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 穆陵关[5438]

  • 穆陵关诗文选[3906]

  • 穆陵关[4638]

  •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7858]

  • 电话号码预测[232466]

  • 黄大仙神签[174804]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8513]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0820]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377]

  • 姓名评分程序[88431]

  • 周公解梦全书[82705]

  • 姓名数字计算法[68830]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217]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395]

  • 人间审判大行动-【…[4671]

  • 无为而治 【…[5312]

  • 心灵的花园[6456]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6704]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132]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476]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298]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6893]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666]

  •  
      穆陵关       
    穆陵关
    [ 作者:刘世松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725    文章录入:中心居士

    穆    陵    关

    (沂水县马站中学  刘世松  邮编276403   电话0539-2661990)

    内容提要

    “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穆陵关是千里齐长城上最早、最大、最重要、最著名的关隘,是齐长城的核心与灵魂,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
    穆陵关位于五镇之首的沂山东南,沂水县马站镇北部大岘山与龙山之间。这里正当鲁中南北分水岭,齐长城中段,群山拱卫,地势险狭,关口居高临下,雄视八方,为南北交通的必由之路。周朝为齐国的南大门,号称“齐南天险”。今为沂水县、临沂市的北大门,素有“东方雄关”、“天下奇关”之誉。
    本文综合了一些有关穆陵关的材料,分析穆陵之名,纵述雄关今古,从穆陵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地质结构、历史文明等方面,考论穆陵关的“中地”、“生地”特性。点击古今战事,介绍穆陵历史文物,展示风土人情,突出沂山长城,并对穆陵关的开发作了初步设想。
    1.穆陵之名
    2.穆陵关的设置
    3.   穆陵地理奇观
    4.穆陵战事
    5.穆陵关文物古迹
    6.穆陵风情
    7.引人注目的沂山长城
    8.开发穆陵关

     

    穆   陵   关

    穆陵关,一个古老而震撼心灵的名字,一部凝重沧桑的史诗,一座亘古不朽的丰碑!
    穆陵关位于五镇之首的沂山东南,沂水县马站镇北部大岘山与龙山之间。这里正当鲁中南北分水岭,齐长城中段,群山拱卫,地势险狭,关口居高临下,雄视八方,为南北交通的必由之路。周朝为齐国的南大门,号称“齐南天险”。今为沂水县、临沂市的北大门,素有“东方雄关”、“天下奇关”之誉。
    1.穆陵之名
    穆陵关的历史渊源极深,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商王武乙占卜到东方“穆”地田猎吉凶如何的记载。此“穆”地,一般认为就是今穆陵一带。
    穆陵也称大岘,本是一东西横亘的山脉。关于穆陵一名的来历,民间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西周第五代国君周穆王姬满,率文武百官巡游天下。一日来到大岘,见此地山势雄奇,灵气充盈,风景秀美,气候温和,心情格外欢畅,下令修建行宫,驻跸于此。历时日久,穆王爱妃盛姬患病而逝,葬于山上。今穆陵关东侧有“梳妆楼”遗址,传为穆王、盛姬所留。后人因穆王爱妃盛姬陵墓在此,遂将此山称之为穆陵。
    传说毕竟是传说,尽管周穆王与盛姬可能到过沂山,经过大岘,但《穆天子传》明载:“葬盛姬于乐池之南”,乐池在今济南一带,不在大岘。而且,穆陵之名西周已有,帝王坟墓称为陵,是秦汉以后的事。
    其实,早在穆王之前,穆陵之名可能就早已名满天下了。西周初年,姜子牙因辅佐文王、武王灭殷商的赫赫功勋,受封于齐,建都营丘。当时齐国疆域,据《左传》载:“僖公四年(前656年)管仲云‘齐地南至穆陵’。”又云:“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这是“穆陵”见于史册的最早记录。管仲所言,应当是本于当初周武王分封姜子牙时的封疆文献,若是,则穆陵之名早在西周初年就已经存在了。以穆陵为分界,穆陵必是当时极受重视、声名远扬的地理要枢。
    临朐地方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王新生认为,远古沂山区域生活着牟、娄等族群,穆陵可能是牟娄的演变。此说不无道理,但牟娄族分布区域广泛,为什么单把此地称作牟娄(穆陵),还解说不清。
    我们认为,穆陵之得名,还有一种可能是依据此山地理特征而得。古人命名山川要地是极为郑重谨慎的,必由深悟天人之道,洞彻地理奥妙的圣贤大哲,亲自考察、仔细研究之后命名。“穆”字有温和、肃静、壮美之义,“陵”字有高升、超越之意。细察穆陵山川形貌神韵,恰恰蕴显温和、肃静、壮美之义,而且为南北交通之制高点、分水岭,确有高升、超越之象。
    2.穆陵关的设置
    打开《中国历史地图集》,细察西周时期全图,可以发现:辽阔的西周版图上,惟一标注的关口,就是穆陵关。临淄齐国历史文化研究专家刘斌根据《诗经》考证,穆陵关的建置年代,不晚于公元前821年。西周始建于公元前1046年,结束于公元前771年。就算穆陵关始建于西周晚期,最低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
    尽管穆陵关的准确始建年代难以考究,但可以作一大致推断。商朝时期,今鲁中南一带有郯、莒、颛臾、薄姑、姑幕等国,各国之间征战不断。穆陵为鲁中南北交通要枢,不能不引起各交战国的重视,成为争夺的焦点。附近出土过大量石箭簇,应该就是这一时期战争的遗物。因此,不排除商朝穆陵已设关的可能。
    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与重要历史人物密切相关。穆陵关的设置,更大的可能是出自姜子牙。
    山东是殷商的根据地,周灭商后,武王为防止商人叛乱,一方面赐封姜子牙建齐,周公长子伯禽建鲁,镇驻东方。一方面采取以殷制殷的政策,封商纣之子武庚为殷后,继续统治殷地。同时又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监督武庚。武王去世后不久,武庚与意欲篡权的管叔、蔡叔合谋,联合东方许多方国、部落,一道兴兵叛乱。
    这是一场较武王伐纣更艰苦、更长久的大战,齐国自然也是叛军进攻的重要目标。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载,在这场空前激烈的大战中,周成王“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姜子牙身负王命,驰骋疆场,南征北战,苦战三年,协助周公平定叛乱。
    姜子牙老家在日照海滨,从齐都营丘到日照,穆陵是其必经之路。往来于穆陵之道,姜子牙早已对穆陵形势了如指掌。可以想到,作为齐国南疆最重要战略防御凭仗的穆陵,必是叛军攻略的重点。而作为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的姜子牙,不可能不高度重视对穆陵的固守和防御。因此,在此设重关,筑长城,派重兵把守,依山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这个推理是正确的,那么,穆陵关的设置,应该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高悬“天下第一关”匾额的山海关,始建于明初,距今只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穆陵关才是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关”。
    “先有穆陵关,后有齐长城”。穆陵关始建于西周,齐长城除以穆陵关为中心的中段外,大多修筑于春秋战国。齐长城的修筑,更加凸显了穆陵关的战略地位,成为千里齐长城核心与灵魂。
    穆陵关东连沧海,西携泰岱,北走燕赵,南控徐淮,地处要道卡口,军事重地,历朝历代多遣兵驻守,建置修葺。济南市社科院庄春波研究员,经多年精心研究考证,确认标志着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的“葵丘之盟”,就发生在穆陵关附近。
    苏轼知密州(今诸城)时,对姜尚、齐桓的千秋功业,依然赞叹不已。其在《超然台记》中曰:“西望穆陵,隐然若城郭,而尚父、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春秋时期设穆陵亭,置亭长,以报警、御敌。秦汉至隋唐,穆陵关防务随时变迁,和平时期疏松,战争时期森严,作为重要军事要塞的属性始终未变。唐朝中后期,淄青节度使李师古重建穆陵关要塞,据险自重。五代后周皇帝郭威,任命韩通为穆陵关防御使,控制河东至关西要道,今穆陵关东则有“韩通城”遗址。
    这里广泛流传着赵匡胤穆陵关大战韩通的故事。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改周为宋,登基称帝。韩通不服,据守穆陵关,安营扎寨,招兵买马,与赵匡胤对垒。传说韩通为沂山通臂猿转世,其臂可伸长丈二,有万夫不当之勇。尽管赵匡胤武艺高强,也斗不过有神通法术的韩通,苦战一天,败下阵来。夜宿山神庙,梦沂山神相告:明日再战,我当助你。
    次日,赵匡胤再与韩通决战穆陵关,韩通法术失灵,再也伸不出丈二神臂。赵匡胤乘机神枪猛打,打得韩通齿牙飞落,脑浆四溅。今穆陵关东侧晶莹的水晶颗粒与粉红色的长石,仍被当地群众称作“韩通牙”、“韩通脑”。赵匡胤擒服韩通,班师回朝,留下马站(战马停歇处)、沭水(饮水漱口处)、道托(战马倒驮韩通处),韩家哭(韩通毙命处),韩通坟(韩家哭南岭埋葬韩通处)。为感谢沂山神相助,赵匡胤下令重建沂山神庙,赐名“东镇庙”。明代文人据此传说创作了杂剧《穆陵关上打韩通》。
    传说显属虚构,史载韩通拒抗赵匡胤称帝,战死东京。传说中的韩通坟,“文革”中发掘,实为一汉代武将之墓。但赵匡胤称帝后敕建东镇庙,亲率文武百官祭封沂山,巡视穆陵关防务,却是事实。为防御北汉与辽国从东北方南侵,赵匡胤命枢密院设穆陵关巡检司(巡检司为古代设于关隘要地,主管州县防务治安的军事单位),后为穆陵关镇(镇为古代在边要形胜之地驻兵戍守之军事单位)。并在关北蒋峪设穆陵寨(寨为古代设置在边区的军事行政单位),关南马站杨家城子设神林寨。
    宋景德元年(1004),穆陵关镇主谢璠,参入沂山明道寺新创舍利塔的创建工作。金宣宗完颜旬看重穆陵关的战略地位,于1216年升穆陵关镇为穆陵县,派专官镇守。李全起义,扼穆陵关,攻略临朐。
    元初,省穆陵县入临朐。1336年,元朝立穆陵关巡检司,1352年,元朝武德将军益都路副达鲁花赤帖木耳,创戍楼、造兵室,扼隘于此。
    明洪武三年,设巡检官一员,弓兵百余人。明嘉靖年间,临朐知县王家士建巡检署于关上。今保留在穆陵关东侧的明嘉靖“增穆陵碑”记载,嘉靖四十三年,青州知府杜思增修关楼公馆,守关弓兵增至百人以上,并准带家眷,屯田自养,免关税、劳役,归穆陵关巡检司所辖,地方官府无权干涉。
    清初穆陵关巡检属皂隶二人,弓兵二十人,递铺兵三十人。
    民国初,天下一统,世事太平。穆陵关巡检司移驻蒋峪,穆陵关关防设施日趋荒废。
    据考证,明清时期的穆陵关,总面积约2600余平方米。正中关楼,东西长50米许,南北宽近40米。按其长宽格局和有关史料推究,关楼面宽30米,进深约25米,为二层三拱门歇山式建筑。前有瓮门(门外筑垣,以遮城门,加强固守御敌),廊道深邃,易于固守御敌。门外关道陡立,其内较为平宽。关楼两侧及前后,均有烽火台。左右二百米处,各有一高台,其残存面积约200平方米,高3.5米,台之北面及东西两侧与城连体,南面外凸约4米,似是高于城墙的“裨楼”(镶衬于大楼左右的小楼)或是低于城堞的“厢台”,它不但是附属军事设施,也使关楼更加严整壮观。
    从遗址残存的瓦当陶片、砖块、砌石錾纹,尤其是1913年出土的口径近尺的铜质风铎(大铃,形似钟而扁,悬於檐下,风摇作响,故名)推想可知,该关建筑为砖石结构,设计别出心裁,砌筑坚实严整,工艺精致,崇宏高大,耸立云表,巍峨庄严。
    遥想当年,精兵强将在此把守,个个披坚执甲,威风凛凛地站立城头。铠甲与刀枪互相映衬,寒光闪闪;残阳与旌旗融为一体,皆成血色。强弩硬弓,盘诘行人,枪戟交叉,喝问来者……
    齐长城垣高墙坚,烽火台、堠堡、戍楼比栉,尤其是穆陵一段。《古骈邑·穆陵关》载:“穆陵,齐国南门也。壁垒森严,且附筑贰城,要隘大关。其上堡楼互接,骁勇屯守。烽火相望,夜举烽,光亮山野,昼燔燧,烟云蔽天。严阵难犯,固若金汤。”
    穆陵关关楼雄壮,城墙坚固,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已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齐国犹嫌不足,在穆陵关以北5公里,又构筑了第二道长城防线。二道防线从泰礴顶东侧的脖根腿北去,经草山亭、太平山、青石胡同、城顶山、摘药山、卧牛城,在临朐、安丘境内转一个大弯,在莒沂边界与第一道长城会合,两道长城围成一个以穆陵关为核心方圆五十里的“长城城”。 二道长城的关口名“大关”,大关以北不远是“小关”。小关、大关、穆陵关,三重防线三道关,真正是壁垒森严,固若金汤。穆陵关,无愧为“东方雄关”、“天下奇关”!
    3.穆陵地理奇观
    千里齐长城,穆陵关是最早、最大、最重要、最著名的关隘,这种“穆陵独尊”的特殊地位,是与穆陵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山川形势、地质结构、历史文明密不可分的。
    穆陵关的地理形势,从古人诗句中可窥一斑:“沭水源从大岘西,穆陵天际控三齐”;“穆陵千嶂郁崔巍,十二河山入望来”;“鸡谷分流通沭汶,商车夹道走淮徐”;“山河控十二,管钥惟南门,霸气时间发,雄风千古存”;“危哉穆陵关,高出众山顶。地势愈觉宽,天宇相回迥。林木何萧森,首夏风色冷。山楼试一登,眺览恣遐骋。沂岱环西阴,淮海接南岭,齐州走北川,扶桑控东影。道理会一门,山川挈要领”。
    穆陵关位于沂山主峰的东南方,属沂山山脉。沂山是远古时代的泰山,后称东泰山,是古人心目中天地交泰的地方。
    沂山的地质年龄比泰山更古老,近三十亿年,属中国最古老的地层。沂山为太极之山,灵气不亚于泰山。沂山东南为辰龙之位,是沂山周边八方生气最旺的方位。穆陵关恰好位于生气最旺 沂山东南。
    穆陵关前的马站镇,是山东省一个极为特殊的低温点,气温明显低于周边乡镇。从科学上讲,低温点正是积聚、生发生气的地方,是“种子”之地。宇宙诞生于绝对零度,即摄氏-273.16度。种子萌发时释放热量,温度上升。妇女怀孕后体温升高。男女负责生殖的部位,也恰恰是人体的低温点。因此,山环水抱的马站镇,自古以来就被认定为“风水宝地”,是古地理学上极为难觅的“生地”、“种子地”。
    学术界正越来越清晰地将中华文明的源头,聚焦在古老的东方、神奇的泰沂山。生气最旺的马站镇,理应是古老文明的重要生发地。这里距四、五十万年前的“沂源猿人”遗址80公里,距二、三十万年前的沂水诸葛南洼洞猿人遗址不足25公里。近年来,我们在马站镇范围内,不仅发现了大量的四、五千年前新石器,发现了距今一万年以前的细石器,也发现了几万乃至几十万年前的旧石器。
    沂蒙山是全国惟一拥有连续原始文明谱系的地区,马站又是沂蒙山同时发现旧石器、细石器、新石器的乡镇。显然,穆陵关前这方“生地”,无疑是沂蒙文明、东方文明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源头。
    马站既是“生地”、“种子地”,同时又是“中地”。“海岳中分禹道平”,马站正处泰山与黄海的中点,俗言“青岛到泰安,马站在中间。”从山东最东端的成山角,到最西端的焦原,马站还是处于中点上,所谓“成山到焦原,马站一线连。”
    从某种意义上说,马站还是中国的中点。传说明朝初年,南北两京通信,信使分别从南京、北京同时出发,恰好在马站相遇。从地图上计算路程,马站到北京和南京的距离,确实是相等的。因此说,“南京到北京,马站镇当中。”更有意义的是,将中国地图南北对折,从最北端黑龙江的黑河,到海南最南端的三亚,马站恰巧还是位于中点上。
    穆陵一线,是山东中部的分水岭,天然的地理分界线。关北之水入渤海,关南之水入黄海。关南关北的地理、气候、方言、风俗等迥然不同。根源于穆陵关东南的葫芦岭,像一把长剑,直插江苏宿迁,绵延230公里,气贯长虹,是山东绝无仅有的一条南北纵贯大脉。沂河、沭河象一对亲姊妹,以葫芦岭为界,并行南流。沂蒙山的古老文明,就主要分布在沂、沭河流域。
    穆陵关前,有多条断裂带交会,地质类型丰富,结构十分复杂,地质史上各个时期的地层、岩石,从27 亿年前的太古界片麻岩,6—26亿年的元古界石英砂岩,砂砾岩,2.3—6亿年的古生界石灰岩、粉砂岩,7千万年—2.3亿年的中生界安山岩、粗面岩,直到2、3百万年的新生界玄武岩,几乎都有表现。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广泛分布,简直就是一个小而全的地质博物馆。
    清《山东通志》载,泰沂山与长白山一脉相承。地质学确认,沂沭断裂带属于中国东部连通长白山的大断裂带的组成部分。沂沭断裂带属深层断裂,引起国内外地质学界的普遍重视。岩浆喷发,必然显化出地球深处的信息与能量。由来自地球深处不同时期的岩浆物质构成的地层、岩石,不能不对世代生活于其中的人群,产生深刻的影响。任何地方的社会发展、文明风情,无不深深打上地质环境的烙印。
    更为奇巧的是,穆陵关所在之地,又恰好为两条山脉、两大地质板块的交会点。该关正处地质断裂带上,关西为连通沂山的大岘山脉,属沂山断块凸起,由太古代古老坚硬的花岗岩组成。关东则为以新生代第三系玄武岩及石英砂岩为主的岩石构成,属龙山山脉。
    如果说中国地图像引吭高歌的雄鸡,那么,山东地图就像背负神州驶向大海的神龟。沂山穆陵关正好位于神龟的心脏。龟以神灵、长寿、负重著称,山东的地质地理、历史文明,恰好具有神龟一样的特性。
    穆陵关周围的地质、地理是如此复杂而奥妙,堪称地理奇观。
    穆陵关形势确实险要,站在关顶环顾四周,但见群山连绵,层峦叠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关之东是海拔470米的黄墩顶,关之西是海拔495米的大岘山。关前盆地海拔只有200米左右,关口设在两山交会的最低点,海拔也在300米以上。西北方海拔1032米的沂山主峰耸入云端,从穆陵关到沂山主峰,绵延五重山。
    往西是海拔916米的沂山南主峰泰礴顶,孤峰插天,齐长城就经此顶东来。东北是海拔500多米的太平山,东西横亘,顶平如砥,为历代齐王巡狩驻跸处,也是穆陵关的后方屏障。东南是海拔542米的龙山,前后两重,齐长城从此东去。关口正南2公里,小岘山突兀而立,海拔487米,为穆陵关前天然屏障。岘山东南是较为开阔的马站盆地,越近关口越狭窄,关山之间成一布袋状狭口。
    这样,雄关扼其口,崇山镇其后,前后相应,左右环护,进可攻,退可守,雄险天成。因关道狭窄陡峭,战车极难通过。即使现在劈山凿岭,天险变通途了,穆陵关仍然是一个难过的关,重车常常爬不上关来,需专车牵拉。冬天一有冰雪,简直寸步难行,关前关后阻塞的车队,长达十余公里。穆陵天险,名不虚传。
    4.穆陵战事
    三千多年间,穆陵关战事频繁,刀枪剑戈,硝烟弥漫,关前各乡镇出土的大量剑、戈、箭簇、战马遗骸等,向世人诉说着一幕幕铁血风云。尤其春秋战国时代,齐、鲁、莒、楚等国在穆陵关前进行过无数次的厮杀,穆陵关也从此驰名天下。清末版《东周列国志》的封面上,画有三面帅旗,中间最大的帅旗上,赫然一个“穆”字。
    然而,穆陵关最著名的战事,却是不战而取穆陵。
    东晋十六国时期,古齐国的土地上建立起鲜卑族的南燕政权,都广固(今青州西北),据有并、幽、徐、青、兖五州之地,拥有铁骑万匹。南燕凭借其骑兵的优势,两次突入东晋腹地进行掳掠。
    这年三月,东晋大将刘裕帅军北伐南燕。大军自建康(今南京)出发,乘船北上,五月进达下邳,因船大不便入沂,乃留船舰辎重于此,以为后方根据地。是时,晋大军改为步行,进至琅邪(今临沂) 。所过皆筑城,留兵守卫,以防燕军袭后。
    琅邪和广固之间隔着连绵的沂蒙山,比较好走的方法就是往西或往东,绕过沂蒙山。但如此路途迂远,劳师费时,也有受敌骑兵狙击、截断粮道的危险。捷径是自琅邪北上,经东莞(今沂水北),翻越大岘山,过临朐而至广固。此道虽近较安全,但大岘山一带山势险峻,道路狭窄,有天险穆陵关镇扼其中,若南燕重兵把守穆陵关,则晋军很难通过。
    东晋方面在出兵之前,已对南燕军队是否扼守大岘的可能性作了充分的考虑。当时有人提出,“如果敌军死守大岘,我军如短期内不能攻克,那么,我军的后方补给就将出现严重困难。到那时,军无所资,不但不能前进,就连安全南撤也不可能了。”但刘裕认为:“鲜卑性贪,略不及远,既幸其胜,且爱其谷,必将引我,且亦轻战,不可能扼守大岘。我军只要过了大岘,那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于是刘裕决定采取翻越穆陵直取广固的战法。
    闻听东晋大军前来,南燕主慕容超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征虏将军公孙五楼献上中下三策:“晋军强劲果断,利于速战速决,他们初来锋锐气盛,不可以立即迎击它。应当据守大岘天险,阻截晋军使其不得深入我境,以旷日持久的战法,来消磨晋军的锐气。我们可以从容不迫地选拔精锐骑兵二千人,沿着海边南下,切断晋军的运粮道路;再派左将军段晖率领大军,顺大岘山东进,从而对晋军形成前后夹击之势,这是上策。命令各地将吏凭险固守,计点军资仓储而留足所需物资之外,其余的一律焚毁,铲除田间禾苗,使敌人来了得不到可以利用的东西,以坚壁清野的办法,来等待敌人可能出现的破绽,这是中策。放纵敌人越过大岘山,我们再出城迎战,这是下策。”
    慕容超听后说:“我们京都地区繁荣昌盛,人口众多,不可能一下子都把他们迁入城内固守;青苗已布满田野,也不可能全都铲除,假如说采用此种铲苗守城的办法,可以保全性命的话,我也不能同意这样干。我们现在是据有五州地盘的强国,山河环绕而地形险固,战车万辆,战马万群,即便让敌人越过大岘山而进到平原地区,再从容不迫地用精锐部队袭击它,敌人也必为我们所擒获。”
    尚书令慕容镇则建议说:“倘若依照陛下的旨意去做,也必须是在平原地区每十里处驻扎一支部队,构筑好工事,以便利于使用骑兵。同时,我们应当越出大岘山去迎战敌人,而一旦迎战不胜,还可以退守大岘山。不应当放纵敌人进入大岘山以里,而给自己造成被动挨打的困难局面。从前成安君陈余不坚守井陉之险关,终于被韩信所打败;诸葛瞻放弃马阁山险不守,最后为邓艾所擒杀。我认为天时不如地利,扼守大岘山以阻截敌人,是诸种对策中最好的对策。”
    慕容超听后还是不予采纳,只是将莒县﹑梁父的守军撤回,修筑城池,整顿兵马,养精蓄锐以等待晋军的到来。
    六月,刘裕大军进至穆陵关前的东莞县城,翻越龙山,直取穆陵。果如刘裕所料,穆陵关全无南燕军踪影,雄关变空关。晋军不费一兵一卒,轻取穆陵天险。刘裕大喜,指天而笑曰:“虏已入我掌中。”下令筑五色坛祭天。部下不解:“我军尚未与敌军交战,将军为何如此高兴?”刘裕笑道:“大军已过天险,将士必有死战之心;庄稼遍野,无缺乏军粮之忧,我已胜利在握。”
    慕容超先命公孙五楼等率步骑5万进屯临朐,后闻晋军入岘,又自率步骑4万继后。临朐南有巨蔑水(今弥河),慕容超令公孙五楼等前往占领,控制水源。及至,为晋前锋孟龙符所败。晋军将战车4 000辆分为左右翼,配以轻骑作为游军,乘胜前进,与燕军主力在临朐南激战良久,未分胜负。刘裕接受参军胡藩出奇制胜的建议,遣胡藩等引兵潜行绕至燕军阵后,声言由海道至此。慕容超大惊,晋军趁势攻占临朐。
     慕容超逃还广固,晋兵追至,攻破外城。慕容超集众固守内城,先后派尚书郎张纲﹑尚书令韩范到后秦求援。刘裕督兵挖堑三层,筑高三丈的长围以困燕军,同时抚纳降附。闻张纲善制攻具,七月,命人在途中截获,并让其绕城大呼:夏王赫连勃勃已破秦军,无兵救援。城中兵民惊恐。当时江南每发兵北上增援,或遣使至广固,刘裕皆在夜间遣兵往迎,天明则张旗鸣鼓而至,以示援兵众多。执兵器背粮食归晋的北方民众日以千计。
    慕容超等久被围困,见救兵无望,张纲被俘,于是请和,愿割大岘以南之地,称藩于晋,遭到拒绝。后秦主姚兴遣使向刘裕传话:秦已遣铁骑10万屯洛阳,若晋军不退,当长驱而进。刘裕识破其为虚声恫吓,便斥退秦使。为进一步瓦解南燕军心,于九月招降韩范,令其环城而行,燕军更加沮丧。十月,张纲制成各种攻城器具,覆盖牛皮,使燕军的矢石难以生效。410年二月,刘裕督众四面急攻,燕尚书悦寿开城门纳晋师。慕容超突围被俘,押送晋都建康处死,南燕亡。
    无独有偶,南朝宋景平元年(423),旧事竟在同一穆陵关重演。当时叔孙建攻青州,檀道济从彭城率军赴援。叔孙建的部将也劝他据大岘天险拦击檀的军队,叔孙建不听,结果檀道济军队进到临朐,叔孙建见大势已去,烧了军营后逃走。
    南燕失险亡国,前人多有评说。如高绗《青州怀古》:“寄奴(刘裕小名寄奴)南来气如虎,只手席卷青齐土。大岘空关战鼓鸣,降王槛车送吴楚。”安真《登郡城怀古》:“广固城残说寄奴,至今遗垒半模糊。五龙夜塞虚凭险,万马南来笑失图。”明代安箕《过穆陵关》:“将军岘口路盘纡,东国重关赐履余。鸡谷分流通沭汶,商车夹道走淮徐。捐躯戍主灵犹壮,失险南燕计果疏。何处寄奴遗垒是,废兴千载总成墟。”
    历来都认为,南燕之所以被东晋攻灭, 主要就是慕容超没有听取公孙五楼等的正确意见,弃大岘而不守所造成。毛泽东在阅读《南史·宋高祖本纪》时,对东晋灭南燕之战作了认真分析,别出心裁地批注:“守大岘亦无用。”
    这里,毛泽东并不是只从军事、战役学的角度看问题,而是从政治上、战略上,从整体上、根本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毛泽东读此史时,已是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大政治家、大战略家的毛泽东深知,地利对于战争固然重要,但从根本上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不是地利,而是民心。南燕国内矛盾重重,并不稳固。少数民族统治中土,汉人不服。慕容超刚愎自用,性贪而无远谋,难成大事。因此,即便南燕扼守大岘,也只能苟延残喘一时,最终逃脱不了灭亡命运。由此可见毛泽东政治、战略眼光的远大、敏锐、深邃。
    有趣的是,蒋介石没有评点此战,却亲自指挥过蒋军占据雄关要塞穆陵。1947年夏,国民党山东大反攻,蒋介石给陆军整八师师长发报:“此次进剿鲁中共匪老巢,必须由潍县主力积极进取蒋峪、穆陵关,南至马站,北至临朐,勿使残匪经胶济线向北向东自由退却,方能收获全胜。……无论穆陵关、蒋峪、临朐,尤其益都四据点,任何一二点,能占领数日或竟能固守,必待其主力大部队来攻时,再行相机撤退,则更有补于整个战局。……望占领临朐后,即派有力部队或分数路向蒋峪、穆棱关、马站方面积极挺进伏击,最重要为夜袭行动,必须直接予匪部以严重威胁与打击,方能收获此次兜剿鲁中共匪之全效,是为至要。”  尽管蒋介石也十分重视穆陵关的战略地位,但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正是“ 守大岘亦无用。”
    穆陵关最后的血战,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底,日军逼近济南,韩复渠十万大军不战而逃,山东形势骤紧。1938年2月,日军板垣师团从青岛登陆,沿胶济铁路西进,拟两路南下,一路经诸城、莒县,一路经青州、沂水,目标是占领临沂,直取徐州。第五战区第二游击司令刘震东,率部在莒县一线阻击日寇。刚刚由青岛市清洁队、码头工人和青年学生组成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六百多人,从青岛撤退到穆陵关,由大队长陈宝骥率领,地方武装配合,在小关、大关、穆陵关一线,与南下的日军展开血战,顽强阻击。战斗自2月15日打响,日军以排炮、坦克、飞机轰击,战斗非常激烈。陈大队长高呼“中华民族万岁!”,领唱《义勇军进行曲》,山鸣谷应,响彻云霄,士气异常高涨,将日军死阻在穆陵关。激战至第五日晚,日军三路向我夹击。我军数次发起冲锋,陈大队长身负重伤,肠子都流了出来,拒绝警卫背负撤退,双枪齐发,连续打倒7个鬼子,壮烈牺牲。大刀会的会众,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以原始武器与精锐日军肉搏,也死伤惨重。终因敌强我弱,实力悬殊,伤亡巨大,海军陆战队只剩伤残不足百人,不得不撤出穆陵关。莒县城同时失守,刘震东司令及部属壮烈殉国。战后陈大队长遗体安葬在马站西岭,群众在穆陵关陈大队长殉难处,自发筑一石室,岁时祭扫,以慰英灵。临时组建的海军陆战队第五大队,与日军精锐之板垣师团在穆陵关血战五昼夜,谱写了一曲抗日救国的悲歌。穆陵关、莒县抗战,我军以巨大的伤亡为代价,完成了阻滞日寇南下的任务,为临沂阻击战及台儿庄大战赢得了部署的时间。
    当年参加穆陵抗战的老战士刘宗钧,为我们留下了《穆陵抗战》的诗篇:“穆陵关前挫敌锋,海军健儿展雄风。血沃齐鲁垂青史,愧煞南逃十万兵。六百英烈壮山河,功过自有后人评。试看关顶鏖战处,故垒依稀记峥嵘。”
    1939年1月,国民党中央成立苏鲁战区。7月,苏鲁战区司令于学忠,率战区总部及五十一军百十三师进驻穆陵关长城沿线山区,牵制日军。沈鸿烈领导的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也迁据穆陵关西南35公里的东里店。
    1941年5月15日,临朐日军再犯穆陵,驻穆陵关的省政府保安队,依仗长城与工事,痛击来犯之敌。激战中保安队于教官牺牲,葬穆陵关西岭,沈鸿烈专程来祭奠他的这位同窗好友。
    1942年1月25日,五十一军百十三师又在穆陵关阻击扫荡的日寇。时我军中正流行瘟疫,得病者发高烧,几乎每天都有一些病死者,战斗力大大削弱。尽管如此,五十一军依然顽强作战,视死如归,坚守穆陵关,与日寇血战到底。日寇收买汉奸引路,从西面绕道包抄五十一军。五十一军突遭日军侧后攻击,处境危险,边打边撤,伤亡数百人。自此,日军在穆陵关设立据点。
    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穆陵关附近长城沿线的战事还有很多。
    蒋峪阻击战。1939年5 月19日,2000多日伪自北南下,企图攻占穆陵关,进驻马站。国民党新编第四师第二团在穆陵关北的蒋峪阻敌血战。流动排在蒋峪北岭伏击日军,打退日军三次进攻,阵亡三十余人,只剩四名战士带伤撤出阵地。半夜,一营、三营袭击进驻西蒋峪的日军。激战中,二连长马文远全身九处重伤,两腮被日军刺刀刺穿,仍坚持战斗。十一连连长王文彦腿被日军打断,跪在地上向日军射击。一战士在一屋内连续射杀二十多名日军,被日军放火烧死。整个西蒋峪的每一条街巷与每一个院落,都躺着日军的尸体,也洒下了二连、十一连二百多官兵的血。此战八路军密切配合,破坏交通线,发动群众支援抗战。蒋峪战斗成为国共两党两军团结合作抗战的范例。战后该团团长赵广兴发表《鸣谢启示》:“敬启者敝团在蒋峪一带与敌肉搏抗战,深蒙各报社、各机关、各法团、各民众组织,各界男女老幼同胞们,热烈关怀,或运送伤兵,或亲临慰问,或捐赠物品。敝团官兵领受之下,士气益奋,感奋莫名。敌人此次进犯鲁南,敝团官兵,分属军人,守土有责,咸抱必死信念,杀敌决心,认为时机已到,绝不能令倭寇妄逾一步,来屠杀我鲁南同胞。故蒺藜沟一役毙敌百余人,蒋峪一役毙敌数百人,但我伤亡亦颇綦重。此次血战,敝团虽未获全胜,然敌锐已挫,敌胆已寒,再无进犯之可能。兼以我大军云集,顽敌已处‘守死’地位,穆陵防务,堪告无虞。此次辱承各界同胞关切慰问,惠赠物品,惭愧奚似。嗣后更应尽最大之努力,抱牺牲之决心,杀敌救国,即不成功,亦当成仁,庶报答各方人士热望于万一。谨此登报,敬伸谢悃。”
    春节歼敌战。1941年春节,新年第一天的太阳刚刚出山,马站的百姓还都 沉浸在过年的喜庆气氛中,沂水城与沭水据点的日伪军五百多人就来进犯马站,炮轰文昌山前的五十一军阵地,然后分三路向我方阵地猛攻。驻守马站的是百十三师六七四团,主战场是二营阵地。二营利用文昌山周围的有力地形与工事,痛击来犯之敌。四连二排在阵地最前沿,敌人炮火最猛。战至中午,二排伤亡过半,夏排长头部、胳膊受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机枪手宋宝仁见敌已攻到近前,抱着机枪冲出工事向敌猛射,中炮而亡。敌久攻不克,穷凶极恶,向我施放毒气弹。我军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激战一整天,打退敌军多次进攻,并组织大部队包抄日军,迫使日军连夜撤退。
    对崮浴血。1942年11月2日拂晓,集结于沂水城、东里店、大关等处的8000余名日伪军,对泰石路以北地区进行“拉网扫荡”,将山东战工会、山东军区机关和特务营、抗大一分校一部、沂中县大队、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和国民党五十一军一个不满员的营,合围在穆陵关西南齐长城边线的对崮峪。上午10点左右,各部队见无机会突围,决定抢占对崮山,抗击敌人。山东军区副司令员王建安任指挥。特务营与沂蒙军分区直属团担当最艰巨任务,把守山的主峰和东南部上山的必经之路,五十一军某部布署在山的东北部。敌出动飞机,配合骑兵、步兵、炮兵向山顶连续发动10余次进攻,均被击退。坚守至黄昏,领导机关突围。战斗中,军区特务营500多人到后来只剩营长严雨霖等14人,砸毁武器后,集体跳下悬崖,只有8人生还。沂蒙军分区直属团团长刘遇泉、政委王锐、政治处主任张圣符等数百人牺牲。五十一军参战部队伤亡也较大。山东分局宣传部长战工会秘书长李竹如,二地委组织部长潘维周和地委秘书长王宏烈牺牲,山东战工会主任黎玉负伤。此役共计毙伤日伪军600余人。
            圈里大战。 1942年1月底,在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指挥下,调集4个师团和3个混成旅团5万余人,伪治安军5万余人,共计10万余人,在28架飞机的掩护下,对驻守穆陵关东侧南北两道长城之间圈里一带的苏鲁战区总部及百十三师发动铁壁合围大“扫荡”。2月7日,日本侵略军从安丘南逯、贾孟一带大举南侵。百十三师奋起阻击,终因双方力量悬殊,未能抵挡住。当日下午,3000多名日军进犯到天晴旺东山。干训团教育长温念忠组织警卫连迎击敌人,掩护非战斗人员转移。敌机每4架一批,轮番扫射轰炸,炮火十分猛烈。由于大批敌人被牵制在天晴旺,使驻许家庄、圈里等村的机关总部安全转移。8日晚,转移至莒北县源河村北。9日早,特务团在源河北山阻击敌人。敌机两架低空扫射,被击落1架。敌人几次冲锋,都被击退。战斗进行得很激烈,双方伤亡百余人。阻击坚守两小时后,大部队顺利转移到百十一师防区。日本侵略军进犯圈里两次受阻后,畑俊六纠集10万之众,沿沂青公路排成六路纵队赶到圈里,扑了空,便杀人放火,烧毁30多个村庄。半月后,日军在马站、圈里建立据点。百十三师转移至沂青公路以西,674团在圈里坚持游击战三个多月,歼敌200余人。
    唐王山之战。唐王山、虎眉山和擂鼓山三大山头,位于沂水东北部与安丘接壤的北线长城,绵延20余里。1942年8月20日凌晨,日军向百十三师驻地安丘县课家峪进行炮击,战区总部和师部组织非战斗人员向唐王山转移,特务团和678团负责保卫总部,674团在虎眉山与周围敌人作战,51军1个团驻守擂鼓山以牵制东南两面之敌,677团在外围作战。这三个山头排列成一线,百十三师利用有利地形与日军展开激战。下午3时,百十三师登上了唐王山。日本侵略军2万余人,大炮百门,飞机10余架,轮番向唐王山射击。下午5时,百十三师向东北方向撤离,678团为了掩护总部转移,坚守到晚7点方撤。坚守擂鼓山的51军一个团打退了日军的3次冲锋,毙伤日伪军200余名。这次战斗共进行了5天5夜,共消灭日伪军400余人。是役,战区总部司令于学忠上将胳膊负伤,战区总部中将参谋长王静轩、战区总部中将副官长陈策、百十三师少将副师长潘国屏受重伤。
    城顶山激战。城顶山位于穆陵关东20公里的北线长城上,唐王山大战后百十三师驻防城顶山一带。1943年2月20日开始,25000多日伪军对城顶山一带进行“拉网式合围”大扫荡,将百十三师师部六七四团围困在城顶山。我军据险死守,奋力拼杀。战斗至白炽化时,短兵相接,杀声震天。六七四团团长刘斌中弹阵亡,二营孙营长宣布自己代理团长继续指挥战斗,率千余人突出重围。是役血战六天六夜,歼敌千余人。五十一军官兵伤亡也极为惨重,阵亡将士460余人,师长与“二纵”司令被俘。在于学忠率总部突围时,战区政治部中将主任周复,在突围中与敌血战,壮烈殉国,成为八年抗战中我军牺牲的最高文职官员。1943年10月,国民政府军委会在重庆为周复将军召开追悼大会,追赠周复为陆军上将,入祀“忠烈祠”。
    张良墓血战。1943年元月,山东省政府新编第四师师长吴化义投降日冠,勾结日军对五十—军进行残酷的扫荡,企图占领五十一军阵地,进而消灭八路军,独霸山东省。日军调集胶东、沂水、蒙阴、临朐和伪军吴化文部共20000多人,分五路向五十一军进攻。五十一军为减少损失,避免决战,阵地被敌伪占领。4月11日,五十一军决心夺回失去的阵地,向日伪军全线反攻。12日,该军辐重兵团第一营奉令进攻北庄之敌,当即与敌展开巷战。后敌人逃窜至大北庄集中兵力负隅顽抗。第一营久攻不下改用火攻,浓烟烈火席卷敌巢,收人狼狈逃串。5月12日,吴化文带领日寇向五十一军进行报复性的进攻,将五十一军一部包围在穆陵关西南20公里的南线长城张良墓一带。在张良墓山顶上,战斗极为激烈,据守该阵地的轻重兵团与敌进行7次搏斗,损失惨重。张团副、一营营副,—连刘连长、三营李营长均牺牲在阵地上。张良墓血战,毙伤日伪千余人,2000多人的五十一军,只有300多人得以突围。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 几千年历史上最正义、最壮烈的民族解放战争。穆陵关齐长城抗战的战役规模、战事频度、惨烈程度,无疑达到了穆陵关齐长城战事的巅峰。抗日将士的鲜血,为古老的穆陵关,抹上了最后一道凝重惊魂的血色。
    穆陵关本来就是齐、鲁、莒等国的结合部,春秋战国时期,疆界并不固定,你来我往,时有伸缩。穆陵关由于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成为各国攻略的重点,同时也成为融汇四方文明的大熔炉。齐国疆域曾延伸到穆陵关南几百公里,鲁国东进将疆土扩展到穆陵关以东,并筑郓、诸两城固守。莒国以穆陵关为西北边界,吴国、越国也曾将触角伸向穆陵关,楚国更是一度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乐毅伐齐,又将燕国势力推进到穆陵关以南的莒国故城。穆陵关成为齐鲁燕楚等四方文化特别是军事文化的集中展示地。
    东晋谢玄攻前秦、刘裕伐南燕,在这里驰骋纵横。金元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又在此安营扎寨,建立政权。明初徐达、常遇春北伐,攻取穆陵关,留下“朱营”一串。清道光年间,捻军经此南下,遭清悍将僧格林沁所部凭关阻击围歼。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在此筑碉堡,设岗楼,挂起膏药旗。中共中央派遣八路军115师主力从陕北来到沂蒙山,成为抗日中坚。于学忠奉蒋介石之命,率东北军主力在沂蒙山牵制日寇,将苏鲁战区司令部驻扎在穆陵关前。在这里,于学忠与徐向前会晤,共商抗日大计。日军多次组织数万之众,对于学忠东北军与八路军反复大扫荡。解放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统帅的华东解放军又在这里驻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驻守此地的我人民军某炮团,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屡建奇功。在中国历史上,象穆陵关这样弹丸之地聚军事神奇,实属罕见。
    5.穆陵关文物古迹
    穆陵关北侧有常将军庙。唐沈亚之《沂水杂记》云:“沂水北一百里有将军岘,甚灵,民置祠路左。将军曾为五郡牧,姓常名玄通。因筑城失主将意,斩之,其尸数日不仆,有立尸台。”传说当年齐宣王派常将军带领民工修长城,常将军曾和民工说定,他走到哪里长城就修到哪里。常将军家是穆陵关北常家沟人,当快修到穆陵关时,常将军想到家中看望一下,但忘记与民工说明,便拐弯向北走去,民工就跟着把长城修到了常将军家附近,这就是二道长城的来历。据说常将军还将国王下令竖立在穆陵关上的“万里长城”碑文更改为“万道长城”。后齐王得知,便以私自探家误修长城、擅改王令之罪杀了常将军。不久楚军北上攻齐,损兵折将,昼夜苦战,终于攻破了穆陵关防线,不料又被第二道长城挡住。询问当地百姓,皆言至齐国国都还有无数道长城,又见“万道长城”碑刻,于是楚军知难而退,齐国才免遭劫难。这时齐王才认识到常将军修筑第二道长城防线的重要性,深悔误杀了常将军,于是下令为常将军建庙、铸像以作纪念。
    据《东镇沂山》一书记载,常将军确有其人,河南温县人,曾任东晋领兵刺史。因作战失利为前秦所俘,被任命为穆陵关戍主。384年,东晋大将谢玄率军攻打青州,秦王命常将军加固城防。常将军不服前秦,心向东晋,因此草率应付。秦王苻坚临穆陵关巡防,见其违令塞责,疑有通晋背叛之心,下令斩杀。其尸立而不倒,数日依然。晋军攻关,遗体忽然闪闪发光,显灵助阵。秦兵一见,士心涣散,弃城北逃,关遂克。直到晋军车马辎重顺利入关,遗体方仆伏而息光。军民见此奇光神威,无不惊讶。人感其生前志于国家,死后忠魂不散,再显灵光,便立祠塑像纪念,故名“常将军庙”。
    此庙始建于东晋末,发展到北宋,格局整齐,殿庑俱全,建造精致,规模极为可观。《东镇述遗记札》载:“淳化中(992年),于旧地拓址再造。殿祠原制,道舍改营,增建左右两庑,随垣闾阖更为山门,楣上嵌石额,为隐逸傅霖题,正书,笔力劲练。大殿将军造像黑金,颇大,为邑内独尊。”其时,正殿铁铸将军造像,屈膝端坐,高达6米许,镂金错彩,纤微毕具,神躯雄健魁伟,双目炯炯若生,形象威严肃穆。两庑泥塑护法神,威风凛凛,神态鲜明。院外岩崖起伏,杂树花木相绕,茂密成林,风景宜人。院内苍松古柏,钟磬时鸣,香烟缭绕,景象阴森而清雅。祀事一年多祭,特别于沂山春秋庙会之际,信士往来不绝,香火极盛。
    将军庙名闻南北,游人四时络绎,留下不少吟咏赞歌。明方正比《常将军庙歌》有云:“雄关杀气凝长云,流泉呜咽寒斜曛。一方慕义有公道,高祠瞻拜常将军。”明户部郎中傅国《题穆陵关后常将军庙》曰:“半岭阴崖石庙幽,茫茫陈迹二千秋。古苔无径谁曾入,力疾披榛我创游。风雨无忧身是铁,沧桑历看世如沤。只今四海为同室,应悔长城枉筑愁。”
    穆陵关东北侧是普照寺遗址。普照寺是青州、沂山地区较大的一处寺院,《青州府志》等有载,金代为其鼎盛时期。寺内松柏参天,殿宇整严,晨钟暮鼓,木鱼声声。一古松冠若华盖,荫可亩许。传金世宗封沂山,巡穆陵关,幸普照寺,对此松大加赞赏,封其为“大夫松”。有甘洌清泉一泓,名甘露泉,四时长流,民饮多赖此水。元初撤穆陵县,寺渐荒废。明末傅国游访时,仅存大钟、孤松及残碑数幢。面对古寺残垣断壁,傅国感慨万千:“古寺穆陵县,县墟寺已荒。寺犹余断碣,县杳无遗隍。柏剪阴仍绿,泉幽水益香。草根残碎瓦,人说古僧房。”
    据文献记载与群众所述,穆陵关还有纪念刘裕的彭城王庙、城隍庙、关爷庙等古迹,今皆无存。在关南三公路的朱刘店村,出土古老的官衙建筑遗物,应该是穆陵关鼎盛时期的遗存。民间传说,穆陵关鼎盛时期,大街七十二条,小巷多如牛毛。
    相传穆陵关曾有汉碑,已毁无存。《东镇述遗记札》载:“晋、宋(刘)刻石,仅见残石片字。唐宋五碑,倾倒残断,字亦漶脱,难辨其意。立者五石,早为金天德四年《重修穆陵关记》,再为元至正十二年创建戍楼碑。其它皆明碑,一为礼部右侍郎薛宣诗刻,余二为修葺戍楼刻石。”由上可知,原有古碑碣十余幢。现存立者,惟明、清碑各一幢,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齐长城遗址”标志碑。关上曾有古槐古柏五棵,已有数千年之久。最大的一棵在关东南侧,枯空的树洞中,可容七、八名儿童玩耍。
    6.穆陵风情
    穆陵关周边山川,既具古老底蕴,亦有年轻风神,既显雄壮之势,亦透灵秀之奇。沂山为全国五镇之首,山体蜿蜒,气势磅礴,奥谷深幽,钟灵毓秀,具有南险、北奇、东秀、西幽之特点,为沂、沭、汶、弥四河发源地,国家森林公园。登临极顶,极目远眺,但见万山朝拱,茫茫若波,林海卷翠,彩云流飞,千古风云收眼底,万里河山入胸怀,令人心旷神怡,感慨万千。
    龙山、太平山,山体宏大而高峻,顶平而阔,仿佛塞外大草原,长城、齐王行宫、李靖读书处等遗迹历历在目。峨山、汞丹山,脉通长白,既秀且险,传为太上老君炼丹处。山下秀珍河,原名“绣针河”,为“铁杵磨绣针”典故的原始出处。孟母村既有孟母墓古迹,更是大禹治水疏通沭河之处。沭河南岸的九顶莲花山,为罗成大破龙泉寺之地。
    沭河北岸的甲子山,一体而双峰,火山岩。令人费解的是,两峰之间的低洼处,竟有深厚的白沙。民言此地为“海眼”,连通东海。唐王山传为李世民东征驻防之所。沭河源于沂山泰礴顶,汇纳沭源之水的沙沟水库,因水质清纯无污染吸引来群群洁白的天鹅。以“日月山”图文为代表的中国最古老的图像文字,就诞生在沭河上游。金沟河虽短小,却因其河源九龙聚汇,蕴藏金银铜铁锌铝等多种金属而远近闻名。
    大岘山由古老的花岗岩构成,浑然一体。山顶光亮圆滑,寸草不生,俗称“秃山顶”。登临此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头顶寸发皆无的老寿星。此山历史近三十亿年,是喜马拉雅山寿龄的千百倍,堪称“山中之祖”。雨后,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石坑蓄满清水,宛如几十面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日月星辰。传说此地为众仙神鉴容净面之处。山东侧的数组石群,构成一幅“二龙戏珠”天然图画。
    关前小岘山高耸而顶平,似崮而非崮。山主体为年轻的火山岩,周边却为古老的花岗岩,奇石遍布,奥妙无穷。最为奇特的,是西北山脊上的一组奇石,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半圆形支柱,一分为二,中有缝隙一线天。中部是巨大的覆扣弧形石体,从四面看,分别是覆瓣莲花,倒扣的帆船、温和的狗熊,凌空的老鹰。上中下三部分合成汉字的“天”字、“元”字。上部东西横亘一巨石,长约3 米,恰好侧撑在边沿上,支撑点极为狭窄,其险其巧其绝,远胜泰山极顶“拱北石”与沂山极顶“探海石”。更奇的是其象形,从东南侧看,是一条俯卧的鱼,从东北侧看,又成了一条仰卧的鱼,正面看,又是原始鱼头龟首之象。两鱼同体,一俯一卧,一阴一阳,合成“阴阳鱼”,深蕴太极之理,故名“太极石”。观瞻此石,游客无不惊叹自然造化的奥妙、玄奇。
    奇地、宝地,往往孕育出奇物、宝物。穆陵关的水晶,堪称穆陵奇宝。水晶以其晶莹的形体、丰富的色彩,奇异的造型,更因其在电子科学上的辉煌功业,通灵聚气、生财安神、净化保健等神功妙用,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第一宝石。
    大自然几十亿年的造化神功,在穆陵关孕育出风神独具的穆陵水晶。穆陵关水晶在关东西两侧齐长城沿线及南北方向多有分布,以穆陵关东侧的水晶最为引人注目。这儿的水晶白色、黑色、茶色、烟色均有,紫晶更是量大而名贵,畅销韩国、日本、东海、潍坊、东北等地,在水晶市场上享有盛誉,供不应求。经权威专家鉴定,穆陵关水晶具有形成期长、质地坚硬、晶透度高、色泽亮丽、种类丰富、功能强大等诸多优势,为水晶中的上品。
    “穆陵停雪”为沂蒙山著名景观之一。隆冬时节,寒风呼啸漫天雪,群山肃穆万木萧,长城似银蛇起舞,雄关并天地一色。苍松翠柏挂满冰凌,晶莹剔透,五光十色。文人雅士骑马乘轿,登关赏雪,触景生情,诗作连篇。明杨光溥《穆陵停雪》:“同云消尽暮天晴,山南山北一样清。鸟向水晶屏外过,人从云母帐中行。柳花冷覆长春苑,月影寒铺不夜城。却忆蓝天迷逐客,马蹄偃蹇踏瑶琼。”清祝植龄《穆陵停雪》:“穆陵古道界青齐,路转峰回望欲迷。北近岘山岚气会,南临沭水暮云低。桓侯胜烈今何在,仲父高勋古未提。惟有阴崖含腊处,三春积雪画桥西。”清高侗《穆陵停雪》:“垂天宝磴朔风弹,腊雪曾经六月看。去鹤饮泉分羽白,春山驰马怯衣单。光添皓月寒生谷,气冽秋霜玉满岩。霸业犹余威烈在,土城长峙碧流湍。”
      古老的穆陵关,雄据崇山峻岭之间, 衔连东西长城, 经纬南北要道,既是军事要塞,亦是风景名胜区,吸引着文人墨客瞻拜游览,著述论提,留下了不少诗文篇章、轶闻趣事。姜尚赐履,穆王巡游,齐桓、管仲会诸侯,孔孟穆陵放仁歌。南北朝时期,北魏攻略刘宋,宋帝向群臣问计。学问大家、御史中丞何承天上《安边论》,首曰“移远就近”,将青、兖旧民及冀州新附在界首者三万余家,全部徙置大岘之南,以实内地。李白游沂山,留下“穆陵关北愁爱子,豫章天南隔老妻。一门骨肉散百草,遇难不复相提携”的人生感叹。安史之乱后,刘长卿《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痛伤战乱带来的灾难:“逢君穆陵路,匹马向桑乾。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城池百战后,耆旧几家残。处处蓬蒿遍,归人掩泪看。”欧阳修任青州知州时,《晓发齐州道中》,“先过穆陵关”。苏轼知密州(今诸城),“西望穆陵关,东望琅邪台。南望九仙山,北望空飞埃。”并《新作占山亭》“尚父提封海岱间,南征惟到穆陵关。谁知海上诗狂客,占得胶西一半山。”明安致远的《穆陵关》,让我们体味到穆陵关的南国风情:“轻风细雨霸图闲,石径逶迤瓦砾间。莫道江南烟水阔,春山无尽穆陵关。”张连登的《穆陵关怀古》,又是一幅边塞风光:“齐封赐履旧关墟,遗迹犹传绝险余。立马斜阳荒草外,牧儿一笛晚风徐。”著名文学家、赠礼部尚书公鼐,不满权奸魏忠贤等人的专横跋扈,辞归故里,纵情山水,《自东莱还蒙山过穆陵》,又行进在《沭水道中》。刑部尚书王世贞《清明雨中过穆陵关》,礼部司务宋延年《登穆陵关望云门山》。顾炎武考察山东地理史事,著《山东考古录》,认为“大约齐之边境,青州以南,则守在大岘;济南以南,则守在泰山。”郑板桥知潍县往来于穆陵古道,留下一串风水故事;抗倭名将戚继光“四十年来汗血间,征鞍重度穆陵关”。蒲松龄屡试不第,在沂水城“刘南宅”及沙沟李家教授学童,常常于穆陵关前山河寺唐代银杏树下,与高僧老道品茗赏景,谈古论今。《聊斋志异》中仅沂水故事就有近二十篇,《杜翁》一篇即发生在马站集的故事。明理学家、礼部右侍郎薛宣,为穆陵关壮美景色陶醉,又恰遇夜雨,文思勃发,一气呵成《穆陵关》诗三首,诗中赞曰:“万山绝顶穆陵关,一上山楼五月寒。烟树满川浮暝色,晚风吹雨湿栏杆。”
    7.引人注目的沂山长城
    千里齐长城,最为引人注目的地段,无过于沂山、穆陵关。这里不仅是齐长城的中心,而且是齐长城最险峻、最著名的地方。沂山为我国五大镇山之首,尊崇地位早期高于泰山,后期仅次于泰山。齐长城所经泰礴顶,位于沂山主峰的前怀,是临朐与沂水的交界处,沭河发源地,海拔916米,花岗岩山体。其山松林遮蔽,植被茂密,极为陡峻。泰礴顶既是齐长城的中点,又是齐长城的最高点。以泰礴顶为中心,东西两边的长城,均是双线,这在齐长城乃至所有长城中都是绝无仅有的。
     沂山两侧,东有穆陵关,西有铜陵关,均为通往齐国的要道,因此均设关防守。为加强防守,齐国在此修筑了长城复线,形成两道坚固的军事防御工程。以沂山泰礴顶为中心,东线长城主线沿沂水、临朐分界东行至膊根腿南山,转东南行,经沂水境内的点将台、大岘山、穆陵关、龙山、凤鸣山、牛山、杨廷山、三楞山,进入莒县。复线从泰礴顶东4公里处的膊根腿南山东北行,进入临朐境内,穿草山亭、大关,至太平山、青石胡同入安丘境内,再南折,经城顶山、摘药山、卧牛城、光光山,至三楞山与主线长城汇合。西线长城南线从泰礴顶西南去,大致沿沂水、临朐分界线经连里坪、大崮子、松朵萝山、涝洼顶,转西北经高嘴子山、黑松林,至铜陵关。北线从泰礴顶西北行,经大蚕场、油瓶子崮、大崮、驴皮崮、龙王崮向西北延伸。这些长城中,有遗址者占总长度的85.6%,古城堡、烽火台、点将台遗址20余处。
    从泰礴顶到穆陵关一线,长城遗迹保存最为完好,连续不断。城址基础宽厚雄壮,皆为沙土、碎石混合后加盐水夯实,断面层次清楚,有盐渍出露。马站后石屋北山有高大的城址土垄,底宽14米,顶宽9米,高4.5米,土石结构,巍然壮观。
            关于泰礴顶东两道长城的来历,在官庄境内有一个似乎更合乎情理的传说。战国时期,不断发展壮大的楚国经常向周围国家进行侵略扩张,在灭了齐国东南部的莒国以后,便对齐国的东南边境造成了很大威胁。齐王急忙选派大将,集中大量人财物力,突击修筑长城。杨廷将军是一位很有才能、很有军事眼光的将军。他被委派到筑城前线后,便在一个村庄里驻扎下来,一边派军队在沿线布防,加强防守,一边积极调集民夫抓紧修建长城。按照齐王的计划,长城沿着齐国和鲁国的边界线,从穆陵关一直往东修,但杨廷将军经过对实际地形进行详细勘察之后认为:从穆陵关到三棱山地段,有些地方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山脉不连贯,仅靠这一段修起的长城做屏障恐怕不保险。而从当地的地势看,由三棱山往北,有光光山、卧牛城、摘月山、城顶山等较险要的山峰可以借用,并且这一带有可能是楚军经由莒国北部向齐国都城进攻的必经之路。于是,杨廷将军果断地作出了决定,他一面继续修筑南线长城,一面抽调部分人力物力,由三棱山向北,将几座大山连接起来,又修了一道长城,这等于在前边第一道长城的后面又增加了第二道防线。但齐王听信谗言,怪罪杨廷自作主张,违抗君令,下旨将杨廷将军斩首。后来,楚国向齐国进攻,齐国军队借助长城防线顽强抵抗。双方杀了个天昏地暗,尸横遍野,最后楚军以十分惨重的代价,终于将第一道长城攻破。楚军乘胜前进,准备直捣齐国都城。但当进到光光山至城顶山一线时,又发现了一道长城,大吃一惊。叫来当地的百姓询问:“这样的长城前面还有几道?”百姓回答说:“还有十道。”这一下,楚军不敢进攻了,只得退兵。经过这场战争,齐王终于明白杨廷将军修第二道长城的战略意义,后悔不已,连忙为杨廷将军恢复了名誉,并把斩杨廷的山命名为杨廷山,把杨廷将军驻扎过的村庄命名为杨廷官庄。      
    8.开发穆陵关
    物换星移,世事沧桑,自然的剥蚀与人为的破坏,致使穆陵雄关及常将军庙、普照寺、韩通城、千年古树等文物古迹荡然无存,惟有苍茫古长城,在默默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穆陵关名满天下,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不仅有东北、广东、北京、香港、台湾等外地游客,也有来自日本、美国、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参观考察者。面对荒芜的历史胜迹,客人们无不痛心叹息,唏嘘不已。修复穆陵关齐长城,已经迫在眉睫。
    早在1977年,穆陵关齐长城就被山东省革委确定为千里齐长城上惟一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起“齐长城遗址”标志碑。随着中国长城研究和山东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古老的齐长城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关注。1997年,泰安市以路宗元为队长的“齐长城考察队”五位老人,历尽千难万险,以生命为代价,完成有史以来对齐长城的首次大规模全面考察,揭开齐长城千古之谜,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2001年6月25日,齐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关注齐长城,保护齐长城,开发齐长城的热潮勃然兴起。济南教育电视台,正筹划拍摄十集电视专题片《齐长城》。该片是山东对外宣传的拳头产品,省委宣传部非常重视,要以最高水平制作拍摄,让齐长城走向世界。
    泰沂山区分水岭是齐鲁大地的脊梁,而齐长城恰筑于分水岭之上,将地质地貌的精粹之地连为一线。齐长城这条千里人文景观,把中华民族最具有象征意义的黄河、泰沂山、大海三大自然景观连在了一起,构筑成中国长城文化中绝无仅有的、最具象征意义、最能代表中华文化、中华精神的综合景观。齐长城是历史学家的编年史,军事学家的大课堂,考古学家的丰产地,地质学家的博物馆,文学家创作的灵感源。无疑,千里齐长城将成为一条潜力巨大的综合旅游线。
    历经两千五百多年的风吹雨打,齐长城已经遭受严重破坏。值得庆幸的是,沂水县境内的齐长城,大多保存完好,尤其是泰礴顶至穆陵关地段10多公里,长城遗址宏大而连绵,逶迤磅礴,震撼人心。墙体以石为基,沙土加盐夯筑,有些地段于墙中置木桩,以加大拉力,防止倾斜断裂,极为坚固。遗址最大处,底宽15米,高5米,蔚为壮观,是齐长城遗址保存最好的地段之 一。沿途群山起伏,林木葱翠,烟霏云敛,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极有开发价值。
    穆陵关是齐长城的灵魂,重中之重。时至今日,穆陵关军事关隘的地位、作用已经淡化,但其作为交通关枢的地位、作用却更加突出。东营至临沂和泰安至青岛两条省级公路干线在这里十字交叉,青红(青岛至新疆红其拉普)与天汕(天津至广东汕尾)两条高速公路也在这里十字交叉,青州至临沂的地方铁路也从这里穿越。象穆陵关这样一关统五线的交通要枢,在全国也不多见。
    重建穆陵关,再现古关雄风,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这一著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全面展示古老深厚的穆陵文明,而且对塑造地方的文化形象,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本地知名度,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省委领导曾明确表示,穆陵关一定要重建。临沂市将穆陵关作为旅游开发的重点资源。沂水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重建穆陵关,修复齐长城!这一喜讯,通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浪网等大型权威媒体,传遍神州大地,五湖四海。
    真正能吸引人的,还是有深刻自然历史文化内涵的东西。穆陵关是独一无二的,穆陵雄风彻今古,重关英名天下传。鉴于穆陵关处于中国“中地”、“生地”、“风水宝地”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地理环境,鉴于穆陵关处于东夷莒、齐、鲁三大远古文明系统的结合部,鉴于穆陵关在齐长城、在中国军事文化史上的尊崇地位,因此,穆陵关旅游开发的历史定位,应当是:中国风水文化的最佳范板,东夷远古文明的集中表演舞台,中国长城文化、军事文化的全息展示窗口。
    邀请各界权威专家,组织“穆陵关科学文化考察团”,对穆陵关及其周边自然地理、社会人文进行综合考察,确认马站为中国的“中地”、“生地”、“风水宝地”的特殊地位。依据这一思路,组织专家对马站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精心包装、大力宣传,打响这张极具震撼力、吸引力的王牌。
    依据世界文明源于东方,东方文明源于中国,中国文明源于东夷的思路,在马站建立以莒、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东夷文化陈列馆,全面展示以沂蒙山为中心的东夷文明的辉煌成就,展示沂蒙山与中国文明、世界文明的密切关系。建孔子行教堂、宇宙万神殿,进一步强化、凸显沂蒙在山东、在中国、在世界的特殊地位,让世界大同、宇宙大同的旗帜,在这里高高飘扬。
    开发穆陵关,首先要修复穆陵关关楼、齐长城、常将军庙、普照寺、关公庙、梳妆楼、烽火台等原有重要景点。同时,建筑中国长城文化展馆及齐长城微缩景观。可参照中国军事博物馆,在韩通城遗址,构筑唐宋风格的营寨,在关东西两侧,分别设置春秋战国风格与近代风格的营寨。让游客在古战场遗址感受战争风云,自然比博物馆里更具吸引力。其他如穆陵关齐长城诗文碑林、龙山顶骑射场,穆陵关历史名人蜡像馆,以及车站、宾馆等综合配套设施,也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届时,将沂蒙山各县区的土特产品汇集穆陵关,很容易形成一个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市场。
    穆桂英应该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受群众喜爱的巾帼英雄了。《杨家将》言穆桂英为山东穆柯寨人,现在山东有多处穆柯寨,乃至北京都有了穆柯寨。但是,据我们综合的考查研究,不管穆桂英是确有其人还是文学造像,将穆桂英及穆柯寨放在穆陵关是最恰当的。宋代穆陵关北(今蒋峪)曾有穆陵寨,穆陵关南沂水县境内,到处是穆桂英的传说,莒县有穆家寨,民间还有穆桂英之子杨文广大战穆陵关的传说。或许文人就是据此塑造出穆柯寨与穆桂英的。穆陵关前的小岘山,是穆柯寨最理想的安置地。该山兀立穆陵关前,海拔487米,山顶平阔,四壁陡立,易守难攻,原有古城堡山寨,是穆陵关军事防务必不可少的战略要地。在山顶构建一个完整的穆柯寨:寨门,聚义厅,习武场,穆桂英闺房,招亲房,点将台,射箭场,古寨墙,降龙木,天门阵等等。届时,穆桂英又可挂帅点兵,驰骋杀场,再现巾帼英雄的洒爽英姿,成为穆陵关一道绚丽迷人的景观。
    既然孟姜女哭的是齐长城,齐长城沿线到处流传着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穆陵关又是齐长城最重要的关隘,杞梁作战一定经过穆陵关,穆陵关西又有一块双膝印石,民间流传此石就是孟姜女哭长城时双膝跪出的印痕,那末,在穆陵关立孟姜女庙,也就顺理成章了。
    重修穆陵关关楼,是穆陵关、齐长城、沂山整体开发的标志,也是整体工程的龙头与核心。如今,每日贯穿穆陵关的来往车辆成千上万,客车北通天津、北京、沈阳,南达南京、上海、杭州、温州,是中国东部一个及其重要的南北交通要道。当我们横跨公路修建起雄伟壮美的穆陵关关楼,就使沂水县、临沂市的北大门有了一个不同凡响的标志,成为沂蒙山古老文明与现代精神完美结合的象征。
    依据古代穆陵关建构图,横跨公路再立雄关,再现重檐三门洞关楼。关楼要雄伟壮丽,气势恢宏,使之无愧“东方雄关”、“天下奇关”的盛誉。正中关楼两侧对称建构单檐单门洞关楼,再两侧建构无檐无门的战台。在关前关后,沿深谷步行登关道,各设两座山门,与穆陵关一起,构筑起前后五道关的关门体系。这样,横线五楼台,纵线五门关,主次分明,布局严谨,互相映衬,烘托出穆陵关的宏伟布局、非凡气势。
    穆陵关两侧长城,向东延伸到龙山,向西延伸到后石屋北岭,与保存完好宏大连绵的古长城遗址相衔接。这样,既不破坏古长城遗址,保护国家重点文物,让游客能看到中国最古老、最原始的长城风貌,又重修已被破坏的长城,再现齐长城的雄姿,古今结合,恰当处理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得到各方面的认同。公路从穆陵关主门洞穿越,过往旅客可以充分感受穿越雄关的独特魅力。关西侧的铁路与关东侧的高速公路,均从下面与长城交叉,不影响长城的整体和谐。
    穆陵关、齐长城、沂山,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齐长城为纽带,西接泰礴顶,东连穆陵关,恰好是一条融壮美自然风光与古老人文景观为一体的自然、文化旅游线。沿途可观览龙山顶的茫茫草原,领略大、小岘山的神奇造化,感受烽火台、点将台的历史底蕴,体味齐长城的凝重沧桑。可以到石砬、响水河、沙沟等水库游泳、钓鱼、划船、赛舟,可以探访神秘的沭河源,攀登险峻的泰礴顶。在这里,可以吃野果,饮山泉,采蘑菇,寻奇石。走在齐长城上,站在高山顶上,游人会情不自禁地放歌“万里长城永不倒”,“沂蒙山区好地方”。
    我们希望,省、市、县有关部门,立即组织各方面专家,对穆陵关、齐长城的整体开发进行规划、论证,同时全方位招商引资,加快穆陵关、齐长城的开发步伐。
    可以确信:不久的将来,古老的穆陵关就会以崭新的风姿,展示在世人面前,再现“东方雄关”、“天下奇关”的伟姿雄风!
    重建穆陵雄关!重振穆陵雄风!重现穆陵辉煌!

  • 上一篇文章: 托木尔峰探险记

  • 下一篇文章: 穆陵关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