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名最早出现于宋代,迄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历史上曾设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琼州口,民国初期的海口镇。 从汉代起,海口地属广西;明代公元1370年,海口划归广东。唐代公元627年,海口始隶属于琼山县。
1926年12月,海口从琼山县划出,独立建市。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
1956年,国务院将海口市划为广东省的地级直辖市。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历史长河,载述海口市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也记述海口市光荣的革命传统,展现丰富的人文史迹景观。有始建于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古代军事遗址——明代海南卫所在地城门楼的府城鼓楼,为纪念明代琼籍名贤王佐而建于1567年的西天庙,为纪念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名人冼英而始建于1583年的冼太夫人庙,为纪念明代琼籍清官海瑞而始建于1589年的海瑞墓园,为传播文化、培养海南子弟而始建于1710年的琼台书院,为纪念被贬谪来海南岛、传播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李德裕和宋代名臣李纲、李光、胡铨、赵鼎而始建于1889年的“五公祠”,为抵御外侮而于1891年建成、与天津大沽口、上海吴凇口、广州虎门炮台并称中国清末四大炮台的秀英炮台等历史古迹;有始建于1919年的中共琼崖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冯白驹出生地的冯白驹故居,有1926年6月召开的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始建于1926年的中山纪念堂,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解放海南牺牲的2万多烈士而建于1951年的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纪念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琼崖红军改编为抗日独立队而始建于1952年的云龙改编旧址,为纪念解放海南渡海作战英雄烈士而建于1957年的金牛岭烈士陵园,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赴琼指导武装斗争而英勇就义的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李硕勋而建于1986年的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等革命名胜。2007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海口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海口涌现出一批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传说,在那遥远的年代,海口神应岭(今山内岭)为海门东岬角,君尧岭(今省公安厅地)为海门西岬角,两岭之间为海门,今攀丹、下洋、九村等地为海港。海府路、红坎坡为海岸线,海秀路、白坡为外滩。因此,古代海口市区处于浅海之中。
南渡江系海南第一大江,海口市最初称海口浦,是南渡江冲积形成的浦滩之地,因位于南渡江入海而得名。据地质部门推算,南渡江年均向南海输送52万吨泥沙,这对海口陆地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数千年来,由于江河冲积,海沙壅塞,沧桑变易,直至唐宋时期,才逐渐形成海口陆地。据今考证海口水文地理地貌状况,发现今府城东门经米铺村至龙岐村、龙舌坡一线高地,古称卧龙山。其北麓生成五支小山脉:一支为福安三村至白沙门站上中下村;一支为白沙门、新安至海甸六村;一支为上坡村至三亚上下村;一支为龙昆上下村至盐灶八村;一支为金牛村至玉沙村。各支之间,有白沙河、海田溪、美舍溪、东西湖,龙昆渠等水系相隔,形成五龙体态的大陆架。因此,处于浅海中的古海口自海田溪至东西湖,和平路至大同路形成一个大的港湾,传说是深而无底的潭洞;在海岸沙滩上的大英山,是五龙弄珠之“珠”。清末民初海口西湖、广场还是海口内港,大英山北麓是码头。建中后据城建部门勘测,西湖至广场一带洪潮冲积的海蚀阶地和高滩阶地,预测沉积层厚度为50—1400米,是全市距离原实地最深处。
卧龙山有五龙隐居,五龙自此腾云升天,掀浪入海。五条小山脉为五龙腾飞的遗迹,故海口古有“五龙圣地”美称。它诸多乡村、街坊、坡、路、井、桥用龙字命名标榜,如:自龙乡,义龙乡;龙岐村,龙昆上下村,金龙新村;振龙坊,龙文坊,龙兴坊,龙牙巷;龙华路,白龙路,义龙路;龙舟墩,龙舌坡,龙岐坡;迎龙桥,接龙桥,龙舟墩桥;龙泉井等。
古代地理先生预言,地处“五龙门庭”的海口,必是个繁荣富贵之都。因此,自南宋海口浦一出现,便成为郡治要津,州府门户。明初设所,兴筑城池,成为府治军事重镇;港池“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清设海口营,置参将署;康熙二十年启开海禁,对外开放,海运四通八达。民国十五年,设市政厅,独立成市。建国后,海口成为省辖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