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学习一词最早出自于《礼记.月令》:“(夏季之月)鹰乃学习”。这里的学习的“学”是仿效的意思,“习”是指鸟儿频频飞起。最早的意思是指小鸟反复学飞,是动物为生存而实践的活动。后来,人们引申为人类为求得知识技能的活动。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始揭示了人类学习的内涵。现在我们讲的“学习”是指人类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和实践而获得知识、技能的活动。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也说过:“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知识的获得是靠每个人努力学习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还应该说:学习是人类文明的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从生命角度讲,学习是生命的本能,也是生命的本质;对个人来说,学习是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更是生命提升的需要;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高度、宽度和深度是可以增加的。因此,学习应是人生的第一要务,学习永无止境。
一、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人类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历史
马克思、恩格斯在解释人类起源时说:劳动创造了人。而原始人的一切生产劳动活动中,学习是最重要的方面。对原始人来说,学习就是一种生产、生活的实践。正是通过学习(包括语言、行动等方面),人类才代代延续,逐步演变发展;正是通过学习,人类得以普遍进步。
进入阶级社会后,教育和学习问题更引起统治者的重视。《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习成为人们自觉的行动。已不仅仅是对简单的生产劳动和一般的生活知识的学习,而是涉及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文字出现以后,人类学习的活动开始了质的变化,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文化、知识得以普遍的传播,人类从蛮昧的时代走向文明的今天。学习和教育是人类文明的两大支柱,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国从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的机构,夏称校、商称庠、周为序。《礼记.学记》中还说:“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遂有序、国有学”。可见当时国家对教育和学习的重视程度。《孟子.滕文公》中说:“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正是学习的需要,促进了教育机构的发展;而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反过来促进了学习的发展。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而通过教育来培养自己的人才。后来,民间教育得到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人们学习的自觉性。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了一些普通百姓的学习的愿望,培养了大批勤学好问、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学生,相传有三千门弟子、七十二大贤。诸子百家也竞相效仿,大批培养学生,在当时出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阶层。这些学生刻苦学习,著书立说,投身现实,对社会的思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和历史的进步。
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国家的教育和个人的学习,因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归根到底离不开人才,而人才的成长是离不开学习的,作为教育是外因,而学习是内因,教育是通过每个人的努力学习才能起作用。所以,历史上一些开明的统治者、政治家,十分重视社会的教育和鼓励人们的学习。中国发展到隋唐而产生的科举制度就是促进人们学习的一项重大措施。科学制度具有开放性和竞争性,主要表现在公开报考、择优取士,“一切以呈文为去留”等规定上。除了特殊的几类人外,一个一般的老百姓,只要他努力学习,就有考中的希望,虽然绝大多数贫苦农民读不起书,但也确有个别穷困的读书人“囊萤映雪”、十年苦读而功成名就。虽然科举制度在内容上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作为当时历史条件下,因而促进全社会刻苦学习的风气,并由此选拔了不少优秀人才,从而促进了封建社会的繁荣,这应该说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所以宋代的政治家王安石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离不开人们的勤奋学习,艰苦实践。而学习是根本,是基础,只有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学习,积累了知识,才能通过实践进行创造。
当然,在封建时代,由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等原因,人们的学习活动是受局限的,受束缚的,或者在引导上有其片面性,许多人虽然刻苦学习,也最终成了封建制度下的牺牲品,如范进、孔乙已之类。但是,劳动人民通过刻苦学习,勤于实践而表现出的聪明智慧,永远闪耀着灿烂的光芒。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历史。
二、学习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荣枯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这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学习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荣枯,这不是危言耸听。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曾创造过无数灿烂文明,达到过繁荣的顶峰,但十九世纪以来,却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追究原因,当然是由于其传统的封建主义生产方式、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以及封建意识形态造成的。而直接的表现,则是闭关锁国,固步自封,不善于学习外国的一切文明成果的结果。美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他的名著《大国的兴衰》中曾作过深刻的分析。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总产量是英国的三倍,但为什么拥有如此庞大工业产量的清王朝在十年后不堪一击呢?当然原因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关门锁国,没有很好地学习外国的科学技术。据记载,康熙皇帝还曾向传教士学证几何题,清宫也使用了新科技产品如钟表等洋玩艺,但对于牛顿三定律为主的新自然科学体系一无所知,对西方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如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和珍妮纺织机等都熟视无睹。就连西欧的轮船,曾在广东停泊了100多年,但内部的发动机,可能没人学习研究过。当清王朝中部分有识之士意识到西方科技的重要,而开展一场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时,中国已落后了很多年。落后,势必挨打,这不能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二十世纪初期,通过学习西方科技,思想文化,中国的有志之士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继而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才使中国有了希望和生机。这从正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学习,不断探索的成果。
全国胜利后,毛泽东同志号召全党重新学习,建设新中国,结果,我国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的十年动乱,全国主要学习搞政治、搞运动,而没有认真学习建设,学经济,结果经济建设没搞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曲折,造成了惨痛的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学习,开动脑筋,实行改革开放,学习和借鉴外国一切文明成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我们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这应该说是我们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的成果。
当今社会,科技革命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经济、科技上,我国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同时我们自身还存在着很多困难,在新世纪将要到来的时刻,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学习,善于学习。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作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认真学习现代科技,吸收一切人类社会创造的发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
三、学习关系到个人发展的成败得失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学习,而个人的发展更离不开学习。
古代启蒙读本《三字经》中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之初性善性恶暂且不论,而“性相近,习相远”,却是富有哲理,符合辩证唯物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人类的实践,主要靠的是学习。因而,学习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东汉思想家王充说过:“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
人类学习的方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的学习,即通过他人的言传身教而学习,通过参加具体地生产、劳动以及其他活动而学习;二是间接地学习,即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声像技术学习,目前发展到了通过“信息高速公路”的学习。直接的学习是基础,间接的学习是提高,更是一种自觉的行动。一般来说,人到了成年以后,学习的途径主要靠间接学习。
人类学习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方面。现代教育家陶行知将学习教育内容分为知、情、意、行。我国现代的教育学习内容主要分为四个方面:即德、智、体、美。
国际教科文组织将学习的内容分为四种: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这里的“知”不只是指“知识”,而是指广义的“认识”,这种认识的对象包括人类自身及其主观世界,也包括自然、社会的外部世界。“求知”则是一个只有起点而无终点、在实践和认识的无限往复中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过程。求知的手段主要靠间接地学习。学会求知,要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有探求未知的热情,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科学的人文精神,掌握举一反三的科学方法。
学会做事与学会求知密不可分,可以说是“知”与“行”的关系。前者的目的在于认识主客观世界,后者则旨在改造主客观世界。学会做事偏重于直接学习。它不仅要求学会掌握某种实际技能,更注重培养适应劳动世界变化的个人素质,综合能力;它不仅指获得智力技能,而是更要培养社会行为技能,特别是协调应变能力、革新创新能力等。
学会共处主要是指学会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与环境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主要包括了解自身,发现他人,尊重他人;学会关心,学会分享,学会合作等。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主要包括遵守规章制度,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尊严等。
学会做人是在前三种学习基础上的一种综合,一种进一步的发展,是一个人学习的根本目标或者说是基本点。学会做人不仅包括道德的、伦理的,真、善、美的,还包括了适合个人和社会需要的情感、精神、交际、合作、审美、体能、想象、创造、独立判断、批评精神等诸方面相对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以上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被誉为学习的“四大支柱”。
我们说学习非常重要,一个人一生总是在不断地学习。但是面对大千世界,知识的海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况且无穷无尽的知识中也是有优劣之分,有的有益于个人的发展,有的也会有害于个人的发展。因此,我们还必须善于学习,去粗取精,去害求益,去劣从优。就拿读书来说,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群使人善辩。”对此,我们可各取所需。读书能造就一个人,但也可能毁掉一个人。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再如,人一生会有很多朋友,交友也是一种学习,常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交友选择的重要。古代将朋友之交分为有忘年交、刎颈交,肝胆相照的心腹之交;还有口头之交、酒肉之交、利益之交等。明代苏浚在《鸡鸣偶记》中将“交友”分为四类: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缓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饴,游戏征逐,昵友也;利则相攘,患则相倾,贼友也。我们提倡的应当是畏友之交,密友之交;而鄙弃昵友之交,贼友之交。
总之,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成败得失,每个人都应当认真面对学习问题,要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终身学习。
四、作为一名领导干部,更应该自觉地、不断地学习成为学习型和创新型的模范
有句名言叫:“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如平原驰马,易放难收。”这简单的二十个字说明了不断学习、不断改造世界观的重要性。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十分重视学习,提倡善于学习。列宁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周恩来同志少年时曾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说:“一般地说,一切有相当研究能力的共产党,都要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都要研究当前运动的情况和趋势。”又说"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深刻说明了学习对革命胜利的重要性。邓小平同志说过:“不注意学习,忙于事务,思想就会庸俗化。如果说变质,那么思想的庸俗化就是一个危险的起点。”振聋发聩地说明了学习对个人成败得失的作用。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国家公务员,一个领导干部必须善于学习,不断地学习。放松了学习,放松了思想改造,精神世界就会容易陷入低级趣味,就难以抵挡利欲的诱惑,就会容易犯错误,甚至犯罪。在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中,我国涌现出了像孔繁森、李润玉等一些深受群众爱戴的优秀干部,这是时代进步的体现,更是个人努力学习的结果。相反,我党也出现象王宝森、胡建学等违法犯纪、腐败奢侈的堕落分子。他们走向了犯罪的深渊,不是一朝一夕的缘故,而是长期缺乏学习,放松了世界观改造的结果。警种长鸣,发人深思。所以中共中央开展“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是从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来考虑的。“三讲”将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习是个前提,是基础,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就不能自觉地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一个党员,一个国家公务员,要大力提倡学习,自觉养成学习的好习惯.学习什么?首先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其武装自己的头脑,作为行动的指南。其次应当认真学习法律和各项政策规定,使自己在遵纪守法的同时依法行政。第三是学习好业务,干好本职工作,尽职尽责。第四是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理论,学习现代科技,使自己知识广博,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属于知识的新世纪,是一个属于学习的新时代,让我们高举学习的旗帜,迎接灿烂辉煌的未来。
修改于二OO八年四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