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7819]

  • 电话号码预测[232443]

  • 黄大仙神签[17478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8481]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0789]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358]

  • 姓名评分程序[88410]

  • 周公解梦全书[82677]

  • 姓名数字计算法[68814]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184]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376]

  • 人间审判大行动-【…[4652]

  • 无为而治 【…[5295]

  • 心灵的花园[6437]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6688]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114]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453]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279]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68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648]

  •  
      阴阳五行学说-医学哲学方法论       
    阴阳五行学说-医学哲学方法论
    [ 作者:谢新才    转贴自:太极易    点击数:4763    文章录入:云中子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指导各具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医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哲学指导,而中医学与哲学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可说达到了融合的程度。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哲学思想运用天医学领域,促进并指导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些哲学思想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重要的是气—元论(太极图式)和阴阳五行学说。气—元论与现代的“世界是物质和运动的统一”的哲理本质上是一致的,强调的是唯物的世界观和世界的本原(源)统一性,这已不须多加讨论。

      阴阳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通过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乃至对宇宙一切运动变化现象进行认识、解释而概括抽象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又是从不同方面和阶程来认识事物的两种方法。阴阳、五行都是根源于太极图式,是由太极分化出来的。阴阳又包括了五行,五行是对阴阳的展开分析。以下就对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进行阐释探讨。

    一、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宇宙间一切事物之所以能发生、发展、变化,是由事物(间)存在着相对的阴阳两个方面。阴阳相互作用,是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内在根本动力。

    (一)阴和阳的基本特征

      1 .阴和阳的属性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相对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阴和阳是相对而言的,且区分阴阳的条件亦是相对的。阴阳纵使是相对的,人们要认识事物,就得给其双方既定命名——赋予一定属性,所以阴阳学说可认为是既定的相对论。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等,都归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等等都属于阴类。对于同一事物,阴阳所指往往是确定的,不可相互替换,正因为有这种人为的规定性,才能够认识事物,如此看来,可谓比对立统一规律更胜一筹。

      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是将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属于阳;对于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方面,统属于阴。

      阴和阳是以属性作为相对性,决不是确指任何单一事物,而是包含了所有的一切事物。

      2 .阴阳的内涵与外延 阴阳是用以说明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或一个事物内部相对着的双方。任何事物虽然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区别,但如果两者不是相互关联的对立双方,也就不能用阴阳来区分其相对属性,因而也就没有实际的意义。

      事物的阴阳属性,本身也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类经·阴阳类》:“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3 .阴阳是宇宙的最基本规律 《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说明阴阳是宇宙最普遍的规律,无所不包,且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本源。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阴阳两类,任一事物内部又可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而阴和阳的任一方又可再分阴阳,《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这种事物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也可说明阴阳是宇宙间的最普遍规律。古人有言“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就是强调其重要性。

    (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交感相错成为一体,其相互作用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然而最根本的可用以下几个方面来表述。

      1 .阴阳的对立制约 阴阳是一切事物功现象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乃至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阴阳是相互对立的,二者的属性相反,表现为双方的相互制约、相互对(拮)抗。事物在恒常状态时,是由于阴阳相互冲和,维持动态平衡的结果,称之为“阴平阳秘”。若阴阳的任何一方过于强盛,就可抑制对方,使之趋弱;或者任一方的过于不足,可导致对立的相对亢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2 、阴阳的互根作用 阴和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即每一方都以其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条件。阴阳之间的这种互相依存关系,称之为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和阳之间的互根互用,不仅仅体现于相对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气和血的关系而言,气属于阳,血属于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舍,二者互根互用的。而且还体现于机体的相对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如人体最本质的生理功能是兴奋和抑制,没有兴奋,也就无所谓抑制;没有抑制,也无所谓兴奋。而且还体现物质与功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物质属阴,功能属阳,功能是物质运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也就不存在没有功能的物质和没有物质运动的功能,二者之间同样存在着互根互用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即是从阴阳的互根互用理论,高度地概括了机体的物质与物质之间、功能与功能之间、功能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阴阳互根互用的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在阴阳相互依存的基础上,某些范畴的阴阳关系还体现出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特点,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阴和阳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着自己相反的方面转化。

      3 .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阴和阳是在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通过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来取得统一 —— 维持着事物的相对平衡状态,故称“消长平衡”。

      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即是“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即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实际上即是反映了阴阳消长的消长过程,其中虽有“阴消阳长”、“阴长阳消”的不同,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的。

      阴阳的消长平衡,说明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事物就是在绝对的消长和相对的平衡之中生化不息,而得到发生和发展的。只有不断地消长和不断地平衡,才能推动着事物的正常发展,对人体来说也就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4 .阴阳的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的话,那么阴阳转化便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阴阳的转化,虽然也可发生突变,但大多数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阴阳双方之所以能够相互转化,是因为相对的双方互根互用,相互倚伏着向其对立面转化 的因素。“夫物之生从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 ……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成败倚伏,说明新事物生成之时,已倚伏着败亡之因素;当旧事物败亡之时,也孕育着新事物产生的因素。“化”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变”就是指旧事物发展终极。

      阴阳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般都表现在事物变化 的“物极”阶段,即“物极必反”。包括如“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这里的“重”和“极”就是促使转化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条件,便不能转化。

      总之,阴阳之间的上述四方面关系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制约兼有消长,互根含着转化。大体上来说,阴阳学说的实质内涵可以用“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八个字来概括。阴阳学说的实质包涵了当今的矛盾论、对立统一规律、相对论等哲理。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指导着临床诊断和治疗。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根据阴阳相对统一的观点,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部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此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是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对的阴阳两部分。“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 脏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脏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可见,人体组织结构的上下、内外、表里、前后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认为正常的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如以功能与物质相对而言,则功能属于阳,物质属于阴,人体的生理活动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没有物质的运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人的生命也就终止了,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3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必须经常保持其相对的阴阳协调关系,才能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健康状态。而由于某种原因引起阴阳失调就会导致阴阳的偏盛偏衰而发生疾病。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正气,实质上即是指整个机体的结构与功能,包括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正气和邪气,均可以阴阳来区分其属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皆可用阴阳的消长失调,即偏盛偏衰来概括说明。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邪气亦有阴邪和阳邪之分,如六淫致病因素中的寒、湿为阴邪,风、暑、热(火)、燥为阳邪。疾病的过程,多为邪恶正斗争的过程,其结果则引起机体的阴阳偏盛偏衰。

      阴阳失调引起的病理变化及病症,主要概括为:“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这也是中医学的病机总纲。另外,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机体的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另一方的不足。“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可导致“阴阳两虚”,即阴阳双方同时偏离常态。

      4 .用于疾病的诊断 由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在于阴阳失调,所以任何疾病,尽管它的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但都可用阴和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在辨证方面,虽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但八纲中又以阴阳作为总纲,表、实、热属阳;里、虚、寒属阴,八纲就是以阴阳作为总纲的。在临床辩证中,首先要分清阴阳,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只要掌握住阴阳的属性,就能在辩证中正确地区别阴阳。

      5 .用于疾病的治疗 由于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因此,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是治疗的基本原则,即《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学说用以指导疾病的治疗,一是确定治疗原则,二是归纳药物的性能。

      总之,阴阳学说作为最普遍的自然规律,是遍及中医领域的每个角落,无处不阴阳,无时不阴阳,也正说明中医学有根本所在。

    (四)阴阳学说应用于人体的现代认识

      对人体阴阳的宏观认识应说是基本完备和明确的,如今随着中医现代化的深入,促使人们在现代观念——微观领域去揭示探讨人体阴阳的本质,为此,中外学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成果。如 1973 年 Goidberg 就将 cAMP 、 cGMP 这对相互拮抗而又相互制约的物质比作一阴一阳,提出这两种可能就是阴阳的物质基础。有关阴阳物质基础问题,从某种意义看, cAMP 、 cGMP 各为阴阳一方,但其它物质如 DNA 与 RNA 、雌激素与雄激素、 CA 与 ch 等的相互关系同样可从某一侧面来分属人体的阴阳,说明单从 cAMP/cGMP 来反映中医阴阳物质基础是很不全面的,人体的相对性远非如此简妙。

      在分子的领域中,如何从难以数计的分子阴阳对中揭示出人体最根本、本源的阴阳物质基础,即这一阴阳变化时必然会引起其它阴阳对的改变。求证这一阴阳的本质,应从主导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源方面进行探寻,这就是中医对人体生命的原动力——元气的认识,即元阴、元阳才是人体阴阳的本质,元阴、元阳是什么呢?若说是 cAMP 、 cGMP ,二者只不过是新陈代谢的派生物质,也没有根本的原动力作用,所以谈不上是阴阳的本质,只可说是阴阳的表征而已。若对已认识的分子物质进行综合比较,不难看出,对机体新陈代谢有促动作用的物质,最为突出又起根本作用的莫过于 CA 类物质,所以认为 CA 可能就是元阳的实质——生命原动力的本源物质,究竟如何,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明。

    二、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具有具体形态的基本物质构成的,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导致着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普遍联系,也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它对中医学术的发展起了深远的影响,也是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的“五”,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行,有两层涵义,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行、运动变化。因此,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联系。自然界许许多多的事物虽有各自属性特点或组成分,但最终都可归为五大类。这五大类事物之间有着内在的次序和联系,并且运行不息,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

    (二)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朴素认识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论概念,是用以分析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和研究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法则。因此,五行的特性虽然来自木、火、土、金、水,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这五种具体物质的本身,而具有更广泛的涵义。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是以树干曲曲直直地向上、向外伸长舒展的生发姿态,来形容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凡具有此类特性者,都可归属于木。

      火的特性:“火曰炎土”,是指火具有温热、腾上的特性。引伸为凡具有温热、升腾、昌茂繁盛作用或特性的事物及现象,均可归属于火。

      土的特性:“土爱稼穑”,是指土的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引伸为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金的特性:“金曰从革”,从革有变革、肃杀之意,引伸为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作用的事物,均可属于金。

      水的特性:“水曰润下”,是指水具有滋润和向下的特性,引伸为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等作用的事物,均可属于水。

    (三)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五行学说是以五行的特性来推演和归类事物的,将事物的性质和作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从而得到事物的五行属性。除运用这种直接归类法外,还有间接的推演络绎法,即当某一事物据其特性被归为某行后,与这一事物有着密切联系的一系列事物也都被认为具有此行特征,从而也被归于此行。这样就能把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归纳到五大行类中。现将自然界和人体的某些五行属性。

     

    自 然 界

    五行

    人 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六腑

    五官

    形体

    情志

    五声

    变动

    小肠

    湿

    长夏

    西

    大肠

    皮毛

    膀胱

     

    (四)五行的生克乘侮

      五行学说不只是探讨各类事物的属性、特点,并简单地将它们归于五类,更重要的是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等来探索和阐释复杂系统的内部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在这些基础上体现出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自我调控机制。

      1 .生克和制化 相生,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资生或兴奋的作用;相克,是指这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制约的作用。相生和相克,都是自然界的正常现象,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的联系,在自然界才能维持生态平衡,在人体才能维持生理平衡,故说“制则生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样以次相生,以次相克,如环无端,生化不息,维持着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故《类经图翼》:“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由于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和相克,所以对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来说,都有“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四个方面的联系。五行学说就是以五行生克这种错综复杂的联系,来说明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受着整体调节控制的,而本身又影响着整体。各系统都通过这类复杂的调控机制,防止自身某些方面的太过或不及,维持整体的动态平衡。

      2 .乘侮 五行之间的相乘、相侮,是指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遭到破坏后出现的异常现象。

      相乘: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反应。

      相侮:侮,在这里是指“反侮”。五行中的相侮,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反侮亦称反克。

      引起乘侮的原因不外两类: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强盛;二是某一行本身过于虚弱,这样都可导致乘侮反应。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气有余,则制已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已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

    (五)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学说与阴阳阴阳学说一样,都广泛地应用于医学领域。阴阳可谓无处不有,无处不在;而当出现环循体系、自我调控的整体时,这正是五行。五行学说中主要是从整体来考察人体。

    1 .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 1 )根据五脏的功能特性与五行属性相类比,以五脏配五行,五脏又联系着自己所属的五体、五官、五志等,从而把机体各部分联结在一起,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体系,体现了人体的整体观。

    ( 2 )根据五行生克制化规律,阐释机体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进一步确立了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的基本观念。

    ( 3 )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归属,说明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表达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五行学说用五行生克乘侮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揭示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相生关系中有母子传变,具体有“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个方面。相克关系中有相乘(克之太过)和相侮(反克)两种关系的传变。五脏病变时的相互传变,均可以用五行间的生克乘侮规律来阐明。

    3 .用于疾病的诊断 从“人与自然的五行归类表”中可以看出,脏腑与体表的五官、形体等有相应的生理联系,病理上必然相互影响。即体内脏腑有病,可以反映到与其相关联的体表部位,从外周的变化亦可推知在内脏腑的状况,《灵枢·本脏》:“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4 .用于治疗 五行学说用于疾病的治疗主要是用五行生克规律确定一些治疗原则和方法,防止疾病传变。如《难经·七十七难》:“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对虚实确定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治疗原则,具体治法,有如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泻南(心)补北(肾)等等。

      五行学说在治疗上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它不但适用于药物治疗方面,也同样指导着针灸疗法和精神疗法等。

    (六)五行学说的现代探微

      五行学说是基本的、普遍的自然规律,并非什么深信、玄虚之论,它与阴阳学说一样揭示的是规律,本身就是彻头彻尾反对唯心主义的武器。在现代观念中很有必要将其明释,以下就拟用“瞎子摸象”的方式对其进行探讨和阐发,综合起来冀能对理解五行学说起到一定作用,甚或可将其本质显“象”出来。

    1 .说明自然界的构成要素

    ( 1 )构成物质世界主要有五大类物质,现由肉眼所见递推及分子进行分类。

    木:植物类,指树木、藤本植物推及纤维素、木炭等。

    火:能源类,(燃烧过程),如油、脂等易燃物。

    土:土石类,包涵有机盐、无机盐、氧化物、非金属元素等。

    金:金属类,指各种金属元素。

    水:指雨水、泉水、海水等各种水。

    物质世界即全由这五类物质组成,或单独显现,或融合共存。

    ( 2 )生物细胞层次的五行分属

    木:内质网。

    火;线粒体。

    土:溶酶体。

    金:细胞膜。

    水:细胞核。

    ( 3 )染色体原子五行发微

    染色体主导了生命世界,自然界选择了五种原子作为染色体的核心组成成分,抑或“天布五行,以运万类”。

    木—— C :构成木类的核心成分;

    火—— O :主燃烧,决定氧化反应;

    土—— H :质子可转变成各种元素(化生万物);

    金—— N :机体蛋白分子中的金属离子均与 N 形成共价键而存在来发挥效应;

    水—— P :主蕴能,吸附水,而水之比热最大。

    2 .全面深入认识世界的方法 世界纷繁复杂,事物千变万化,分门别类法就成了认识事物的首要方法,而五行学说正是此法最普遍最完美的先导。

    ( 1 )直接归属法:把各门类的有形事物依据其属性、特征划分为五类,归属五行,如:五行星、五脏等等。

    ( 2 ) 比类取象法:对无形可征的各种现象也据其特性、表象或通过感应分属五行,如:经天五气、五音、五味等等。

    3 .蕴含着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科学思想

    ( 1 )与系统论的关系:通过类比推演的方法,必将把事物归类成系统,五行学说即把整个自然界归为五大物质系统,各系统之间通过生克制化的联系和作用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内部又是一个具有共性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相对稳定的体系,或是次五行体系。可见五行学说完全具有整体系统的观念。

    ( 2 )与信息论的关系:信息论是一门应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处理和信息传递的科学,是门具有高度概括性、综合性、应用广泛而又带有方法论意义的科学。五行,可以说是五类信息标志,五行的物质即是五行信息的载体,五行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标志,如声、光、色、味 ……,且每一行所指都是特定的信息,也具有生、旺、相、休、囚的运行规律。

    (3)与控制论的关系:控制论是研究一切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共性的一般控制规律的科学。控制是在一个有组织的系统骨,根据系统内外的各种变化进行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确定性,使系统保持其肯有一定机能的稳性。五行学说正是典型的反馈调控体系,“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相生是正反馈,相克是负反馈,若运行正常,制则生化;反馈机制失常,就出现相乘、相侮,无制则亢而为害;甚则“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必然导致有机体解毁。还可看出,这种调控不是在同一通道中双向传递,而是由多条通道交叉构成立体网络,形成多条反馈回路。在微观领域里,例如,最近一位台湾大学的学者林建苏(音译)教授以现代内分泌学研究五行生克乘侮调节激素系统发表文章认为:五行学说作为一种普通规律,使用它说明有关各类事物联系协调平衡。其中某一成分变弱或变强,全系统就失去平衡。要恢复平衡,就要进行能量再分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激素调节可用五行生克乘侮的调制系统加以说明。

    4.天之理数一体化 五行说明天、地、人都主要由五个环节组成,为什么是“五”而不是其它数呢?这是因为“五行之理,原出自然,天地生成,莫不有数”,“理得数而有本,数得理而始明”,即认识自然规律达到了理数一体化的境界。对这一自然规律之数理,古人是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卓绝的探索,现简引如下:

    ( 1) 纪天文

      “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经于心尾已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以于张翼娄胃。”

      “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

      “此太古占天之始,察五气,纪五天,而所以立五运也。”

    ( 2) 察地理

      “天气始于甲,地气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岁立”。

      “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缺一不可。”

    ( 3) 通人事

      “手之十指,以应十日。”

      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五行验证更是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可详见《黄帝内经》。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通过以上“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总结为“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即把这个来源于实践并经实践反复验证的真理性认识——自然界普遍规律表述为五行学说。

      再者,五行才能说明整体的每部分既特异又直接相关,即四种相互作用把各部分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舍此别无它,也可谓达到了一种理数相融的层次。

    5.天人相应的观点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而现代生物进化论认为:生命现象的无比合理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结果。这不都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么。比如从现代微观看,DNA双螺旋的每一转都包括有10对核苷酸,无一例外,这与“天有十日”难道仅仅是偶然的契合吗?

      阴阳五行是宇宙的最一般普遍规律,而人是天地气交进化的产物,在天人相应观点指导下,阴阳五行顺理成章地渗透于对人体的认识、研究、应用。

      总之,对阴阳五行学说的观点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就引用爱因斯坦所说作为归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令人惊奇的倒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

  • 上一篇文章: 《周氏太极图》原图考

  • 下一篇文章: 河图与洛书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