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9]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8]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5]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3]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的争论       
    “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的争论
    [ 作者:汪永晨等    转贴自:新浪网    点击数:3998    文章录入:卜算子

     

       近期,由多家媒体掀起了由院士、学者、环保人士、普通市民、中学生、记者等组成的大辩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以及敬畏大自然是不是反科学,科学可不可以反,怎样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辩论仍在激烈进行中。1月25日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哲学家何祚庥作客新浪聊天,指出主张敬畏大自然、以自然为本,在理论上站不住脚、操作上不可行、态度上有些伪善,这一论说激起了更大的波澜。
      27日下午3-4点,环保人士廖晓义和汪永晨、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中学生馨儿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新浪在线聊天中来,广大网友也进行了踊跃发问。详细请点击:[聊天实录(组图)][发表评论]
     

    院士学者市民大辩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2)院士学者市民大辩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2)
    何祚庥聊天实录:以自然为本有些伪善 廖晓义汪永晨赵南元作客新浪聊天实录

    01月11日人民网 何祚庥: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无须敬畏大自然

    01月24日 新京报 何祚庥:人类对大自然必须有所作为或大有作为

    01月24日 新京报 梁从诫:不能仅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

    01月25日 新京报 梁从诫:敬畏自然是真正理性的态度

    ·新浪科技 何祚庥: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

    ·南风窗 耶鲁大学访问学者马军:无畏说的三个误区

    ·科技日报 北京大学苏贤贵:光有科学是不够的

    ·光明日报 唐锡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人民日报 斯壮:“敬”与“畏”之间

    ·新浪科技 赵南元:反科学的必定是伪环保

    ·北京日报 顾肃:警惕科学主义的傲慢

    ·新京报 方舟子: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

    ·《环球》 何祚庥: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

  • 以人为本的对话:学术论争以严肃、宽容为好 (5月24日 16:19)
  • 以人为本的对话:敬畏的拟人化与神灵化 (5月24日 16:15)
  • “敬畏自然”之争: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 (5月13日 15:54)
  • 敬畏自然之辩:自然、人化自然与以人为本 (5月13日 15:51)
  • 科学斗士疾斥环保NGO人士 结怨并非一时意气 (4月20日 18:32)
  • 科学时报:敬畏与反敬畏是两种文明之争 (4月15日 14:45)
  • 院士专家深入怒江考察:富饶中极度贫困(图) (4月11日 18:30)
  • 方舟子在云南大学演讲:直击伪环保反坝人士 (4月11日 13:57)
  • 朱效民:敬畏自然之争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 (4月8日 18:22)
  • 宋志坚:对自然是否应该心存敬畏 (4月1日 12:39)
  • 刘华杰 :以人的尊严质疑敬畏自然毫无道理 (4月1日 11:58)
  • 我们是否应该敬畏方舟子 有人说不和他玩了 (3月29日 17:07)
  • 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三种态度 (3月11日 08:20)
  • 南方都市报:敬畏大自然可不可以反科学 (3月1日 15:54)
  • 国际先驱导报:一场本可避免的灾难 (3月1日 15:43)
  • 读林宋瑜的《蓝思想》:我们需要敬畏自然 (3月1日 15:43)
  • 中国经济时报:“唯科学主义”是把双刃剑 (3月1日 15:34)
  • 北京科技报总编辑对话甘地和平奖获得者亲穆仪 (3月1日 15:31)
  • 汪永晨:保护大自然仅仅是为了人类吗 (3月1日 15:24)
  • 老外看中国:中国人并不敬畏自然而是喜欢改造 (3月1日 15:22)
  • 韩德民:“敬畏自然”有助于克服理性的狂妄 (3月1日 15:20)
  • 都市女报:廖晓义——以哲学为矛的环保女骑士 (3月1日 15:15)
  • 耶鲁大学访问学者马军:无畏说的三个误区 (3月1日 13:16)
  • 三学者关于“敬畏自然”的对话:武松该不该打虎 (3月1日 12:05)
  • 清华大学辛普里:需要什么样的常识? (3月1日 11:55)
  • 北京大学苏贤贵:光有科学是不够的 (3月1日 11:51)
  • 司马南在中国科协“破迷反伪”研讨会上的发言 (3月1日 11:33)
  • 张博庭在中国科协“破迷反伪”研讨会上的发言 (3月1日 11:28)
  • 方舟子在中国科协“破迷反伪”研讨会上的发言 (3月1日 11:26)
  • 陶世龙在中国科协“破迷反伪”研讨会上的发言 (3月1日 11:25)
  • 何祚庥在中国科协“破迷反伪”研讨会上的发言 (3月1日 11:23)
  • 陶世龙:冷看“敬畏热” (3月1日 11:06)
  • 何祚庥:对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若干问题的反思 (3月1日 10:59)
  • 何祚庥:是谁把极端环保主义者进行极端化描述 (3月1日 10:39)
  • 方舟子:人类是否必须敬畏大自然之争述评 (3月1日 10:30)
  • 林达:对科学最好存个怀疑 (2月26日 07:45)
  • 何祚庥:不能“为保护环境而保护环境” (2月25日 17:18)
  • 光明日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 (2月24日 09:32)
  • 方舟子:我们要有什么样的“环保” (2月23日 08:37)
  • 中国青年报:寻找土地之神 (2月23日 08:07)
  • 工程学博士:为大自然代言是值得敬重的美德 (2月16日 07:37)
  • 副教授:敬畏自然体现了兼容并蓄的环境伦理 (2月16日 07:36)
  • 北京大学博士:敬畏自然的“现代性”问题 (2月16日 07:30)
  • 廖晓义:和谐与平衡是环保的“自洽” (2月16日 07:27)
  • 清华大学副教授:不可操作的并非“敬畏自然” (2月16日 07:25)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环境文明是制度文明的外化 (2月16日 07:22)
  • 南京大学教授:警惕科学主义的傲慢 (2月16日 07:19)
  • 何祚庥:以大自然为本是不能自洽的理论 (2月6日 09:08)
  • 蒋高明:人类属于大地 大地不属于人类 (2月4日 07:40)
  • 人民日报风云点评:“敬”与“畏”之间 (2月3日 12:03)
  • 北师大学教授:敬畏自然需要“天人合一” (2月2日 08:33)
  • 艾中:为大自然代言是值得敬重的美德 (1月28日 07:29)
  • 廖晓义汪永晨赵南元作客新浪聊天实录(组图)(3) (1月27日 18:45)
  • 廖晓义汪永晨赵南元作客新浪聊天实录(组图)(2) (1月27日 18:45)
  • 廖晓义汪永晨赵南元作客新浪聊天实录(组图) (1月27日 18:45)
  • 廖晓义回应方舟子:维护环保正义是公民责任 (1月27日 07:45)
  • 方舟子:难道搞环保就代表着正义 (1月27日 07:37)
  • 环保人士廖晓义汪永晨27日15点作客新浪聊天 (1月26日 19:04)
  • 院士学者市民大辩论: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2) (1月26日 16:09)
  • 方舟子驳郑茜:科学可不可以反? (1月26日 13:35)
  • 汪永晨: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

    汪永晨:敬畏自然只是态度而非手段

    赵南元点评汪永晨的文章

    方舟子:海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方舟子:敬畏敬仰崇拜自然都是反科学

    方舟子:敬畏自然说是宣扬天人感应

     无须敬畏大自然是妄言

    环保人士 杨斌

      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声称:“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此话出自中科院院士之口,不能不让笔者感到诧异。

      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本身就是以人为本,而且是以全人类为本。大自然造就了人类,人类的未来依然仰仗自然,很显然,人和自然的关系首先是个逻辑问题。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观点是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分割、对立的说法,如果不是刻意的,就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
    全文 [评论]

    付涛:以自然为本就是以人为本

    赵南元点评杨斌的文章

    敬畏大自然是号召人类不作为

    北京市民 柯南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大自然”的观点。当灾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候,为什么还要说“敬畏大自然”?

      我们的智力和建立在其上的科学,可以对未来的风险发出警报,并设法避免这颗星球遭到破坏。而“敬畏大自然”却要求人类放弃这种独一无二的能力,用不作为取而代之。我认为,我们要抛弃“敬畏大自然”的观念,用更有建设性的观点对待我们所处的环境,是保护我们的环境以及我们的未来的第一步。>>
    全文

    反科学与伪环保 科学可不可以反?

    把科学推上神坛也是反科学

    北京市民 郑茜

      在我看来,何祚庥院士以及方舟子都搞错了一件事:西方的科学精神正是在敬畏自然及宇宙的文化传统中培育起来的。

      科学将人类送上另一条路:在这条路上,人类发现了自己可以支配与战胜自然的能力。这使人觉得可以成为上帝。当人用科学手段支配一切、掌控一切,以至可以制造出克隆人来的时候,人难道不觉得自己便是上帝?把科学推上神坛,难道不恰好违背了科学精神?相信科学是全能的上帝,难道不是唯心主义之一种?何院士素来是以捍卫科学者自居的。他之将科学视为神,是否恰是他做了科学的敌人?

      把科学推上神坛,难道不恰好违背了科学精神?相信科学是全能的上帝,难道不是唯心主义之一种?何院士素来是以捍卫科学者自居的。他之将科学视为神,是否恰是他做了科学的敌人?

      
    方舟子称“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这个立论暗含一个前提:“科学不可反”,是谓公理;反之则为罪。此说成立否?反驳它在这里似乎并不需要深奥的理论,只需问一句:“克隆人便是科学;这样的科学该不该反?人类制造出核武器以威胁和要挟同类,这样的科学该不该反?”>>全文 [评论]

    驳郑茜:反科学的必定是伪环保

    清华教授 赵南元

      为了论证反科学的理由,郑茜问道“克隆人便是科学;这样的科学该不该反?人类制造出核武器以威胁和要挟同类,这样的科学该不该反?”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该反。克隆人有益无害,反克隆人闹剧正是反科学势力造谣生事的典型事例,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已经有很多论述,此处不赘。核武器的‘威胁和要挟同类’保障了五十多年没有大规模战争,使得二十世纪的后五十年比前五十年安全得多,自然是不该反的。”

      郑茜代替汪永晨改变了“要旗帜鲜明地与(以人为本)这一观点唱唱反调”的立场,不知汪永晨本人是否同意。无论如何,回到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还是值得欢迎的。据说环保主义者只是更关心长远利益,那么反科学就更不应该了,毕竟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体系,根据这个知识体系可以最准确的预测长远利益的得失,这是任何环保主义或其他什么主义所望尘莫及的。靠科学搞环保才是真环保,空喊“敬畏”的只能是伪环保。>>全文 [评论]

    [北京中学生馨儿:敬畏大自然是科学常识]

       我是一名初中生,之所以加入到大人们的这场论战,只是为了说明一个常识。从小学的自然课到中学的生物课,老师们一直都在告诉我这个常识: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分子,而生物圈是一个有机体,人必须依赖着别的生命系统才能生存;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人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间;人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够生存和发展。正是这个科学常识告诉我们:人类要敬畏大自然。

      对大自然人类只能趋利避害,因势利导。面对海啸人们不能派出一支装甲部队去与之作战,而只能将自然灾害中的“人祸”成分降到最低。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不正是出于人类对大自然的“畏”吗?我对科学家向来是敬佩的,但对于这样一个科学常识,为什么还要争来争去?>>全文 [评论]

     

    对大自然心存敬畏
    2005-12-25 星期日

    2004年岁末地震引发的海啸,致使死亡人数一路攀升的速度,令人悲痛,让人难以置信,更给人警醒。
    
     这次灾难后获悉,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检测到地震后试图通知印度洋沿岸各国准备,可竟然无法找到与这些国家沟通的途径;俄罗斯也声称对这次印度洋9级以上的地震有所预测。一些科学家为此指出,如果人们在印度洋也建立了海啸预警机制,给人们提供防护教育,这场灾害也许不会夺去这么多人的生命。
    
     如此之大的灾难发生,是只因为没有海啸预警系统吗?
    
     当然,如果有所预警也许不会让人们这么猝不及防。但近日,在众多报道中就有人出来说,海啸无疑与以下三点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一是灾害本身规模巨大。在这次罕见的巨大地震中断层移动又导致断层间产生一个空洞,当海水填充这个空洞便产生巨大的海水波动,罕见的大海啸产生了;二是灾害发生异常突然。在地震约半个小时后,每秒200米速度传播的海底波动就到达了苏门答腊岛亚齐省海岸,约1个小时后就在泰国普吉岛登陆,2个半小时后殃及印度和斯里兰卡,最后甚至冲到东非索马里;三是受灾地区人员密集。事实上,有报道指出,幸亏海啸发生在早晨,大多数游客还在房间里睡觉,否则死亡人数还可能激增。
    
     由大自然带来的大灾难其实并不罕见。百年来死亡人数过千的七次大海啸:1908年12月28日意大利墨西拿地震引发海啸。在近海掀浪高达12米的巨大海啸,海啸中死难82,000人。1933年3月2日日本三陆近海地震引发海啸,引发海啸浪高29米,死亡人数3,000人。1959年10月30日墨西哥海啸引发山体滑坡,死亡人数5,000人。1960年5月21号到27号,智利沿海地区发生二十世纪震级最大的震群型地震,造成10,000人丧生。此外,海浪还以每小时600公里~700公里的速度扫过太平洋,使日本沿海1千多所住宅被冲走,2万多亩良田被淹没,15万人无家可归。1976年8月16日,菲律宾莫罗湾海啸8,000人死亡。、1998年7月17号,非洲巴布亚新几内亚海底地震引发的49米巨浪海啸,2,200人死亡,数千人无家可归。
    
     百年来世界重大地震造成重大死亡的有:2003年12月26日伊朗巴姆地震: 41000人死亡。2001年1月26日印度地震:有13000人死亡。1999年9月21日台湾地震: 2400人死亡。1999年8月17日土耳其地震:17000人死亡。1995年1月17日日本地震: 6000人死亡。1993年9月30日印度地震: 10000人死亡。1990年9月21日伊朗地震: 50000人死亡。1988年12月7日亚美尼亚地震: 25000人死亡。1985年9月19日墨西哥地震: 9500人死亡。978年9月16日伊朗地震: 25000人死亡。1976年2月4日危地马拉地震:震级7.5级,22778人死亡。1976年7月28日,中国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24.2万人死亡, 1970年1月5日,中国云南发生7.7级地震,1万人死亡。1960年2月29日摩洛哥地震:震级5.7级,12000人死亡。
    
     这一次又一次的灾难说明什么,说明老天爷会发怒;说明人类还没有了解多少大自然的奥秘,更抓不住制止大自然发怒的时机。“无边的大海就如站起来走向你的大门口,水盖住了天”这是亲眼见到了海啸的人的形容。大海就是走进了大门,不管里面住的是谁,是王孙,是参赞,是当红的明星。其威力比当年美国扔在日本的原子弹还要高出3000倍的杀伤力。
    
     这次灾难让我想起去年在四川康定的木格错采访时一位藏民说的话:“每当我走近湖边不由自主地就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在大自然面前人人平等”。在我们中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风俗:视大山为神山,视湖泊为神湖,视大鸟为神鸟。一个“神”字,包括着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敬畏。
    
     遗憾的是,这种封山为神,崇尚自然的态度,被有些人认为是迷信,是愚昧。不知在这次上帝发怒之后,我们人类还敢不敢再说“人定胜天”、还敢不敢再说“要征服自然”。
    
     “这个世界人类文明已经走得很远,人类总是高昂着头颅骄傲地思考,并让思想长出坚强而自信的翅膀”。这两天,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句话的同时,也看到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他的手里举着一张纸并贴在胸前。纸上写着:我想我的爸爸妈妈和和哥哥弟弟。男孩的眼睛里充满了期待地。
    
     几年前我采访武夷山保护区副主任邹新球时他对我讲了自己这样一段经历:1970年我一当工人住在山上就砍木头,当了班长以后是指挥一个班砍木头,当了工区主任后指挥一个工区砍木头,然后当了林业局局长指挥全局2,3000人砍木头。在我的组织下,从1984年到1998年15年,一年平均采伐十几万米。在我手上,包括我自己砍的,我组织采伐的起码在150万米以上。我们上交的税利一年是1000多万,经我手砍的150万米的木材,上交的税利1.5个亿左右。可是1992年一次洪灾损失就是4个亿。我现在到保护区工作,有一种赎罪感。
    
     2004年8月14日,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束庆鹏处长接受央视《新闻夜话》节目的采访。采访中,束庆鹏强调最近由于山洪、泥石流灾害突发性较强,从降雨往往几个小时就会发生突发性的山洪灾害。使人防不胜防。而这类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一直比较高。到目前,一些地方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洪涝灾害,防洪形势依然是非常地严峻。
    
     2004年中国国家防总指挥部公布的数据:今年,因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到了总死亡人数的77%。
    
     这样的威胁不仅在中国。2003年冬季,中欧发生了自中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洪灾。冬季的暴风雨来临时,洪水随之而来。就在数星期前,法国东南部的罗纳河(Rhone)堤防崩溃,15,000人逃离家园。
    
     在国际上为这次灾难呼吁预警系统的建立时,我既庆幸又担心。庆幸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今年签署了第409号国务院令,颁布《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并于2004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条例规定,全国地震监测台网,由国家地震监测台网、省级地震监测台网和市、县地震监测台网组成。下列建设工程应当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一)坝高100米以上、库容5亿立方米以上,且可能诱发5级以上地震的水库;(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严重次生灾害的油田、矿山、石油化工等重大建设工程。担心的是,在西部大开发中,云南三江并流的怒江、虎跳峡,小湾;四川康定的木格错,仁宗海及大渡河都正在和将要有大的工程建设,可是在这些地方却没有一个地震监测台网建起。有关怒江建坝的环境影响评介中,地震部分只有半页纸的篇幅。
    
     怒江在地质构造上属印度板块东北边界与欧亚板块的接合带部位,地貌上处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向云南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区,新构造运动十分活跃。六库以上的两岸仍然保存有相对高度在200至300米以上的冲积、洪积或冰碛阶地。说明怒江地区地壳的最大上升速率每年可达厘米级。这些都反映了地壳抬升和河流下切的地貌再造作用十分强烈,因此地质环境极不稳定。所以怒江也是云南省乃至全国地质灾害的重灾区,岩崩、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十分严重 地质灾害高发区。
    
     这次印度洋地震引发海啸灾难所波及的范围极广,甚至影响到波斯湾的阿曼、非洲东岸的索马里及毛里求斯、留尼旺等国。我们中国云南的双柏县也发生了5.0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这次地震及海啸对东南亚及南亚地区造成的伤亡,到12月30日为止,国际红十字组织发布死亡超过十二万。还有灾后的瘟疫,有人说,对当地人来说那可能会是更大的灾难。
    
     在他世界各国人民都在深切地关注着灾情的时刻我想在这里呼吁,在中国西部大开发中,在开发西南水电资源时,应该遵照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属的第409号国务院令:建设专用地震监测台网。以减轻自然与人为灾害带来的人民生命及财产的损失。
    
     灾难可能是一种来自上苍的警示,灾难也可能是一种提示人类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预警系统,地震监测网站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对大自然心存敬畏。
    
     请记住,2004年圣诞节后的第二天,那走进了大门的大海和那金发碧眼的小男孩眼光里的期待。
    

    敬畏大自然不是反人类
    2005-12-25 星期日

    上一篇文章我感谢何祚庥院士发起了一场该不该“敬畏大自然”的论战,这篇文章要感谢方舟子学者的一篇《“敬畏大自然”就是反科学》的文章,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场论战中。特别是在海啸大灾难之后。
      “敬畏”一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里的解释是:“又敬重又畏惧”。在这里我想先问一下方舟子,你在文章中说的敬畏大自然从字面意思上看
    就是敬仰和害怕自然。在你的认知里,敬重和敬仰的意思一样吗?
      我在文章中是把大自然比做人的躯体,也会生病,而不是方舟子说的把大自然当成有意识、有人格的神灵,并要充当大自然的代言人。而且敬重并不等于代言。
      我对方舟子的“今天把天灾当成人祸,教训人要敬畏大自然,就都是想用人道影响天道”的观点就更不敢苟同了。不知道方舟子对这样一条消息怎么看:“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最新调查表明,在这次印度洋海啸袭击中,凡是珊瑚礁和红树林保存完整的地方,受灾的程度明显轻于其他地方。”同样的灾害,受灾的程度却明显不同,不知方舟子做何解释。
      我和方舟子观点的另一个分歧是:我认为,为什么大自然中一有了人类,就要以人为本。方舟子认为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是人,所以人类的利益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我们是人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吗?当你面对生长了上百年上千年的大树,当你走近自由奔流着的江河,为了自己的利益就可以剥夺它们生的权利?我们人类正在从灾难中醒悟,寻找可持续发展之路,而不是断子绝孙、斩尽杀绝。另外,全球气候变暖,一些小岛国的国土将被大海所吞没;修建水坝,原住民的利益受到损害,却得不到最基本的补偿。这一切光用“以人为本”
      这四个字来概括,未免有些苍白。还有三门峡,它给我们的警示只是没有以人为本吗?在这里我还想不厌其烦地再说一句,黄河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
      我一直对这样一句口号质疑: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如果换个说法:我爱我的国家,我爱我的亲人,就是因为我爱我自己吗?我们的国家意义之深刻,我们亲人存在的价值之多样,难道都是为了我们的存在而存在着吗?
      方舟子在文章的最后说,假如有一天小行星迎着地球飞来,撞击地球……人类是应该采取一切手段去征服它,还是高喊“敬畏自然”
      坐以待毙?我想问问方舟子,在这次海啸之后,我听到了不少科学家说要建立海啸预警系统,你听到有一个科学家在说,要采取一切手段去征服它吗?
      对大自然心存敬畏,减少因为我们人类的干扰与破坏带来的越来越多的灾难,从这次海啸后专家们对红树林、珊瑚礁的认知来看,保护它们不能不说是当务之急。

  • 上一篇文章: 世界名人谈中国传统文化

  • 下一篇文章: 关于中医药科学之争的文章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会员云淡风清于2006/2/12 1:30:08发表评论说:  梁从诫回应:不能仅仅把自然看作人类的工具
        几天前读到一篇文章,是《环球》杂志刊载的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的一篇访谈。我看到的文本的标题是:“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P><P>   何院士访谈的第一个小标题是“人与自然,以谁为本?”</P><P>   何院士在访谈中说:“在这里,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  <BR>  <BR>  <BR>    <BR>  <BR>  <BR> 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P><P>   何院士“在这里”提出的所谓“尖锐的理论问题”、“深刻的哲学问题”是什么呢?原来,无非是国际上早已熟知的,并受到愈来愈多批判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人类中心论。例如,早在1992年8月,在瑞典乌普萨拉举行的第九次国际科学哲学大会上,瑞典科学哲学家格斯特隆就曾对造成人类环境破坏的现代科学技术进行过尖锐的批判;我国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学者邱仁宗教授也早在1998年就在刊物上发表了题为《脱离人类中心论———关于环境的伦理》的文章。可见,何院士“在这里”提出的,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只是一个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着的老话题。在他的文章中,“以人为本”和“以人为中心”,可以说完全是同一的概念。</P><P>   环境伦理学界一直在关注的一个理论焦点是自然的价值。我想任何人都不会否认,人是自然的产物,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那么,曾经孕育了人类和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大自然,是仅有其工具价值呢,还是也有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人类毕竟与动物不同,对于动物来说,自然界只有两种东西:能吃的和不能吃的,其他无所谓价值。对自然的价值判断,是人类在脱离了单纯把自然看作生存依托之后,才有可能产生的高级理性思考。而正如前述邱教授的文章里所说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的生母只有工具价值,那是对母亲的污辱,也是对自己的污辱,同理应当可以推及大自然这个人类共同的母亲。事实上,人类,特别是我们中国耍缇透秤枇舜笞匀灰栽冻诠ぞ咭陨系募壑担泄糯奘恼苎А⑽囊兆髌范家愿杷套匀坏拿篮痛又兴形虻穆桌碓蛭魈狻@献拥摹兜赖戮分小叭朔ǖ兀胤ㄌ欤旆ǖ溃婪ㄗ匀弧苯驳木褪钦飧龅览怼T谥泄糯娜搜劾铮匀徊唤鍪敲赖模沂怯小暗隆钡摹=鼋霭炎匀豢醋魅死嗟摹肮ぞ摺保床皇侵泄苎У拇场?/p> </P><P>   这次争论的核心,即对于人类来说,大自然是否具有超越工具以上的价值这个问题,其实是两种世界观、价值观之间的根本性分歧。当我读到何院士所说的“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有的时候我们需要‘破坏’一下环境、生态,改变一下环境和生态,但也是为了人”这句话时,不由得想起几年前,当许多民间环保人士正在热衷于保护可可西里的野生藏羚羊、反对盗猎的时候,北京某著名大学的一位教授竟然当面问我:“就算藏羚羊都灭绝了,又有什么关系?”我一时语塞,只能反问一句:“那大熊猫都灭绝了,又有什么关系?”那位教授也无言以对。其实,按何院士的逻辑,大规模猎杀藏羚羊也是“以人为本”的,攫取藏羚羊绒不也是“人”的需要吗?</P><P>   由此看来,在这个大本大源的问题上,我们与何院士的分歧不是通过争辩就可以达成一致的。我们并不企望能“说服”对方。也许,点出彼此分歧的要害,也就适可而止了。</P><P>   当然,一切争论的起源,还是因为地球上有了人类这个既能操纵高级科技手段,又能进行高级抽象思维和价值判断的物种。在这个问题上,人类不得不扮演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的双重角色。其前提本身就隐含着悖论,也就是整个争论的一个令人尴尬之处。不仅如此,当人们试图站在“中立”的立场上评价人类对自然所带来的影响时,却发现自己也是这个“自然”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对自然的影响也同时在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因此人们也“中立”不起来。这两者便构成了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的双重困境。<BR> (上)</P><P> <BR> 唯科学主义”是把双刃剑 </P><P> --------------------------------------------------------------------------------<BR>  <BR>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7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BR>  <BR>   黄波</P><P>   印度洋的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了人类空前的灾难。这次灾难逼使人们更深层次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向来勇为人先的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先生这一次又走在了前头,日前,最新一期《环球》杂志上刊布了何先生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结果,不过,他的答案让人震惊。何先生的观点可概括为两条,一是人类要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能力  <BR>  <BR> 有信心;二是人类是大自然的主人,无须对其敬畏。</P><P>   何先生的观点为什么让人震惊?因为随着人类观念的进步和视野的扩展,曾几何时极为时髦的“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等口号早已被人们所扬弃,在许多中等水平的人都知道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今天,谁知何先生竟要重提“征服自然”呢?不过,细想起来也不奇怪,何先生是科学家,坚信科学的利剑无往而不利,而这次海啸发生后,有些智识不够的人居然开始疑惧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这怎能不叫何先生着急?</P><P>   何先生以反伪科学而享大名,从他这几年和一切“伪科学”现象不屈不挠斗争的表现看,他是这样一种类型的科学家:对科学有坚定的信念,认为宇宙万物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人类的所有问题都可以应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简而言之,何先生是一个科学崇拜者,一个唯科学主义者。我们对唯科学主义者并不陌生。何先生在《环球》那篇文章中讲到了近代科学发展的历史,唯科学主义正是科学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思潮,在科学技术应用之初带给人们一连串惊喜时,科学崇拜便应运而生了,对科学顶礼膜拜的人总是自信地认为只要紧握科学这把钥匙,世界上所有难题都能迎刃而解。在20世纪中国的上半叶,唯科学主义也一度成为最流行的话语,当年许多唯科学主义者不仅坚信科学在技术层面上的作用,而且试图把科学引入生活的各个领域。</P><P>   可惜,唯科学主义是一把双刃利剑。一方面对科学的崇拜呼唤出了无以伦比的生产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因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也产生了一定的破坏作用,其中尤以近现代以来对自然和生态的破坏为烈。正是在一次次天灾人祸的打击下,人类渐渐悟出,科学终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科学的力量未必是无限的。因为承认科学力量的有限性,人们开始自省人类面对自然不能为所欲为,而要有所不为,不能无所顾忌,而要心存敬畏。什么叫敬畏自然?就是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不一定就是大自然天生的主宰,大自然也不一定就是天生为人类而存在的。对自然有所不为不是消极,对自然心存敬畏也不是迷信,这是一种全新的生态伦理,代表着人类理念的进步。</P><P>   这种生态伦理何先生能否入耳呢?大概是难的。他在文章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进一步改造大自然,使大自然的改造后果符合人类发展的利益,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意义值得一些环境学家和生态学家深思。”显而易见,唯科学主义已经成为何先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在他的意识深处,人类与自然本身就是对立和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记得十多年前,1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的活动为环境和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想必也有不少何先生的科学家同行吧,请何先生三思其言。<BR>  <BR> 

    耶鲁大学访问学者马军:无畏说的三个误区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01日 13:16 南风窗 
     
      在印度洋海啸造成巨大的人道主义灾难的时刻,何祚庥院士发出“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的豪言,引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我认为何先生的宏论中存在三个误区,特此提出与先生商榷。

      “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环境为本”吗?

     
     
     
       
     
     
      首先,何祚庥院士对以人为本的理解明显有误,进而又由这一错误的认识推导出“是要以人为本还是要以环境为本”的伪命题。 

      何先生此番所以感觉理直气壮,很大程度上因为国家最高领导层正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其实今天讲以人为本,是要解决发展观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发展观中存在见物不见人的问题,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经济增长应该服务于提高人的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显然,以人为本的对立面并非是所谓“以环境为本”,而是以工程为本,以数字为本,以GDP为本。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在大力发展经济,GDP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一,但相当一部分人却没有感觉到发展带来的好处,没有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因为我们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机会是不平等的,而又没有公平的分配机制对其进行调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以人为本首先是要调整人与人的关系。

      以人为本确实也涉及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我们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在环境问题上表现得也很突出。少数人、少数地区获得了大发展,其环境代价却抛给落在后面的大多数人去承担,使本来就生活在艰辛中的弱势群体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甚至生存条件被完全破坏的困境。这极大地制约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损害了人民的身心健康,威胁了社会稳定。以人为本,就要制止对欠发达地区的污染转移,停止对中西部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公平地分配国家在污染防治方面的投入。从这个意义上讲,以人为本的立意恰恰不是要强化何祚庥先生所一再强调的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反而是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环保人士是“为了生态而生态”?

      何祚庥院士的第二个误区,在于他没有弄清环保主义中不同分支对生态伦理的不同认识,却武断地把人们对建坝问题的关注统统归结成为了生态而生态。环保主义思潮中确有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分野,大致区分的话,前者强调为了人类自身要大力保护环境,更合理地利用资源;后者则认为动物、植物甚至生物、生境的存在都有其内在价值,应该得到人类的尊重和保护。在我们看来,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还很突出,各种破坏环境寻求短期利益的行为还比比皆是,环保主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环境挑战复杂性的反映。环保主义本身就强调包容性,不论你是从人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生态的角度考虑,只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从长远利益考虑,就是在厉行环保主义,就有利于国家的持续发展。

      令人遗憾的是,何祚庥院士看似“以人为本”的理论,真用到实际中,不但会破坏自然环境,也会损害人的利益。何先生说他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它牵涉实际工作,具体讲就是牵涉修水库的问题”。由于他对以人为本的错误理解,导致他在此问题上再次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在他看来,“现在中国电力短缺,需要开发水能,需要修水库,这就不可避免要破坏一些环境和生态。”而实际情况却是,中国50年来大修水坝,大坝数量占了世界的一半,其所代表的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路,已经把中国引上了高耗能、低效率、扩张型的发展模式,引发河流断流,天然湿地干涸,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诸多严重环境问题。

      有人会说,几条鱼、几条河流的衰亡,和人类在这个星球的大进军、大扩张比起来算什么呢?我们是人,不为人说话还为动物去说话吗?但他们没有注意到或者刻意回避的问题是,这些水坝在破坏自然生态的同时,也把依赖环境生存的人逼向了困境。一名曾经主管全国水利工作的官员在2002年曾痛心地谈到:“我们在全国修了8.6万座水库,移民1500万人”,“这些移民中大约有2/3生活困难,不仅父辈穷了,子孙辈也还没有改善。”这1000万人不同于一般的贫困人口,他们本来生活在河谷地区,大多过着安定踏实的日子,他们是硬生生被发展的车轮抛到了无助无望的境地,这样的发展显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精神。今天西南地区的跑马圈水,眼看又要制造百万移民,正应好好总结历史教训,而不是去奢谈什么牺牲环境是为了人。

      从古至今,壮丽的山河给与国人无穷的滋养,但也承受了太多的破坏,如今仅剩下西南一隅还有几条自由流淌的江河,几处激流峡谷的景观,破坏了几百上千年难以恢复,理当倍加珍惜。它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精神财富,也可以让子孙后代领悟自然之雄奇,陶冶其心智性情。研究在这样的地方建坝时,决策者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广纳善言,才是对国家人民负责,对子孙万代负责,对生态环境负责。在解决当代人和后代人的正当关切前,恐怕还谈不到人与自然谁是中心的问题。

      敬畏自然是封建迷信吗?

      何祚庥院士的第三个误区,是他将敬畏自然简单地归结为封建迷信。先民们出于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朦胧意识,讲敬畏自然,崇拜神山圣湖,客观上保住了一批水源地和栖息地,保护了一部分生物多样性,不至破坏殆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包括何先生在内的今人们能够享受到这丰富多彩的世界,还要感谢某些“不科学”的认识。今天我们的科技进步了,我们获得了与自然抗衡的力量,按何先生的逻辑,懂科学的人当然无需敬畏大自然了。但是且慢,人类中偏偏还有一部分,他们掌握了科学知识,他们和何先生一样不会轻易为各种自然现象而迷惑,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欣赏自然万物,崇敬自然的创造伟力。

      看到这里,认定人类无需敬畏自然的人们恐怕早已按捺不住:敬畏的关键不在敬,而在畏,害怕就是怯懦,怯懦就会妥协,就会无所作为。虽然我不同意敬畏的关键就只是畏,但我认为人有点畏惧心没什么不好,这样我们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多少会有一条底线,避免自我膨胀,知道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每当看到一片片原始林伏尸陡坡,一片片草原被黄沙吞噬,看到一只只藏羚羊倒在枪口下汩汩流血,听到一头头黑熊在活体取胆汁的铁笼中撕心裂肺的哀号,除了恻隐之心,我也会感到怕:地球几十亿年间造就了一个生物圈,让我们在几百年间就毁成这样。有一天水里游的、天上飞的、陆地上跑的千奇百怪的生命消灭于无形,那亘古的寂寞向你袭来的时候,你的无所畏惧还有多少底气?

      认定人类无需敬畏自然的人们恐怕还会重复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问题:你说人类造成了生物的灭绝,但老鼠杀得光吗?苍蝇杀得光吗?蟑螂杀得光吗?细菌杀得光吗?有一种理论认为,生物界有两种应对生存竞争的策略,一种是尽力武装自己,比如虎靠爪牙之利,鹿靠奔跑迅捷,鹰隼靠敏锐眼光,龟鳖靠甲壳护卫;另一种则是靠强大的繁殖力,成千上万地繁殖后代,甚至能在察觉同类被杀死时,立刻本能地增加繁殖数量。两种生物本来在自然界中相互竞争,相互抑制,相安无事,共同组成色彩斑斓的生物界。但今天,前者的竞争优势在人类坚船利炮的打击下已经荡然无存,纷纷走向濒危境地;而后者依靠强大的繁殖力,加上天敌被人类消灭,应当还能和我们周旋很久。但如果在未来的某天你我只能与蟑螂、苍蝇为伍,你不怕吗?我怕。

      (作者为耶鲁大学访问学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