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行
乾坤有意塑奇容 大漠平湖造化工 兰岳逶迤腾奔马 黄河蜿蜒舞蛟龙 南国万里鱼乡梦 西夏百年霸业雄 更现群岩神秘画 扑朔迷离妙无穷
塞上风光自不同 川原广袤贺兰雄 长河飘带连沧海 大漠流金接碧穹 万里乡关征戍梦 千秋霸业寄荒冢 今逢盛世偶游历 又叹时光去已匆
贺兰山 黄河皆道富宁川 屏障天然赖贺兰 骏马腾空高万尺 风沙无奈拜膝前
西夏王陵 风雨飘摇二百年 辽金两宋战事繁 春风依旧吹草绿 荒墓无言对贺兰
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平原西北部,斜贯银川平原和阿尔善高原之间,南北长近300公里,海拔2000米以上,山势巍峨险峻,遥望宛如奔马,蒙古语谓骏马为"贺兰”,故名贺兰山。跨石嘴山、平罗、贺兰、银川、永宁等市县,面积15.7公顷,1982年经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干旱风沙区森林生态系及珍稀动植物。
本区地处贺兰山的中段东侧,并以山脊为界与西侧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区内自然环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比较丰富,植被垂直分带明显,是我国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地区山地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高等植物有655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有沙冬青等6种;陆栖脊椎动物有13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林麝、兰马鸡等16种。该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半旱地区植被发展、演替及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中国西北高原上的一座名山,它层层叠叠,绵延起伏二百五十多公里,似一条隆起的脊梁,坐落在宁夏的中北部,巍巍贺兰山东麓沟深谷邃,在山口、夹谷之中裸露的岩石上,祖先创造了一种永恒的造型艺术--岩画。
贺兰山岩画的荟萃之地--贺兰口风景区,地处贺兰山东麓,距银川市约五十公里。金秋十月,遍山
的松树、榆树、椿树依然是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四季不竭的山泉汇集而成的溪水自山谷中潺潺流出,只有山口前遍野的小草已略显出枯黄色,在已带着寒意的西北风中摇曳不定。
站在山口遥望,这里山势陡峭、怪石嶙峋。据银川市贺兰山岩画管理处主任贺吉德介绍,这条平均宽度不足五十米的贺兰口山谷两侧,却密集的分布着两千多组古代岩画,个体图案达五千五百多幅,以多种表现手法记录了远古人类三千至一万年前放牧、狩猎、祭祀、争战、娱舞、交媾等生活场景,揭示了原始氏族部落自然崇拜、生殖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文化内涵。
沿着清澈的小溪逆流而上,记者看到岩画多刻划在山体和巨石之上,图像多是人物、人面像、动物,也有天体、植物和不明含义的符号及西夏文字等;组合画面有游牧、狩猎、械斗、舞蹈、动物群体、男女生殖器及交媾等。
银川市境内贺兰山东麓,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岩画遗存。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贺兰山岩画被大量发现并公布于世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1991年和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的国际岩画委员会在亚洲召开的两次年会,都选择在银川举行。1996年,贺兰山岩画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国际岩画委员会将贺兰山岩画列入非正式世界遗产名录。
贺兰山岩画分布特点
据调查,贺兰山岩画分布在宁夏贺兰山东麓三市九县(区),共27个地点。其中银川市境内的贺兰山东麓共有12个岩画点,从北到南计有大西峰沟、小西峰沟、白虎沟、插旗口、贺兰口、苏峪口、回回沟、拜寺口、水吉口、滚钟口、红旗沟、柳渠口。
贺兰山岩画一般分布在沟口内外山体上和沟口外洪积扇荒漠草原上。银川境内贺兰山岩画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地貌特征。在苏峪口以北至大西峰沟,岩画多分布在沟口内外的山体上,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也有大量岩画分布。而苏峪口以南至柳渠口,山体岩画数量很少,荒漠草原上几乎没有岩画分布。
在沟口内外山体上的岩画,多集中在距离沟谷山根以上约10米的范围内,并呈片状分布。最高处的岩画不超过50米,其上则很少有岩画发现;沟口内的岩画,纵深分布在500米的范围内,数量以沟口为多,越深入沟谷,两侧山体上的岩画越稀少。在山前洪积扇荒漠草原上的岩画,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多磨刻在可以移动的独石和出露地表的立石上。从沟口到洪积扇,岩画的空间布局明显地呈现出由密集到疏稀的扇状分布特征。
沙湖风光
西夏王陵
西夏陵三号陵茔域面积15万平方米,是西夏陵九座帝王陵园中占地最大的和保护最好的一座,考古专家认定其为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
一、发现“神秘王国”纯属偶然
上溯770多年前,西北大地耸立着一个与宋、辽鼎立的少数民族王国—“大夏”封建王朝,西夏语为“大白高国”。因其位于同一时期的宋、辽两国之西,历史上称之为“西夏”。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以为固”,雄踞塞上,立朝189年,先后传位十主,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作出了不朽贡献。
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草原上长期分裂的局面,蒙古迅速兴起并日渐强大,开始对外扩张和掳掠,首当其中的便是西夏。22年间,蒙古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1227年,成吉思汗包围夏都兴庆府达半年,威震四方的成吉思汗虽战无不胜,遇到西夏却遭西夏人拼死抵抗、陷入苦战之局,蒙古军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成吉思汗降旨“每饮则言,殄灭无遗?以死之、以灭之”。经过一番血雨腥风,蒙古大军集中兵力攻下了西夏都城兴庆府, 四处抢掠、大肆屠杀,铁骑所到之处,白骨敝野。经历189年, 曾在中国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灭亡了, 党项族也从此消失。只有贺兰山下一座座高大的土筑陵台──西夏陵,仍然默默矗立在风雨之中,展示着神秘王朝的昔日辉煌。
于是,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成了一个又一个谜。无法查找典籍资料,元人托克托主修了《宋史》、《辽史》和《金史》,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国传》或《党项传》,没有为西夏编修专史。但是,后世的研究者们并没有因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弃对它的追寻。人们从那些废弃的建筑、出土文物和残缺的经卷中,寻找着这个古老王朝的的踪迹。
1972年6月,兰州军区某部正在宁夏贺兰山下修筑一个小型军用飞机场。十几天之后,几个战士在挖掘工程地基的时候,意外的挖出了十几件古老的陶制品。它们当中有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形状较为规则的方砖。方砖的上面竟刻有一行行的方块文字!战士们一个个直发呆,谁也看不懂。部队首长看过后,命令战士们立即停止工程挖掘,同时驱车到达 银川市,将这一情况迅速报告给宁夏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的考古人员来到距离银川市40公里的工程现场,对现场的保护做了必要的安排,同时开始进行抢救性挖掘。10天之后,一个古老的墓室终于在这个坑道下重见天日。墓室中发现了一些武士像等巧夺天工的工笔壁画,同时还出土了一些古代精巧的的工艺品及方砖等陶制品,方砖之上布满了一个个方块文字及花纹……经过考古人员仔细的研究和测定,认为这是一个古代西夏时期的陵墓。而出土的方块字正是今天被人们看作如天书一般的西夏文!千年之前,西夏文明突然湮来在茫茫的历史烟尘之中。因而这项规模并不大的挖掘,却可以说是一个重大的发现。考古人员们立即在这片荒漠中跋涉不已,以求新的发现。结果事实到底没有让他们失望——连绵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大漠托起一个又一个金字塔形高大的黄土建筑,在广阔的西部天空下显得格外雄伟。每个较大的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城墙等到辅助性建筑,像一座座神秘的城堡。而它们的断壁残垣在风蚀日晒之中,却显示着一种永不屈服时间和沙暴磨砺的顽韧。当时,考古人员在这里时共发现有高大墓冢的陵墓15座,并按调查顺序进行了首次编号。不久,他们终于认定这些雄伟的建筑正是西夏皇家陵墓。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西夏王陵竟然像一头大漠中的睡狮一梓,在这里静卧了千年之久!
此后近30年间,考古人员对矗立在荒漠中的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共清理的一座帝王陵、四座陪葬墓、四个碑亭及一个献殿遗址,从中发现了一些很珍贵的西夏文物。这些文物中有西夏文字,有反映西夏人游牧生活和市井生活的绘画,有各式各样的雕塑作品,有“开元通宝”、“淳化通宝”、“至道通宝”、“天禧通宝”、“大观通宝”等各个时期的流通钱币,有工艺精巧的各类铜器、陶棋子等文物。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当中出土了大量造型独特的石雕和泥塑。这些文物的发现为研究西夏文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
与此同时,考古工作者还对陵区进行了多次全面系统的调查与测绘调查,并不断发现新的大小不等的陵墓。发现的陵墓由15座增加到70多座,后又增加到近百座、二百余座,截至1999年共发现帝陵9座、陪葬墓253座,其规模与河南巩县宋陵、北京明十三陵相当。专家证实,还有一些尚未发现的和由于贺兰山山洪等自然因素而消失的并不在少数,因此其真实数量可见一斑。东西5公里,南北10多公里,总面积50多平方公里,如此之大的皇家陵园在中国实属罕见。没有秦陵的铺张、没有唐陵的华彩、没有明陵的气派、没有宋陵的考究,却更表现出一种磅礴的气势,难怪有关学者感叹,若能恢复西夏王陵本来富丽堂皇的建筑、松柏相映的环境和紫烟氲氤的气氛,宏大壮丽的帝王陵园景象将再现于西北边陲。在精确的坐标图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九座帝王陵组成一个北斗星图案,陪葬墓也都是按星象布局排列! 2000年4月 结束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活动,西夏王陵的调查与发掘以其具有的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及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榜上有名,同北京周口店遗址的发掘、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发现与发掘等100项考古发现获此殊荣。
摘自《“东方金字塔”向世人敞开神秘世界》
银川海宝寺: 平罗鼓楼:
银川市广场: 贺兰山:
西夏王陵:
西部影视城:
平罗沙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