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 伤寒论(一)[3328]

  •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9]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8]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5]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3]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伤寒论(二)       
    伤寒论(二)
    [ 作者:张仲景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140    文章录入:老木鱼

    卷第五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第八
    间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一云络)是也。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
    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
    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戌上。
    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其热必哕。
    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
    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泄下。
    大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苦寒,酒洗)  厚朴半斤(苦温,炙,去皮)   枳实五枚(苦寒,炙)   芒硝三合(咸寒)
    右四咪,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小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炙,去皮)  枳实三枚(大者,炙)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矢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矢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气汤下之。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执水执水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甘平)  茯苓(甘平)  阿胶(甘平)  滑石(碎,甘寒)  泽泻(甘咸寒)各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则哕。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与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蜜煎导方
    蜜七合一味,内铜器中微火煎之,稍凝似饴状,搅之勿令焦著,欲可丸,并手捻作挺,令头锐,大如指,长二寸许,当热时急作,冷则硬。以内谷道中,以手急抱,欲大便时乃去之*。
    猪胆汁方
    大猪胆一枚,泻汁,和醋少许,以灌谷道中,如一食顷,当大便出。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阳明病脉浮,无汗而喘者,发汗则愈,宜麻黄汤。
    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自必发黄,茵陈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苦微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大黄二两(去皮,苦寒)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当汤下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辛热)   人参三两(甘温)生姜六两(切,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甘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
    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难,其脾为约,麻人丸主之。
    麻人丸方
    麻子人二升(甘平)   芍药半斤(酸平)  枳实半斤(炙,苦寒)   大黄一斤(去皮,苦寒)   厚朴一斤(炙,去皮,苦温)   杏仁一斤(去皮尖,熬,别作脂,甘温)
    右六味,为末,炼蜜为丸,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知为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热,阳明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胁热而便脓血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蘖皮汤主之。
    栀子蘖皮汤方
    栀子一十五个(苦寒)  甘草一两(甘平)  黄蘖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麻黄二两(甘温,去节)   赤小豆一升(甘平)连轺二两(连翅房也,苦寒)   杏仁四十个(甘温,去皮尖)   大枣十二枚(甘温)   生梓白皮一升(苦寒)   生姜二两(辛温,切)   甘草二两(炙,甘平)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九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三阳合病,脉浮大,上关上,但欲眠睡,目合则汗。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
    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

    卷第四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十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去故也。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甘热)   细辛二两(辛热)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发微汗。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去皮)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肢汤方
    黄连四两(苦寒)  黄芩一两(苦寒)  芍药二两(酸平)   鸡子黄二枚(甘温)   阿胶三两(甘温)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破八片,去皮,辛热)   茯苓三两(甘平)   人参二两(甘温)    白术四两(甘温)芍药三两(酸平)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甘温)   干姜一两(辛热)    粳米一斤(甘平)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便脓血者,可刺。
    少阴病,吐利,手足厥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下痢,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甘寒)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相得,温分六服。
    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辛甘,微温)   甘草二两(甘平)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洗,破,如枣核大)十四枚(辛温)   鸡子一枚(去黄,内上苦酒著鸡子壳中,甘微寒)
    右二味,内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洗,辛温)   桂枝(去皮,辛热)   甘草(炙,甘平)以上各等分
    以上三味,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自通汤方
    葱白四茎(辛温)  干姜一两(辛热)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汤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咸寒)   猪胆汁一合(苦寒)
    以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甘平)  芍药三两(酸平)  生姜三两(切,辛温)   白术二两(甘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后加减法:
    若咳者,加五味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
    若小便利者,去茯苓。
    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
    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强人可四两)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
    面色赤者,加葱九茎。
    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
    呕者,加生姜二两。
    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
    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炙,甘平)   枳实(破,水渍炙干,苦寒)   柴胡(苦寒)   芍药(酸微寒)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
    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
    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
    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个(味酸温)   细辛六两(辛热)  干姜十两(辛热)   黄连一斤(苦寒)   当归四两(辛温)   附子六两(炮,辛热)   蜀椒四两(去汗,辛热)   桂枝六两(辛热)   人参六两(甘温)   黄蘖六两(苦寒)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升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
    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其后必便脓血。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为亡血,下之死。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脉促,手足厥逆者,可灸之。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辛温)   桂枝三两(辛热)   芍药三两(酸寒)   细辛三两(辛热)   大枣二十五个(甘温)    通草二两(甘平)    甘草二两(炙,甘平)
    有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之。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伤寒厥而心下悸者,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二两半(去节,甘温)   升麻一两一分(甘平)   当归一两一分(辛温)   知母(苦寒)   黄芩(苦寒)  萎蕤(甘平)各十八铢   石膏(碎,绵裹,甘寒)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  芍药(酸平)   天门冬(去心,甘平)   桂枝(辛热)茯苓(甘平)   甘草(炙,甘平)各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主之。
    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方
    干姜(辛热)  黄连(苦寒)   黄芩(苦寒)人参(甘温)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再服。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今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今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少阴负趺阳者,为顺也。
    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者,必清脓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表,汗出,必胀满。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
    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日卒 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白头翁汤方
    白头翁二两(苦寒)   黄连(苦寒)   黄柏(苦寒)   秦皮(苦寒)各三两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四逆汤,攻表桂枝汤。
    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

    卷第七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方
    人参(甘温)  甘草(炙,甘平)  白术(甘温)  干姜(辛热)以上各三两
    右四味,捣筛为末,蜜和丸,如鸡黄大,以沸汤数合,和一丸,研碎,温服之。日三服,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汤。汤法,以四物,依两数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法:
    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
    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
    下多者,还用术;悸者,加茯苓二两。
    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
    腹中痛者,加人参,足前成四两半。
    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
    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并治第十四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
    烧裩散方
    右取妇人中裩近隐处,剪烧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阴头微肿,则愈。妇人病,取男子裩当烧灰。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枳实栀子豉汤方
    枳实三枚(炙,苦寒)   栀子十四枚(掰,苦寒)   豉一升(绵裹,苦寒)
    右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内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温分再服,复令微似汗。
    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牡蛎泽泻散方
    牡蛎(咸平,熬)   泽泻(咸寒)   栝蒌根(苦寒)   蜀漆(辛平,洗,去腥)   葶苈(苦寒,熬)   商陆根(熬,辛酸,咸平)   海藻(咸寒,洗去咸) 以上各等分
    右七味,异捣下筛为散,更入臼中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小便利,止后服,日三服。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
    竹叶石膏汤方
    竹叶二把(辛平)  石膏一斤(甘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麦门冬一升(甘平,去心)   人参三两(甘温)   甘草二两(甘平,炙)   粳米半升(甘微寒)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夫以为疾病至急,仓卒寻按,要者难得,故重集诸可与不可方治,比之三阴三阳篇中,此易见也。又时有不止是三阴三阳,出在诸可与不可中也。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
    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
    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目闰 。
    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
    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则反吐。谷不得前。
    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欲绝,手足厥冷,欲得蜷卧,不能自温。
    诸脉得数动微弱者,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其形相象,根本异源。
    脉微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咳者则剧,数吐涎沫,咽中必干,小便不利,心中饥烦, 日卒时而发,其形似疟,有寒无热,虚而寒栗,咳而发汗,蜷而苦满,腹中复坚。
    厥,脉紧,不可发汗,发汗则声乱、咽嘶、舌萎、声不得前。
    诸逆发汗,病微者难差;剧者言乱、目眩者死,命将难全。
    咳而小便利,若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逆冷。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象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痉,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灸则发咳唾。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第十六
    大法,春夏宜发汗。
    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执水 执水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
    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
    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验。
    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硬尔。设利者,为大逆。硬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
    下利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宜桂枝汤发汗。

    卷第八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此一卷,第十七篇,凡三十一证,前有详说。

    辨不可吐第十八
    合四证,已具太阳篇中。

    辨可吐第十九
    大法,春宜吐。
    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病胸上诸实,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涎唾,下利日十余行,其脉反迟,寸口脉微滑,此可吐之,吐之,利则止。
    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结,以客气在胸中;心下满而烦,欲食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吐之。

    卷第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不可下,下之则心下痞硬。
    动气在右,不可下,下之则津液内竭,咽燥、鼻干、头眩、心悸也。
    动气在左,不可下。下之则腹内拘急,食不下,动气更剧。虽有身热,卧则欲蜷。
    动气在上,不可下。下之则掌握热烦,身上浮冷,热汗自泄,欲得水自灌。
    动气在下,不可下。下之则腹胀满,卒起头眩,食则下清谷,心下痞也。
    咽中闭寒,不可下。下之则上轻下重,水浆不下,卧则欲蜷,身急痛,下利日数十行。
    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亡脉厥者,当脐握热。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虚者不可下也。
    微则为咳,咳则吐涎,下之则咳止,而利因不休,利不休,则胸中如虫啮,粥入则出,小便不利,两胁拘急,喘息为难,颈背相引,臂则不仁,极寒反汗出,身冷若冰,眼睛不慧,语言不休,而谷气多入,此为除中,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浮反在上,数反在下。浮为阳虚,数为无血,浮为虚,数为热。浮为虚,自汗出而恶寒;数为痛,振寒而栗。微弱在关,胸下为急,喘汗而不得呼吸,呼吸之中,痛在于胁,振寒相搏,形如疟状,医反下之,故令脉数、发热、狂走见鬼,心下为痞,小便淋沥,小腹甚硬,小便尿血也。
    脉濡而紧,濡则卫*气微,紧则荣中寒。阳微卫中风,发热而恶寒;荣紧胃气冷,微呕心内烦。医为有大热,解肌而发汗,亡阳虚烦躁,心下苦痞坚。表里俱虚竭,卒起而头眩。客热在皮肤,怅怏不得眠。不知胃气冷,紧寒在关元。技巧无所施,汲水灌其身。客热应时罢,栗栗而振寒。重被而复之,汗出而冒巅。体惕而又振,小便为微难。寒气因水发,清谷不容间。呕变反肠出,颠倒不得安。手足为微逆,身冷而内烦。迟欲从后救,安可复追还。
    脉浮而大,浮为气实,大为血虚。血虚为无阴,孤阳独下阴部者,小便当赤而难,胞中当虚,今反小便利,而大汗出,法应卫家当微,今反更实,津液四射,荣竭血尽,干烦而不得眠,血薄肉消,而成暴液。医复以毒药攻其胃,此为重虚,客阳去有期,必下如污泥而死。
    脉数者,久数不止,止则邪结,正气不能复,正气却结于藏,故邪气浮之,与皮毛相得。脉数者,不可下,下之则必烦,利不止。
    脉浮大,应发汗,医反下之,此为大逆。
    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胎,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固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卷第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掰)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掰)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参汤方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方内,加入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法服。
    以上五方,病证并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枚(掰)   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以上二方,病证并在第七卷内。

  • 上一篇文章: 伤寒论(一)

  • 下一篇文章: 本草备要(一)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