所列獨無費氏卦筮之書,明不與 孟、京、焦贛同流,五也。自馬、鄭作,費氏舉,京氏遂衰;自輔嗣注行,而衆家式微矣。”費直的著作有《周易注》四卷,已佚《經典釋文序錄》等作“章句”,一般認爲二者實一 )。今有馬國翰輯佚本一,另有《易林》、《周易筮占林》、《易內神筮》等,皆犖。  

     

    高相  西漢沛(今江蘇沛縣)人,與費直同時。《漢書·儒林傳》曰:“其學亦無章句, 專說陰陽災,自言出於丁將軍中缺页)

  • 上一篇文章: 历代《易》学研究概论

  • 下一篇文章: 周易原文及新释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