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代考 魔域私服 托福代考 托福考前答案 魔域私服
 

 首页    学会版    综合版    术数版    命理版    相学版    风水版    择吉版    起名版    杂占版    探索版    文艺版    论坛   
 相 关 文 章
没有相关文章
 热 点 文 章
  • 周易研究会章程(…[238398]

  • 电话号码预测[232749]

  • 黄大仙神签[175113]

  • 十二属相性格命运…[139117]

  • 手机号码演示命运…[101235]

  • 起名常用字五行字…[100644]

  • 姓名评分程序[88750]

  • 周公解梦全书[83078]

  • 姓名数字计算法[69227]

  • 图示学有六个原理…[68705]

  •  推 荐 文 章
  • 2015年人类战争军…[4691]

  • 人间审判大行动-【…[4935]

  • 无为而治 【…[5557]

  • 心灵的花园[6833]

  • 万教归宗-科教萌始…[7003]

  • 毛治国战略运畴的…[9370]

  • 中国龙脉风水理论…[15770]

  • 事业单位全员竞聘…[8541]

  • 科学家证明轮回的…[17174]

  • 正确看待人生命运…[10902]

  •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 作者:佚名    转贴自:```    点击数:3997    文章录入:云中子

    中国古代的天文历法

     

    一、关于天文

    在古人看来,自然是神秘的,天体是神秘的,在整个宇宙中有神秘的力量在主宰人世。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司管的神祗,并给这些神祗命名,如:

    风师     飞廉

    雨师     屏翳

    云师     丰隆

    日御     羲和

    月御     望舒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所以人们自然要十分精勤的观测天象,古代的天文知识由此得到发展。

    甲骨卜辞中已经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已有关于星宿和天象的记录。《史记》中专门列有《天官书》、《汉书》里也列有《天文志》,这是专门论述和记载天文现象的篇章。

    我们现在了解一些古书中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对于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

      七政(七曜):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并称。金木水火土是古人实际观测到的五颗行星,它们又称五纬。

      金星:古曰明星,又名太白,其光色银白,且亮度特强。《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陈风·东门之杨》“昏以为期,明星煌煌”,说的就是金星。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说的也是金星。

      木星:古名岁星,也叫岁。岁星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定的星空区域,所以根据岁星的行程可以纪年。  

      水星:也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古名镇星或填星。

      岁差: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对于地球赤道的微小影响,使地轴在黄道轴的周围作圆锥形运动,慢慢向西移动,约二万六千年环绕一周,同时使春分点以每年50.2角秒的速度向西移行。这种现象叫做岁差。我国最早定出较为精确岁差值的是晋代的虞喜,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使我国的历法较早地区分了恒星年和太阳年。最早计算岁差的历法是祖冲之的《大明历》。

      三垣: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在黄河流域见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他各星,合为一区,叫紫微垣。古人认为紫微垣是天帝之座。在紫微垣外,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房心尾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大角,北天之亮星,古人以为是天王座。

      宿(xiù):星的位次,这个概念不是指一颗一颗的星星,而是表示邻近的若干个星的集合。

      二十八宿(舍、星):二十八个星区。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恒星之间相对的位置比较稳定,可以利用它们来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经过观测,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个星宿(都是恒星)作为坐标,称为二十八宿,即: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古人把每一方的七宿联系起来想象成四种动物,这就是四象。(与西方人将星座联想为动物的形象相类似。)

        与二十八宿有关的文学作品有: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

    《唐风·绸缪》:“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三星在隅。”“三星在户。”《毛传》:“三星,参也。三星在天,可以嫁娶矣。”《郑笺》:“三星,谓心星也。”

    近人研究,认为此诗三章所言三星,是指一夜之间,时间不同,三个星座顺次出现。首章“三星在天”,指参宿三星;二章“三星在隅”,指心宿三星;末章“三星在户”,指河鼓三星。上述三星是天空中明亮且接近的三颗星。

    《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毛传》:“毕,噣也。月离阴星则雨。”下弦月入毕,在西周时为孟秋多雨之季。

    《小雅·大东》:“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正义》:“箕 、斗并在南方之时,箕在南而斗在北,故言南箕北斗也。”

    《鄘风·定之方中》:“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毛传》:“定,营室也。”《集传》:“定,北方之宿,营室星也。此星昏而正中,夏正十月也。于是时,可以营造宫室,故谓之营室。”营室是壁宿和室宿的名称。

    《左传》:“龙尾伏辰。”“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睹而出之。”北陆即虚宿,古时东至点之所在。西陆即昴宿,俗名七姐妹星团。昴与毕秋时同见于夜空。昴毕间为天街,主国界,街南为华夏之国,街北为夷狄之国。所以古人又常用昴毕星宿来关心战争。昴宿别名旄头。

    《尚书》孔传:“月经于箕则多风,离于毕则多雨。”箕风毕雨一词来源于此。

    《论衡》:“荧惑守心。”火星居于心宿。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斗牛二星相近。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太白食昴。”金星遮住昴宿。

    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参在西,商在东,不能同时出现在空中。

    张衡《思玄赋》:“观壁垒于北落兮。”

    李白《司马将军歌》:“北落明星动光彩,南征猛将如云雷。”北落师门之简称,亮星,象征防守北方的羽林军门。古长安北门称北落门。

    韩愈《三星行》:“我生之辰,月宿南斗,牛奋其角,箕张其口,牛不见服箱,斗不挹酒浆。箕独有神灵,无时停簸扬。”

    李贺《塞下曲》:“秋静见旄头。”

    唐卫象《古词》:“鹊血雕弓湿未干,鸊鹈新淬剑光寒;辽东老将鬓成雪,犹向旄头夜夜看。”

    张说《恩敕丽正殿书院宴应制》诗:“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东壁即壁宿,东壁二星主文章,天下图书之秘府也。

    屈原《楚辞》:“举长矢兮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和弧矢都是井宿中的星或星组。天狼,在东井南,为野将,主侵掠。

        孔融:“天有酒旗之星,地有酒泉之郡。”

    李白《月下独酌》:“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饮酒不愧天。”

    白居易《杨柳枝》:“一树衰残委泥土,双枝荣耀植天庭;定知玄象今春后,柳宿光中添两星。”

      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其形像古代舀酒的斗形,前四星组成斗身,斗身又叫魁;后三星组成斗柄,又叫杓(biāo)。(西方称之为大熊星座。)古人重视北斗,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由北斗天枢和天璇二星放五倍的距离可以找到北极星。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天空不同的方位,看起来是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可以决定季节: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分野:古时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使它们互相对应,如《史记·天官书》:“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这便是分野的观念。

    与之有关的文学作品如:

    庾信《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

    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翼轸二宿是南郡、汝南、淮阳、庐江、豫章、长沙的分野。

    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仰胁息。”参宿是益州的分野,井宿是雍州的分野。 

    中国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赤道坐标已经为现代天文学所采用,中国成为领先世界采用赤道坐标的国家。古代天文学家在进行天文计算时分别依照地球自转的赤道平面和公转的黄道平面确定坐标系,中国古代天文计算采用的是赤道坐标,以赤道二十八宿为准研究日、月、五星的运动,西方则按黄道坐标,有所谓黄道十二宫,这是两种不同的坐标体系。中国现存的古代观象仪器,像北京古观象台攀龙附凤的多种观象仪,采取的都是赤道坐标。现代天文学研究证明,赤道坐标优于黄道坐标,现代天文学已经用赤道坐标系统替代黄道坐标系统。 

      孛星:即彗星,欃枪(cheng)。古人认为是兵灾的凶象。

      黄道:古人想象的太阳周年运行的轨道。其实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太阳在天球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太阳周年视运动的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非地球赤道,而是天球赤道,即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二、关于历法

    古人观测天象以日月为主,以太阳出没和月亮盈亏的周期定出日月,如昼夜交替为一日,月相变化一轮为一月。

    年的最早概念可能来自春种秋熟,寒来暑往的周期,便是地球绕行太阳一周的时间,现在叫太阳年。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历,而是阴阳合历。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时,夏历分十二个月,依次是: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屈原《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仲春便是夏历二月。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春秋二时,所以后来也以春秋指称一年,如《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言蟪蛄命短,不到一年。

    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顺序是:

              正月    立春雨水      二月    惊蛰春分

              三月    清明谷雨      四月    立夏小满

              五月    芒种夏至      六月    小暑大暑

              七月    立秋处暑      八月    白露秋分

              九月    寒露霜降      十月    立冬小雪

              十一月  大雪东至      十二月  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确定的。

      古代的记录时间的法则

    古人用干支纪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成六十个单位,称为六十甲子。(最早见于甲骨文)

    有些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的第一天叫做朔,最后一天叫做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做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做望。鲍照诗:“三五二八时,千里与君同。”近在望后的日子叫做既望。苏轼《前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一天之内的记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暮昏晚。所以古书上常见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的例子。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做隅中,太阳西斜叫做昃。日入以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人定以后是夜半。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先后相继的两个时段。《诗经·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集传》:“昧,晦;旦,明也。昧旦,天欲旦、晦明未辨之际也。”《传疏》:“昧旦后于鸡鸣时。”昧旦又叫昧爽,是天将亮的时间。而平旦、平明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用十二地支来平分一昼夜的时辰,每个时辰正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小时便是小时辰,一个小时辰是半个时辰。近代又把时辰细分为初、正。二十三点是子初,零时是子正,余类推。

    古代的节日:

    元旦: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据传说,正月初一至初七按序造出鸡、狗、猪、羊、牛、马、人。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旧俗以张灯为戏,故又称灯节。

    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在春分前后,为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杜甫《遭田父泥饮》诗:“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

    寒食:清明前二日。冬至后一百五或一百六日,谓之寒食,禁火三日。一百五或一百六就成了寒食的代称。元稹《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

    清明:清明节。古人常不把清明和寒食联系起来。

    花朝:二月十二日为花朝,又叫百花生日。

    上巳: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旧俗此日临水祓(fu)除不祥,又叫修禊(xi)。三国后,此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变成水边宴饮、郊外踏春的节日。杜甫《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浴佛节:据传四月初八是释迦牟尼的生日。

    端午:五月初五日。传说屈原在五月五日投江。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救屈原。唐以后,端午被定为大节日,有赏赐。杜甫《端午日赐衣》诗:“端午被恩荣。”

    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末伏,合称三伏。伏是伏隐避暑的意思。

    七夕:七月七日。晚间是牵牛织女聚会之时。杜牧《七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母亲堕入饿鬼道,事物入口,即化为火焰,目连向佛祖求救。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救其母。后代将中元看成是鬼节。

    中秋:八月十五日。

    重阳:九月初九日。九位阳数,日月皆九,所以称为重阳。《续齐谐记》: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九月九日汝南有大难,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

    冬至:冬至节。古人将冬至看成是节气的起点,从冬至起,日子就一天天长起来。《史记·律书》:“日冬至,则一阴下藏,一阳上舒。”杜甫《小至》:“冬至阳生春又来。”

    腊日:腊是祭名。一般解释为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今有腊八粥之风。

    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之意。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所以那天晚上叫除夕。

    四家著名的历法

    《太初历》:汉代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确定一年为265.25日,一月为29. 53。此历在汉成帝时,由刘歆重新编写,改名为《三统历》。

    《大明历》:南北朝祖冲之制订,成历于宋。此立法考虑到了岁差是其贡献。

    《戊寅元历》:由傅仁钧制订,唐武德二年施行。主要特点是废除平均朔,改用定朔(因为日月相合的真实数值,各月不等)。

    《授时历》:元代郭守敬、王恂制订,元至元十八年施行。此历回归年采用365.2425日,与当今世界上通用的公历数值完全一样,但它要早上几百年。 

    三、关于乐律

    中国的音乐、音律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开宗明义指出:“乐所由来者尚也”。尚者,曩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伏羲氏时期,已经有了五十弦的瑟,“瑟,《世本》云:庖羲氏作五十弦。”(杜佑《通典》)“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吕氏春秋·古乐》)葛天氏在伏羲到神农氏时期。又说黄帝令伶伦作律,已有十二律的记载。并传说在帝舜时代已有“六律、五声、八音”,“八音克谐”。(《书·虞书·益稷》及《舜典》)但这些都还是传说居多,不十分可靠。然而根据可靠材料,音律到周代已经很发达了,在周景王(公元前54452O年)时期已由五声音阶发展到七声音阶和十二律,但五声音阶仍是中国音乐的主流,而五声音阶、十二律,旋相为宫,一直流传至今,它的生命力说明了它的科学性。春秋时期管仲提出了三分损益法,已计算出五声音阶的律度。至战国后期出现了《乐记》这样的音乐美学专著,反映了中国音乐日趋成熟,建立起较有系统的音乐理论。

    律吕是中国音乐的一个名词,看到音乐与历法及气象有了关系,难免使许多人大吃一惊。实际上律吕是表示宇宙气机的变化,同时说明了音律及历法的关系。

    中国的历法,本是一科专门的学问,也是一部气象学。历法是从黄帝开始的,那时用的是阴历,但以太阳的行度为基准。到了夏朝,就以寅月为正月(现在农历的正月)。商汤时代,以丑月为正月,为一岁之首(现在农历的十二月)。周朝则以子月(现在农历的十一月)为正月。孔子删《诗》、《书》,订《礼》、《乐》,对于历法则仍采用夏历。

    我们所看到的十二律吕,各代表一调。这些音声是如何开始的呢?原来在黄帝的时候,一位乐师伶伦用昆仑山解谷所产十二根竹管并排起来,一端整齐,一端则阶次长短不齐,在竹中置人葭灰(即以芦苇烧成的灰)。将这些竹管埋人空屋中的地下,不齐的一端在下,齐的一端在地面。

    当气象变化至一阳生时,即冬至时,第一根管子中有气冲出灰飞,吹起了黄钟的宫音。这个黄钟之音,正说明了土地中的阳能,在一定的时间,向外放射。

    汉蔡邕《月令章句》:黄钟之宫长九寸,孔径三分,围九分,其余稍(渐)短,但大小不增减。

    黄钟宫确定下来后,按三分损益的方法,可以产生宫、商、角、徵、羽五音,加上变宫和变徵,就是七音。按现代音乐的音阶1 2 3 4 5 6 7 ,七音顺序为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

    在七音的基础上继续三分损益,可得十二律。十二律是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律制,分为六阳律和六阴律,前者叫六律,后者叫六吕,合称律吕。

    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第一级音。其实另四音也都可以作为第一级音。在领唱时,我们通常说的“起一个调”,就是以哪一音作为第一级音的意思。如果起的是宫调式,那么此曲就是以宫作为乐曲旋律中最重要的居于核心地位的主音。(黄钟相当于C调)

    不同的调式有不同的色彩,能产生不同的音乐效果。

    《史记·刺客列传》: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变徵之声就是变徵调式,羽声就是羽调式。

    古人还将五音和四季、五方、五行相配。如:

    四季               季夏            

    五声                             

    五方                        西     

    五行                             

    欧阳修《秋声赋》:“商声主西方之音。”

    《礼记·月令》:“春气和,则角声调。”以角配春。

    古人还将十二律和十二月配合起来:

    孟春之月,律中太簇;

    仲春之月,律中夹钟;

    季春之月,律中姑洗;

    孟夏之月,律中中吕;

    仲夏之月,律中蕤宾;

    季夏之月,律中林钟;

    孟秋之月,律中夷则;

    仲秋之月,律中南吕;

    季秋之月,律中无射;

    孟冬之月,律中应钟;

    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季冬之月,律中大吕。

    欧阳修《秋声赋》:“夷则为七月之律。”

    杜甫《小至》:“吹葭六琯动飞灰。”某一月份到了,地气将与它相应的律管中的葭灰吹了起来。诗指东至前一天小至,而仲冬之月,律中黄钟。

    陶渊明《自祭文》:“岁惟丁卯,律中无射,天寒夜长,风气萧索。”指季秋九月。

    韩愈《忆昨行》:“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指回忆二月。

    曹丕《与吴质书》:“方今蕤宾纪时,景风扇物。”指仲夏五月而言。

  • 上一篇文章: 十二主星宿歌诀

  • 下一篇文章: 佛教十二宮星座的秘密
  •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管理登录 |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3 电话:0539-8882161 QQ:662820 地址:临沂市