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学术研讨会()
作为中国五经之首和传统文化之源的《周易》,被世界上称为中国的"圣经"和"智慧之书",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关注,并协商成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研究机构。由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历时数年的努力,3月18日,国际易学联合会得到民政部批准。4月22日,国际易学联合会第一次会员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国际易学联合会章程;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当选为名誉会长,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为首席顾问,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教授朱伯崑为会长,汝信、邢贲思、董光璧、李惠国、朱高正、成中英(美)、池田知久(日)、金学权(韩)、布罗夫(俄)、等为副会长,丘亮辉、孙晶为秘书长。4月23-25日,国际易学联合会成立暨第四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陈奎元出席会议并讲话。来自海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围绕易学与当代文明课题,进行了深入研讨。陈奎元说,《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部文化宝典,其价值在"学"不在"术"。应当挖掘周易中的优秀文化精髓,多带一些学生,深入研究和整理。
与会学者认为,源于中国周朝的周易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从汉朝开始就形成了两种传统:一是学术,被称为"易学";二是占卜算命,宣扬宿命论。易学作为一门科学,是关于探讨事物变化的法则或规律并控制事物变化过程的理论,其中蕴含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科技思维,以及多元互补、和谐共处、忧患意识等。西方有识之士将《周易》译为"变化的书"。正是易学谈事物的变化具有中国和东方思维的特色,因而它对中华和东方文化的发展,包括对哲学、宗教、政治、伦理、科技、艺术等影响深远,并涉及到欧洲近代文明。但是,长期以来有些人把易学当作算命的工具,阻碍了易学研究的健康发展。在中国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易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哲学、聪明的思维方式,应当深入研究,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作出贡献。
会上,表彰奖励了近两年来有突出贡献的易学研究学术成果。会议由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国际易学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共同举办。
《中国青年报》
学界视窗:"易"学研究走向何方 ――第四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一瞥
周易是探讨事物变化规律的学说,其中蕴含着辩证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科技思维,以及多元互补、和谐共处、忧患意识等;在人类思想史上独具一格,对中华和东方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大力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当代易学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辩证哲学、聪明的思维方式,应当堂堂正正地发展,并且走向世界。
正值国际易学联合会成立和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成立10周年之际,第四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召开。海内外著名易学学者聚集一堂,研讨如何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继承和发扬易学的优秀传统,将中国古老易学推向世界,为当代人类文明服务。
易学的魅力是什么
《周易》是五经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之源,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和"智慧之书"。17世纪它被传入欧洲,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和科学家莱布尼兹都曾予以很高的评价;在亚洲特别是在韩国、日本,它的传播更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几十年来,欧、美、俄、日、韩、东南亚等国家相继成立了易学研究机构和学会。易学,已经成为国际研究的重要领域,受到世界学者的普遍关注。
易学研究为什么能从"中国之易学"走向"世界之易学"?古老的中华易学究竟魅力何在?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董光璧研究员指出,易学中含有的思维方式具有其超地域和超时代的因素。正因为此,《周易》作为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结合点,吸引着海内外的众多学者。
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魏元王圭教授认为,易学是人类文明进化中的智慧,是驾驭人、事、物之"不二法则"。易学对于理解人类文明的价值,远远地高过于作为占卜的易占。易占之学是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于未知之事所作的预测,因此而把易学界定为卜筮之学过于狭窄。
他指出,近代西方科学已走出牛顿之思维,20世纪初相对论与量子力学交相辉映,打破了二维的平面思想,可以说是由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形而上思维走向了关系逻辑与辩证思维。而中国传统哲学不走希腊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之思维,尤其是易学的经卦、象数,皆是循辩证思维之典范。六十四卦揭示了一阴一阳对立统一错综变化的六十四种方式,与当代生物学、生物遗传密码以及物理科学原子的基本结构原理息息相通,易学的原理与现代自然科学相联系。
《周易》已经有"数字化"思想了吗?
董光璧研究员认为:当代世界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比如"比特技术"取代"原子技术"是这一时代转折的标志性特征之一,而"比特"的思维方式在中国最古老的原典《周易》的符号系统中已略见端倪。
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的丘亮辉教授指出,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一切图像与声音都可以某种介质为载体转换为数字1和0的组合而传输。这一传输是可逆而不失真的过程:图像与声音可转化为数字---数字又可转化为图像或声音。然而,当今的数字化技术可从《周易》象数观的"象与数"相互转换中,发现其思想源头。正如西方的"原子论"可溯及古希腊哲学家所提出的"原子"概念和17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发现周易的"二进制"功能-样。
丘亮辉说,《系辞》说象,"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就说了模拟和数字的两种过程。宋代刘牧的"河图"、"洛书"的图像,隐含着诸多神秘的数字关系,可以说是世界上图像和数字之间最完美结合的典范。邵雍给六十四卦象赋予两套数字系统:一是卦象的序数(?quot;加一倍"法);二是卦象的所当之数。丘亮辉认为,我们不能说《周易》的"数字化"的思想,就是现代的数字化技术成果。但是,我们似乎可以说《周易》的确是开了先河,《周易》中六十四卦的象与数相互转化的技术思想,可以给后人一定的启发。《周易》的象数观的确有再研究的必要。
易学如何科学地发展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周易在我国民间被当做算命的工具,迷信阻碍了易学研究的健康发展。那么古老的易学如何科学地发展呢?
北京大学著名哲学教授朱伯崑认为:渊源于中国周朝的周易文化,在其传播过程中,从汉朝开始,形成两种传统:一是学术传统,被称"易学";一是占卜算命的传统。后者,本质上宣扬宿命论,其所炮制的算命术,已被科学所否定,为时代所唾弃。在科学昌明的今天,毫无价值可言。而"易学"这一传统,其中则有合理的内核,值得发扬光大。易学作为一门学科,用现代的语言说,是关于探讨事物变化的法则或规律并控制事物变化过程的理论。所以西方的有识之士,将《周易》译为"变化的书"(The Book of Changes)。而易学谈事物的变化,又具有中国和东方思维的特色,正是这一传统,对中华和东方文化的发展,包括对哲学、宗教、政治、伦理、科技以及文学、艺术等有着深远的影响,并涉及欧洲近代文明。探讨这一传统及其价值,无疑是一重大的研究课题。
董光璧指出,易学在现代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自身科学化的程度。在价值多元化的全球化时代的现代易学,不要指望通过制度保护谋求生存和发展,而只能通过自身的科学化去实现其社会化。易学科学化包括两个方面的任务,即建立现代易学体系并将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生活化。
董光璧在分析了现代易学研究形成的"人文易"和"科学易"两大潮流后,指出易学研究目前仍然未能建立起将人文和科技相结合的易学体系。应通过易学信息学、易学管理学、易学心理学及易学生命科学的研究,开拓易学生活化的道路,光大易学文化传统。
研讨会期间,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韩国圆光大学哲学系金学权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金吾伦研究员、台湾东海大学哲学系魏元王圭教授等为大会作了主题报告。
《光明日报》报道(2004年5月3日第四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