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风景名胜区于2002年5月被国务院审批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而云驼景区是其主要组成部分。云门山是青州的象征,尤其以摩崖石刻巨“寿”而闻名,素有“南佛北寿”、“人无寸高”之说;驼山石窟造像群为我国东部造像之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劈山等山体构成的青州巨佛头像,长2500米,在北齐时经人工在山体局部修凿而成,堪称中华奇观,为全国四大卧佛之首。而由云门山构成的巨猿头像,位于巨佛北侧偏东,佛猿头向相同,平行而卧,相互影衬,其中的关系令人称奇,云驼景区是真正的佛缘(猿)之地。云门山北齐时期的合欢图,驼山隋朝时期的身穿翻领西服的波斯人像,是青州佛像的两绝。
青州巨佛由9座山头组成,是公元552年至576年间,在保持原山体形态的基础上,经人工雕凿而成。它以头像形式出现的,超出了坐像、立像等四类佛像形式的范畴,从顶髻到锁骨长达2500米,堪称中华奇观。对此,我们不禁产生疑惑。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依据需要在一道平整的山梁上任意雕凿也会有困难。而在1400多年前,把形态各异的9座山头纳入一个完整的构思之中,然后设计、施工,就难上加难了。而且施工的指挥者,必须站在离现场2至3公里的驼山。当时,没有测绘仪、电脑、电话、对讲机等,可聪明的北齐人还是创造出了这一世界奇迹,他们又是如何进行设计、加工的呢?
云门山:
|
|
为四柱三门牌坊,"云门山"三个字由我们国家原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的红军书法家舒同题写。据山顶碑文记载,隋朝时已被称之为云门山。
|
“望寿阁”建在云门山的最北端,左右及后面都是悬崖,为元代建筑。因基座高耸似门,站在此处可清楚地看到大“寿”字,故取名“望寿阁”。以前称为“灵官庙”,有灵光菩萨的塑像;后来时迁事异,社会盛行道教,这里又改为“望灵观”。以后皆毁于战火中,于1984年重修,改名“望寿阁”。 内有东西配殿,殿内塑有福、禄、寿三星像,三财神、三圣像等。古色古香的院门、青红相配的院墙,是一个很好的赏景点。 图:
云门奇观:
|
|
"寿"字位于大云顶北壁,云门洞西侧,以硕大著称。该字结构严谨,端庄大方,坐南朝北,高7.5米,宽3.7米,仅寿下"寸"部,即高2.3米,是平常人身高所不及,故有"人无寸高"之说,因寿字刻在云门拱壁的崖壁上,故有"云门献寿,寿比南山"之说,此"寿"字体挥洒俊逸,笔划圆润流畅,虽千凿百斧雕成,却不露分毫痕迹,为我国古代摩崖"寿"之最,是明嘉靖三十九年九月九日衡王府内掌司冀阳周全书。 |
东阆风亭:“东阆风亭”立于“望海峰”上,俗称“望海亭”。从此至东边大海为一马平川,据说在晴空万里时,在此可看到东边海浪的涌动。
|
|
云门山石窟造像可分为佛教造像窟和道教造像窟两类,而佛教造像窟是山东地区现存为数不多的唐代以前佛教造像之一,因历史久远、窟大,造像精美被各方人士所赞赏。它位于云门山山阳,为礼拜窟,自西向东排列,第一窟开凿于隋初开皇十年以前到仁寿三年。第二窟开凿于北齐,与山体巨佛同时。第三、四、五窟开凿于盛唐时期,均为一佛,二菩萨,二天王或二力士型布置。有唐开元十九年(731)益都县令唐纫撰文的《云门山功德记》刻字,共有造像272尊,其中的“合观图”为青州佛像一绝。虽经一千多年沧桑易变,风雨剥蚀,这些造像仍保存基本完好。不失为我们研究佛教发展史和古代造型艺术的珍贵资料。
云门山的道教造像有山阴东侧的石窟造像,称为万春洞,山顶“寿”字西侧的马丹阳石刻像。万春洞高1.6米,宽1.2米,深5米,为明代嘉靖年间衡王府内典膳掌司冀阳周仓为纪念陈抟老人而凿。本洞雕有陈抟老人枕书长眠石像一躯。北侧为两个空台。《宋史》载陈抟,字图南,号扶摇子,毫州真源人。老人头部上方,有明朝隐士雪蓑题写的《山居呤》诗一首。金代道士马丹阳像刻于寿字西的石壁上,“全真七子”中的马钰便是马丹阳,他字宜甫,号丹阳。他的师父王重阳,此象雕刻年代不详。
|
- 2005年9月,在对云门山整修过程中,我们偶然间发现在迎旭门北门墩下有凿刻的痕迹,次日邀请青州市博物馆原馆长夏名采等人前往现场辨认,大家一致认为是刻字的一部分。但是是什么字?谁也不知。后经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同意,将迎旭门原样西移2米。清理后,硕大的“天池”二字重见天日。“天池”二字凿刻于明嘉靖甲子年间,而迎旭门建于其后,且重建过,为什么将其压起来?至今无人知晓。“天池”二字周围地势比较平坦,没有大的池坑,“天池”究竟指那里?是“刻错”还是令有它意?“天池”二字由双峰凿刻,可是谁书写的?虽然二字旁边的落款十分清楚,但认出该字的人至今还没有。有的说是“益山”,也有的说是“福山”。朋友,你认为呢?您又有什么根据?知道
|
石刻:毛泽东词:
|
石山之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