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7872]

  • 电话号码预测[232469]

  • 黄大仙神签[174811]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8532]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0830]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384]

  • 姓名评分程序[88442]

  • 周公解梦全书[82713]

  • 姓名数字计算法[68840]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233]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402]

  • 人间审判大行动-【…[4675]

  • 无为而治 【…[5319]

  • 心灵的花园[6474]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6708]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139]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483]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303]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6900]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673]

  •  
      三苏坟二首       
    三苏坟二首
    [ 作者:云影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661    文章录入:云中子


         其一
    万里峨眉一梦中
    青山玉瘗自钟情
    夜雨对床松柏冷
    秋风扫墓桂竹清
    文豪一代三夫子
    知己千秋两弟兄
    古往今来多凭吊
    小县赖君有盛名

         其二
    莲花山下小峨眉
    汝水盈盈落日辉
    骚客已随大江去
    游人空向古坟悲
    倾斜松柏思乡里
    摇曳竹兰掩石扉
    夜雨对床成旧忆
    闲云无主野鹤飞

      

      三苏坟于河南郏县北,九顶莲花山前,有山隐隐如娥眉,若四川峨眉山,苏子见之欣然,谓之小峨眉山。死后葬此处。弟子由,与兄平生有夜雨对床之约,生难实现,死葬同处,以践生不能“夜雨对床”之约。初为二苏坟,后人添老泉衣冠冢,为三苏坟。坟有奇观:所有松柏皆倾斜向西南。2004年10月6日,余过郑州,奔许昌、转襄城而至郏县,入荒野寻至三苏坟,匆匆瞻拜,而草诗二首。

        三苏坟,位于郏县城西27公里处的小峨嵋山东麓。背嵩阳,面汝水,山川秀丽,风景宜人。北宋大文学家苏轼、苏辙与其父苏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历史。苏坟为历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许多珍贵的诗文碑刻。

      苏洵、苏轼、苏辙,同列"唐宋八大家",世称"三苏"。特别是号称全能大家的苏轼,道德文章堪称天下一绝,留下许多传世之作。北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七月,苏轼病卒于常州。次年,苏辙遵其"即死,葬我嵩山下,予我为铭"的遗愿,葬苏轼于小峨嵋。11年以后,苏辙于政和二年(1112年)卒于许昌,葬于此。其后,苏轼子孙相继安葬在这里。到元代至正十二年(1352),郏县尹杨允置苏洵衣冠"座诸两公之间"。自此始称"三苏坟"。
      三苏坟由三苏陵园、广庆寺、三苏祠三部分组成。三苏陵园,总面积14800平方米,坐北向南。步入神道,古柏相映。甬道两侧有石柱、石马、石羊、石虎、石狗、石人相对排列,仪仗严整。陵园门两侧蹲一对石雕雄狮。进入红漆大门,迎面是一座高5米、宽3米的红石牌坊,横眉镌刻"青山玉瘗"4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背面是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絅的《祭三苏先生文》。左右石柱隶刻苏轼《狱中示子由》词句:"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过石坊,东边有斋房5间,是过去官宦、名流祭三苏吃素沐浴之处。正中为飨堂,系康熙四十七年重建,堂内立有各代碑刻、四壁嵌有众多石碣。堂后为祭坛,坛后三冢隆起,中为苏洵衣冠冢,东为苏轼墓,西为苏辙墓。三墓西南一字排列6个墓冢,为苏轼六公子墓。园内有古柏588株,多为明清时所值,枝繁叶茂,苍翠挺拔。广庆寺、三苏祠座落在陵园西南300米处,前寺后祠,占地6903平方米。广庆寺大门为南天门,入大门是天王殿、大雄宝殿,三苏祠殿在最后。三苏祠殿建于元代至正年间,内有三苏彩色塑像,苏洵居中,苏轼、苏辙左右分侍。殿内外有金、元、明、清石碑,清代的"三苏先生佳城图"碑尤为突出。出广庆寺东便门,可至小峨嵋山头,上有高4.2米的苏轼中年布衣持卷雕像。
      苏坟园内古柏参天遮日,夜晚山风来袭,潇潇洒洒如落雨声。这便是著名的郏县八景之一"苏坟夜雨"。
      三苏坟于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将升为国家级。1984年郏县人民政府建立"郏县三苏纪念馆"隶属郏县文化局。
      三苏坟自1956年至1994年间,省、市、县三级财政多次拨款对飨堂、山墙、门窗、山屏、祭坛、天王殿、大雄宝殿、甬道等;进行了翻修、维修,恢复了祠堂、飨堂彩绘原貌等,并树碑八通,植柏树960株。1986年9月,第四次全国苏轼研讨会在郏县三苏坟召开;1992年3月郏县县政府举办了首届"三苏文化节";前来拜谒"三苏"的知名人士及游客日益俱增。95年为迎接中国第二届曲艺节在平顶山市的召开,新修三苏柏油公路8公里,打120米深水井一口,解决了长期以来用水困难。
      目前,郏县已成立了三苏景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和开发处,借助三苏坟影响,加大开发建设力度,争取在较短时间内把三苏景区建设为全国知名景区。

    眉山三苏祠:

     

     

  • 上一篇文章: 谒邵雍墓

  • 下一篇文章: 姜子牙钓鱼台/三苏坟二首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会员卜算子于2004/12/16 22:11:38发表评论说:  三苏坟资料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无法将苏轼这位千古文坛奇才的名字淘去。一曲《念奴娇 赤壁怀古》传诵千年,也让无数的文人墨客崇仰了千年。除了苏轼,其父苏洵,其弟苏辙都以其熠熠的才华照耀文坛千古,至今让人缅怀。
    >   四川峨眉是“三苏”的生地,人们为纪念这三位文豪,在那里修建了三苏祠,经历代修葺而存下来,但是苏轼和苏辙却未没能魂归故里,而是埋在了河南郏县,后人又在此修建了苏洵的衣冠冢,这就是著名的郏县三苏园。岁月悠悠,900年过去了,其间产生的传说和记载的差异使三苏园更加神秘和诱人。
    >   三苏园内有一湖即“三苏湖”,湖面呈“3”字形,根据地势高低,设上下塘,用瀑布隔开,似断似连,下塘内有一小岛。湖边堤岸除植有常绿苗木外,石狗、石狮、石兔等动物石雕围湖一周,增添了不少情趣。据了解,为了表示对东坡先生的纪念,东坡湖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东坡湖湖面看起来像个硕大的耳,寓意东坡先生的聪慧;湖面和近滩占地66亩,正好是东坡先生的阳寿66岁;湖内小岛总面积约1102平方米,小岛到堤岸的距离为6.25米,这与东坡先生葬郏的时间(1102年6月25日)正好吻合。
    >   苏东坡一生坎坷,与佛家来往密切,因此与广庆寺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多次过往此地,每次经过便折道广庆寺与僧人叙谈。到了晚年,东坡甚至给自己起了两个佛号叫“行脚僧”和“苦行僧”。东坡死后,宋高宗为广庆寺赐名,寺院僧人四时守护坟院,每逢春秋大祭和苏轼兄弟的祭日,都要为他们的亡灵超度、安魂。广庆寺一进三院、寺祠合一,据说,这在全国是极为少见的。
    >   东坡先生生性爱竹,他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对竹有情,竹对他也有义。现在的广庆寺内就遍布竹子。据三苏园园长说,当年要开放三苏园时,一月之间,院内便郁郁葱葱长满了竹子。后经有关专家确认,这种竹子与东坡老家三苏祠的竹种同属一族。人们感其义,又爱东坡先生如竹高洁的品质,故称之为东坡竹。
    >   广庆寺东边,是一尊苏轼中年布衣像,雕像下面的甬道上有一奇特的回音奇观。站在甬道离台阶十几米的地方,面向苏轼像,只要一拍手或跺脚,台阶上就会发出一种清脆悦耳的“蛙”鸣声,妙趣横生,这就是著名的“金蛙迎宾道”,又称蛤蟆踏,与北京天坛回音壁、 四川潼南石蹬琴声、 山西永济莺莺塔 并称全国“四大回音壁”。不少游人来此都要一试“蛙”鸣。
    >   苏轼在文学艺术上是一位全才,为文涵浑奔放,作诗则清疏隽逸,并开豪放派词风,又兼工书画。后人在三苏园内兴建了一座大型碑林,即东坡碑林。汇集了启功、沈朋等全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以苏东坡诗、词、文为主要内容的碑刻300多块。苏东坡的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共一百字,东坡碑林的策划者别出心裁,邀请一百位书法名家以风格迥异的书体将它书写一百篇,形成了百家高歌大江东去的宏伟场面。
    >   三苏坟门前所蹲石羊、石马、石狮森严威风,参天古柏高耸入云。步入此处,我们能感受到三苏坟的幽远森森。古朴典雅的门两边一副楹联:一门三学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无左无右无前。后人对三苏的评价之高由此可见。
    >   走进坟院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青石牌坊,坊楣上书“青山玉瘗”四个苍劲有力的阴文大字,系明代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尚纲所题。两边石柱上一副对联经历史风蚀剥落,依然清晰有力:“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此两句是苏轼狱中写给其弟苏辙的一首诗中的两句,今日读来,大文豪的铮铮铁骨犹然可见,但其一生坎坷却不免令人伤感。
    >   苍松翠柏掩映下,三座坟冢由东北向西南一字排开,三座冢前皆设有石供和石碑。石案形制类同,尺寸相近,正面皆浮雕莲花、马、鹿等装饰图案,两侧刻龙首牙板,图案匀称,颇具艺术价值。中冢为苏洵衣冠冢,立有:“宋老泉苏先生之墓”石碑,东西两侧分别为苏轼、苏辙墓,分立有“宋东坡子瞻苏先先生墓”和“宋颖宾子由苏先生墓”碑。三苏墓西侧有六个小冢,是苏辙之孙苏筹、苏 、苏符、苏 苏箕、苏筌六公子墓。
    >   坟院外之南约百余米,有两个小冢分别坐落在一条小路的两旁,东边是苏辙次子苏适及夫人黄氏墓,西侧则是苏辙长子苏迟夫人梁氏墓。
    >   我们见到一位前来游览的妇人闭着眼睛从祭坛走向苏老泉墓,有人告诉我们,这是她在看看能否摸到苏老泉供桌上的香炉石。此香炉石被视为“摸福石”,当地一首顺口溜这样说:“站立祭坛闭双目,直行向前去摸福,谁能摸住香炉石,万事如意尽是福。”据说古代一些学子上京赶考路过此地,总要来此摸一摸,沾点三苏的灵气。
    >   郏县八大景之一的“苏坟夜雨”也产生在此院内。据传,清代顺治年间,郏县县令张笃行拜谒三苏,夜宿坟院,忽闻雨声大作,急忙起身观看,却只见明月当空,繁星闪闪,便断此为苏坟奇观。遂撰文记之:“风声瑟瑟,雨声哗哗,风大而不鼓衣,雨大而不湿襟。” 数百年来一直倾泻不已,世人传颂,成为远近闻名的“苏坟夜雨。”
    >   苏东坡一生坎坷,仕途不顺,但性情飘逸豪迈的苏东坡,正好可以遍游天下的名山秀水,寄情于"清风"与"明月",为后世写下了无数的隽永佳句。 张潮《幽梦影》中说:“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苏轼一生著作丰富,想必与他游历山水不与关系。
    >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认为苏轼是天生的乐天派,李泽厚的《美的历程》的看法却相反,认为苏轼是悲观厌世者。其实,悲观的情绪,在东坡的文字只是偶尔展露,他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达观和开阔、是智慧和才情,是不屈不挠的追求和探寻。 
    >   历代文人往往只以诗的形式来抒写自己的理想,怀抱,志向,而词似乎是不能登这大雅之堂的。但苏轼打破了“诗言志,词言情”的传统藩篱,到了他的手里,词也可以言志了。他经常用词抒写他那激昂排宕、不可一世的气概和壮志难酬、仕途多艰的烦恼,充满了理想同现实的矛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官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是苏东坡传唱千古的名句。 清人程洪《词洁》评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自是天仙化人之笔”。法国世界报2001"一千年的12位东西方英雄"专版称之为  "一个不可救药的文人"。
    >   苏轼一生游历名山大川,但家乡雄伟而秀丽的峨眉山风光却让才情四溢的苏轼终生难忘。他一直希望死后归葬乡里,可眉山远在数千里之外,那里父母双亡,别无亲人,举家老小都在外地任官。自己屡遭厄运,天涯飘零,生计困顿,于是他决定找一类似家乡峨眉山的地方作墓地,以遂“水流归海,叶落归根”的夙愿。而“郏山形胜类其乡,遂有终焉之志。”苏东坡病卒前给苏辙写信道:“即死,葬我嵩山下。” 1101年,苏东坡亲手为自己打好了棺木,挖好了墓穴,然后平静地走完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   其弟苏辙自30岁最后一次离开故乡以后,再也没有机会返蜀。他在《九日》说:“身安且自慰,家远不成归。”故庐荒芜,年近衰暮,路途遥远,都是他“不成归”的原因,但这些都不是他离乡不归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臣僚的迫害和赵捻案的牵连。他们兄弟本来一直思念故乡,但自岭南北归,任便居住时,苏辙直归颍昌,苏轼则在颍昌、常州之间犹豫不决,但二人都不敢回蜀居住。
    >   苏辙去世后,其子原准备根据他的遗愿,送其灵枢归葬眉山东茔,但不知是什么原因,苏辙后来并未“归葬”,仍同苏轼一起葬在汝州郏城(今河南郏县)。苏辙不但未能实现“苟未即死,犹幸一归”的愿望,甚至连“令其子轻棺以归”的“允南旧事”也未能实现,更不用说以王命护丧而归了。 现在的三苏坟院内遍植柏树,郁郁葱葱,参天蔽日,树干却均向西南方倾斜。传说是因为他们思念家乡而感动草木,草木皆随其心意所向,遥望家乡四川眉山县,人们称之为“思乡柏”。现在已收入中国林业部《奇树大观》一书。
    >   我们一般人对苏轼比较了解,但对他的父亲苏洵和其弟苏辙,可能知之甚少,其实他们能在唐宋众多才子中能同列唐宋八大家,就足以说明其出众的才华。只因他们的文章多已失传,故今人知之甚少。据传,苏洵年届二十七岁时才开始发奋为学,结果精通六经百家之说,为文则古劲简质,他的文章,在当时曾传遍天下。后来,欧阳修和韩琦分别把他推荐给宋朝的天子,被任为校书郎,曾经与姚癖同纂《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甫成便逝世。 
    >   苏辙与苏轼一样,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仕途受挫。他晚年杜门颍滨,建筑房舍,躬耕垄亩,教敕子孙,编辑旧文,以读书著述自悦,“不复与人相见,终日默坐,如是者十年”,似乎真的静如止水,成了与世无争的隐士了,实际上他心中仍不时泛起波澜。他仍然关心着民艰,关心着时局,不时抒发内心的忧愤。因其晚年居住乡间,他对农村生活更加了解,对农民的疾苦更加关心,写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篇。
    >   历年来,有不少专家和学者拜谒三苏园。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游东坡碑林后,大加赞赏,挥笔题下了“惊涛拍岸”四个字,并勒碑于石,立于碑林之中。2002年,国家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郑孝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专家组组长吕济民等一行到三苏园考察,对三苏园给予了高度评价。同年,纪念苏轼葬郏900周年暨中国第十四届苏轼学术研讨会在郏县召开,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00余位苏轼学术专家参加了此次空前盛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