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 《罗氏通谱》-各地…[4004]

  • 《罗氏通谱》-历代…[4085]

  • 《罗氏通谱》-追本…[4275]

  • 《罗氏通谱》-谱序…[4665]

  • 《罗氏通谱》-谱序…[3829]

  • 《罗氏通谱》-郡望…[2802]

  • 《罗氏通谱》-诏告…[3060]

  •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7]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7]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4]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2]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罗氏通谱》-山东资料       
    《罗氏通谱》-山东资料
    [ 作者:罗氏    转贴自:罗氏通谱网    点击数:7608    文章录入:云中子

     • 山东罗氏探源 (12-21) 15 
     • 
    罗姓始祖溯源及山东历城属祖支系 (12-25) 3037 
     • 
    淄博罗氏播迁概况 (12-25) 2199 
     • 
    山东淄博地域的罗氏宗谱及线索 (5-16) 3169 

    山东罗氏探源

    来源:罗氏通谱网 作者:罗训森


      山东何时有“罗”?罗氏何时从何地迁入山东?恐难稽考,本文仅从正史、山东通志、山东罗氏族谱等资料,略述山东罗氏概况。

      古山东齐郡即今济南,是罗氏郡望之一,在唐林宝编的《元和姓纂》中列为罗氏首郡。其之所以发展成罗的郡望,是因北魏时有一大批鲜卑族的罗结家族在山东为官,如罗拔,官至“济南王”,罗杀鬼官任南青州刺史,罗念任胶州刺史,罗忸任兖州刺史,罗盖任济州刺史,罗衡任光州刺史,罗伊利任过安东将军、兖州刺史等。

      如果说北朝时,山东罗氏祖籍山西,奉“河东”为郡望,那么,南北朝时,见诸典籍的山东罗氏,便是当地罗氏移民的后代,他们已完全归化,入籍为山东人。


      山东齐郡罗氏,首推少年英雄罗士信,其在《唐书》中有本传:

      罗士信(595~622),齐州历城(济南)人也。大业中,长白山贼王簿、左才相、孟让来寇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讨击。士信年始十四,固请自效。须陀谓日:“汝形容未胜衣甲,何可入阵!”士信怒,重著二甲,左右双鞬而上马,须陀壮而从之。击贼潍水之上。阵才列,士信驰至贼所,刺倒数人,斩一人首,掷于空中,用枪承之,戴以略阵。贼众愕然,无敢逼者;须陀因而奋击,贼众大溃。士信逐北,每杀一人,辄劓其鼻而怀之;及还,则验鼻以表杀贼之多少也。须陀甚加叹赏,以所乘马遗之,引置左右。每战,须陀先登,士信为副。炀帝遣使慰喻之,又令画工写须陀、士信战阵之图,上于内史。

      及须陀为李密所杀,士信随裴仁基率众归于密,署为总管。使统所部,随密击王世充。败,士信跃马突进,身中数矢,乃陷于世充军。世充知其骁勇,厚礼之,与同寝食。后世充破李密,得密将邴元真等,尽拜为将军,不复专重之。士信耻与为伍,率所部千余人奔于谷州。高祖以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使图世充。及大军至洛阳,士信以兵围世充千金堡。中有大骂之者,士信怒,夜遣百余人将婴儿数十至于堡下,诈言“从东都来投罗总管”。因令婴儿啼染,既而佯惊日:“此千金堡,吾辈错矣!”忽然而去。堡中谓是东都逃人,遽出兵追之。士信伏兵于路,俟其开门,奋击大破之,杀无遗类。世充平,擢授绛州总管,封剡国公(从一品)。

      寻从太宗击刘黑闼于河北,有洺水(今河北省曲周县东南)人以城来降,遣士信入城据守。贼悉众攻之甚急,遇雨雪,大军不得救,经数日,城陷,为贼所擒。黑闼闻其勇,意欲活之;士信词色不屈,遂遇害,年二十(三?八。)。太宗闻而伤惜,购得其尸,葬之,谥日勇。

      士信初为裴仁基所礼,尝感其知己之恩,及东都平,遂以家财收敛,葬于北邙(在今河南洛阳)。又云:“我死后,当葬此墓侧。”及卒,果就仁基左而托葬焉。

      遗憾的是其本传中未提及其先辈的名讳。但仅从其十四岁年就能“重甲上马”、“刺倒数人,无敢逼者”的英雄气势,可断定其必出自将门之后,令敌丧胆的“罗家枪”自始闻名于世。罗士信以“绛州总管、剡国公”的封号,为齐郡确认,立下不朽的功勋。他和罗君副同为历城人,南北朝时,聚族而居的历城罗氏,即使不是直系嫡亲,也是旁支族人。笔者大胆推测,罗士信与罗君副为同支族人,那么作为“冠军将军”济南太守的罗和,他有能力培养出像罗士信、罗君副这样的开国将军。

      山东淄博罗氏奉罗士信为始祖,其世系情况可参阅《世系卷·山东罗氏》。

      

      “大唐故左骁卫将军上柱国安山县侯罗君副墓志铭并序”记载:

      公讳君副,字进成,齐州历城人也。若夫因生赐姓之基,命氏建帮之始,并备诸典册,无俟详焉。曾祖和,周中正散大夫,冠军将军、济南太守;祖皓,齐亭山县令;并存恤鳏寡,推心厉物,吏畏其威,民怀其惠。父旷,本州主簿、朝散大夫。

      此墓志铭铁证了至少在周代,山东就有了罗氏的踪影,并且是当地的大家族。罗和任周朝中散大夫、冠军将军、济南太守。罗和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是谁?是否出仕?文中没有交代。一般而言,在极重门阀制度的古代,罗和应出自某罗氏世家。其子罗皓任齐州亭山县令,其孙罗旷任齐州主簿,至罗和的曾孙罗君副,参与开唐战争,长期在李世民秦王府中任职,最后官封“开国侯”。其墓志铭中对其任职、事迹有精彩的描述:

      公幼而骁勇,善运筹策,耻一夫之剑,蚩三冬之勤,贱枝叶之浮辞,存规矩之直行。义旗肇建,挺身降款,授上开府,寻为长枪马军副总管。竭力戒行,剪摧凶寇,授上柱国,又转授秦王府骠骑将军,又转秦王府左一统军、左四府右车骑将军,封安山县丞,寻进封安山县侯,食邑七百户。又迁太子左监门副率,寻授左勋卫四府中郎将,又转右卫右翊卫一府中郎将。定赏廉惠,誉高于段颎;抚巡将士,恩重于臧旻。以公志昭果,干局沉济,诚表岁寒,效宣御侮,授壮武将军,守左骁卫将军,寻便即正。

      昔王济以才尚美茂,始莅此官;荀恺以智器明敏,方临斯职。比之于公,足为连类。方振英声,共金石而无朽;溘如朝露,随蒲柳而先雕。

      更难得是,其墓志铭中写到罗氏的渊源:“升龙之族,有熊之胤,纵谍谋楚,掌口(玺)仕晋。”前两句明确了罗氏乃有熊氏黄帝之后。第三句歌颂罗子国的大夫伯嘉“纵谍谋楚”,第四句歌颂晋之侍中罗含。实际点明当时山东罗氏乃奉长沙为郡望。

      罗君副,齐州历城人,他为创建罗氏首郡──齐郡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其“誉高于段颎”,“才比王济”,“智若荀恺”,可惜在新、旧《唐书》中竟不见其名。

      

      同样,幽州镇将罗令祖之子罗君预,父子在《唐书》、地方志上亦无名分。

      据“罗君预墓志铭”记载:

      公姓罗,字君预,德州平原县人也。幽州纳款镇将令祖之子。乾封元年(666),诏授公士,至总章二年(669),因患薨于私第。夫人冀州孙氏,年登上寿,诏授汤阴县君;又授经城县君,又授万岁县君。

      墓志铭中虽无明确罗君预的官职,但“薨于私第”,昭示了他的身份。“薨”,据《现代高级汉语大辞典》,“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即罗君预有封爵。据其夫人孙氏屡封“县君”,可推断其爵位当在“县侯”之上。

      

      罗君预和罗君副是什么关系?同一个“君”字,是偶合还是字辈?另罗君预与南北朝时曾任“平原相”的襄阳人罗道珍是什么关系?由于正史、方志、族谱无载,此历史之谜,留待后之贤能者考订。

      唐朝定姓族时,以当朝官品位排列,罗士信封“公”,罗君副、罗君预封“侯”,可见当时齐郡罗氏人才之盛。在唐朝,齐郡成为罗氏首郡,既符合当时政策,又名副其实。现山东罗氏大部奉唐剡国公罗士信为始祖,而且断自罗士信。

      

      综上所述,山东罗氏经南北朝时积蓄力量,至隋唐,有能力与襄阳的罗氏族人一起,共同参与开唐的战争,并为开启盛唐立下不朽功勋。同时逐渐确定了“齐郡”的历史地位,为罗氏增加了一个著名的郡望。

      山东罗氏在中华罗氏人口方面所占比重很小,但在人才素质方面却很高,尤其在高级人才方面却代有闻人,为罗氏赢得很大声誉。唐朝时,齐郡是罗氏首郡。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的罗干同志,公布的籍贯为“山东济南”,是罗氏历史上职位最高者。另外,吉林省委代理第一书记罗林祥,全国最高检察院第一任的反贪局长罗楫亦出自山东。当然,还有一批县处级、高级职称的罗氏,如济南铁路局办公室主任罗和平高级经济师,以及更多聚居在山东各地的罗氏,他们都为罗氏的生存发展、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本会收集到的山东罗氏世系资料较少,仅有淄博罗光洲供稿,无法阐述山东各支系概况,虚卷以待山东罗氏后之贤能者续修。

                     2005年12月23日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


    罗姓始祖溯源及山东历城属祖支系

    来源:罗氏通谱网 作者:罗光洲

    一、罗姓始祖溯源
        罗姓,是中华古老的大姓之一。据1982年调查资料显示:罗氏位居全国100个大姓中的第20位。
        罗姓的远古先祖,最早可追溯至轩辕黄帝。据历代中国乃至海外各地罗氏存留的古谱世系,大都记为: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zhuānxū)……因而,在宋朝元祐三年(公元1088)镌刻的“灿臣--希古”罗公神道碑(在淄川区二里乡苏王庄)上,曾有“邈哉罗国,颛帝之裔,厥后子孙,因国为氏”的记述。
        颛顼号称“高阳氏”,生三子:鲧(gǔn)、穷蝉、称。其中,称生卷章(又名“老童”)。卷章生二子:重黎、吴回,因为重黎发明了敲石取火,给天下带来了光明和温暖,所以兄弟俩次第担任了“火正祝融”。祝融即“司火”之官,祝融氏最初为“姬”姓,后改为“妘(y n)”姓。
        颛顼之重孙--祝融吴回,生有一子,名“终”,因封于“陆乡”,故称为“陆终”,陆终娶鬼方国君之女--“嬇(或作媿,ku)”为妻,生有六子,最小的一位名叫“季连”。
        吴回之孙季连,是以“羊”为图腾的“芈(m)”部落的首领。“芈”姓,在春秋时代,既是楚人的先祖,也是罗人的先祖。至夏朝,季连的后裔--“芈”部落的分支“穴熊氏”和“鬻熊氏”,已经活动在今河南中部的新郑和郾(yǎn)陵一带。穴熊部落进入河南北部的楚丘(今滑县东)后,大部分改称“楚”部落。
        鬻熊部落,主要活动在大别山南北的河南罗山,以及湖北的罗田之间。这一地区森林茂密,鸟类群集,是大批候鸟南迁北移的重要地带。繁体的“羅”字,在甲骨文中,颇似一张扑鸟的网。鬻熊氏因为善于制造罗网,勤于罗扑鸟类,而称之为“罗”人。并逐渐演变为“罗”部落。所以说,“妘”姓及“熊”姓,都是现在罗姓氏族的主要先民。
    季连的后裔中有一位名叫“鬻熊”的人,佐周文王有功。至周成王(约11世纪周公旦)时,封其孙“熊绎”于荆楚,都郢(yǐng)中(今湖北省江陵县),尽有江汉之地。
        商朝末年,荆楚部落和罗人部落,追随周武王伐商灭商有功,进封子爵:荆楚部落被分封于丹阳,罗人部落被分封于房州(湖北西北的房县)。当时的罗国极小,仅是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后来,罗人又东迁至湖北城西的罗川城(即罗子国遗址)。今南漳县内,有罗水出焉,故号为“罗国”或“罗子国”,此时的“罗国”,仍以“妘”为姓。
    先秦时期,罗人一直活跃在湖北、河南、甘肃及山西地区。到楚文王时,罗姓族人向南进入湖北的汨罗县,并形成以“罗”命名的“罗县”。秦汉时,罗人向东发展,沿长江而下,进而播迁至江西省的南昌地区。
        祝融公的第61世孙名“匡正”,原为“妘”姓。周武王三年,被封于“鄫(cng)”地(今河南新郑县),故称之为“妘鄫公”。至周武王九年,匡正公奉命征南有功,又被封为“安南罗国公”,并在湖北宜城建立“罗”国。“匡正公”被视为早期罗姓的先祖,至今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
        匡正公生有三子:昌允、昌兰、昌祚。至周庄王七年(公元前690年),当传至第24世(即祝融公的84世孙)“万通公”(字思晦)时,罗国被楚国的楚武王吞灭。
        万通公生有二子:一名芳噩、一名苍噩。当时,芳噩为了躲灾避祸,出逃四川,全家19口人全被楚人杀光;苍噩因随同父亲避居于襄阳黄龙府金氏圩(wi)而幸免。苍噩生有三子:坫(din)、研、虬(qi)。自此,罗国的子孙遂以国名为氏。罗氏族系的形成,至今约有2700多年的历史。
        匡正公的31世孙(亦即祝融公的91世孙)是“凌甫公”(名乘,字凌甫),生于周考王四年甲辰(公元前437年),晚年佐秦有功,被敕封为“益伯侯”。凌甫公于周显王三年(公元前366年)迁国于荆州枝江。
    匡正公的40世孙(亦即祝融公的100世孙),是“天朝公”(名天朝,字嗣彝),娶妻马氏,生有三子:君权、君赞、君用。
        君用公,是匡正公的第41世孙(亦即祝融公的第101世孙),系古罗县人。据传:古罗城南面有铁罗坪,是其当年铸铁的地方。君用公曾任秦武陵令,因为督运官铁,溺死于洞庭。其兄君赞,率君用子女,沿江号泣不止,惨不忍闻,寻尸不获,乃投水殁。君用公的妻子刘氏,亦投水而尽。乡人感之,于长沙城东建祠纪念。君用公被朝廷敕封为“孝感侯”。君用公之次子名罗珠,系匡正公的42世孙,亦即祝融公的102世孙。
        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罗珠的子孙,于南朝的晋、宋、齐、梁之际,繁衍并散居各地,难以悉述。其第13世孙名罗瑭,定居于今江西省南昌县富山乡柏林村,开基创业,独为称著。因而,在《柏林罗氏大成族谱》中,将西汉“豫章罗氏”的开基祖“罗珠”公,正式确定为“罗氏新一世”鼻祖。
        罗珠公的第16世孙名君章,生有二子:企生和遵生。今赣江区域诸罗氏及闽粤地区的部分罗氏,大多为企生公的子孙;而遵生公的子孙,则多半移居别省。如作者的祖宗:隋末唐初的湖北襄阳人罗艺,以及由齐郡历城迁居淄州般(pn)阳(今淄川县)的罗艺之子罗士信,均是罗珠的后裔。士信公,在戏曲和小说中被演义为“姓罗名成、字士信”,对此尚待考证。
        历史上,罗氏先后形成5个郡望,即豫章、襄阳、河东(太原)、齐郡(济南)、长沙。今国内的四川、广东、湖南、江西、湖北、贵州等6省所聚居的罗氏,约占全国罗氏总人口的75%。
        从祝融氏(作为第1代)至罗珠公(第102代),系罗氏的远古宗亲。祝融氏大约生于公元前3000年;罗珠公生于公元前245年。远古宗亲的平均代差为27.4岁。
        从102-130代,系罗氏的中古宗亲:大约从西汉高后吕雉元年(即公元前187年),至唐朝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其中,隋末唐初的罗艺,系祝融氏的124世孙(罗珠公的23世孙);罗艺之子罗士信(罗成)系祝融氏的125世孙(罗珠公的24世孙)。中古宗亲的平均代差为33.0岁。
    从130-152代,系罗氏的近古宗亲:大约从唐朝垂拱元年(公元685年),至元朝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近古宗亲的平均代差为29.6岁。
    以上历史脉络,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豫章《柏林罗氏大成族谱》、福建省沙县《闽沙罗氏族谱》以及台湾《赖罗傅联宗大族谱》中,都有详细确切、基本相同的记载。由此可知:
        罗光洲本人确为黄帝、颛顼之后裔。当是祝融吴回公的第169世孙。

        二、作者的单线谱系
        第1世:珠公,秦武陵令罗君用公之子,名溪,字怀汉,号灵知,原籍湖南长沙府浏阳东乡纯江,后迁江西,居豫章,先仕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时(公元前194—前188年),由大农令来江右,官治粟内史,灌(灌婴)侯时为参军知政,官拜相国大司农令。因居豫章沟,继筑新城,成为豫章罗氏开基始祖。生于秦始皇丙辰二年(公元前245年),卒于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寿九十。配张氏、傅氏,子六:居厚、宣礼、子成、知正、抵德、成通。
        第2世:罗居厚,汉武帝时袭父爵,任大司农。配黄(或王)氏,子二:忠、悉。
        第3世:罗悉,汉武帝时官廷尉。配吴氏,子二:臣恭、臣建(罗臣建徙迁山东齐郡)。
        第4世:罗臣恭,西汉宣帝本始(公元前73—前70年)间,官长乐少府。公元4年(汉平帝刘衍),为避王莽之乱,托仙游,率家属徙居河南汝宁府罗山县,居辰黔山,因祠(即罗公王、载神州志)。配严氏,子二:奉、谌。
        第5世:罗奉,汉成帝绥和间(公元前8—前7年),官谏议大夫。配李氏、万氏,子二:徵、微。
        第6世:罗徵,汉光武建武间(公元25—56年),官南阳太守。配李氏、宋氏、张氏,子一:达。
        第7世:罗达,字彦秀,汉和帝永元(公元89—105年)时,官中散大夫。后徙万寿宫前黄古巷。配王氏,子三:叶、英、蓬(或芄[wn])。
        第8世:罗叶,字季茂,号立成,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时官河南太尉,详祠记并豫章志。配张氏、杨氏,子三:暹(xin)、昇、冲霭。
        第9世:罗昇,字奇桢,汉桓帝建和(公元147—149年)时,为光禄大夫,迁武杨辟邪奉父祠。配胡氏,子三:季华(茂)、季实、季霍。
        第10世:罗季实,一名茂。字文章,汉桓帝时(公元147-167年)为河南太尉。汉末为东郡太守。娶羊城岭姜氏,子三:霅(zh)、霄、云。
        第11世:罗霄,字秉耀,又名公明,官吴安城郡太守。配钟氏、阎氏,子三:令恭(佐)、令昙、令仪。
        第12世:罗令恭,又名佐,字振治,蜀汉(晋)时事先主,为折冲郎将军,建兴元年(公元223年)讨朱褒,中流矢,卒于军中。配徐氏,子四:澄、瑭、环、璜。
        第13世:罗瑭,字公秀,道士。与许逊、郭璞重友盟。系豫章柏林罗氏基祖。晋太康时(公元280—289年),赘北林黄响女植柏,号柏林。公原为此地始祖。生于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十月八日,卒于西晋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十一月十六日。配黄氏、谌氏,子三:文通、文慧、文仲。瑭公定居柏林开基创业,迄今1700余年,子孙繁衍昌盛,后裔分居全国各地。海外也分布很广。
        第14世:罗文通,屡诏不起,号诏贤先生。配胡氏,子三:钟、鈇、铿。
        第15世:罗铿,晋元帝大兴元年(公元318年)举秀才,为太子舍人。唐宪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追封为英毅王。配熊氏,子二:绥、缕。
        第16世:罗绥,幼名含,字安邦,又君章、均章,同来阳宗人含父名,改为绂。东晋初,为桓温参军、州主簿,尝于丰城聚徒讲学。桓温重其才,以为江右之秀。后累迁为廷尉、长沙相,致仕而卒。配胡氏,子二:企生、遵生。俩兄弟一“忠”一“孝”,且均有才名。
        第17世:罗遵生,字循伯,号永伯,晋侍御史。好学尚义,以孝闻名,官著作郎。生东晋兴宁乙丑年(公元365年)十月初九日巳时。遭桓玄难,尽孝有传。配陶氏,封夫人。子二:昊、勋。
        第18世:罗昊,讳卿,字开益,号有行,生晋元兴壬寅年(公元402年),元嘉间(公元424—453年),初任湖广湘阴县主簿,升任襄阳府知府,兼任本州检校知府,特授御史,转调直殿府。今居南昌武阳水西,为此地始祖,寿九十三岁。配王氏、杨氏,子二:智时、智友。
        第19世:罗智友,名玉孙,号琢。元徽癸丑元年(公元473年),福建延平学政。精于星理堪舆之学,士称为金谷先生,特授光禄大夫。齐建元(公元479-482)间升长信卿。生宋元嘉癸未年(公元443年)六月十八日丑时,卒大同乙卯年(公元535年),享寿九十三。配许氏、陈氏,子三:温中、成中、英中。
        第20世:罗成中,讳太阳,字允宦,名阿奴,号胜一。宋晋通壬寅年(公元522年)三月十二日亥时生。大同甲子年(公元544年)任福建建宁府参政,授侍郎御史、迁中散大夫。配杨氏、吴氏、李氏,子四:景显、景哲、景朗、景章。
        第21世:罗景哲,名壮,永定(陈霸先)丁丑年(公元557年)六月初二日巳时生,卒贞观甲辰年(公元644年),享寿八十八岁。配程氏,子三:官趾、官达、官奉。
        第22世:罗官奉,名福春,字福浚,讳世通,太建癸巳年(公元573年)十月廿九日酉时生,景朗公继子,任山东济南府参军。配杨氏、许氏,子三:元郎(rěn)、元稔、元明(元明仍居山东历城县)。
         第23世:罗元郎,讳艺,名恩,号形。又名安庆,字子延。南陈贞明戊申年(公元588年)十二月初三日午时生。隋文帝时,随父任,由豫章(南昌)西山,迁居济南府历城县而家焉。原名艺,隋炀帝时为燕山王,大业十二年丙子(公元616年)初为虎贲郎将,起兵涿都,自称幽州总管,改柳城郡为营州。至武德二年己卯(公元619年)降唐,敕封为燕山王,事详唐传。因误信巫女妖言,反叛唐王李世民而被害。被(蒙受、遭受)难改名恩。其后不敢显称祖讳,遂改称恩。大业丙子年(公元616年)初,为虎贲郎将,起兵涿都,自称幽州总管,改柳城郡为营州。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降唐,敕封为燕山王,事详唐传。卒唐上元乙亥(公元675年),寿八十八岁。配武衔将军女、秦琼元帅之姑,彼时被难,不称妣姓,除头三横,改称娶南昌新吴东坪余氏,与夫招魂,合葬于高安景山。子一:世推。
        第24世:罗士信,名罗成,原名世推,生隋朝大业戊辰(公元608年)五月十八日子时。唐初为河南陕州道行军总管、绛州道行军总管。以节义诏子孙嗣封。事详县志“忠节传”、《历城县志·忠烈传》、《唐书·忠义传》。隋末由历城迁居般(pn)阳(今淄博市淄川)城西门里。太宗时,年十四岁(公元622年),太守张须陁击贼,士信执长矛驶入营中,刺杀数人。须陁乘之大败贼寇,因讨贼有功,封为“郯国公”;忠义佐唐,又赠“护国公”,卒于河南麻依县明关城中,年二十八岁。先葬关中,后葬长安,墓在北邙山。谥曰“勇”。详见国史。古淄川县城中四牌坊亦以“忠节”二字表之。配庄氏金定,诰封护国夫人。子一:名童。又据乾隆丙子(公元1756年)谱记载:配程氏,葬高白云山。子二:志为、志行。(传云):罗安、罗春,亦是武艺超群。
        第25世:罗志为,世推公之长子。讳通,改名照,一字君用。袭封“郯国公”。贞观丁亥(元)年(公元627年)八月十二日戌时生,居东乡罗坊稽山。公原名通(童),其后因难而改名照。唐太宗议为御子,称皇儿。元帅尉迟恭亲征扫北,彼时被困,程咬金奉旨回朝颁(领)兵,公考取胜,升为二路元帅。后薛仁贵征西,公转为先锋,有功于唐,赠潞(越)国公,赐姓李。卒武则天丁酉年(公元697年),享年七十二。葬漕城罗公山,战(戟)溪有兵部侍郎龚尝(赏)志墓。原配应氏(娶建城调露乡应刺史智项孙女),葬高安白鹤山后。子四:尹泰、尹宁、尹瞻、尹穆。复配史氏大奈将军女,诰封夫人,子三:章、英、昌。其中:尹泰、尹宁、尹瞻、尹穆四弟兄,皆繁衍于南方;罗章、罗英、罗昌,三兄弟后裔孙,均居山东历城县。
        第26世:罗章:袭封”郯国公”。配□氏,诰封夫人,子二:奭(sh)、哲。
        第27世:罗奭,配□氏,子一:祥卿。
        第28世:罗祥卿,配□氏,子一:在宫。其叔伯兄弟”祥儒”为淄川支谱始修者。
        第29世:罗在宫,配□氏,子二:佶、凤。
        第30世:罗佶(j),配□氏,子二:举、隲(zh)。
        第31世:罗举,配□氏,子二:烒(sh)、焕。
        第32世:罗焕,配□氏,子一:达方。
        第33世:罗达方,配□氏,子一:致和。
        第34世:罗致和,配□氏,子一:潜。
        第35世:罗潜,配□氏,子二:渤、浩。五代纷争之会,族属逃散,后无所考,惟公避居诸城,慎守谱牒,世系详明,以下四世坟墓,后迁葬淄川县城南二里乡苏王庄巽(东南)隅。
        第36世:罗浩,赠太常寺卿。配□氏,诰封淑人,子一:巨源。时在五代十国末。
        第37世:罗巨源,赠御史大夫,配□氏,诰封淑人。子一:仲宣。时在宋初。
        第38世:罗仲宣,字灿臣,赠工部尚书,加赠金紫光禄大夫。配孙氏,赠高密郡太夫人,子二:希古、希道。墓移淄川县苏王庄巽隅。
    第39世:罗希古,天圣辛未(北宋仁宗,公元1031)进士,仕至大名府知府,德性浑厚,才学卓异,以经术登第。弱冠即连登云路,屡为大理寺审刑官。明达平恕,出贰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遗爱(所到之处多办实事,留下关爱之心),人皆颂歌之,此诚科第之英才,仕途之名宦也。以朝议大夫致仕。元丰八年(北宋神宗,公元1085)加封中散大夫。配□氏,诰封恭人,子三:民先、孝直、孝先。以上四世皆窆(biǎn)于诸城县。公归(返迁)淄川大昆仑,并启四世还葬于七里庵西苏王庄巽隅。公之墓亦在此,有碑(神道碑)焉。载《淄川县志》。罗孝先为熙宁举人,任应天府尉。
        第40世:罗民贤(罗民先),嘉祐丁酉(北宋仁宗,公元1057)京贡举人,任光州军通判,配□氏,例封安人,子二:居正、安祖。
        第41世:罗居正,国学生,任太庙斋郎。配□氏,例封孺人,子四:准、粹、纯、确。
        第42世:罗准,配□氏,子二:道行、道立(罗道立为今淄川区大昆仑地区属祖)。
        第43世:罗道行,配□氏,子一:存诚。
        第44世:罗村埕,原名存诚。配□氏,子二:翱、翔。
        第45世:罗翱(o),配□氏,子三:克济、必济、既济。
        第46世:罗克济,配□氏,子二:太、望。
        第47世:罗望,配□氏,子二:坫、失讳。
        第48世:罗坫(din),配□氏,子一:想原。明永乐初移居新城县(今桓台县)东关。
        第49世:罗想原,赐赠承德郎。配□氏,赐赠安人,子三:显、兴、顺。
        第50世:罗兴,配□氏,子三:齐、治、臻。移居桓台县田庄镇旬召庄。
        第51世:罗齐,籍墨云军。配□氏,子三:逢吉、失讳、逢秋。
        第52世:罗逢吉,配□氏,子一:可求。
        第53世:罗可求,配□氏,子三:玘(qǐ)、瓒、棐( fěi)。
        第54世:罗玘,配耿氏,苦志守贞,善事舅姑,入节孝祠。子三:英节、英选、英聘。
        第55世:罗英节,配□氏,子一:云。
        第56世:罗云,配□氏,子三:文炳、万希、万有。
        第57世:罗文炳,邑庠生。配□氏,子五:褒、衮、褧(jiǒng)、襄、裳。
        第58世:罗褒,配□氏,子三:绵宗、继宗、虎宗。罗绵宗、罗继宗兄弟二人由新城县旬召庄迁居尹家坞(今张店区卫固镇区西尹村),继宗固守本姓,绵宗更姓入赘,当了本村苗姓家的养老女婿,故村中世传“苗罗一家”。
        第59世:罗继宗,配□氏,子三:德功、德宽、德言。(德功公之重孙第63世全周公一支由西尹村迁居中埠镇郭家庄)。
        第60世:罗德言,字泽久,邑庠生,配□氏,子一:失讳。
        第61世:(失讳),配□氏,子一:君重。
        第62世:罗君重,配孙氏、张氏,子一:济周。
        第63世:罗济周,配孙氏,子一:廷义。
        第64世:罗廷义,配朱氏,子一:象瀹(yu)。
        第65世:罗象瀹,配乔氏,子二:维贞、维云。
        第66世:罗维云,配卫固镇小寨村杨氏,子三:懋崘、懋岗、懋峥。
        第67世:罗茂岗,又名罗崑山,生于1917年。娶妻卫固镇傅山村朱秀美。子二:光福、光洲。
        第68世:罗光洲。娶妻卫固镇傅山村傅爱芳。
                                                                                         

        罗光洲:编辑,男,生于1945年农历腊月,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卫固镇西尹村(旧称尹家坞)人。总谱始祖名讳罗珠(籍江西南昌);支谱始祖名讳罗士信(籍淄博市淄川区)。本人系珠公之第68世孙、士信公之第45世孙。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和北京人文函大法律系。历任山东人民广播电台编辑兼记者、《淄流》杂志社和张店区史志编辑。现为淄博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地方志学会会员。以杂文和文学评论见长。自1972年起,发表各类文艺作品近800篇。代表作有《文艺创作的新课题》;改编的广播小说《盼》、《没工夫叹息》、《医生的权力》在省台多次播出,改编的广播剧《桂花潭》、《翠微亭》传播于全国10余家省市电台,编辑并导演的广播剧《桃花渡》曾被选送参加全国首届广播剧交流会展播。自1985年起先后参与纂写有史以来第一部《张店区志》(1991年出版),该书荣获省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中共张店党史大事记》(1921-1995),该书荣获省党史系统优秀成果二等奖;指导编写出版了部分乡镇志和部门志;主持总纂了《张店十年鉴》(1988-1997);2001年主编的《张店文史资料第四辑》荣获省级二等奖。多年多次为省市年鉴撰写有关条目。著名学术理论研讨论文《编志队伍建设的几个问题》发表于1986年第三期《史志文萃》期刊。2003年3月出版个人专著《张店区地名溯源》。多年多次被省市级报刊、电台评聘为优秀通讯员、特约通讯员。多次被聘请为镇、村编史修志顾问及名誉主编,堪称张店区史志编纂专家。现正参与第二部《张店区志》的续修。

     

      附言:
    罗建平宗亲:您好。
        寄来的柏林大成谱已经收到。因为我不会上网,是委托朋友转收的,还要等其拷下来之后才能读到。其实,我并不需要《大成谱》的全部,只想掌握罗士信及其以前的根源即可以了。历年来,我们的祖谱只是把士信公作为第一世开山始祖续起的。
        至于我处的《罗氏世谱》,有厚厚的两卷,目前我还无机会将其全部输入电脑,等有机会重新续谱时再做仔细整理。届时将答复您。目前,为了能让你掌握大致情况,只将我自己临时整理、为罗训森提供的概况线索给你发过去,作为救急。见谅。

                    罗光洲
                 2004年12月23日

    淄博罗氏播迁概况

    罗氏通谱网 作者:罗光洲

    1世:罗士信,自历城(今济南)迁居般阳(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
    12世:罗潜,自般阳避居山东省诸城县
    16世:罗希古,自诸城县迁返今淄博市淄川区的罗村及大昆仑地区
    25世:罗坫,自淄川县迁居今淄博市桓台县
    25世:罗垣,自桓台县迁居乐陵县杨安镇杨家庄
    25世:罗培,先自桓台县迁居临淄县,越六世后迁居安丘县白坟河南庄
    25世:罗壁,明朝初年迁居安丘县谢家庄;36世:罗世官,自桓台县迁居安丘县;40世:罗敬嵋,自昆仑迁居安丘县城东(距城四十里)
    28世:罗臻(罗蓁),自淄川区昆仑迁居莱芜县小高庄,31世:罗应诚,自莱芜县小高庄迁居枣林;32世:罗凤岗,携长子罗应龙自杨家寨迁居莱芜县盐庄;36世:罗珏,自杨家寨迁居莱芜县盐庄;    40世:罗继利,自泉头迁居莱芜县五色埃
    34世:罗爌,自南罗家庄迁居济南西大刘庄
    35世:罗茂,自桓台县东关迁居蒙阴县东如来村。时为清初,茂生五子:长支声远,定居城东宋家庄;二支武远,迁居莒县;三支文远,迁居城西北白杨庄;四支治远,迁居滕县;五支迁居沂水。
    37世:罗焕章,又自蒙阴县宋家庄迁居江苏省邳州市新集乡罗塘村;                                         38世:罗闻,又自蒙阴县宋家庄迁居沂水县花石沟;42世:罗广宁,又自蒙阴县宋家庄迁居沂州兰山县老小屯;43世:罗奉晋,又自蒙阴县宋家庄迁居江苏省铜山县白家楼。该支系截止1994年,已历经  14世,约计300余年。
    35世:罗进公,自桓台县迁居沾化县罗家场
    35世:罗振兴,自桓台县迁居高苑县(今高青县)樊家林;38世:罗正孟,自桓台县迁居高苑县河东庄;39世:罗元吉,又自樊家林迁居高苑县龙王套;40世:罗学理,自底桥街迁居高苑县大蔡家;42世:罗象坊,自罗道迁居高苑县泊茔;44世:罗茂富,自棘托迁居河北省南皮县底桥街,至45世:罗光正,又由南皮县底桥街迁居山东省高青县大蔡家
    37世:罗钦,自北岭迁居益都县黑旺庄
    37世:罗思刚,迁居顺天府(北京)
    37世:罗德祯,自昆仑迁居蒙阴县杨庄
    38世:罗蔓信,自南罗家庄迁居博兴县魏家庄(现居西闸);41世:罗东魁,迁居博兴县魏家庄
    38世:罗正杰,自桓台县北岭迁居泰安县
    38世:罗德祯,自昆仑迁居沂源县杨庄
    39世:罗元叙,自北岭迁居临朐县杨家庄
    39世:罗贵杰,自马家桥迁居邹平县郭家庄;40世:罗汝楷,自史家庄迁居邹平县田家官庄;40世:罗学渭,迁居邹平县罗三里;40世:罗英义,迁居邹平县陈度村;41世:罗宝廷、罗宝秀,自南罗庄迁居邹平县牛家子;44世:罗茂成,自罗道迁居邹平县陈度庄
    40世:罗学珠,自南罗家庄迁居易州(河北省)涞水县王郭庄
    40世:罗学致,自荆家庄迁居顺天府(北京)
    40世:罗学襄、罗学武,自桓台县旬召迁居关东宽城
    40世:罗学魁,迁居辽宁省红树沟;43世:罗维烟、罗维同,自北岭庄迁居高苑县南门里,后世又迁居辽宁省红树沟
    40世:罗咏明,自昆仑迁居沂源县曹家庄;40世:罗咏泉,迁居沂源县灰水峪;41世:罗廷杆,自灰水峪迁居临朐县暴庄
    41世:罗存太,迁居新泰县柳子沟村
    41世:罗宓廷,自罗道迁居山西省介修县;41世:罗应廷,自罗道迁居山西省屯留县滚村;41世:罗翥廷,自史家庄迁居山西省相元岭北阎庄村;41世:罗兰享,自旬召迁居山西省平阳府赵城县东董村;41世:罗禀文,自傅家坡迁居山西省洪洞县;41世:罗建楷、罗建阶,自昆仑奎四迁居山西省高陵县;42世:罗象嶒(增),自史家庄迁居山西省潞城县安场镇;42世:罗象随,自罗道迁居山西省延安沂川;42世:罗象峦,自史家庄迁居山西省屯留县王村庄;43世:罗维钉,迁居山西省屯留县黄雁北大向庄;43世罗维俊、罗维堵、罗维登,迁居山西省路安府屯留县王村庄;43世:罗维仁,自三里庄迁居山西省潞城县罗家沟;43世:罗维芙,自北岭村迁居山西省
    42世:罗象坤,自急公官庄迁居益都县李家官庄;43世:罗维升,自南岭迁居益都县半截店子
    42世:罗象法,自荆家庄迁居陕西;43世:罗维佑,自淄川杨家寨迁居陕西省三原县;43世:罗维华,自南岭迁居陕西省榆林县
    43世:罗奉晋,迁居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县
    43世:罗继赵,自荆家庄迁居沈阳铁法矿务局
    43世:罗维忠,自淄川迁居辽宁省本溪市南分区
    43世:罗维水,自顺河庄迁居辽宁省阜新市水泥厂
    43世:罗维域,自宗王庄迁居广饶县马头
    45世:罗清光,自桓台县北岭迁居黑龙江省海伦市红旗街

    淄博各地区各村寨辈名对照
    第26世:原
    第30世:尚、可
    第31世:应、(或以单字三滴水旁)
    第32世:绣、尽、(或以单字木字旁)
    第33世:国、从、英、士
    第34世:文、臣、思
    第35世:世、继、先、有、振、天
    第36世:允、宜、远、在、天、宗、子、桂、闻、世、文、晋、福、(或以单字心字旁)
    第37世:祯、宗、应、亦、焕、仕、秉、文、相、万、启、德、思、常、清、国
    第38世:元、新、肇、修、正、蔓、凤、锡、大、丕、开、明、琳、长、承、添、永、际
    第39世:昆、特、元、镇、汉、永、贵、司、之、修、记、其、万、盛、峰、兴
    第40世:敬、太、咏、启、汝、登、员、峰、英、上、周、学、际、福、成、继、运、心
    第41世:建、廷、宝、魁、青、蔓、廪、云、存、嬴、广、起、裕、亭、兴、希、鸿、凤、殿
    第42世:象、广、洪、万、颜、毓、才
    说明:
    ⑴本地域自25世以前上,全族未形成规范辈名。自从光绪十一年(1885)、民国九年(1920)、公元1994年修谱时统一制定,自42世“象”字辈起,必须遵照下列名辈取名:即“象、维、懋(或茂)、光,汉、公、怀、芳;保、家、兴、庆,兆、隆、传、长;克、绍、鸿、烈,峻、发、吉(或祯)、祥”;同、丰、顺、至,周、年、宁、康(“康”为73世)。
    ⑵截止1994年底,本地域已经蕃衍最盛至第49世“芳”字辈。
    ⑶古齐郡的罗士信世系,绝大部分聚居于今山东省淄博市的淄川区和桓台县。
    ⑷历史上有记载、有大成就的名人主要有:一世祖(唐)罗士信;十六世祖(宋)罗希古。

    山东淄博地域的罗氏宗谱及线索

    来源:罗氏通谱网 作者:罗光

        据明朝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 《淄川县志》记载:“唐,罗士信,高祖时为陕州道行军总管,以忠烈著名。”此处的罗士信,被公认为《隋唐演义》中的罗成。
        旧《济南府志》把罗仕信(公元599-622)列为历城县(今济南)人,罗仕信14岁时,为隋朝大将张须陀(zhi)麾下偏裨(pi,辅佐),后归瓦岗军,又归唐,骁勇善战,屡建功勋。20岁任绛州总管,封郯国公。后为刘黑闼(音tā?-623)所败,被杀时仅23岁,自此而后,23岁的年龄被称作“罗成关”(即青少年男子的灾厄之年)。今(历城)县东巷罗姑泉处,传为罗仕信的故居所在。
        在民国9年(1920)《淄川县志》的“忠节传”和“三续世职”中分别都有记载。
        忠节传云:唐罗士信,邑(淄川)人,后迁历下(济南)。年十四,齐郡守张须陀击贼潍水上,士信请自效,须陀少之,士信怒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哈(xī)。须陁壮而许之。阵始列,士信执长矛弛入贼营,刺杀数人,取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眙(chi)惧,无敢亢。须陀乘之大破贼。(罗士信)后归李密,为王士充所获,复降高祖(李渊),拜陕州道行军总管,封郯国公。从秦王(李世民)击刘黑闼,守洺水城,城陷不屈而死,谥曰“勇”。初,士信为裴仁基所礼,及东都平,出家财敛葬北邙,以报德,且曰:我死当墓其侧,后如其志葬焉。《唐书·本传》曰“历城人”,旧志曰“邑人,迁历下”,未知所本,姑仍之。
        三续世职云:罗童,字君用,以父士信袭封郯国公。罗章,童之子,袭封郯国公。”
        案县旧志载:“士信,淄州人,后迁历下。《济南府志》载:士信,历城人,后迁淄州。今于南乡罗姓家觅得族谱,内载:士信,历城人,迁居淄州西门内,历十二世,至五代(公元907-960)纷争之,会族属逃散,后无所考,惟有名(罗)潜者,避居诸城,慎守谱牒,世系详明,以下四世俱葬诸城,至五世(罗)仲宣,以子(罗)希古贵赠工部尚书,始复回淄州,并迁葬潜以下四世之墓,于淄州城南苏王庄巽隅卜茔北焉。今翁仲碑志尚存。”
        据《淄川县志》记载:”宋(朝)罗希古,  (祖)先为密州诸城人,迁于淄。以经术登第,屡为大理审刑官,明达平恕,出贰雄藩,典名城,所至有遗爱。以朝议大夫致仕,元丰八年(公元1085)迁中散大夫。”
        今淄川区二里乡苏王庄村南,曾遗有”宋(朝)紫光禄大夫罗公神道碑”。据《淄川县志》记载:“罗仲宣神道碑,正书元祜三年(公元1088)”。“罗希古墓,邑南七里店(今属淄川区二里乡)西有碑。”《淄川县志》卷七记载了全文:
        罗公神道碑。宋故赠金紫光禄大夫罗公神道碑。乡贡进士王积中撰。
    承议郎知大明府元城县,事武骑尉苏企书丹。口口朝奉郎,通判淄州军州,兼管内劝农事护军,赐绯鱼袋,邵奎篆额。
        元丰八年(公元1085)春,天子新即位,乃大赉(1已i,赏赐)群臣,虽已告于朝、退休里闸(hà n)者,咸赠秩爵,又推宠于亲间存亡,于是,朝议大夫致仕,罗公(希古)得迁为中散大夫。中散之皇考(罗仲宣)工部尚书,得加赠为金紫光禄大夫。中散公(罗希古)既已荣上之赐,且思有以发扬光禄之潜德,乃嘱于里人王积中曰:吾父虽生不见知于世俗,而殁(mò)乃见褒称于天子,虽昔无一命,而今乃官列二品,为善之报,亦可亡憾矣。唯是墓隧之间,于今得有碑,以昭示后世,求铭于人,无如子宜,谨状其行实之一二,以告子其为吾父铭之。积中辱知与中散公甚厚,乃不能辞。唯光禄公,讳仲宣,字粲臣,密州诸城人,曾祖潜,祖浩,父巨源,皆不仕,公少朴,重喜读书,不以书资进取,而独取圣贤要语以履之,敦慈和惠,孝于亲,睦于宗族,忠信于其朋友,乡人皆爱,敬之为善人君子。父死既葬,庐于墓侧哭,昼夜不止,亲友不堪其哀,数劝还舍,不从,合闾里恳请之,不得已,逾三月乃归,毁瘠(弘)以终其丧。尝有日者告公曰:公他日必贵,何不求仕?公曰:吾于世物一无所嗜,唯嗜为善,况声利本无意,安得贵!吾有二子,尝教之使就科举,其成与否,有不在己者,晋不责。吾所以贵之者第,使不为不善。尔故常择师儒,以教其子。其后二子,皆以经术获第:长曰希古,即中散公也,屡为大理审刑官,明达平恕,多有阴功,在人出贰雄藩典名城,休声美实,洋溢中外,所至有遗爱,人皆颂歌之;次日希道,调恩州清阳簿,未赴而卒。公于景祜元年(公元1034)十一月六日以疾,终于家,享年四十有六;夫人孙氏先公而殁,今赠高密郡太夫人。孙三人:长曰民先,光州军事判官:次曰孝直,早亡;次曰孝先,应天府宁陵尉,任满而亡。孙女四人:长适建州关隶县令卜早;次适进士张祜:次适龙州江油县令朱良弼;次适乡贡进士李尧臣。曾孙二人:长曰居正,次曰安祖,皆太庙斋郎,而居正早亡。公始窆(biǒ n,埋葬)于诸城,中散公后家于淄(川),乃于熙宁元年(公元1068)八月庚申举公与夫人之丧并三世祖属之丧,皆葬于淄川之孝感乡柏多里。公始亡,时中散公方为海州朐山尉,膺子之禄未久,而又年末及倦,乡人咸呼,天曰报德何约也。至皇祜三年(公元1051),中散公登朝,始赠公为大理评事,乡人已为口矣。中散公后益贵显,公之封典日益加,今则“金紫”重号,上亚三公,宠厚恩隆,耀荣幽显,又得纪德丰碑,以暴白为善,有子之庆,然后知天之报公者大而无穷也。呜呼!今人之冒耻竞进,触刑祸不知止,贪得苟取,褒资殖产,务为不可撼动,计者其实皆为子孙虑耳,然或颠踣(bó)以死,不得厌所欲,幸得所欲而身死名灭,子孙不得有,至转落为沟中瘗(yì,掩埋)者皆是也。光禄公独能不乐声利,而唯以善遗其子,其子卒为当世名卿,以大其门,未尝为不朽计,卒能垂荣不朽,其贤于人也。远矣!乌得不铭。元祜三年(公元1051)春,碑具乃刻词而铭焉。
        铭曰:邈(miǎ o)哉罗国,颛(zhuā n)帝之裔,厥后子孙,因国为氏,至唐有闻,口口垂烈,五代绍威,乘时振发,或齐或魏,播迁东北,公出诸城,潜光晦德,以善遗子,不诘其成,卒能有成,为世名卿,邦有宠光,章金绶紫,天子赠公,荣动闾里,始疑其约,今享其丰,揭铭以碑,照耀无穷。刊者:苏从礼
        相传,罗仕信之妻名叫庄金定,原籍古般阳县,即今淄川区磁村乡大百锡村人,因罗仕信系李世民名将,李世民称帝后曾路经大百锡村(谐音“不谢”),有“不受民谢”之说。
        今山东省淄博市的罗氏,均源于淄川县罗村镇,继之疏散至淄川区的昆仑镇,以及桓台县的唐山、马桥、旬召等处,张店区卫固镇南岭村、小寨村、西尹村的罗姓,亦为罗士信之后裔。据本地传存的《罗氏族谱》记载:始祖皆从隋末唐初的罗士信计起,至“象”字辈,已延续为42世。自“象”字辈起是:“象维懋光,汉功怀芳,保家兴庆,兆荣传长;克绍鸿烈,竣发吉祥,同丰顺至,周年宁康。”

                        山东淄博张店档案局  罗光洲

  • 上一篇文章: 《罗氏通谱》-各地信息

  • 下一篇文章: 福建汀州罗氏-加入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