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對香港的印象是高樓林立、商業活絡。 但是在新界的鄉野,仍存在典型的中國傳統中國農村,而且風水的信仰貫穿村民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香港新界的農村通常都是位於山腳下,兩側各有山脈環抱,形成太師椅的局勢。村後則有大樹林護衛著。山坡上種植龍眼和柑橘樹,山後則是祖先的墓園。 村子的正前方是一大片平地,過去是晒稻穀之用,再向前是個小池塘。田埂交錯的稻田和菜圃橫亙在村前。村中重要的建築物,例如宗祠,也是成太師椅格局,祭壇位於封閉的庭院中。位於山坡的祖墳也是這種格局。一如村落必須受到山勢的環抱護衛,村落的建築物也應有圍牆護衛。
陰陽原理
新界農村的佈局完全奉行風水原理,展現華南地區獨特的土地利用模式。風水的基本原理是陰陽調和生萬物。陽和陰之間的互動,產生金、木、水、火、土五行。 地勢中的谷地、溪流、陰暗處和平地屬陰,向陽的山坡則屬陽。地氣從屬陽的地表流向屬陰的地區,然後再順著地底的龍脈流回屬陽的地區。這些「龍脈」就類似人體的經脈。風水之所以得名,是因為陽氣的流動就像「風」,從山峰經過山谷吹向平原;而陰氣的流動就像水,在低地匯集然後滲入地下水層。這兩股力量適度則有益,過多則有害。
陰陽調和
風水師的基本工作就是判定村落、住家或墳墓的最佳風水。理想的地點是陰陽平衡,不會有陰氣或陽氣過盛的情況,而且要有氣緩緩流過。根據風水原理,祖墳位於風水寶地可福蔭子孫,住宅風水好,同樣可使家運興隆、幸福安康。 中國農村之所以謹守風水佈局,很大的原因在於良好的風水佈局也最利於稻米的生長。風水的歷史演進與稻米耕作的發展攜手並進。好的聚落風水與利於稻米生長的環境完全相同,都需要一塊低平的谷地,三面環山,還有從山坡流下的水源。風水很看重蜿蜒流過村落的河水,而這也正是稻米所需的活水。風水理論還主張水流不能太急,所以要築壩調節水流。
農村風水
就風水角度而言,聚落應座落在「太師椅」形勢山谷高起的「椅背」位置,此謂之「龍穴」,也就是最佳的位置。這也是「白虎」山脊與「青龍」山脊交會之處。住宅區位於地勢較高之處,一來不怕洪水來犯,二來不會佔用寶貴的農地。較乾旱的山坡地不適合種稻,卻適合栽種果樹。村後有果樹林,村前有池塘(明堂)是典型的中國農村風水佈局。 樹林可保護村落免受山崩之害,還可護衛村後的「山星」,帶來健康和滿堂子孫。池塘則護佑「水星」,帶來財富,同時也具有灌溉、洗濯、滅火和養魚的實際用途。傳統風水的說法是村莊應向南,以便接受最長時間的日照,增加稻米產量。但是由於新界夏天燠熱難當,所以村落皆向西北或東南。
避免煞氣
煞氣是以直線方式行進。護牆、竹林、樹林、溪流和道路都可阻擋煞氣。正對著村子而來的山溝、道路或入海口,宛如一把劍刺將過來,都會引來煞氣。過陡的山坡也要避免,因為陽氣流動太過強勁。 新界的農村多半位於面海的山坡,常利用樹林、竹林或大樹來阻擋或化解煞氣。這種對自然地形的仰賴,是形勢派風水的特徵。 農村風水提供最利於稻米生長的環境,創造人民富裕的生活。當然,風水的效用遠不僅止於此。風水學是中國農村土地利用和社會行為的藍本,而且代代相傳。遵循風水原理,使得村落的規劃井然有序,達到整體的平衡。
時至今日,住宅區和工廠林立,已將合諧的鄉村景觀破壞無遺。村民的急功近利是原因之一。傳統的農村生活在 1970 年代逐漸式微,大陸進口廉價稻米,迫使村民放棄農耕,人口大量外移。隨著稻田廢耕,風水規範也就失傳了,成為故老口中的鄉野傳奇。 年輕一代對風水的觀念也改變了,新一代的新界也許更富裕,但卻喪失了與大自然合諧共存的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