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从今夜白 蒹葭复苍苍
一年二十四节气中,对两个季节情有独衷,不仅仅是感觉这两个季节特别宜人,从名字上感觉特别有诗情画意,更因为还有很深的文化底蕴。一个是清明,一个便是白露。一个大约在春季的最后一个月,一个大约是秋季的中间一个月。 清明时节雨纷纷的清明节已过,现在正是白露时节。古人之所以把这段时间称做白露节,是由于夏日处暑后气温降低,夜间已达到成露的条件,露水凝结的较多,有白露出现。一般是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开始。古书这样形容这一季节:鸿雁来,元鸟归,群鸟养羞。 的确,白露节已过,真正开始了秋天,白云片片朝霞彩,露水涟涟夜雾辉。晴日里是真正的秋高气爽,蓝天白云,极目万里,怎不令人赏心悦目;阴雨日秋风潇潇瑟瑟,凄雨淅淅沥沥;还有那茫茫秋夜,无边的寒虫唧唧喃喃呢呢......怎不令人触景生情发秋之幽思? 想起白露,自然想追溯到几千年前,自然想起那个白露为霜的秋晨,那片朦胧缠绵的情结,那段清纯如歌的故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不知道那片水域在哪里,也不知道那片如雪芦荻还在不在,更不知道那伊人的模样且结局如何,只觉得这故事感染了若千年,至今让我们感动;当然也离不开那白露季节的渲染烘托。我不知道究竟为什么,就是因这隔水相望“溯游从之,道阻且长,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竟让人千古长叹,无边思绪,心旌飘扬;竟让人咀嚼反复,回味无疆,渺然断肠...... 露从今夜白,月是依旧明。凝神感受这白露清清的秋夜,倾听这悱恻撩人的爱情故事,一片空灵,一片萧瑟,无际苍茫......为什么都要梦想成真?为什么不永恒隔水相望,为什么非要抓住它、拥有它?为什么偏偏这千古遗恨更感人?从此,我怀想但愿无数个夜晚,梦里时时有那凄清的夜色、萧疏的西风、晶莹的白露和无边的蒹葭苍苍......
却道天凉好个秋
霜降一过,天气骤寒,早上晚间,那单衣薄衾便不胜秋风。再看看那天高云淡,归雁南飞,虫蚊消匿,黄叶飘坠,突然你会感到,真正的秋天到了。 一年四季,每季三月,秋天是分初秋、中秋和晚秋的。初秋其实在我们这个地方还是夏天的延续,炎热尚未消除;中秋是可人的,不冷不热,气温适宜,那感觉使最另人舒适的,月到中秋分外明,那是的风景也是迷人的。可是,霜降一过,感觉便不同了。这也是秋天,却是这是晚秋、暮秋、残秋。就是在这个季节,古人留下许多伤感的句子,那是一种伤秋的情绪。 最令人想起的词句还是那“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而欧阳修的名文《秋声赋》描述得更细腻:“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凛冽,砭人骨髓;其意萧条,山川寂寥”。这里描述的就是典型的中原晚秋之景致。 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自然规律而已。然而,于秋的感受,文人墨客莫不伤叹。即使强作精神发出的“我言秋日胜春朝”、“高山流水秋心壮”,也是少数。不是连那杰出的女侠都喊“秋风秋雨愁煞人”吗?面对花木荣枯,生命衰亡,即使再自然,也不免动情。按古人解释,秋季,五行为金,属兵象;在天,为刑官主事,阴气始盛;在地,主萧杀收敛;草木因此凋零,百虫凄惨。而人为万物之灵长,伤秋,人之常情也。 古人伤秋,一为离别,一为漂泊。所谓“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非“为赋新词强悲秋”也。离愁别恨、落魄飘荡,遇到这凄凄惨惨的晚秋,触景生情,因情即景,作出的诗文难怪如此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深夜加班归来,秋风萧瑟,寒气袭人,突然感受的秋之严峻凛冽;又想到茫茫红尘,人生蜉蝣天地,终日忙忙碌碌,也如草木之荣枯兴衰;且世间离合悲欢,风云变幻,渺然迩来,倏忽而去,人生易老,韶华难留,茫茫然,怅怅然,悲秋之情绪不觉涌来! 可是,不是过的好好的吗?悲又何用?还不徒增烦恼!“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