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晚年隐居于衡阳石船山,故后人称船山先生。在哲学上,对中国古代哲学作了总结,把中国传统的朴素辩证法和唯物论,推向新的高度。
世界观方面,他首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即“天下惟器而已”。他又说,“道不虚生,则凡道皆实也”,“无其器则无其道”。这里所谓的“器”,指有形的具体事物;“道”,指与“器”相对立而言的法则、规律、道理。这就是说,物质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宇宙不是虚无而是实有的;而有器才有道,道是由器派生的,可见存在决定意识。他认为:整个世界是由“气”这种具体的实体的聚散变化所形成的,“气”即是构成世界的原始物质;而“道”和“理”不仅不能脱离、反而是依存于具体事物的,即“理”依“气”而生。既然“理”依“气”生,所以“气”日新,“理”也日新,这是“可持循”的“道”。也就是说,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
认识论方面,他认为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他在《张子正蒙注》中提出:“形也(感觉器官),神也(思维活动),物也(客观对象),三相遇而知觉乃发。”也就是所,知觉的发生,是人们感觉器官接触客观对象、进行思维活动的结果。他提出了“即事以穷理”的命题,即一切事物通过考查研究,是可以认识的。王夫之深入地研究《易经》,从《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卦爻为占筮符号)所显示的事物矛盾对立与运动变化中,提出了变化日新的辩证观点。他认为天地间所有的实物都是“生化”不息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动日新。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处在不断运动变化之中 ,社会不断发展,后代必然胜过前代。因此,他反对复古,主张社会应随着时代前进而有所改革。这种社会进化论的观点,在那个时代是很先进的思想。
人性论方面,王夫之承认“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他主张“重饮食男女之辨而协以安”,即满足合情合理的人类欲望,但不可放纵。他提出“求天理于人欲之中”,把两者统一起来;认为绝端地压抑物质生活的欲求,是“绝人情而未得天理之正”。这样,既反对了佛教和老子的禁欲绝欲主义,也批判了那种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把人类一切物质欲望都看作是罪恶的假道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