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是以国名命名的姓氏。
据中国姓氏研究中心提供的史料称,罗姓始祖为颛顼,是炎黄联盟时的重要首领,称为五帝之一。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颛顼的曾孙重黎为帝喾(五帝之一)时火官(掌管民事),因他“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祝融,号曰赤帝(后人俗称为火神),曾建都于郐(今河南省密县)。重黎亡后,其弟回继任火正,仍为祝融。 祝融的后裔分为八姓,史称“祝融八姓”。据《客家史料汇编》及《罗氏族谱》等书记载,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纣,祝融有子孙名叫会郐(字匡正,也有作匡玉)的,因从武王伐纣有功,于周武王三年(公元前1043年)被封于宣城(今湖北宜城),为子爵。因当地“有罗水焉,故国号曰罗”。 罗国是周武王灭商后分封的异姓诸侯国。罗国传至24世万通时,于公元前690年被楚国灭亡(享国353年),罗国后裔就以国为姓,是为罗氏。 罗国灭亡后,罗氏子孙开始南迁。最早迁往湖北襄阳和四川避隐。东周时有31世罗乘一支迁往枝江(今湖北枝江市),再迁湖南长沙。西汉时有41世罗珠一支迁居江西豫章(南昌)。唐初有一支迁居福建。唐末黄巢起义,因避战乱,有豫章罗珠后裔罗景新一支迁往江西宁都,而浙江桐庐罗甫一支迁居宁波。元、明时期,罗氏子孙多有迁居广东、福建者。自清代开始,居住广东、福建的罗氏,多次向台湾迁徙。还有一些人迁往南洋诸岛国,其中,广东梅县人罗芳伯,于清乾隆27年(公元1772年)出海到西婆罗洲(今印尼加里曼岛)建立了一个共和制的兰芳国,立国长达108年(1777—1885),有力地促进南洋开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还有部分族群加入了罗姓氏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一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将原鲜卑族复姓“多罗氏”、“叱罗氏”改单姓罗。 二是,唐代西突厥游牧部落可汗“斛瑟罗”归附长安留居,子孙改姓为罗。 三是,清代皇族爱新觉罗氏中,有的后来改姓为罗。
据有关史料称,罗姓是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的大姓,拥有人口约8200万,约占我国汉族人口的0.86%。罗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如湖北襄阳郡,湖南长沙郡,江西豫章郡,均名重一方。罗姓主要分布在两湖、江西、四川、广东、福建、贵州等省,因此,罗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在历史长河中,罗姓人才济济,代有闻人。如西汉有大农令罗珠,巴蜀巨商罗裒(pou);唐代有燕郡王罗艺,诗文名家“三罗”:罗隐、罗邺、罗虬;元末明初有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明代有哲学家罗钦顺;清代有“扬州八怪”之一画家罗聘,“兰芳国”共和体制创立者罗芳伯,太平天国将领罗大纲;近现代有考古学家罗振玉,语言学家罗常培,无产阶级革命家罗亦农、罗登贤,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罗盛教,党和国家领导人罗荣桓、罗瑞卿、罗干等。
罗姓又是炎黄子孙正宗一脉。 罗姓始祖颛顼,乃黄帝之嫡孙。据《史记•五帝本纪》叙说:黄帝正妃嫘(léi)祖生二子,其一曰玄嚣,其二曰昌意。昌意生子叫高阳。“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孙而昌意之子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