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论坛开进人民大会堂 迷信科学之争仍在继续
[千龙网记者蒲红果9月13日报道] 9月9日上午,由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和国际易学联合会主办的“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关于风水文化的高峰论坛。
主办方称要把这个论坛打造成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论坛,而且使它具有学术性和实用性双重的价值。但是,建筑风水、高峰论坛、官方挂名主办、人民大会堂、官员专家与会……这些关键词组合在一起,总有些让人感觉乍眼,为之一惊,风水论坛开进人民大会堂到底是喜是忧?
建筑风水高峰论坛在热情洋溢中开幕
9月9日上午9时,参加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的代表陆续来到人民大会堂。与会代表在大会堂内合影留念后,来自CCTV西部频道《新闻夜话》的主持人董文嫣宣布,论坛正式开始。
按主持人的介绍,到场的领导有国资委监事会主席孟现刚、原劳动部副部长国家行政学院程连昌、国研发企业改革研究副院长孟现东、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协会会长刘金福、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名誉会长张恩树、国家易学联合会会长朱国昆、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秘书长杨雪芝、北京市建筑协会会长朱希斌,还有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主任段喜臣、中国勘察常务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子牛、中国易经应用科学院秘书长于银波等。
另外,主持人的介绍说,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科院院长陈奎元对这个论坛的举办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因为陈主席当日在外地不能赶到现场,便特别委托了一位姓周的先生带来了他的贺词,庆祝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开幕。
同时,与会嘉宾在开幕式上都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名誉会长张恩树表示,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健康住宅深入人心。
张恩树说,建筑风水文化是祖先长期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其易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论坛共同探讨建筑风水文化与建筑生态问题,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会,必将对现代建筑的大力发展,对中国的现代文化将起到更积极的作用。
国际易学联合会的副会长董光壁致辞说,传统之所以必须尊重,是因为它是创新文明的必要条件之一,中国风水文化传统的良莠,不能单凭主观愿望区别,只能在创造未来的实践中鉴别。传统是被保存或淘汰,决定于它在创新文明的实践中是否有积极的贡献。作为环境文化和环境艺术的中国风水文化,不仅包含某些科学和技术的因素,而且包括有终身的价值选择和产业的道德规范。让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宽容的胸怀,通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讨论,把传统的惯性转变成创造的动力。
中国易经应用科学院秘书长于银波高兴地说,建筑风水学与当代房地产有效结合是现代风水文化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造福当代百姓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在房地产开发如火如荼的今天,举办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必将对建筑风水学的研究、发展、应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风水论坛开进人民大会堂有三喜
记者认真听完了两天的论坛,发现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带给我们三大欢喜:
一是对风水文化取其精华。建筑风水论坛堂而皇之地开,而且是由建设部直属事业单位主办,在中国政治文化圣地的北京人民大会堂开,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次。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主任段喜臣表示,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是建设部的直属事业单位,职能之一就是弘扬传统中国建筑文化。
建筑风水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看法有人扬之,有人抑之。扬者认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抑者认为是封建迷信。不管如何,建筑风水文化是客观存在的,文化中心举办这次论坛的目的就在于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希望通过这次活动总结出大多数从业者认同的看法。
二是业界不少人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和研究中国风水文化。依山傍水,要依森林茂密的山,这样的山不会发生泥石流,也不会发生泥崩现象,这样可以挡风又有水源,便于生活;房子南北通透,空气好,光照充足;四合院方方正正有一种稳定感,坐北朝南不怕冬天的北风吹,大门朝东南开光线好,有充足的阳光,有了影壁可以遮挡闲杂人等的视线,让你一眼看不穿,这样内院就显得隐蔽有安全感……
这些风水观就是最简单的生活常识,是科学的态度。在这次论坛上,不少论坛的嘉宾都能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诠释建筑风水文化。嘉宾张晓雨就表示,中国古人所总结的经验不少是很有科学道理的,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风水文化。
三是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精髓将得到更好的延续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有一些古建筑文化是祖先生活经验的总结,在中国建筑文化乃至在世界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
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主任段喜臣表示,随着建筑行业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产生,我们希望建筑风水文化能在新时代得到不断发展和重视。国际周易联合国秘书长盛东说,中国的风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易学风水委员会遍布世界各地,今天能够以科学的立场共同探讨、研究建筑风水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这对周易产生文化的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贡献。国际周易联合会执行会长巨天中也应邀对北京故宫的建筑风水艺术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风水论坛开进人民大会堂也有三忧
在两天的时间里, 记者发现,人们强调得多的是风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有五千年发展史,源远流长,不断丰富,久而弥新。建筑风水文化,在建筑学中有其特殊价值,它集天文、地理、建筑为一体,全面探讨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确定、陪衬物设施等问题,蕴含着东方审美意识,同建筑工程学虽大异其趣,却相得益彰,却疏于谈及风水文化的消极和糟粕,忽略了风水论坛开进人民大会堂带给我们的忧愁:
一是一些以风水文化之名敛财的巫婆神汉“欢欣鼓舞”。9月9日,在友谊宾馆用完午饭后,许多代表聚集在饭店庭院的阴凉下,等候下午论坛的开始。记者发现,从他们的言谈中不难看出,这其中也有不少完完全全是巫婆神汉。
“您认为下葬时,骨灰盒上的照片要拿出来吗?”“当然了!不然肯定要出事。”“您在主持下葬仪式时,骨灰盒那端是头哪端是脚?”“哎呀,与棺材一样。”“为什么人一死体重就减轻?”“灵魂飞走了呀!”……
第二大忧虑是迷信活动势必抬头。古代科学不发达,迷信与科学夹杂在一起,这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特点。对中国大众而言,对超自然的东西进行解释,只有求助于风水,有些人必然利用这种心理,迷信活动势必抬头,而这次风水论坛开进人民大会堂,似乎也给了那些从事迷信活动的人一种有力的“支持”。
有专家在认真研究了中国传统建筑与风水学的关系后认为,尽管风水文化里蕴涵着某种科学和合理的成分,但是大部分是糟粕,如果将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无谓地夸大,便曲解了古人对建筑空间思考的真实内涵。
第三大忧虑是,这难免会给民众错误的暗示。“怎么风水也开论坛了,还开进了人民大会堂。”在首届中国建筑风水文化与健康地产发展国际论坛的会场外,记者听到许多疑惑的声音,是不是放宽政策了,提倡看风水了?
据报道,为了提早抢占越来越稀缺的“风水宝地”,广州佛山不少上年纪的市民为自己准备好墓地还不算,就连自己子孙以后的安乐归宿也事先储备。有的孩子甚至觉得有了墓地是件很荣耀的事情,进而在同学中互相攀比。
迷信与科学之争仍在继续
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在这次论坛召开的前后,会场内外,对于风水,仍然有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这两种观点还将继续争论下去,不断地碰撞。
参加这次论坛的哲学教授唐明邦是建筑风水文化摇旗呐喊者的代表。他认为,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丰富、充实、提高,风水文化历久弥新,它越来越放射出它的光芒,日益受到了重视,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明邦认为,建筑风水文化在建筑学中有它的特殊价值,因为它集天然、地利和建筑为一体,它全面讨论建筑的布局、空间的分割、方位的确定、以及配套的设施等等问题,它的其中蕴含着东方审美的意识,它是一种人文意识,建筑本身是一门艺术,而风水学在这门艺术当中有它的特殊作用。
风水文化对建筑工程的作用,主要在考虑如何趋吉避凶,使建筑物对人的身心产生良性影响。它由古代神秘文化演变而来,至今有着特殊研究价值,不可以迷信视之。风水术无论理论基础、思维模式,还是价值取向,终极目标,都深受《周易》思想影响,二者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风水学遵循周易的思想,勘明大自然的现象,有天地自然有万物,因此人应该尊重自然,如同儿子应该尊重父亲一样。”唐明邦教授说,现在我们从生态环境的破坏就可以看出来,人与自然为敌,人类必然受到严重的报复,只有依靠自然,和它融为一体,人类才有幸福。
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王其亨也认为,对建筑风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这本身就是一种迷信。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水学与建筑生态学的步调是一致的。
另一种声音则认为把风水、卜卦这些东西全归到易经里,根本就是瞎胡闹。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刘鄂培认为,《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可以上溯到《易经》,但并非说它就是高于一切的。
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陈志华则认为,风水之说绝对不是什么科学,而是阻碍中国人去发展科学的祸害。建筑风水是建立在易学基础上,《易经》里有很多智慧的东西,但两千年前的一本书,管得了两千年后的建筑规划吗?两千年前的书把什么都说明白了,连电子计算机、量子力学都说到了,这可能吗?现在易学已经被歪曲得太厉害了,什么算卦、看相都叫易学,这分明是迷信。它妨碍了真正的科学,混淆了研究的方向,另外还使一些骗子大发其财。
陈志华表示,搞乡土建筑,对建筑风水进行科学的分析,是为了解释中国传统建筑上的一些现象,如天坛为什么上面是圆的,底下是方的,故宫的水为什么从西北进,从东南出,这些在建筑风水里都能找到说法。我们研究建筑风水,是当成一种历史现象,而不是当成科学来研究的。
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周易》
■《周易》最初是一部用来算卦的书。它反映了先民们企图摆脱神的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求生智慧,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创造。可是,用《周易》算卦,并不能真正预测人的前途和命运。
■《周易》从周朝初年流传至今,历经三千年而不衰,其价值不在于占术,也不在于其思想的表现形式,而在于它所包含的关于事物变化法则的学问,关于人类生活智慧的学问。
■开启人的智慧,使人们聪明起来,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就是《周易》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一些人打着开展《周易》研究、整理文化古籍的旗号,披着科学预测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外衣,兜售算命术。个别出版社大量印发宣扬占卦、算命的读物;有的地方开办了以科技产业为名、挂靠科学研究部门的《周易》算命服务中心,算命“连锁店”;有的网站也进行五花八门的算命咨询;更有甚者,还有人开办“周易预测学”研修班,成批地培养算命先生。算命术的泛滥,使许多涉世不深的青年人产生了迷惑:《周易》究竟是一本什么书?它真的能够预测人的吉凶祸福吗?《周易》最初是一部用来算卦的书。远古时期,生产力十分低下,人类难以认识和抵御自然灾害,似乎一切都由某种神秘的力量主宰着,后来称它为“神”。于是,人们创造了许多与神相沟通的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算卦。这是科学不发达、人类尚处于愚昧时期的产物。但它反映了先民们企图摆脱神的束缚,掌握自己命运的求生智慧,可以说是一种文明的创造。可是,用《周易》算卦,并不能真正预测人的前途和命运。
据史书记载,周武王在讨伐殷纣王之前,曾令卜官算了一卦,结果是“大凶”,不能发兵。此时,作为三军主帅的姜太公,抛掉蓍草,踏碎龟甲,说道:“枯骨死草,何知吉凶!”力主出兵伐纣。周武王采纳了姜太公的主张,举兵东进,结果大获全胜,开创了周王朝的八百年基业。
战国时期,著名的法家人物韩非,也对算卦的欺骗性作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他说,过去赵国与燕国打仗,赵国事先算了一卦,说是大吉大利,一定能打胜。燕国也事先算了一卦,也说是大吉大利,一定能打胜。结果是赵国胜了,而燕国败了。这难道说神仙只对赵国说真话,而对燕国说假话吗?后来赵国又与秦国作战,战前赵国算了卦,得到的卦说,大吉大利,一定能胜。秦国战前也算了卦,同样也说大吉大利,必定能打胜。结果却是秦国取得了胜利,而赵国一败涂地。韩非子评论说,难道说神仙又在讨好秦国而欺骗赵国吗?实际上占卜也好,鬼神也好,都是不能决定战争胜负的。不能决定胜负而人们又偏偏相信占卜与鬼神,那不是太愚蠢了吗?
这说明,用算卦的方法并不能真正判断人事的吉凶祸福,说到底,它最多只能给人以心理上安慰。因此,随着人们理性思维的觉醒,便着重探讨其中的道德教训之义及其哲理,通过对《周易》的解释,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从而将《周易》升华为一部哲学著作,这就是战国时期所出现的《易传》。而卜问吉凶的活动逐渐流落到民间,被看作是卑贱的职业,便作为“术数”与经学的《周易》分道扬镳了。至于后来出现的《火珠林》纳甲法、《梅花易数》、《四柱命理》即生辰八字、《紫微斗数》、《卜筮正宗》等算命书籍,就与《周易》古经没有关系了。
那么,《周易》从周朝初年流传至今,历经三千年而不衰,其魅力与价值又在哪里呢?《周易》的价值不在于占术,也不在于其思想的表现形式,即卦爻象和卦爻辞,而在于它所包含的理论思维的内容,主要包括:关于事物变化法则的学问,关于人类生活智慧的学问。这是开启人的智慧,使人们聪明起来,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法门,也就是《周易》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略作说明。
第一,一阴一阳之谓道。一阴一阳,就是又阴又阳,即有阳就有阴,有阴就有阳,阳可变为阴,阴可变为阳。阴阳两个方面相互联结,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就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所以称为“道”。因此,要从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性质,既要看到阳的一面,又要看到阴的一面,不能有所偏废,见仁而不见智。阴阳两个方面的相反相成,互济互补,和谐统一,是天地万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内在动力。
第二,阴阳不测之谓神。事物的变化一方面有规律可循,有规则就有确定性,这叫做“常”,即上文所说的“道”;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变数,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这叫做“神”。这神即神妙不测之意,是说阴阳变易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方向,事先难以预料。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考察事物的变化,不能抱有成见,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模式进行观察。
第三,“日新之谓盛德”。谓事物的变易总是生生相续,新新不停,永无止境。每日更新才是天地最大的德行,生而又生,不断有所创造,才称得上变易。强调要不断变革和创新,变革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
第四,忧患意识。在《周易》看来,事物的变化过程,总是由于发展到极点,而向其自身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个道理叫做“物极则反”。因此,要随时保持忧患意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防患于未然,才能避免走向反面。即使处于逆境,也不要动摇自己的信念,而应采取“屈以求伸”的策略,努力改变现状,迎接光明的到来。
第五,趋时尚中。为了避免倾危,保持安定,将事业引向前进,《周易》提出了一套安身立命之道,首要的就是趋时尚中说。所谓中,就是不偏不倚,是将事物的各种矛盾处理得恰到好处,既不过分,又无不及,从而使事物处于最佳状态。所谓时,即时机、时运、时势;趋时,就是主动地适应时势,及时抓住机遇,对原有的东西随时加以变通。适时则吉,失时则凶。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与时偕行”,“变通趋时”,因时而行中道。
总之,《周易》所提出的许多辩证法思想和生活智慧,尤其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总原则,已经逐渐凝结为中华民族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在铸造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周易》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周易》所阐发的哲学思维和人生原则,直到现在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芒,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作者 郑万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